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节(2 / 2)
甚至远超海洋基地本体-的成本。
所以,出于节约成本考虑,
由海底材料实验室,生产他们最新可量产的,海底玻璃钢,
再混合琉璃材质,做透明装饰用。
这样一来,既能抗住海底一万米的强压,又能保证美观,可从任意角度随时看到海景。
而建筑,则是同样利用了海洋材料实验室的材料搭建,最大程度减压,同时满足使用需求。
此时他们正处于整个平台的最中心。
这里四通八达,通向各个方向。
而每个方向,都有一条道路不断延伸,而路旁,也有许多高楼林立。
就像一个海底摩登城市一般。
“根据大领导和建筑团队的要求,我们把整个第一层平台,给划分成了几个部分。
当然,主要还是用来进行海洋开发与研究,所以不会有游客到我们下面来。“
这时,建筑团队的主负责人老梁则走了过来,带许大军和铁坚强参观。
“许国士您好,我是老梁,是建筑团队的总工程师,也是负责人。
“我来带二位一块在海底走走吧?”
老梁邀请道。
“好。”
许大军和铁坚强都点头。
他们对这个水下基地也不熟悉,正好需要别人带一带。
“这里是我们的深海试验场,根据实验室的人的要求,我们把这里改造成类似航空航天的链接宇宙的外部舱。“
“实验人员可以穿好深潜服后,从这里下去,自己去观察与捕捉海洋生物。“
“当然,我们的要求是,必须要有一台单兵机甲保护才可以外出作业。”
许大军点点头,
“这个安排很合理,不过深海一万米的压力......人体能否承受得了?"
同时他也提出了疑问。
全球还没人体验过深海一万米的巨大压力呢,
这可是核潜艇都能被瞬间压爆的压力!
“这就得感谢许国士您的贡献了。
说到这,老梁很是感激地说道,
“因为您之前提供的技术,海洋材料实验室这边研制出了,可以承受海底五千米的高压的封闭性深潜服。”
“只要再搭配上您的磁能防护罩。"
“出海作业还是可以的。
“噢。“
许大军一听也不再多问了。
“这里是矿场转接点,开采机器人开采矿物后。"
“会通过这个链接矿场与水下基地的通道,将矿物运到这里。
“然后再由专业的工人进行分拣,清洗,打磨,分类等,把所有矿石都处理干净后再运送回地表。”
“这里则是生活区,也是所有在深海工作的人员暂居的地方,但我们不推荐久居。"
“因为深海有太多超越人体人耳可听到的声纳声波。”
“这些声波人本身听不到,但会对耳朵造成实质性损伤。”
....求鲜花…0
“如果连续在深海呆一周,就有永久性耳鸣,甚至耳聋的风险。
“所以,我们的建议是每周只下来三天,然后休息四天,周而复始。"
“这样可以保证深海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许大军和铁坚强都点点头。
深海不比地表。
在深海,外部影响因素还是很多的。
深海的巨大压力。
人体听不到,但对人体有害的声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