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六百二十七章 没有动作的顾正臣(2 / 2)
数月后,皇太极果然再率大军南下,然因朝鲜军牵制,兵力分散,辽东军又有准备,沈昭亲率大军,于辽东外围设伏,一举击溃建州军主力,皇太极败退,辽东之战,终得胜。
沈昭之名,自此传遍天下,百姓称其为“寒门忠义之士”,朝廷亦嘉其功,赐其爵位,然沈昭皆婉拒,只愿守辽东,护大明之疆。
辽东战事虽止,然沈昭知,皇太极未灭,建州之患未除,大明之危仍在。他仍居辽东,整军备战,誓与辽东共存亡。
大明虽弱,然尚有忠义之士,愿为国赴死。沈昭,便是其中之一。
然而,辽东的平静并未持续太久。随着战事的结束,朝廷对辽东的关注逐渐减弱,粮草与军械的补给也逐渐减少。沈昭多次上书朝廷,请求增兵添粮,但朝廷内部党争激烈,内阁首辅温体仁与兵部尚书陈新甲皆对辽东之事漠不关心,甚至有人暗中主张裁撤辽东驻军,以节省开支。
沈昭心知,若朝廷再不重视辽东,迟早必生大患。他召集林承泽与赵文渊,于辽东军帐中商议对策。
“如今朝廷内斗不休,辽东之事无人问津,若不早作打算,恐皇太极再度南下,我军将难以抵挡。”沈昭沉声道。
林承泽皱眉道:“朝廷若再不拨粮,我军士卒恐难以维持战力。且朝鲜王世子李?虽曾出兵相助,然其国内亲建州派仍在暗中活动,若其王廷生变,朝鲜恐难再出兵。”
赵文渊亦道:“沈兄所言极是。末将以为,我军应自力更生,开垦荒地,自给自足,以备长久之计。”
沈昭点头道:“此策可行。辽东虽苦寒,然仍有大片荒地可供开垦。若能招募流民,屯田养兵,便可缓解粮草短缺之困。”
三人商议已定,沈昭遂下令,命辽东军士卒与百姓共同开垦荒地,修筑水利,设立军屯。同时,命李掌柜继续与朝鲜商人交易,换取铁器与粮食,以备不时之需。
然而,辽东的局势并未因此而稳定。皇太极虽败,然其并未放弃南下之志。他在辽河以北重整军马,暗中联络蒙古诸部,试图联合夹击辽东。
沈昭察觉建州军动向异常,遂命斥候加强探查。不久,斥候回报,皇太极已与科尔沁部达成协议,欲借其骑兵之力,绕道蒙古草原,直取辽东后路。
沈昭闻讯,面色凝重。他深知,若蒙古骑兵绕道而至,辽东将陷入腹背受敌之境。他立即召集林承泽与赵文渊,商议对策。
“皇太极欲借蒙古之力,绕道南下,我军若不早作准备,恐难抵挡。”沈昭道。
林承泽道:“蒙古骑兵虽强,然其行军需穿越大漠,补给困难。若我军能在其必经之路设伏,便可断其粮道,使其无法持久。”
赵文渊道:“末将愿率轻骑,前往蒙古边境,设伏断敌粮道。”
沈昭沉吟片刻,道:“此计可行。然蒙古草原广阔,敌军行踪不定,若贸然出击,恐难奏效。我意,可先遣使者前往喀喇沁部,与其首领联络,若能说服其倒戈,便可牵制科尔沁部。”
林承泽道:“喀喇沁部与科尔沁部素有旧怨,若能说服其首领,未必不可行。”
沈昭遂命林承泽亲自前往喀喇沁部,与首领巴图尔会面。林承泽星夜兼程,数日后抵达喀喇沁部大帐,与巴图尔会谈。
巴图尔虽对科尔沁部不满,然亦不愿轻易与建州军为敌。林承泽晓以利害,言:“皇太极若成事,蒙古诸部皆难自保。若喀喇沁部愿与大明联手,便可共抗建州,保草原安宁。”
巴图尔沉思良久,终答应与辽东军合作,承诺若建州军借道喀喇沁,必断其粮道。
林承泽返回辽东后,沈昭立即下令,命赵文渊率轻骑深入蒙古草原,与喀喇沁部配合,设伏断敌粮道。
数日后,皇太极果然率军借道蒙古,欲绕道南下。然其粮道被喀喇沁部切断,士卒饥饿疲惫,行军缓慢。赵文渊趁机率军突袭,建州军大乱,皇太极被迫撤兵。
此战之后,皇太极虽未彻底放弃南下之志,然其军力受损,短期内难以再战。辽东局势得以稳定。
沈昭知此战虽胜,然大明内忧外患未解,若不早作打算,迟早必有大祸。他再次上书朝廷,请求整军备战,加强边防,然朝廷仍无回应。
沈昭无奈,只得继续整训士卒,加固城防,同时命李掌柜加强与朝鲜、蒙古的联络,确保辽东军能独立支撑。
辽东的寒风依旧凛冽,沈昭立于城头,目光坚定。他知道,真正的风暴尚未到来,而他,已做好准备,誓与辽东共存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