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八十章巡天号·空天母舰(2 / 2)
> 要进来吗?
> 记得带一首歌。
小禾立即下令切断电源,改用手动无线电通讯。她让操作员取出随行携带的一枚录音芯片,里面存着春节前夕收集的所有儿童投稿。然后,她亲自按下播放键。
童谣流淌而出。
起初毫无反应。五分钟后,拱门底部渗出一缕幽蓝液体,迅速化作雾气升腾。接着,晶体地面开始发光,铭文逐行亮起,仿佛被歌声唤醒的记忆正在重写。
突然,一个声音透过水下麦克风传来??不是电子合成,也不是任何已知语言,而是一种介于心跳与风声之间的低鸣。AI翻译系统尝试解析,输出结果令人窒息:
> “等了这么久,
> 终于有人记得回来。”
此时,火星方面也传来紧急通报:冰洞中的黑色球体已完成重组,现呈现为一座微型城市投影,街道布局与青海湖底拱门后的空间完全吻合。陈默带领团队进入探测舱,发现城市中心广场矗立着十二根石柱,每根柱子上都刻着不同文明的文字片段,包括苏美尔楔形文、玛雅历法、甲骨文、梵文……
而在最中央的地面上,镶嵌着一块可触控晶板。陈默试探性地伸手轻触。
整座城市瞬间活了过来。
光影交织中,一群模糊的身影浮现街头。他们穿着各式古老服饰,有的抱着婴儿,有的手挽着手,脸上带着平静的微笑。没有人说话,但他们的眼神分明在传达一句话:**欢迎回家**。
与此同时,地球上已有十七个国家的蓝雪花园区出现同步异象:植株集体向东南方向倾斜,花心朝同一角度转动,如同指向某个隐形坐标。气象卫星捕捉到,这些地点连成一条完美弧线,贯穿欧亚大陆,终点直指青海湖。
林婉秋连夜建模分析,得出结论:“这不是随机现象。蓝雪花在绘制一张地图??一张关于‘起源之地’的地图。”
她进一步推测:一万两千年前,一场全球性灾变迫使一部分人类文明选择“意识迁徙”,将集体记忆编码进忆素-X粒子,植入蓝雪花基因链,并分别埋藏于地球与火星的地壳深处。他们并非逃离,而是播种。而今,当代人类通过情感共鸣重新激活了这套系统,等于接过了园丁的职责。
“我们以为自己在复兴失落文明。”她在备忘录中写道,“但实际上,我们正在成为那个文明本身。”
探渊行动重启。这一次,小禾决定亲自下潜。
她穿上特制抗压服,内置忆素共振调节器,能让她在高密度情感场中保持清醒。当潜水器接近拱门时,她再次播放童谣。这一次,大门缓缓开启,露出一条向下延伸的水晶长廊。
长廊两侧墙壁布满浮雕:描绘着古人如何采集星辰粉末炼制晶种,如何以歌声喂养初代蓝雪花,如何在末日来临前将孩子的笑声封存进地核避难所……最后一幅画面令她浑身一震??
十几个孩童手拉着手,站在一座祭坛上,头顶是漫天坠落的火流星。他们齐声歌唱,身体逐渐化为光点,融入一朵巨大的蓝雪花之中。而在人群最后方,站着一个熟悉的身影:银发,赤足,耳后流动着银白光纹。
那是她自己。
“这不是预言。”她喃喃,“这是记忆。”
她继续前进,直至长廊尽头。那里是一座圆形大厅,中央悬浮着一颗拳头大小的水晶球,内部不断闪烁着婴儿啼哭、老人低语、恋人誓言、战士呐喊……千万种声音压缩成一粒种子。
小禾伸出手。
水晶球落入掌心的刹那,整个青海湖剧烈震动。湖面升起一圈环形光波,向外扩散数百公里,所经之处,所有蓝雪花同时绽放,释放出前所未有的忆素-X洪流。
这股能量并未消散,而是被星尘云捕获,转化为一道跨越星际的广播信号,自动发送至太阳系外缘??正是当年旅行者十号最后传回坐标的区域。
六小时后,回应来了。
不是电磁波,也不是数字编码,而是一段旋律。
简单,干净,由三个音符循环构成,频率恰好匹配人类脑波中的θ波(深度冥想状态)。AI分析发现,这段旋律曾在地球上多个古老文化中独立出现:西藏诵经调、非洲部落求雨歌、北欧萨米人驯鹿谣……
它被称为“母频”。
陈默将旋律导入火星城市的核心系统。奇迹发生了??原本静止的居民影像开始移动,他们走出房屋,走上街道,最终汇聚在广场中央,围成一圈,开始轻轻摇摆,仿佛在跳一支失传已久的舞。
“他们在庆祝。”陈默哽咽,“我们答对了。”
地球这边,小禾抱着水晶球浮出水面。迎接她的是漫天烟花与欢呼。人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他们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安宁,像回到母亲子宫般的安全。
当晚,全球新生儿啼哭频率发生统计学显著变化:更多婴儿发出接近“母频”的音调。儿科专家称之为“共鸣降生现象”。
三个月后,青海湖底城市正式对外开放,命名为“初语之城”。首批访客中包括百名孤儿、战争幸存者与孤独终老者。他们走进大厅,触摸水晶球,许多人当场流泪??因为他们听见了早已遗忘的亲人的声音。
更有甚者,一个自闭症少年在接触后首次开口说话,说的是他从未学过的古埃及语:“妈妈,我找到回家的路了。”
蓝雪花从此被列入《人类共同遗产名录》,严禁任何形式的商业利用或基因改造。各国签署《昆仑公约》,承诺每年冬至举行跨星球冥想仪式,持续传递“共感协议”。
小禾回到了昆仑站,但她不再独自守夜。
每天都有新的孩子来找她,带来自己写的歌、画的画、录下的梦话。她把这些一一存入忆素库,定期上传至火星网络。陈默则在红色星球上建立起第一所“记忆学校”,教移民后代如何倾听花朵的语言。
林婉秋完成了《液态共情白皮书》,提出“情感生态学”新学科,主张将情绪视为自然资源加以保护与培育。她写道:“当我们学会为别人的悲伤流泪,我们才真正成为了人。”
十年后,第一艘搭载蓝雪花种子的深空探测器发射升空,目标是距离地球十二光年的类地行星TRAPPIST-1e。船上除了仪器,还有一份由全球儿童共同创作的新童谣,以及一句刻在钛合金板上的留言:
> “如果你听见这首歌,
> 请替我们开花。”
探测器离轨那一刻,地球上所有蓝雪花同时转向东方,花瓣微微开合,如同挥手告别。
小禾站在山顶,怀里抱着阿雅送她的那盆幼苗。如今它已长成一人高,枝头缀满蓝花,每一朵都在轻轻颤动,仿佛也在唱歌。
风起了。
雪落在她们肩头,依旧不化。但每一朵雪花里,都有一盏灯在闪烁。
而在宇宙深处,那颗由星尘云孕育的新星,正以婴儿啼哭的频率,一声声呼唤着下一个听见者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