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鸽鸽(2 / 2)
都江堰实用攻略干货带给你极好的旅游体验
我很坚强er
3
“水上画楼”——南桥,桥上两个人扮的美猴王格外亮眼。都江堰——宝瓶口。李冰用火烧岩石的方式,将玉垒山凿出一个缺口,缺口形似宝瓶,所以称之“宝瓶口”。都江堰——飞沙堰。堆砌古堰的工具,竹笼装卵石都江堰——离堆。李冰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称之为“离堆”。被
东岳狼尊
5
两千多年前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年代较久、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水利工程,也是目前中国保存较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工程位于都江堰市城西的岷江干流上。开放时间:3月2日-11月30日08:00-18:00;12月1日-
杰罗尔
4
打开天府之国的金钥匙“都江堰”,为什么这么重要呢
历史大学堂
26
四川为什么号称天府之国,文化特别灿烂?灵魂全在这条江里
浩然文史
67
盖碗茶用后面的大液晶屏幕来宣传当地文化,同时和前面的节目结合,效果不错茶艺表演最美的舞者都江堰第三大水利工程宝瓶口外河闸口变脸,下来和观众互动,一握手,脸变了夫妻桥
langlang_alan
6
四川的保护神都江堰,为何屹立两千年不倒?不只是因为工程良心!
浩然文史
117
成都冷知识,辣到你不敢想象
摩羯留下的日子
1
都江堰的小众打卡胜地,很适合拍照喔
暧暧小盆友
8
一起去都江堰感受人文古迹吧
m小漫m
1
来成都怎可错过都江堰
雨讽2017
5
汗水与血水搭建出来的险关,都江堰
狮子最酷天才
1
酸辣抄手,味道好担担面,和记忆中的担担有些差别,感觉酱多了有点咸,和以前吃的不一样,以前在龙抄手吃过,非常香黄金糕银耳莲子汤,凉粉,叶儿粑春熙路口第一家百年老字号龙抄手,人气太旺,很多老成都风味小吃,吃小吃首选
淘宝魅力飞扬xg
1
特色词条|本词条按照特色词条指南编辑并维护贡献维护者A信服谎言A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1]是由渠首枢纽(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灌区各级引水渠道,各类工程建筑物和大中小型水库和塘堰等所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工程系统,[12]渠首占地面积200余亩。[7]它担负着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区7市(地)40县(市、区)1130万余亩农田的灌溉、成都市多家重点企业和城市生活供水,以及防洪、发电、漂水、水产、养殖、林果、旅游、环保等多项目标综合服务,是四川省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水利基础设施。[8][12]
秦昭王后期(约公元前276年至251年),蜀郡守李冰总结了前人治水的经验,组织岷江两岸人民,修建都江堰。唐代,修建了飞沙堰。[9]建国后,又修建了工业供水渠、外江闸、飞沙堰工业引水临时挡水闸。[10]为有效管理维护都江堰的运行,设立了堰官、岁修制度。[15]
都江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8]
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1]
中文名
都江堰
外文名
dujiangyan
地理位置
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
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
气候条件
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
开放时间
08:00—18:00
预订门票25元起
服务由携程旅游提供
去订票
相关星图
四川成都都江堰地理标志产品
共5个词条4870阅读
都江堰方竹笋
都江堰方竹笋,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都江堰市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气候温和、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地下水埋藏浅、物理性质良好,是成都市最大的方竹笋基地。都江堰方竹笋为成都市优良乡土竹种,具有发笋早、笋期长、笋肉细腻、质地脆嫩、口感好、营养丰富等特点。2016年3月31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都江堰方竹笋”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都江堰茶叶
都江堰茶叶,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都江堰市位于成都平原西北边缘岷江出山口处,地处横断山北段川西高山峡谷这一世界生物多样性区域内,是世界上亚热带山地植物资源保存完整的地区。因土壤、水文和气候条件适宜,该域种植的茶叶外形条索自然微卷,黄绿带毫,香味浓厚,汤色明亮。2016年3月31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都江堰茶叶”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秦昭王后期(约公元前276年至251年),蜀郡守李冰总结了前人治水的经验,组织岷江两岸人民,修建都江堰。李冰注重实地考察,根据岷江出高山峡谷,河面开阔,流速顿减,以及左岸一带,山势弯环的地形特点和资源条件,精心设计了都江堰水利工程。首先“凿离堆,避沫水之害”。即将瀚山伸向灌县城西的一段余脉,凿开一道约二十米宽的引水口,这既可以分洪减灾,又能引水灌溉成都平原。二是“壅江作”。即修筑都江堰分水堤。其布局是:在离堆以上的一段江心,沿左侧山麓的走向,就地取沙石修筑长堤。并将此段山麓,修整成为引水渠的左岸,构成从右(岷江正流)向左的弧形弯道(这段弯道称为内江),以迫使表层水自右向左进入引水渠;底层水挟带泥沙仍奔向正流。因此,大大减少了灌溉渠道的泥沙淤积,使渠道的畅通得到保障。《益州记》在叙述这段史实中写道:“江至都安,堰其右,检其左,其正流遂东……”。意思是说,岷江水流,经分水堤右侧的导引和左面山岩的钳制,驯服地流向成都平原。三是“穿二江成都之中”。即在离堆引水口以下,开凿两大干渠(即今之走马河、柏条河),将水引入成都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