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仕书屋
会员书架
首页 > 其他 > 剧透历史从八件有趣文物开始 > 30. 第三十章 。

30. 第三十章 。(1 / 2)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好书推荐: 我在米花町开中餐馆 苟在东宫涨天赋,发现太子女儿身 完了啊!女帝的软饭丈夫居然无敌 武装色霸气大成,系统才觉醒! 婚后宠溺 窃夺月色 从援助精灵公主开始的侍奉部日常 铁血长津湖:杀敌就变强 大秦九歌之我是翡翠虎 魔术师纵横柯学修罗场

有刺激的明朝历史故事听。

嬴政调整坐姿洗耳恭听, 特意换了一块空白丝帛,一手拿好了笔, 随时准备记录。

后事不忘, 前事之师。

此等言辞本不可能成立,却因水镜成了真。以后事为鉴,能知兴替。

水镜

朱祁镇, 明朝第六任皇帝。

他的祖父朱高炽,在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去世后登基。继位后,短短九个多月,他就病逝了。

明史赞其“用人行政, 善不胜书”。因为从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到永乐帝在位期间征战四方,二十五年间都离不开这位为他稳定后方的长子。

决定战争成败的因素, 往往在战场之外。

朱高炽除了不善武功,从农事、经济到民生都面面俱到地施以仁政。可惜, 他继位时间太短不满一年就病故,其子朱瞻基继位。

此时,朱瞻基二十六岁。有别于父亲的不善武功, 他十五六岁就随祖父出征漠北蒙古。不能说是久经沙场,那也有着充分的军事理论素养与军事实践经验。

登基仅仅一年多, 遇上了叔父朱高煦造反。

其实, 朱瞻基上位后优待两位叔父,但朱高煦死性不改。

说朱高煦贼心不死,盖因他对皇位的窥觊早在二十多年前就有了。

这件事, 朱棣必须要负责。

比起不善武功留守后方的长子朱高炽,朱棣对跟随他一起出征而好逞勇武的次子朱高煦表现出了偏爱。

在朱棣起兵谋反时,他在战场上对朱高煦说过“世子多疾, 汝当勉励之”。

这句话是不是老爹给次子画饼犹未可知。哪怕言者无心,听者却也有意。

后来,朱高煦屡犯骄横狂妄之事,私自招募精兵且不愿离京就藩,都是对储君之位显露出窥觊之心。

直到永乐十四年,朱棣确定次子是真的有狼子野心。细数他犯下的数十起不法事件,准备把他给贬为废人。

当时,太子朱高炽为弟弟求情。朱高煦才免于被废,却还是非常不情愿地去了封地。

有人说朱高炽过于仁慈,当时就该彻底废了他二弟才对,那却要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分析。

朱棣曾经偏爱朱高煦,哪怕一时间气急要废了他,但谁能说得清之后会不会反悔。

翻一翻史书,太子与皇上的关系非常复杂。哪怕最初是父慈子孝,到头来落得被废身死的还少吗。

从个人感情上,朱高炽不是朱棣最偏心的儿子。

作为太子,他是生性仁善也好,或是颇自我约束力要行宽仁之政也罢,在对待弟弟的问题上,他出来求情是不让朱棣多心生厌的好策略。

或许,朱棣想过长子继位能压制次子,不会出现藩王叛乱问题。

或许,朱高炽有想过登基之后再收拾弟弟,届时他不必顾忌太多。

这些都只是我个人的妄加猜测了,因为朱高炽仅仅做了九个多月的皇帝就死了,他未处理好的历史遗留问题不得不让继任的朱瞻基去面对。

前因埋下,朱瞻基继位后爆发了。

朱高煦联合山东都指挥靳荣,把周边所有的马匹都抢了,这家伙就起兵反了。

水镜前。

朱元璋瞪了一眼朱棣,无声地在说瞧永乐帝开的好头,儿子有样学样,藩王之乱再起。还那么偏心次子,这不是没事找事吗

朱棣立刻一脸我错了的真诚反思表情,但在心底默默反怼了。

没有因,岂有果。永乐帝怎么会造反,还不是洪武帝偏心眼非要让朱允炆上位,偏心当然也是祖传的。

怼归怼,他还是将“朱高煦造反的历史”给牢记下。

要将此引以为戒,把握好对儿子们的态度,不可让这世界发生同样乱剧。

另外,小胖子居然五十岁不到就死了

根据咕咕所述的内容,推算出史上父皇享年七十一岁,而自己也活了六十四岁。

朱高炽是不是肥胖过度,身体越发虚弱而病逝了

这些问题要以后再议,现在全神贯注看水镜。

另一个世界,嬴政联想到自己的孙辈。

大秦要想稳固统治,至少需要接连三代帝王的励精图治。他不只要考虑储君,还要考虑储君的继承人。

近七日,让儿女们呈上自认为最喜欢的典籍,多数人交的竹简不让他满意,倒有两份除外。

居然敢光明正大地誊写吕氏春秋给交上来,等今天看完水镜,是要找孩子们聊一聊。

话说回来,咕咕要说的是朱祁镇时期的诡异历法变动,而现在仍未正式谈及这个人。

这幅燕国地图还挺长。

嬴政望着镜面,仿佛看到了多年前荆轲携藏着匕首的燕国地图来到大秦。

不过,这次匕首不是刺向他。

不知在另一个时空是否有明朝君臣能看到水镜如有,那等会必定被一扎一个准。

水镜继续着

宣宗元年八月,朱高煦反。

宣宗元年九月二十一日,朱瞻基率两万先锋军亲征围了乐安州城。很快,朱高煦就自知不敌投降。

这场叛乱平定得很快,前后不到两个月,而朱瞻基一方几乎没有伤亡。

藩王被平定后,朱瞻基在位十年与民休养生息,开创仁宣之治。

他曾经三度在北部巡边,其中一次猝不及防与兀良哈部万人骑兵狭路相逢。

元朝被明灭后,残部退到漠北逐渐分裂成互不统属蒙古三部,即鞑靼、瓦剌与兀良哈。

兀良哈在洪武帝时期归附大明,后来在靖难之役中助力朱棣,但对大明远远谈不上忠诚,而是臣服于强者。

当鞑靼强盛起来后,兀良哈充分上演骑墙技术与之勾连,然后就被五征漠北的朱棣给收拾了。

被打一顿就安分几年,可等朱棣去世后,它又蠢蠢欲动。

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宣宗三年,两拨人马撞了正着。大明仅有三千人,兀良哈却有一万人,遭遇战一触即发。

人少又有何惧,自古以少胜多之战也不少。

朱瞻基以其出色的军事素养,以风驰电掣之势挫兀良哈。

此战完胜,打得兀良哈足足安分了十多年,更是震慑蒙古各部。

不愧是少年就随祖父朱棣出征漠北,朱瞻基有些马上安天下的真本事在身上。

又得父亲朱高炽在文治上的本领,推行休养生息之策,让大明的民生经济进入平稳发展期。

休养生息意味着要暂停大力用兵,这让宣宗决定缩紧边防。

当时,兀良哈被打残,而瓦剌与鞑靼互斗不休,大明似乎没有必要再投入进攻式的北防兵力。

他下诏,停止奴儿干都司的造船与巡视等工作。

另外放弃驻守开平卫等诸多卫所,这样的政策让大明不再继续主动出击迎战蒙古诸部。

两百多年后,明史纪事本末设立三卫回望这段历史决策,评价“弃地盖三百里。自是尽失龙岗、梁河之险,边陲斗绝,益骚然矣。”

不论后世怎么评价,朱瞻基当时做出如此决策。

登基后,他以宽河之战震慑了蒙古,那么进攻式防御先停一停,发展民生经济为重。

朝政上,他完善了内阁制度,阁臣们更多参与到的政务决策中。同时,他做出了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

水镜前。

朱元璋与朱棣呼吸一滞,不由身体前倾紧盯镜面,什么决定

咕咕太懂欲抑先扬。

那些文治武功被描绘得越美好,大明的欣欣向荣越是触手可及,就越令人感觉不安在逼近。

天空中,乌云悄悄凝聚。

别看现在晴空万里,但不知何时就会黑云摧城。

水镜

朱元璋曾经下令,“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他严禁宦官参与政事,不允许太监和朝臣有过密接触。

朱瞻基彻底打破祖训,设置了内书堂,让翰林学士教宦官们读书。太监们变得有文化了,能帮着皇帝处理私人文件,极大增大皇上的办公效率。

这会带来什么危险吗

历史上,东汉与中晚唐给出过经验教训。

朱瞻基清楚他正在打开潘多拉的魔盒吗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新书推荐: 和离后怀了仙尊的崽 当我追尾劳斯莱斯后 啾!老公你会说鹦语吗? 全民选夫 重生后改嫁前夫他爹 雄虫大人缺乏常识却过于上进 直男扮演限制文工具人有多惨[快穿] 哥哥是并盛大魔王 带着糊涂系统追权臣 全灵异圈都在赌我能活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