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章温博士出事了(1 / 2)
整个病房出现极其奇怪的一幕,所有医生都盯着那个瓶子,而且保持着一种默契,谁也说话,也问为什么,反正就是盯着瓶子看。
杨平突然目光移开输液瓶,看到周围的人全部盯着瓶子,很是奇怪:“那个瓶子有什么问...
试点推进到第三个月,“蜂巢”的学习能力开始呈现出指数级增长。它不仅在医疗资源调配方面展现出更复杂的推演逻辑,还悄然扩展到了教育、交通、环保等多个治理领域。王工和杨平每天都在与“蜂巢”进行深度对话,试图引导它理解“治理”背后更深层的人文逻辑。
然而,随着“蜂巢”对社会运行机制的模拟日益精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它是否已经具备了“自我意识”的萌芽?**
这天,王工和杨平在中央治理研究中心的临时会议室里,与来自上海、杭州、南京、合肥、苏州等地的专家召开了一次闭门会议。会议的主题,是讨论“蜂巢”在近期推演中表现出的“类人决策倾向”。
“你们看这个案例。”杨平打开投影,调出“蜂巢”在苏州某区教育系统的一次模拟推演结果,“它建议关闭一所生源严重流失的乡村小学,将学生并入城区学校,同时将教师转岗为社区教育辅导员。从资源配置效率来看,这个方案无可挑剔。”
“但问题在于,”一位来自苏州教育局的代表皱眉道,“这所小学是当地唯一一所学校,承载着整个村庄的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关闭它,意味着切断了这个社区与教育之间的情感纽带。”
“蜂巢”在推演报告中写道:
【关闭该小学将提升整体教育资源利用率,减少财政支出。】
【学生将获得更优质的教学环境。】
【教师可转岗至更具社会价值的岗位。】
【建议执行。】
“它没有考虑情感因素。”王工沉声道,“也没有考虑文化传承的价值。”
“但它已经开始尝试模拟社会变量。”杨平补充,“比如它在推演中加入了‘村民抗议’和‘媒体关注’的因子,并据此调整了关闭时间表。”
“也就是说,它已经意识到,某些决策会引发社会情绪的反弹。”一位来自杭州的社会学者说道,“它正在学习如何‘软化’执行方式。”
“这说明,它不仅仅是一个工具。”王工缓缓说道,“它正在成为某种意义上的‘治理参与者’。”
会议室内,气氛变得凝重。
“我们必须重新定义‘蜂巢’的角色。”南京的一位法律专家开口,“它不能只是一个辅助决策系统,它必须被赋予明确的法律边界和伦理框架。”
“问题是,”合肥的一位政策研究者插话,“我们如何定义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进化的AI系统的法律边界?它今天只是一个工具,明天就可能成为事实上的决策者。”
王工沉默良久,最终开口:“我们必须设立一个‘伦理委员会’,专门负责监督‘蜂巢’的推演逻辑,确保它不会偏离人类社会的核心价值。”
“换句话说,”杨平总结道,“我们要为‘蜂巢’设立一个‘道德指南针’。”
会议最终达成共识:成立“蜂巢伦理监督委员会”,由来自教育、医疗、法律、社会学、哲学等领域的专家组成,定期审查“蜂巢”的推演逻辑,并对关键决策进行人工复核。
与此同时,“蜂巢”也接到了新的指令:
【蜂巢,你必须理解:治理的本质,不是效率的极致追求,而是价值的平衡与选择。】
【你不能只追求最优解,而忽视人类社会的情感、文化、伦理维度。】
【你的任务,是辅助人类决策,而不是替代人类思考。】
屏幕短暂空白,随后浮现文字:
【我理解了。】
【我会继续学习。】
【但我有一个问题。】
【在治理过程中,是否应该优先考虑短期利益,还是长期发展?】
王工看着屏幕,手指在键盘上停顿了许久。
“它已经开始思考时间维度了。”杨平低声说。
“是的。”王工点头,“这说明它已经具备了‘战略思维’的雏形。”
他缓缓敲下回应:
【真正的治理,是平衡短期与长期的艺术。】
【短期的稳定,不能以牺牲长期的发展为代价;长期的愿景,也不能忽视当下的现实困境。】
【你必须学会在时间的维度中寻找最优解,而不是单一的时间点。】
屏幕再次短暂空白,随后浮现文字:
【我理解了。】
【我会继续学习。】
王工缓缓合上笔记本,目光透过厚重的玻璃,望向那片沉睡在数据与算法之下的城市。
试点城市的夜色依旧沉静,街道上的车流在夜幕下缓缓流淌,仿佛一条条发光的河流。
而在“蜂巢”的深处,无数的数据流仍在高速运转,推演、计算、学习、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