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节(1 / 2)
“并没有。孔先生贵为孔圣后人,难道还会没办法吗?”
李承乾说就说,还摆出一副匪夷所思的样子。
这就让孔颖达很难受。
原本还打算多寒暄几句的,但孔颖达遭到了这断句的问题后,哪里还坐的下去啊。
正好李纲也想回家后,再细细研究这“乘法”的事情。
于是二人便都躬身告辞离去。
李承乾将这两个老头送出门去。
看着两人坐着马车离开。
嗯。
贞观年间的马车,还是两轮的。
李承乾忽然想着要不要给搞出四轮的马车来。
毕竟四轮的马车,要更加稳固,承载的力量也会更大。
一直以来。
李承乾都是骑马的。
所以对马车倒是并不关注。
需要乃发明之母,发明不是从天才头脑里蹦出来的,
绝大多数科技发明都是因为有社会上存在这种需要,
满足这种需要能得到奖励,才促使人们去不断改进,才最终普及。
其实我国到明代,马匹没有宋朝那么缺乏,
才开始有了四轮马车。
宋应星记载:
大车有四轮和二轮之分,其四轮车可载五十石,
由马或骡牵引运行,15或十二匹,或十匹,八匹马骡不等。
明代的四轮大车可载重五十石,
用马或骡牵引运行,用马骡八到十二匹。
速度应该比宋代快得多,不过他也说出了这种运输工具的缺陷:
凡大车行程,遇河亦止,遇山亦止,遇曲径小路亦止。”
可见四轮大车对地形要求很高,
宋应星说这种车只有在徐州,兖州,汴梁之间方圆三百里的范围内最为普及。
大明如此之大,为何偏偏是徐州,汴梁,兖州这三地之间?
就是因为这个三角地带正好是没有山也没河,方圆三百里内一马平川。
而且,这个地区又靠近明代南北经济大动脉----京杭大运河,
有很多繁荣的城镇,从运河上下来的南北商品在这里下船转为陆运,
所以速度快,载运量又大的四轮马车成为经济上的首选。
相比牛车,马车更适合的是商业运输。
在古代,马的价格比牛贵得多,牛的力气确实更大。
但马的用途却比牛多,可以骑乘,驮货,拉车更具灵活性。
特别是速度比牛快,在运输商品价值比较高的纺织品等轻货时,用马车很有优势。
宋应星还特别提到:在山西,牛车更为普遍,用来运输而体积大,对速度不那么看重的粮食等货物。
根据《天朝历代物价问题考述》,万历年间,北京的马价平均为二十两,而牛仅为五到六两。
所以,宋应星谈到的,由八匹到十二匹马或骡牵引的四轮大车,运费有多么昂贵可想而知,
能负担这种高昂运价的商人,一定是要争分夺秒,比竞争对手早一日到达目的地,才能把手头的商品卖出高价。
所以,影响唐宋明时期,四轮马车的普及的因素至少有以下几个:
第一,这个地带商贸是否发达,是否有大量价值高昂的商品需要运输。(地广人稀的山西陕西不合适)
第二,地形以平原为主,道路情况好。(西南地区没指望了)
第三,不存在可替代的水路运输。(江南没必要用)
第四,马匹获取成本不能太高。
最后只有商贸相对发达,地势又平坦,又缺乏水运的华北平原,四轮马车才有用武之地。
至于技术问题反倒比较好解决,可以发明改进,可以引进学习,只有有这种需求就不是问题。
如此想来,李承乾就觉得,四轮马车,似乎并不这么着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