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姜午初学马(1 / 2)
马乐的娘亲终于是走了,还是带着所有仆从一起走的,但却给马乐留下了摆满一地的行李,和三匹马、一个马夫。
姜午长舒了一口气。
让本性朴实的他,强行端起架子,装出高人一等的样子,着实有些强人所难。好在是虽然破绽百出,但也没露出马脚。
亦或许是大家都装作没发现他的马脚。
但那有如何呢?
姜午眯着眼无声的笑着。
有道是花花架子众人抬,现在的情形是:老羌寨有求于姜午,所以即便是姜午做出一些出格的事,大家也会视而不见,更何况姜午仅仅是没来得及适应自己的新身份。
然而这是姜午的一厢情愿吗?
答案是并不是!
就在不远处的一个山坡后,马夫人和那个与马乐长得很像的少年,此刻就正站在树荫下,侃侃而谈的讨论着姜午。
此刻的马夫人,早已没有了刚才的倨傲,只将一袭纯白的大麾披在肩上,又把双手拢在胸前,神色威严而肃静,眉目间似乎还挂着几分解不开的愁绪。
“你……怎么看那个教习?”马夫人问道。
那少年转头仔仔细细的看了看四周,确定没人偷听后,这才张嘴答话,但这一开口,出口的却是个脆生生的女声:“娘亲恕罪,女儿眼拙,着实看不透姜先生。”
“但凡一个有才之士,都有如山之才,似海之量,岂能被人一眼看穿?”马夫人一边说,一边摇摇头,示意没有关系,紧接着又鼓励道:“说说你看到了的。”
“光头无发,必不是汉人,毕竟汉人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
白面无须,年级定不是太大,我看也就与我差不多年岁。
双手白皙,那就证明从小养尊处优;虎口掌中无茧,就说明不会武艺。
一身粗布麻衣,连鞋也没有,眼下定是生活困顿。
但从其他方面看来,姜先生的学识,可算得上满腹经纶。不仅是之前在老羌寨里口口宣讲的先帝轶事,还是张口就来《出师表》,随手而就的孟子名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可以证明,姜先生是位高人。”
“是啊,都说人不可貌相,以前还不信,今日方知此言非虚。”
说罢,马夫人抖抖大麾,转身朝马匹走去,一边走一边道:“乐儿就交给姜先生了,不论结局如何,先避开家里那帮人再说!”
“母亲说的有理,有道是好男儿当志在四方,阿弟在家时,和一帮小人整日里蝇营狗苟,确实不是长久之计!”
“呵呵……”马夫人捂嘴轻笑,道:“也就你这张嘴会说话!”
说罢马夫人又悠悠叹道:“只可惜你错生了个女儿身,你要是个男儿,咱这孤儿寡母,又怎沦落到被那帮势利小人欺负!”
“母亲说笑了,阿弟做的不是挺好的么?”
“他?习文不成,练武不就。就和你那个没用的爹一个样!但凡他有一丝一毫的魄力,咱娘仨……”
说着,马夫人突然就止住了话头,良久之后才悠悠叹了一口气,神情低落的吩咐一声:“回府!”后,便带着一群仆从侍卫扬长而去。
然而先不论二人对姜午的评价是否客观,但此刻姜午的行径,却远远担不上“有才之士”这个评价。
因为此刻的他,正在拉着马乐学骑马。
“左手拉着缰绳,一并扶着马鞍前桥,右手抓住马鞍后桥,就这样一撑、一跳,就上马了。”马乐一边解释,一边示范着跳上了马背,还给姜午抛去一个就这么简单的眼神。
姜午双手扶着马鞍,眼望着几乎和自己一样高的马背,表面上平静如水,心底却在不诽谤:“小王八蛋说的轻巧,你第一次上马,就这样直接跳上去的?”
而且……
“没有马镫?”
姜午满脑子疑问。
难道说这时候还没发明出马镫?姜午感觉自己又发现了一个生财之道。
但那都是后话,眼下的事,却是要先学会骑马。
也不管众人的眼神,姜午一边努力的调整着呼吸,一边在心底给自己打着气:“没事,骑个马很简单的,绝不能被自己的小徒弟给看扁了!一……二……啊……”
一声惊叫。
不是姜午跳上了马背,而是那匹马前腿突然刨了几下地,还连带着打了个响鼻,一连串的动作,把姜午吓的惊叫着跳了出去。
“哈哈哈……”
“哈哈哈……”
众人都哈哈大笑,尤其阿豹和马乐,笑的是最大声。
姜午面黑如铁。
花鹰却是第一个反应过来的。
只见他先是几步窜到马乐马前,跳起来给了马乐后背一巴掌,尔后搬来一个木箱放在马匹侧面,起身拉住马缰道:“骑马之事,切不可操之过急,否则必有危险。我先拉住马缰,先生先上马走两步试试。”
姜午暗自点头。
相比于马乐不靠谱的说法,花鹰的建议,确实要令姜午安心许多。
重新来到马侧,爬上木箱,小心翼翼的抓住马鞍,一步骑上马背,突如其来的重量,使得马儿前后摇晃了一下,只吓得姜午夹紧马腹的同时,双手还紧紧的抓紧了马鞍桥。
“先生请放松。”花鹰拉紧缰绳让马安静下来后,转头对姜午道,“先生夹的越紧,马儿便越不会停下来。先生只需坐在马背上便好,花鹰先带着先生走上几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