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射手(1 / 2)
因为某人色心作祟,催促总督大人加快行路,于是又行了五天后,陈怀清等人进入江北境内,来到玉明城外一个偏僻的山村。
他们此时距离京城只有短短三日的路程,本来还可以再快一些,没必要来这小小山村打一趟,但是——官道之上,竟有一青年昏倒在地。
“醒醒。”
给青年灌了几口水后,陈怀清隔空伸手,为他注入真气。
这一手真气外放,看得一旁的周侍卫瞪眼咋舌。
观他年纪不过二十出头,如此年轻便已是一代宗师,令人匪夷所思!
片刻后,青年缓缓睁开眼睛。
映入眼帘的是几张陌生的面孔,他先是下意识地瑟缩了一下,待看见刘启特意穿上的官服之后,匆忙跪下磕头:“多谢大人救命之恩!”
刘启与陈怀清对视一眼,道:“你是哪里人,发生了什么事?起来慢慢说,别着急。”
青年还没说话,肚子里便传来了真实的叫声。
刘启微微一笑,挥手命人拿了些干粮过来。
青年接过馒头就是一顿狂啃,含糊道:“多谢大人!”
“吃慢点,馒头有的是。”
“小人是十里村的村民张小封,本想去城里找个活计,赚些银钱买些粮食回村,没想到竟饿昏在半路,万幸遇见了大人路过,才捡回一条小命!”
说着这样的话,张小封表情没有一丝变化,他实在太饿了,只是继续疯狂地把馒头往嘴里塞。
饿昏?
刘启见此人面黄肌瘦,神色憔悴,当知他并未说谎,顿时脸色阴沉下来。
虽说大华因南北战争略微加大了赋税,但这几年风调雨顺,百姓们的收成应是丰硕的,不说留有余粮,起码饱腹应是不成问题的,哪会沦落到饿昏的地步?
他环视四周,心中一叹,难怪这林子里如此安静,怕是十里村周边的野菜野禽皆被吃尽。
“外患之际,难被人们注意的地方,自然滋生腐败。”陈怀清将刘启想说的话说了出来,这种时代的百姓们憨厚朴实,没有多少文化,十里村绝不是唯一的黑暗,只是玉明城周边典型的个例。
“去看看吧老刘,留些银钱和粮食,等入了京见到皇上,再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好。”
一行人来到一座山脚下,入眼是一片片土墙茅屋,依山傍水。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他们走进村里,左右听到动静出门观望的,几乎都是妇女老人和孩童,村里的青壮年,大多数应当是和张小封一样,去城里打工去了。
刘启默默看着他们蜡黄的皮肤,心中疼惜,将食物和钱财一路分发。
陈怀清捏了捏忧忧的手心,她便从袖子里拿出一沓银票递给刘启。
“我们只有钱。”
“”
虽然觉得这种情景之下不适合发笑,但刘启还是忍不住嘴角扬起,“哥哥真是穷得很别致啊。”
“我真是受不了了。”陈怀清一脸无奈,“你若是喜欢叫哥,以后就叫清哥。”
“多谢清哥。”
陈怀清晃了晃手,道:“钱财乃身外之物,不足道哉。”
谈话之际,前方行来十几个村民,为首之人,是一个拄着拐杖,步履蹒跚的老者。
“老朽代十里村的村民,谢过大人如天之恩!”
刘启一把拉住他,不让他跪下,“老丈不必多礼,你可是这十里村的村长?”
老者眼眶微红,点头叹道:“眼睁睁地看着大家挨饿却无能为力,老朽这个村长做的,心中有愧啊!”
“庞爷爷,这乃是奸人所害!”
“庞爷爷,你与俺说过,民不与官斗!”
老者刚说完,身后便传来愤愤不平的声音。
跟在老者身后的,是几个十三四岁的少年,虽然个子挺高,但一个个骨瘦如柴,脸上仍是稚气未脱。
他们这一出声,陈怀清才发现老者身旁的一个穿着短褂的少年,有些异于常人。
这个少年虽然因为营养问题,双颊微微凹陷,脸色黑黄,但那双眼睛却是炯炯有神,而最奇特的地方还是他的一双手臂,竟比寻常人要长上几寸,最长的中指几乎要触及腿弯。这双手臂虽然纤瘦,但那包着骨头的几两肉全都是肌肉,纯度极高,清晰的线条和凸起的无数青筋十分醒目。
陈怀清见他手里拿着一把弹弓,心念一动,对他招了招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