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乾坤骨董集—观星象天之道龙山文化玉璇玑(1 / 2)
第14章乾坤骨董集—龙山文化玉璇玑,以观星象天之道。
玉璇玑是新石器时代较为典型的玉器。此类玉器有何用途,到目前为止尚无定论。清代吴氏着《古玉图考》一书始称“玉璇玑”以来,文物鉴赏界袭名至今,其依据来自“璇玑玉衡,以齐七政”之说。有古书记载以观星象天之道。
李舞雩收藏龙山文化玉璇玑来自中国收藏玉龙山文化有名收藏家王红旗藏品。
大部分龙山文化遗址,分布在山东半岛,而河南、陕西、河北、辽东半岛、江苏等地区,也有类似遗址的发现。
这个文化以许多薄、硬、光、黑的陶器和一些神秘玉器,尤其是蛋壳黑陶(分布日照、济南)最具特色,所以也叫它“黑陶文化”。
中国考古专家根据几个地区不同的文化面貌,分别给予文化名称作为区别。一般的分法是:山东龙山文化或称典型龙山文化,即最初由龙山镇命名的那种遗存,其分布以山东地区为主,上承大汶口文化,下续岳石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
庙底沟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地区,豫东地区也有分布,由仰韶文化发展而来,属于中原地区早期阶段的龙山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900年至公元前2800年。
河南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豫北和豫东一带,上承庙底沟二期文化或相当这个时期的遗存,发展为中原地区中国文明初期的青铜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一般还分为王湾三期、后冈二期和造律台三个类型。
陕西龙山文化(客省庄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陕西省泾河及渭河流域,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2000年。
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以新发现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晋西南地区,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900年。
“龙山文化玉璇玑”,青玉,有白色第状斑纹,缘有3组16牙。“璇玑”二字,源出《尚书·舜典》:“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西汉孔安国释:“璇,美玉也,玑衡,王者正天文之器,可运转者。”考古学家认为,璇玑乃有牙之壁。一般璇玑呈圆璧状,璧缘有外旋状的飞齿。无飞旋状长齿十分罕见。
玉璇玑用来观星象礼器之一,是非常神秘玉器。
古玉器玉璇玑表明璇者:璇者北斗七星的第二星。如:璇柄(北斗七星的斗柄),璇星(星名。北斗第二星);璇枢(琁枢。星名。北斗第一星为枢,第二星为璇。泛指北斗星,又比喻枢纽、关键。)
古玉器玉璇玑表明玑者:玑者文仰陟天玑。--《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又如:玑璇(北斗七星中的星名。璇是其中第二星,玑是其中第三星,今称“天玑”,合称“璇玑”);玑衡(星名。指北斗七星中的天玑与玉衡。也用以称观测天文的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