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生态骗局(2 / 2)
共和党政治家之所以支持参战,其实是希望美国能够在这场瓜分世界的战争里分一杯羹。美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强国,它不能仅仅满足于给协约国充当供货商。美国支持哪一方,哪一方就能胜利,这能充分地保证美国的话语权。而民主党的威尔逊之所以反对参战,其实也不仅仅是为了打击对手或者争取工人的支持。在威尔逊看来,美国有比跟协约国一起瓜分世界更好的选择。这个选择就是让世界大战的结局变成“没有胜利者的和平”。既然交战双方都已经山穷水尽,协约国之所以还没有倒下,仅仅是因为美国在给它们输血,那么如果美国谁也不帮,交战双方难道不会一起倒下么?当交战双方都成为失败者的时候,世界大战的终结不就成了“没有胜利者的和平”么?如果所有的欧洲强国都沦为失败者,美国不就成了战争唯一的胜利者么?
听到这里你就能明白,威尔逊和共和党的分歧其实微乎其微。共和党希望美国参战是为了跟协约国一起瓜分世界。威尔逊反对参战,其实是希望在欧洲强国两败俱伤之后,甩开欧洲由美国自己推行一个服务于美国利益的新游戏规则。
这个新游戏规则被威尔逊归纳为两个要点。第一是“公海自由”,第二是“门户开放”。公海自由是直接针对英国的。战争期间英国封锁了大西洋,不允许美国跟德奥做生意。威尔逊表示“美国决不允许这样的封锁再次出现”,英国人没有权力阻止美国跟任何国家做生意。如果英国人愿意接受“公海自由”,美国当然高兴。如果英国人不接受公海自由,那美国就会通过建设一支世界最强的大舰队,用巨舰大炮迫使英国人接受。
那门户开放又是什么意思呢?这个要求看起来要温和很多。因为它看起来很像后来美国主张的“自由贸易”。但事实上后来的“自由贸易”是美国要求全世界向它开放市场,同时美国也向世界开放市场。但1917年的“门户开放”美国要求的是世界各国向他开放市场,至于美国是否同等地向世界开放市场,这个要由美国自己决定。
好了,听到这里我们小结一下。在1916年以前,美国虽然经济实力全球第一,但并没有站在国际政治舞台的中心,而是在一旁踌躇满志地观望。一战使美国一下子成为英法的债主,美国的腰杆子更硬了,说话底气更足了,于是共和党主张美国应该通过参战成为与英、法平起平坐的政治强国。而威尔逊总统则主张让欧洲强国两败俱伤,因为这样一来美国就不是一流强国里的一员,而是整个世界的唯一霸主了。
第二部分
说到这里,熟悉历史的你一定会说,威尔逊总统不是反对参战吗?他后来怎么又带领美国参加了世界大战呢?这是怎么回事?
这就要归结于一个威尔逊没有考虑到的因素,那就是德意志帝国。
在威尔逊看来,自己正在致力于遏制对协约国的贷款,让协约国和同盟国两败俱伤。但在当时的德意志帝国眼里,美国是在干什么呢?对他们来说,美国根本就是在给协约国源源不断地输血嘛。快三年的时间里,我们的敌人吃你美国的、穿你美国的。他们用来打我们的子弹、炮弹、炸弹也是你美国造的。而且你美国还不收他们的钱,所有这些东西都是赊账买的!你跟我说你是中立国?你当我傻么?
所以德意志帝国在1917年终于坐不住了,它的潜艇开始在大西洋上无差别攻击所有国家的商船。德国外交部甚至试图在美洲拼凑一个针对美国的军事同盟。这就彻底激怒了美国,在美国主战派的压力之下,威尔逊只得在1917年4月2日对同盟国宣战。
但美国的共和党政治家在敦促威尔逊参战的同时,也对威尔逊的“没有胜利者的和平”提出了自己的批评。他们指出,从理论上说“没有胜利者的和平”确实是对美国最有利的局面。但“公海自由”也好、“门户开放”也好,要给美国带来好处都要有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整个世界的大部分地方必须维持着基本的和平和秩序。因为只有世界保持着和平和秩序,这样美国才能利用在资源、劳动力、技术、资本各方面所拥有的优势,让美国商品战胜其他商品,让世界贸易的大部分利润流向美国。可如果欧洲列强全都陷入崩溃,那它们遍布全球的殖民地和领土就会陷于无政府状态,这势必让美国推行的“公海自由”和“门户开放”变成一纸空文。
这是一个非常有道理的批评,也揭示了美国在构建全球秩序这个问题上的两难处境。对美国来说,最理想的是只获取利润不承担成本。美国的商品在各方面都具有优势,只要有公平竞争的商业环境,美国就能获取全球贸易利润里的大头。但是如果全球贸易里的利润大部分都归了美国,欧洲列强为什么还要辛辛苦苦地维持殖民地的秩序、发展殖民地的基础设施呢?
不论如何,威尔逊就这样带领美国参加了世界大战。虽然他极力申明美国并不是协约国的一份子,美国是独自对德国、奥匈帝国宣战的,但事实上,美国确实成了协约国的盟友,一个最直接的结果就是美国批准了提供给协约国的“自由债券”。跟此前华尔街提供的民间贷款相比,美国政府担保的自由公债规模要大得多。通过这笔贷款,美国的工业开始源源不断地为协约国提供武器弹药,美国成了协约国的兵工厂。
有了美国的强势加入,胜利的天平果然迅速倒向协约国一方。对于把获胜希望寄托在美国身上的协约国来说,他们确实是押对宝了。但是他们希望美国提供的,和美国愿意给予的东西其实并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