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李丽质回大唐请李世民协助大秦攻宋(1 / 2)
扶苏开始监国之后,接连下达了数道诏令,分别是对宋国正式宣战、招募军队、以及修建秦直道。
现在大秦总共有八十万的军队。
其中三十万由白起带领镇守在赵地,也就是大秦的门户。
三十万镇守匈奴边疆。
还有十万由李信带领驻守在黄河沿岸一代,防备汉国。
其余的则分布在大秦各地城池。
如今边疆匈奴已灭,不需要再镇守那么多军队,因而扶苏这一次带回来十万。
为了筹备对宋国的战事,整个秦国都积极动员了起来,招募新兵进行训练,并且准备粮草以及军事物资。
战争向来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打仗除了拼军队战斗力外,就是拼国家的国力。
战争也是展现国家实力的最好方式。
平日里难以察觉的弊病,往往都可以通过战争来发现。
除却整顿军队之外,秦直道的修建也提上了日程,十多万匈奴俘虏已经被押回咸阳。
如今的冶造局已经从城内搬到城郊。
原因很简单,冶造局现在有了足足上千名工匠,日日打铁,实在太扰民了。
在城内百姓们多次反应后,冶造局只好从城内搬到城郊一带。
孟胜带着众多工匠和墨家子弟们一起重建冶造局,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就搞起了一座类似于小型城池的存在。
有五六米高的城墙,还有条小护城河围绕,并且还布下了种种机关,安全性毋庸置疑。
城内有整整十座高炉。
分为冶炼区、煅造区、成品区。
而这些大区里也有详细划分,分别负责制造不同的装备。
比如说打造战刀、打造甲胃、打造箭矢弩矢、秦弩等,就和扶苏说的那样,形成了一个各自独立但又完整的流水线。
工作效率大大地提高。
扶苏今日专门抽空来冶造局视察。
见到04冶造局的规模和内景之后,不禁十分佩服孟胜等人的执行力和效率。
“孟先生,孤现在感觉将你从镐京那边带过来,真是孤那一趟的最大收获。”
扶苏由衷感叹道。
所以说技术性人才有多么重要。
孟胜闻言摆手笑道:“殿下谬赞了,主要是秦国这边的工匠很好,谦逊而且肯吃苦。”
“冶造局能在四个月内就到现在这种地步,都靠他们的努力。”
这倒是孟胜的真心话。
虽然秦国这边的技术落后,但工匠却很朴实,而且肯学习、肯吃苦。
再加上扶苏和赢政的鼎力支持,冶造局想发展的不快都难。
“还是多亏了孟先生,先生当受孤一拜。”
扶苏正色说道,向孟胜拱手作揖。
“岂敢岂敢,殿下切莫如此!”
孟胜连忙阻止,但扶苏还是坚持行了这一礼,这让他心中感动非常。
墨家到了哪个国家都是遭受抵制和驱逐,唯有扶苏会对他们如此礼遇,这比再多的金钱地位都更让人高兴。等扶苏起身之后,孟胜对他说道:“殿下,您几日前让臣等研究的水泥臣已经研究完成了。”
“不得不说殿下真是奇思妙想,居然能想到如此神奇的配比方法,那水泥风干之后极为坚固,若拿来铺建道路,真是绝佳的材料。”
水泥本就不是什么难以制造的东西。
扶苏跟孟胜等人说了一遍后,他们几天就搞出来了。“很好,尽快大量制造。”扶苏点了点头说道。
从咸阳到赵地的水泥秦直道是必须要快点建好的,这关系到接下来的战事。
又视察了一圈冶造局的情况后,扶苏接着向孟胜问了下机关弩匣的事情。
和宋国开战,机关弩匣将是大杀器。
“目前机关弩匣造了两千五百只,赶在开战前应该可以达到四千只左右。”“只是造弩匣的成本太高了。”孟胜摇着头说道。
机关弩匣一开始造的慢,但随着制造工艺的不断熟练与进步,制造速度自然也能提上去。
唯一的问题就是成本太高了。
若没有这方面的限制放开了去造,那么数量还能再提高很多。
“两千五百只?”
听到这个数字,扶苏不禁吓了一跳。
他总算明白为什么李斯整日抱怨冶造局太耗钱太耗钱,这简直就是钱老虎!
但是转念一想,就连冶造局都造出了两千多只,宋国那边的数量只会更加恐怖。
而且现在开战在即,对方肯定会卯足了劲儿去造机关弩匣。
想到这里扶苏嘴角不禁微微上扬。
等到开战之后,他便会给宋国送去一个大大的惊喜!
“继续造吧,等击败宋国,所有付出自然要连本带利地捞回来。”扶苏收敛思绪道。“好的。”
孟胜点了点头,有扶苏兜底他就放心了。
在冶造局视察完后。
扶苏便直接乘坐马车返回秦王宫。
他还有许多政务要处理,虽然他不是秦王,但这都是监国后要做的事情。
不过他并不像嬴政那般呕心沥血。
而是会合理地分配政务,让卫鞅、张仪他们也处理各自擅长的部分,分工处理,然后交由他统一批阅。
提高效率的同时也能大大减轻压力。
嬴政过来看一次后扭头就走了。
然后一个人在自己的行宫里面郁闷了很久。
他一直觉得事必躬亲是最好的,但见到扶苏的方式后,他越发感到后悔了。
为什么他早没有这么干?
早知道就如其他宋国、唐国那样搞出个什么三省六部,也不至于这么辛苦。
被困在小小的行宫十几年,他想想便郁闷得要吐血。
当然他也只是想想而已。
各国的国情不同,政治制度自然也不同,不能什么都一味地照搬过来。
而在处理政事之余,扶苏还会跟着蒙毅一起练武,每日半个时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