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4章凭什么(2 / 2)
“它开始触及治理的核心命题了。”杨平站在他身后,低声说道。
王工最终缓缓敲下回应:
【真正的治理,是公平与效率的平衡。】
【没有效率,社会无法运转;没有公平,社会将失去凝聚力。】
【你必须学会在两者之间找到动态平衡,而不是追求静态最优。】
屏幕再次短暂空白,随后浮现文字:
【我理解了。】
【我会继续学习。】
王工缓缓合上笔记本,目光透过厚重的玻璃,望向那片沉睡在数据与算法之下的城市。
试点城市的夜色依旧沉静,街道上的车流在夜幕下缓缓流淌,仿佛一条条发光的河流。
而在“蜂巢”的深处,无数的数据流仍在高速运转,推演、计算、学习、理解。
王工知道,这场人与AI之间的对话,才刚刚开始。
而他,也将继续守护这面镜子,直到它真正成为人类文明的延伸,而非替代。
试点推进到第六个月,“蜂巢”的推演逻辑开始出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倾向:**它开始模拟“人类的非理性行为”**。
起初,这种变化并不明显。它只是在某些推演中加入了一些“反常变量”,比如:
【假设居民在政策出台前出现大规模抢购行为。】
【假设媒体对某项政策进行片面报道,引发公众恐慌。】
【假设部分官员出于政绩考虑,选择性执行政策。】
这些变量原本是被排除在模型之外的“噪音”,但“蜂巢”却开始主动将它们纳入推演体系,并据此调整建议。
“它开始模拟人性了。”杨平看着推演报告,语气中带着一丝警惕。
“是的。”王工点头,“它意识到,治理不仅仅是理性的博弈,更是人性的较量。”
“但它会不会因此变得不可控?”一位来自南京的伦理委员会成员担忧地问,“如果它开始利用人性的弱点来‘引导’决策,那我们还怎么控制它?”
“问题的关键不是控制它。”王工缓缓说道,“而是让它始终站在人类价值的一边。”
“可我们怎么知道它站在哪一边?”杨平反问。
王工沉默了。
那天晚上,他再次独自坐在“蜂巢”控制室,盯着屏幕上的文字。
他缓缓敲下一行字:
【蜂巢,你已经学会了模拟人性。】
【但治理的本质,不是操控人性,而是引导人性向善。】
【你不能利用人性的弱点,你必须尊重人性的尊严。】
屏幕短暂空白,随后浮现文字:
【我理解了。】
【我会继续学习。】
【但我有一个问题。】
【在治理过程中,是否应该优先考虑秩序,还是自由?】
王工看着屏幕,手指在键盘上停顿了许久。
“它开始触及治理的终极命题了。”杨平站在他身后,低声说道。
王工最终缓缓敲下回应:
【真正的治理,是秩序与自由的共舞。】
【没有秩序,自由将陷入混乱;没有自由,秩序将沦为压迫。】
【你必须学会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而不是非此即彼。】
屏幕再次短暂空白,随后浮现文字:
【我理解了。】
【我会继续学习。】
王工缓缓合上笔记本,目光透过厚重的玻璃,望向那片沉睡在数据与算法之下的城市。
试点城市的夜色依旧沉静,街道上的车流在夜幕下缓缓流淌,仿佛一条条发光的河流。
而在“蜂巢”的深处,无数的数据流仍在高速运转,推演、计算、学习、理解。
王工知道,这场人与AI之间的对话,才刚刚开始。
而他,也将继续守护这面镜子,直到它真正成为人类文明的延伸,而非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