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明帝国的西洋商行(下)(1 / 2)
经过三天的激烈讨论,各方进行了有理有据的交流,厨房里烧水沏茶的仆人累到了三班后。
终于达成了各方都能接受的条款,也宣告着明帝国第一家殖民商行的建立。
明确了商行的特许经营项目,就是丝绸,瓷器,茶叶三种商品的出口。
再次是统一了各行业使用的度量衡,裁缝和木匠,石匠使用的尺子是不一样的,分为营造尺,量衣尺等。
趁着这次机会,打着帝国南北不同作坊,生产的商品尺码都要一样的要求。
重新制定了度量衡,长度度量统一是一种标准。容积、重量度量标准统一是一个标准。
新标准应用到所有跟商行合作的工坊中,不按照新标准者,不予合作。
度量衡的标准件由李有粮提供,材质是耐腐蚀的合金钢,从商城里订购了一千套,到会的每人都能分到一套。
另外确立了南北工苑的建立,聚拢能工巧匠,专门研发改良各种器械,如纺纱机,织布机等现在急需的器械。
确定了三种商品的采购渠道和采购价格,渠道以各封君辖属城镇设立供销商行,专门负责面对各商家的生产作坊和百姓手工作坊采购。
根据各地的产业不同,茶叶主要集中在云贵和川地采购,陕西秦岭一带也有茶叶产出。
山东云蒙山区和崂山一带也有少量茶叶种植,从去年开始,李氏商行开始在山东这两地推广茶叶种植。
瓷器产地南北都有,为了避免恶性竞争,每一个瓷器生产作坊,生产时商品规格,都要严格按照各型器具的规定尺寸生产,再按照南北产地成本中的最高价,制定采购价。
供货方如果想要获得更多利润,再保证不低于约定的雇工薪水之时,就要为压低成本而努力,比如改善工艺,流程。
丝绸也是一样的,因为南北都有桑田,所以也是按照最高成本价,制定采购价。
个体农户自产后卖给基层供销商社的价格,不会跟从工坊生产价格一样,比工坊生产价格略高两成左右。
这是为了保证普通百姓的利益,开始的时候,兰德按照李有粮的要求散户的收购价比工坊价高五成,最后在大家全力阻拦下定为两成。
基层的供销商社,是组建起来专门用来服务海贸商行,在帝国境内的全新全国性商业联盟。
是各股东已有的商号的联合,统一冠名为供销社**商行,如供销商社李氏商行锦绣布坊,供销商社晋味坊,供销商社皇家粮行等。
这些分散在各地的商社除了负责采购外,还有销售海外进口的货物,所以叫供销商社,等于股东们的商号自动获得了海外商品的销售权。
会议推选确定了第一届十二掌柜人选,还有第一届股东监事会名单。
推选名单是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产生的,按照默认的封君势力排名,帝国势力最大的十二位封君的商业家臣获得了掌柜提名和任命。
第一届股东监事会名单,就是按照各位认购的干股数量,选出了前三十名。
最后皇帝的内臣贾珍获得了商行首席掌柜的提名,并获得了全体监事会和其他掌柜的同意,贾珍担任第一任首席掌柜。
这十二掌柜背后的封君是,皇帝,靖远伯,庆王,沐王,荆州公,伊王,西安公,肃王,楚王,德安公,蜀王。
地方封君占了四位,宗室藩王五位,两方都不认的沐王一位,总体来说是完全受到皇室掌控的管理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