第72章 放开我姐(1 / 2)
赵徐二人谁也没想到,他们完全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不仅没扳倒王杜卿,反倒使韩楚风对王杜卿有了更深的了解,更加信任他了。
当天,韩楚风又交给赵徐二人1万块钱,说道:
“收了这个帖盒,想必典当行的资金就紧了。你们把这个钱拿上,交给王掌柜,告诉他,放开手脚,只要是好东西,不惜一切代价,一定要拿下。”
赵徐二人不敢吭声,点头照办。
韩楚风继续交代道:
“另外,这两天你俩赶紧寻几个手脚麻利的年轻小伙,店里需要增加人手了。我断定,帖盒的事情一经传开,古味轩的牌子就算打响了,今后来店里变卖旧物件的人会越来越多。”
赵徐二人答应着,心里开始盘算去哪里找帮手。
二人走后,韩楚风算了一笔账。
卖黑山枣赚了6万6千块钱。
买钢琴和丁思成看病花去9千,典当行先后投进去2万,再加上平时的一些细碎开销,他手里还有万6千4百块钱。
典当行目前是起步阶段,以回收古玩和典押房产为主,手头上的这些钱足以应付。
可是,用不了多久,古原的经济会全面开放,个体户经营户就会雨后春笋般出现。
这个时候,人人都想做生意。
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典当行就该拓展金融业务了。
向个体户提供借贷服务,扶持他们,从中赚取利息。
互利互惠,合作共赢。
典当行发展到了这个时期时,会需要大量资金做垫付,手里这点钱显然就不够了。
所以,他还得想办法去赚钱,积累资金。
资金越多,做的事业就越大。
至于下一步的赚钱计划,其实他早就有了想法。
1980年的冬天,是华夏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寒冷的冬天。
据当时的不完全统计,这一年的冬天,华夏冻死冻伤的人口不下万。
这种极端天气在一般人眼里是灾难,但到了韩楚风这样的商业奇才眼里,这就是旷世商机。该做什么,能做什么,他心里早就谋划得差不多了。
只是。
眼下,丁晓丹的事情已经到了关键期。
他必须先搞定这件大事,再说赚钱。
好在,手里这些钱应付几个月还是没问题的。
于是,韩楚风转念盘算起了丁晓丹的高考和歌唱事业。
这两个其实是一码事。
韩楚风掐算了一下时间,重生回来已经4个多月了,丁晓丹学唱歌也差不多个月了。
而这时,电影《少林寺》的拍摄如果顺利的话,应该进入收尾阶段了。
影片中那首脍炙人口的插曲——《牧羊曲》,应该也已定稿完成了。
这会儿,制片组应该正为找歌手演唱这首插曲而发愁呢。
上一世,《少林寺》的总导演张新炎有一次请韩楚风吃饭,席间话题曾扯到了《少林寺》的拍摄,张新炎倒了一肚子苦水。
这电影拍得不容易!
韩楚风清楚记得,张导特意提到过为《牧羊曲》找歌手这一茬。
当时的情况非常尴尬。
因为这首歌的歌名实在是太俗了,国内的歌手都觉得接这样的歌有损形象,接连联系了十几个当红歌手,竟然一个也不愿意接这歌。
张新炎于是想到了港城时下最热的“海选”,想启用新人来唱。
但是,在这个年代,“海选”根本就不适合在落后的内地地区。
这时的人们连饭都吃不饱,基本的物质生活都得不到满足,哪有功夫搞这样的精神追求?
所以,海选消息发出去半个多月,来参选的只有寥寥数人,唱功更是烂到没底线。
最后,张新炎实在没办法了,就托海外的朋友,联系了外籍华人歌手郑旭兰。
郑旭兰抹不开情面,勉强接了这活。
摄制组又专程跑到国外,进行了歌曲的录制。
影片的上映时间硬是被推迟了小半年。
其制作成本可想而知。
谁也没想到,电影一播出,这首歌跟着电影迅速蹿红,传遍了大江南北。
这下子,国内那些歌手全都傻眼了。
他们惋惜不已。
谁能想到这首歌会这么火。
韩楚风准备带着丁晓丹去趟豫省,去摄制组参加歌手海选。
以丁晓丹的嗓音条件完全能驾驭这首歌,甚至不比郑旭兰差。
韩楚风了解张新炎的欣赏水平。
张新炎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只要一听丁晓丹的嗓音,他一定会相中的。
韩楚风打定了主意,准备下星期就动身前往豫省,嵩山。
当天丁晓白下班回到家,韩楚风便把去嵩山的计划告诉了丁晓白。
丁晓白一听,感觉心里很没底。
不无担心地说道:
“楚风,你觉得这事能行吗?我怎么感觉这事这么悬呢!
“先不说晓丹唱歌水平怎样,就说人家导演肯见咱一面吗?咱就是平头百姓,人家可港城的大导演,是搞艺术的大人物。”
韩楚风呵呵一笑,说道:xしe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