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不认旨意(2 / 2)
刘洋说道:“放心吧,这么多人都在这听着的,我不会反悔的。
不仅如此,我还把你的族弟给救了出来。”
刘洋招呼典韦把人带上来,张杨一看,赶紧跑过去问道:“张桦,真的是你?”
张桦哭着说道:“三哥,我终于找到了,你一定要替我报仇啊,郭盖把上党的钱粮全部给装跑了,家中什么都不剩了。”
戏忠一听都要笑出来了,这个给主公出主意的沮授真有意思,连这都想到了,有了张桦当众的这一句话,张杨也休想讹主公钱粮,因为都是郭盖运走的。
张杨还没反应过来,安慰道:“没事的,早晚找郭盖讨回来。”
刘洋又对袁绍说道:“王太守和张太守是因为失去郡治,所以急切间说了一些不合适的话,盟主大人的渤海郡可是没有一点损失,这种情况不会也要遵董卓的旨意吧?”
袁绍还没说话,袁术站出来说道:“当然不能,我们袁家和董卓有血海深仇,岂能听信这离间之计。”
袁绍只能气愤愤地说道:“我与董卓不共戴天,岂能听董卓之言。”
刘洋说道:“本初能这么想就好,实不相瞒,我也不想遵从董卓的旨意,看似叫并州牧,把上党还给张太守后,只剩太原郡和雁门郡,而且这两个郡遭受了南匈奴的洗劫,没钱没粮,北面还有南匈奴的威胁。
正好大家都在这,谁有钱有粮,能够救济和治理雁门郡和太原郡,抵御北方的南匈奴,我愿意将这二郡让出来,虽没有圣旨,但也愿意认可他暂时任郡太守,等到以后朝廷安稳,再正式表奏任命。
大家都知道,前年我青州接收了二十多万流民,现在饭都不够吃,一直在向徐州买粮,实在是负担不了并州二郡了。
现在的粮草都还在靠向冀州借,雁门的守军也是问幽州刘司马借的,这回大家一定帮帮我,也救救这两郡的灾民。
刘洋在这里求大家了。”
说完,刘洋退到大帐门口,向大家深施一礼。
这一回戏忠不光是好奇,都佩服这个沮授了,这阳谋用的,面子里子都要了,简直是滴水不漏。
现在是讨伐董卓最关键的时刻,谁愿意把兵力和钱粮投入到边远的雁门郡和太原郡,还要防守北方刚被刘洋屠杀过的南匈奴,替刘洋承担南匈奴的怒火。
眼看众人都不说话,刘洋决定恶心一下袁绍,你一个联军盟主,打了四个多月,没伤一兵一卒。
关键是刘洋知道,刚才王匡和张扬都是替袁绍说话,袁绍做梦都想得到人多且富庶的青州。
刘洋对着袁绍说道:“袁盟主,渤海人多且富庶,就连黄巾之乱都没有影响。
袁盟主以一郡之力出兵五万,为众人之最。我看孟津关防守严密,估计也突不过去,袁盟主的五万兵力在孟津关暂时也用不上。不如裁军两万,送到太原补充种地的劳动力。而且军转农,还能节省一大批粮草,两万军队的粮草,估计都能勉强救活十万灾民了。”
刘表、刘岱当即表示赞同,二位汉室宗亲发话了,其他人也附和着说可以,主要是众人心中都不满,你一个盟主到目前为止出力最少,颜良文丑吹的厉害,在场没有一个人见过。
袁绍怒道:“怎么了,溢之对我麾下之军攻打孟津关有意见?这可是当初我们商量好的,又不是我一个人决定的。而且孟津关虽没有打仗,但是牵制了敌军的大量队伍。”
刘洋说道:“盟主别急,我并非针对盟主麾下将士,当初也是就近原则。
如今迁延日长,我是希望盟主的精兵能来虎牢关助战,同时调刘州牧的荆州兵和孙太守的长沙兵前往孟津关,毕竟他们二人的士兵都来自南方,相比北方将士更擅长水战,大家都知道,孟津关最大的难点就是渡黄河。”
刘岱站出来说道:“是啊,盟主,溢之说的对啊,我们是来讨伐董卓,是来打仗的,刚开始因为时间原因,可能调度不急,现在四个月了,毫无进展,是该调整一下兵力布置了,听溢之之言却是有理。
盟主之兵全是骑兵,步兵,却在打水战。荆州之兵善水战,却在山中打攻关战。
这么说来,的确犯了兵家大忌啊!”
曹操也站出来说道:“溢之之言,我也觉得有理。
最初我们想着人多,也就没有在意,现在看来,是要精打细算一下了。”
转身问刘洋道:“溢之对其他队伍可有建议?”
刘洋说道:“我刚回来,你们谁在哪里,各个地方的地形怎么样我都不知道,不过我觉得我们可以当众商议。
毕竟有五个关卡,有水上渡河,有平原,有山岭,这一段时间也都打了,各位自己感觉,自己部队打仗的特点适合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