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四章 考验(2 / 2)
周而复始,让华夏文明进入到了无休止的循环当中。
结果生生耗尽了上千年的文明优势。
现在太平军这里不考核人品道德,并非要像汉末的曹阿满那样,用人不管人品只论才能。
只不过是不把道德人品当成治国的标准,要用要求更高的法治手段。
萧云很清楚人性是经不住考验的。
纵然有道德高尚的人能坚持住,那又如何?
且不说这些人是凤毛麟角,即便是太平军所有的管理者都是道德标兵,也只能管一代人,那下一代呢?
世间要是真有让人世世代代都是道德模范的方法,早就天下太平了。
所以指望道德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或者说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萧云要做的不是让人不想做坏事,而是要让人不能做,不敢做,做了就会有惩罚。
或许在很多人看来这种事的难度并不比培养道德君子的难度低多少。
觉得即便是后世那样科技发达的时代都做不到这一点,又遑论法制不健全,信息不发达的古代。
其实这里有一个认知误差,涉及到一个重要观念:法治的核心要素,不是执行力,也不是律法是否健全,而是监督检察能力。
没有足够的监察能力,不管执行力如何强大,也不管法治是否健全,一切都是空的。
后世科技信息发达,法治更健全,但同样的这些优势也提高了反监察的能力。
社会结构的复杂化,让人们认识事物的门槛也相应提高了。
网络上的事情,百姓都看不懂,看不清本质,谈何监察力?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后世和古代的监察力并没有本质的提高。
而事实上古代的监察力提升起来比后世的更简单。
华夏古代的农耕社会对知识分子的依赖程度很低,不像后世,科技跟不上分分钟就会被碾压。
自耕农也不依赖什么资本和商业得运作。
只要有管理部门负责社会资源调配就可以了。
解决不了人性爱财?那就让大家都没有财。所以太平军没有货币。
担心管理者腐败?那就搞生活区,全部集体生活。将权力和实际的利益切割开来,那即便有人恋权,也不具备伤害性。
社会结构复杂不容易管理?那就让它简单化,所以萧云专心搞农业生产,不着急搞工业。
也不是不发展工业,而是先把教育搞上去。
让社会的结构始终处在人民群众的认知之下。
这样靠百姓的舆论将监察力提高到另一个层次,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所以萧云现在不怕出问题,就怕问题被掩盖。
夜幕的降临不代表他一天的工作已经完成。
等他回到营地之后,还要查看各部门各地方发过来的报告。
不过报告虽多,但工作量也并不算大。
因为各个生活区的同质性太高了,不管是有问题的还是没问题的几乎都是一目了然。
所谓同质性的基本特点就是。绝大部分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都是可以形成固定的套路。
别说是萧云这种见识广博的现代人,就是普通百姓识字之后稍微培训几个月也能上岗。
不过生活不是千篇一律,今天就和往常有些不同,萧云在营地门口遇到了正在等他的卢象升和朱由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