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的结束和开始(2 / 2)
从此何晏就可以着赤袍,实现人生大飞跃,是真正意义上的朝廷大臣。
另外就是张远,这次是给他神武左军指挥使的名分正名,正式确定了对他这任命的确认。
也是赵紫衣对于陈白的善意,或者说,这其实也是一种平衡。
还有先前就闻其名的知枢密院事孔捷,一个五十多岁的古朴汉子,眼神炯炯,身高八尺,外观上看是个很刚强的人。
这是赵紫衣最有力的支持者,也是他最坚固的盟友。
在赵紫衣统合在京禁军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故太尉,枢密使孙畅不幸过世之后,知枢密院事孔捷被赵紫衣提议仿效自己,暂行枢密使事,领枢密院事。
“臣中书门下平章事赵紫衣,谨奏上位,知枢密院事孔捷德行厚重,历任部阁,深得朝廷倚重,现局势危艰,可拟暂代枢密使事,领枢密院大小事务。”
“可。”
赵紫衣这一番分蛋糕足足分了有两个时辰,太阳已过了天空中点,开始往西边偏斜。
赵紫衣为代表的朝廷一系好说,升迁自有规律。
军方实力派的项布就显得很是破格。
“臣中书门下平章事赵紫衣,谨奏上位:枢密院塘信司有千里加急文书,报故唐益巴节度使今亲率大军犯我荆州,江陵为之撼动。另西北顽秦,东南挫吴皆有异动,此乃三面夹攻之局不可不防。”
陈白无奈,这些事他又做的了什么主,虽然明白这一点,场面话还是要说的,成年人的世界没那么容易。
“诸位臣工可有什么要说的?”
新鲜出炉没多久的权枢密使孔捷站起身子,上前拱手行礼道:“启奏上位,所谓军事不过就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西北那边是顽秦上将军任不遇,一代大食人魔,他今十万大军犯我洛京,固然可虑;但我西北行营防御总管府亦有大兵十万,更有靠山王、宣武镇国大将军、上柱国、都督西北洛京诸军事、西北行营防御总管府行军大总管,陈林为帅,想来不会出问题。”
陈白的脑子里过去的记忆开始浮现。
真是难得,总算遇到一个“前身”你知道且“记得”的事情了。
陈林,三朝元老,天下名将,曾任仁宗皇帝发起的西北战役总帅,在军中已经有四十多年,桃李满天下。
又是宗室出身,靠军功封王,仁宗皇帝驾崩前改其王号为:靠山王。
又赐:剑履上殿、赞拜不名、入朝不趋。
再赐:打龙锏,上可打昏君,下可诛佞臣;三品以下,先斩后奏,皇权特许。
现在是大陈军职最高的人,没有之一。
也就是大陈改制为两院制,政事堂管政,枢密院管军。
搁一百五十年前的故唐,大将军这个职位就是天下兵马大元帅加摄政——当然摄政这职能是在皇帝未亲政的前提下。
妥妥是宗室依仗的柱石、干城。
陈白现在还活着,朝廷也余威犹在,其中就有陈林的影响力在发挥作用。
陈白顿时觉得胆气壮了许多,腰都坐的更直了。
有这位大佬在,谁敢惹我俩!
随即又想到自己那惨死的便宜哥哥,刚刚膨胀起来的豪情壮胆又瘪了一半。
得,还是悠着点,远水解不了近渴!隔着千里地了。
孔捷侃侃而谈,如数家珍般说完西北又说东南。
“东南……东南那边是我大陈荆吴行营招讨总管府,自仁宗陛下夺取荆州后,该招讨总管府就抽调兵力充实北疆行营和三衙禁军,如今只剩下踏浪、分浪,破浪三军犹存。”
现在踏浪军就在寿都,这我知道,你有本事就直接点出来啊。陈白神色不动,心中暗自说道。
“东吴大都督陆巡,其人天纵奇才,当年仁宗陛下意图毕其功于一役,横扫东南破灭东吴。谁曾想二十万大军在夺下荆州后,于采桑郡遇到临危受命的陆巡。”
“其人当年不过刚刚及冠,兵马不过是各个亲近宗族拼凑出的八千子弟兵,却用一场火烧连营使我大陈失去良机,梦断江南,二十万大军死伤惨重,无力东进,东吴也因此苟延残喘至今。”
孔捷说完微叹一声,叹声里有可惜有赞赏,更有仇恨。
一时满堂默然。
陈白目扫堂下众人,唯有项布双目放光,嘴角咧开一丝微笑,好像是遇到猎物的猎狗。
不愧是你,项布!
陈白满意点头,满足于项布做出符合他给他人形象的应有反应。
“为今之计只有令大江水师回返广陵,再令南、北徐州承宣布政使司筹备军需兵源,以作补充;徐州兵备指挥使司也要动员地方厢兵统归荆吴行营招讨总管府指挥,中枢这边也要调遣三衙禁军支援,扩大兵力上的优势,再以兵力优势结硬寨打呆仗,面对陆巡……没有三倍兵力……不稳妥。”
“具体措施人选,等臣过后与枢密院同僚商议后,再做抉择上报。”
赵紫衣颔首“孔枢密此乃老成谋国之言,臣附议。”
“可”
赵紫衣又道:“西南荆州归附我大陈未久,人心未定,这次益巴节度使犯我边境背后又有东吴身影。”
“荆州,东吴故地是也,所以朝廷需派一大将总管荆州战事,随机应变。”
“上柱国右将军项布,勇猛绝伦,武略出众,可为益巴观察使,统管荆州军事;另可加其荆州牧,并管民事,防止东吴‘故人’作乱。”
陈白皮笑肉不笑,说道:“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