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仕书屋
会员书架
首页 > 其他 > [天幕]皇帝聊天群 > 80-90

80-90(2 / 2)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好书推荐: 听懂动物语言,警局业绩666[八零] 分手后又被迫营业(娱乐圈) 为你摘下满天星 顾影帝,请多指教 你好,周先生 落入他怀中 嫁给仇敌之后 这个电影我穿过 嫁入豪门后我被宠上了天 小香猪的豪门日常

“父皇多虑。”

赵德昭连忙回道。

【秦念:作为华夏第一部刻板印行的法典,虽说总体上抄的《唐律》,但法家没落之后,各朝律法本质上都是在抄前朝,这没什么好指摘的。】

【刘邦:……】

【李世民:……】

【朱元璋:……】

【赵匡胤:百代都行秦政法。】

赵匡胤果断称颂秦法。

他自认不如汉武帝唐太宗那般得秦念“偏爱”,秦念对他说话却也算不上特别难听。

应是他此前多次附和秦念之故。

既然如此,称颂秦法显然也有益于《刑统》不受太多责难。

当然,这话能够现于天幕,也是因为此言非虚。

【嬴政:……】

嬴政并不想发声,但赵匡胤提及他,就有了被迫发声。

………

李治一直都很关注“武曌”的情况。

为何谈及沿袭秦法一事时,却没有武曌之名?

汉光武帝刘秀不言,是因为汉光武帝沿用的汉律来自于汉高祖。

武曌为何不言?

十日时间李治就派人日夜兼程赶回长安,此时应已将武家族人尽皆软禁。

虽说皇后确定武家男丁无武曌,他也不认为皇后会有所隐瞒。

但汉明帝刘庄的原名是刘阳。

【秦念:由于时代的特殊性,朕不对《刑统》中的具体刑罚进行评价。但朕见有野史记载,你曾立下誓约“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这个誓约出自南宋陆游撰写的小说《避暑漫抄》,可信度不高。

《宋史》中宋太祖杀的士大夫也不少。

但宋朝对文官的厚待确实始于宋太祖,秦念是以这句话来引出之后的话题。

【赵匡胤:朕未有此誓……德昭,是朕之后有此言?】

【赵德昭:儿臣未曾听闻这一誓约。】

宋朝的士大夫们皆惋叹。

他们是真希望这一誓约为真。

可惜是假的。

【赵匡胤:秦皇,这应是野史杜撰。】

赵匡胤相当谨慎,没有直接否定这一记载。

他不认为秦念会突然提及这样的野史。

此前秦念突然言及《汉武故事》的野史,是为了引出汉武帝在后世的昵称。

但这句话并无昵称之意,在《刑统》之后提及,难道……

【秦念:野史中的誓约是假,那正史中你对士大夫贪赃枉法的纵容也是假的吗?】

【赵匡胤:……】

果然。

可即便提前猜到秦念的用意,赵匡胤也还是语塞。

事实上他斩了不少“士大夫”,其中有贪污者也有枉法者,绝对不是野史所记载的那般“不得杀士大夫”。

但纵容一事,他做了。

然而从轻处置或赦免有罪的臣子,历朝历代又有哪个皇帝没有这么做?

人皆有私心,为帝王者也会有私情。

何况赵匡胤的“纵容”,有时也不是因为私情,而是顾全大局。

比如王全斌、王仁赡、崔彦进三人征蜀时“违戾约束,侵侮宪章,专杀降兵,擅开公帑,豪夺妇女,广纳货财”,“隐没金银犀玉钱帛十六万七百余贯,又擅开丰德库,致失钱二十八万一千余贯”。

甚至引发蜀地叛乱,赵匡胤不得不调兵镇压叛乱。

但这三人毕竟有着攻灭蜀国的大功,为安抚众武将,赵匡胤不能将他们诛杀,只能降职处置。

【秦念:沉默是默认,且不打算改?】

【赵匡胤:此前已经作出的判罚,朕不能随意更改。但天幕为证,以后再有文武官吏贪赃枉法,皆按律处置,朕绝不轻饶。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天幕]皇帝聊天群》 80-90(第6/19页)

赵匡胤迅速想出了应对之法。

除去调侃之言,秦念此人说话不会无的放矢。

“对士大夫贪赃枉法的纵容”必然引发相当恶劣的后果,现在不承诺改,等被秦念以后世之事讥讽之后,也必须改。

不如尽早作出承诺。

如今民心在他,纵然因“纵容贪赃枉法”导致民心排名略有下降,赵匡胤也不必过度担忧民变。

至于此前的判罚,赵匡胤不能轻易更改,否则必然引发众多武将的恐慌。

大宋如曹彬那般守法律己的良将实在不多。

【秦念:“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有种说法是宋时的士人在借假誓约来制约皇帝,以促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赵匡胤:可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有不妥之处?】

“制约”一词,让作为皇帝的赵匡胤瞬间警觉。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是他曾经的设想,但在看到赵宋皇帝在声誉榜上的排名,以及秦念揭示儒家治世的弊端之后,赵匡胤就已生改制之念。

赵匡胤立即决定配合秦念,请他道出“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后果。

改制的时机已经到了。

【秦念:儒家的理想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宋朝给了你们这个机会,更是以“八议”、“刑不上大夫”,给足了你们特权。】

此时并没有沿用周礼中“刑不上大夫”的礼仪,士大夫犯罪,该受刑就得受刑。

但赵匡胤没有出言反驳,因为秦念说的是“宋朝”。

必是后世的宋帝为儒家所误,沿用周礼。

………

赵德昭没能第一时间反应过来。

但他知道父皇不反驳,必然有其缘由,于是努力思考秦念此言为何没被天幕规则视作谎言。

不久,他也想明白其中缘由,对天幕的规则又多一分了解。

………

宋朝以及前朝的儒生望着天幕,遍体生寒。

他们知道这位秦皇对儒家是“极厌”,所以猜得到接下来绝对没有好话。

“你们”一词,更是有如一位崇法的秦皇在讥讽各朝儒生。

明朝的儒生则是或惶惶不安,或厚着脸皮辩解:

“宋帝轻信奸佞才会亡宋,那些奸佞之臣皆是儒家不齿之人,怎能将亡宋归罪于儒家士大夫?”

【秦念:而儒家士大夫治世下的宋朝:犯赃者遍天下,“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外国骄盛,寇盗横炽”,以三倍于唐之富引发近两倍于唐的农民起义——大宋,也亡得不冤。】

秦念这里用了一点话术。

唐朝的农民起义那是真玩命,但宋朝喜欢“招安”,很多“起义”的目的并不单纯。

甚至不乏地方官吏与“起义军”勾结,再行“招安”的操作。

但这不重要。

她看出赵匡胤的扮演者是在给她垫话,目的肯定是改写宋朝的文官剧本。

【赵匡胤:我朝往后不得有“八议”“刑不上大夫”之说,一切罪行皆依照律法论处!】

【赵德昭:遵诏!】

【秦念:朕再补一个建议:等到国家财政富裕至足以高薪养廉之时,就应提高对官吏、将士的待遇,并收紧律法为贪赃从重。】

【朱元璋:高薪养廉?】

朱元璋不解。

他认可贪赃枉法不能轻饶,如今他就是这么做的。

也正是知道宋亡于过于优待官吏,故而大明的官吏俸禄远低于宋。

【秦念:低薪养不出廉洁的官吏,具体原因等到你的话题再说。】

不是说明朝就没有廉洁的官吏。

比如海瑞就是著名的“海青天”。

但那是因为海瑞属于极为难得的生性刚正的官。

没有高到一定境界的道德水平以及过硬的身体素质,很难在明朝当清官。

【朱元璋:……】

即便秦念还没有细说,朱元璋已是脸色铁青。

“低薪养不出廉洁的官吏”。

大明这些杀之不绝的官吏,难道是他的错?

【赵匡胤:高薪养廉,朕记下了。】

作为一个了解人性的皇帝,赵匡胤不需要秦念细说,就知道此言实为至理。

大宋两朝的吏员将士皆喜,但许多高官显贵的脸色就相当难看。

“高薪养廉”——

高薪之下,他们想要私下结党的难度就会陡升。

这秦念果然是暴秦之后!

………

李世民再叹。

叹的是“低薪养不出廉洁的官吏”。

大唐如今给官吏的俸禄高吗?

比宋穷三倍,连赵匡胤现在都不能高薪养廉,显然大唐也不可能。

自天幕出现,李世民发现治国的难度正随着话题的增加而增加。

虽叹,但更多的是喜。

比起不明不白地埋下亡国的隐患,不如在他治政时就将这些问题尽可能予以解决。

如此,交给雉奴的天下才不会隐患重重。

大唐的万民也将不再那般“苦”。

【秦念:你朝亡国,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三冗。】

第84章

【赵匡胤:何为三冗?】

【秦念:冗兵冗官冗费。冗费中包含给异族各国纳贡的钱——这保护费只要不再变成大怂就用不着交。】

其实冗费中的保护费占比极低。

但秦念不打算这点说出来, 毕竟说出来就是给宋朝挽尊,这种尊严实在没必要挽救。

【赵匡胤:……】

异族、各国?

后世的大宋交保护费的对象还不仅一国?

秦念曾解释过保护费的含义:

“保护费,保的是他们不被攻打的费用, 能收多高就收多高——无法治理的地方,可不代表不能派兵去摧毁。”

大宋成了需要用保护费来乞求不被攻打的国家?

赵匡胤深吸了一口气。

真就是“大怂”。

【秦念:冗兵。一在赵光义“制图授略,文臣监军”的治军理念下,宋朝军队战斗力低下,只能不断扩张军队。】

【赵匡胤:……】

再次被提及的赵光义脸色苍白。

他知道自己在治军上的名声,或将比纸上谈兵的赵括还要难听。

大宋两朝皆是。

不,是看得到天幕的各朝皆如此。

【秦念:二在你的“守内虚外”。禁军主力驻守京师,地方军队孱弱,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天幕]皇帝聊天群》 80-90(第7/19页)

却又需要在边境屯重兵来防御异族。】

话是这么说, 秦念也知道宋太祖的“守内虚外”是时代背景下的不得已。

以五代十国篡位的频繁程度, 实在是不能指望武将的忠诚。

开封又没有山河屏障, 就只能加强禁军以护中央。

【赵匡胤:秦皇有何建议?】

赵匡胤也知此事用不着解释,秦念必然知道原因。

若秦念能够给出好的建议,对他而言是件好事。

只希望别是建议迁都。

迁都不是不行,而是费时费力, 必然耽误北伐进程。

在得知辽国萧绰是英主之后, 他就愈发迫切想要尽快攻灭辽国, 至少要拿回燕云十六州。

让德昭面对青史留名的萧绰,赵匡胤实在不放心。

【秦念:学刘彻。】

【刘彻:?】

【赵匡胤:还请详言!】

不是迁都?

赵匡胤眼前一亮。

不愧是秦皇,总会有其特殊的处置之法!

【秦念:精兵不是养出来的,是打出来的。你朝的禁军越往后越弱,面对异族甚至达到了闻鼓溃逃的地步。】

【赵匡胤:朕此时的宋军是常胜之军。】

看到“闻鼓溃逃”四个字, 赵匡胤才明白秦念此前为何说雍熙惨败致使大宋转攻为守。

如此孱弱的禁军……还能叫做禁军?

不管如何, 赵匡胤必须先为此时的宋军辩言, 否则秦念此言将会使得士气低落。

【秦念:朕让你学刘彻,是指训练更多精骑主动袭扰辽国——宋辽之战的胜负最终还是得落在骑兵上,你朝现在的骑兵数量,少了。】

赵匡胤统一中原时的对手是各种割据政权,兵力以步兵为主,骑兵数量明显不足。

《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记载,宋太祖曾设封桩库,打算积蓄满“三五十万”就向辽国赎回燕云十六州。

——《王文正笔录》中记载的是“三五百万”。

如果不能赎回,就用这笔钱招募勇士,武力攻取。

秦念觉得萧太后肯定不会同意赎买,宋朝想要拿回燕云十六州,就只能武力攻打。

【赵匡胤:秦皇应知朕之顾虑。】

赵匡胤的顾虑,就在于不敢把军队彻底交给某个武将。

汉武帝的帝国双璧若是出现在此时,那就是谋朝篡位的最大威胁。

这种需要长途奔袭的精骑,必然不可能经常换将。

不能换将,就有篡国之危。

【秦念:“袭扰”,没让你宋骑去封狼居胥。就你大宋被燕山山脉封锁的现状,也不可能组织万骑去袭取辽国五京。】

【秦念:千骑为营即可,目的就是练兵,各营之间可相互独立。待到幽州之战,就得指望这些骑兵能够防住辽骑绕后。】

高梁河之战赵光义输得那么惨,就是因为辽骑的绕后增援。

赵光义严重低估了辽骑的支援速度。

反正是纸上谈兵,秦念说得毫无压力。

说白了,她针对解决“禁军主力驻守京师,地方军队孱弱,却又需要在边境屯重兵来防御异族”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

把辽国干掉后,就不需要再在边境屯重兵防范辽国。

………

看到“封狼居胥”,刘彻很是得意。

不过看到“燕山山脉封锁”,他就意识到局势不对。

这宋朝竟然是被异族堵在燕山之内?

此时的燕山指的是原燕国的低山丘陵,但联系赵光义毁太原城,再结合“不可能组织万骑去袭取辽国五京”——

不难猜出宋朝的具体疆域。

中原的屏障竟然落在异族手中?

………

李世民骤然色变。

他此刻才确定宋朝的处境!

此前只知“太原”“幽州”等地名,只当宋辽呈交错之势,不想竟是中原屏障已然变成异族的屏障!

这不就是中原对异族门户大开?

………

千骑为营?

赵匡胤略作思索,发觉此事大有可为。

只是千骑,远不足以对中央形成威胁,甚至难以攻占小城。

这千骑之兵,也不可能生拥立千骑之将的心思。

以千骑袭扰辽境……

此时正逢大宋收复江南,辽国来使求和。

宋辽已缔结和约。

但天幕一出,宋辽必有一战的消息肯定会传到辽国。

攻灭太原之战必须提前!

赵匡胤已然作出决定。

【赵匡胤:曹彬、党进、潘美……】

秦念懵了下。

她不明白赵匡胤怎么就开始大点兵了。

是打算让这些武将去领千骑精兵?还是要这些武将推荐千骑营的人选?

可越往下看越不对劲。

嗯?

这是要打太原?!

开宝八年正是大宋灭南唐之战。

赵匡胤不太可能两线作战,那就是江南已定。

但李煜投降的时间已经是开宝八年十一月,所以赵匡胤的时间最晚也就是十二月底。

这是要重演赵光义的作死行为,打完江南就打太原?

赵匡胤的人设肯定不会崩得这么奇怪。

秦念代入赵匡胤的思维,意识到他急于攻打太原的唯一变数就是天幕。

天幕所有人可见。

赵匡胤是担忧辽国一旦得知宋灭北汉后有意攻辽,会全力支援北汉?

是了,北汉是辽国的属国。

开宝元年和开宝二年,赵匡胤两次出兵攻打北汉,都是因为辽国支援北汉而未能攻下太原。

【秦念:开宝九年,辽国命南府宰相耶律沙、冀王迪里支援北汉;太平兴国四年,辽国以数万骑支援北汉,宋军击退援军之后才迫使北汉投降。】

【秦念:这是原本的历史,天幕之变下是否有异,不好说。】

【赵匡胤:多谢秦皇告知。】

秦念耐心地等待赵匡胤派兵部署。

七路兵马奔赴太原?

史书记载的是五路。

但有天幕这种设定,也必然会改变历史,若是与史书完全一致,那才是偷懒。

或许是有着天幕的存在,赵匡胤的民心排名上升,可以调离更多禁军去攻打北汉。

也有可能是刚攻灭江南,宋军疲惫,应当再加两路军队。

【秦念:如果北汉降了,或许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天幕]皇帝聊天群》 80-90(第8/19页)

那里的汉人也能看到天幕。】

【秦念:有一个现在叫做刘继业的武将,如果降了记得给他改名杨业。】

【赵匡胤:……?】

赵匡胤知道刘继业。

北汉之将,骁勇善战,北汉人给他起了个绰号“无敌”。

但在赵匡胤眼中,刘继业还算不上“无敌”。

六年前他亲征北汉,刘继业率数百骑兵突袭,为党进所败。

若无北汉援兵助他逃回太原,早就被俘虏了。

仅过去三个月,这刘继业又出城夜袭,坠马伤足再退入城中。

此人为何会为秦念所知?

所知也就罢了,为何还一定要改名“杨业”?

【秦念:刘继业本姓杨。他降宋后参与雍熙北伐,被赵光义任命的那个蠢货监军逼迫出战,为辽军所俘后绝食三日而死。杨家将英勇之名流传后世,朕甚敬之。】

杨业之所以会降宋,是因为北汉皇帝刘继元已经降了,是他劝据守的杨业降宋。

秦念认为应该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杨业认同自己是汉人。

开宝二年,赵匡胤亲征北汉。

当时杨业认为契丹人贪利弃信,迟早会吞并北汉,于是劝刘继元归附宋朝,并自荐要袭击辽国的援兵:

“愿袭取之,获马数万,因籍河东之地以归中国,使晋人免于涂炭,陛下长享贵宠。”

只可惜刘继元没答应。

【赵匡胤:原来如此,若他此番降宋,朕必会善待于他!】

赵匡胤同样敬之。

绝食三日而死——

如此忠勇的将军,在这个时期尤为可贵!

【赵匡胤:冗兵一事,是否还有其他缘由?】

花了较长的时间用于安排此次北伐,赵匡胤担忧秦念不能尽道大宋之弊,连忙继续询问。

【秦念:有。如果说其一是赵光义作大死,其二算你迫不得已,那其三就纯属你在发癫。】

【赵匡胤:……】

赵匡胤叹气。

他也没躲过秦念这难听的讥讽。

究竟是做错了什么,才有这等评价?

【秦念:“吾家之事,唯养兵为百代之利。盖凶年岁有叛民而无叛兵,不幸乐岁变生,有叛兵而无叛民”,这话是你说的吗?】

这句话不是出自正史,而是出自宋朝的《邵氏闻见后录》。

秦念不确定赵匡胤的人设是否采用这句话。

当然,就算不是也没关系。

这句话与正史的内容相互映证,“凶年饥岁募民为兵”在正史中也有体现。

那就是宋太祖在发癫。

【赵匡胤:……是。】

赵匡胤原本不觉得这话有什么问题。

但这话被秦念于“冗兵”之事提起……

他就知道是什么问题了。

【秦念:遇上灾年,就招募灾民充军,让他们在军队里终身服役——你可真是个人才啊!】

【赵匡胤:朕以为灾民不会太多……】

【秦念:呵呵。】

不用秦念细说,赵匡胤也知道流民的数量必然远远超出他的预计。

秦念此前就提及数十年后黄河水患将会变得极其严重,这必然带来远超他预计数量的流民。

他让流民饥民充军,是认为灾年时流民进入军队至少不会挨饿,就可以防止灾民起义。

而在丰年,只要百姓不叛变,叛乱的士兵也不至于危及国本。

赵匡胤苦笑。

他想起大宋农民起义近乎大唐的两倍。

如此看来,招募灾民充军并不能阻止百姓造反,反倒还造成了冗兵的问题。

【赵匡胤:时逢灾年,又当如何安置流民饥民?】

【秦念:以工代赈:雇佣灾民兴修水利、道路、粮仓、房舍、垦荒等一切有利于恢复民生的工程,直到将灾民安置好。这不比你把人关进军队一辈子强得多?】

早在齐景公时期,晏子就借修筑“路寝之台”来雇佣饥民干活,“台成而民振”。

宋仁宗时期也有以工代赈的做法:

范仲淹任杭州太守时,以兴建寺庙、粮仓等工程雇佣灾民。

当然,秦念肯定不会把“寺庙”加进去。

………

各朝皇帝尽皆眼前一亮。

这以工代赈之策极佳!

【赵匡胤:灾民原本的住所与田地不一定适合居住,若是涌入他地……】

问题还没问完,赵匡胤自己就已经得出了答案。

他顾虑的是灾民涌入无灾之地,无法为其提供建设“房舍”与垦荒之地。

可秦念已经提及“房舍”,这明显是指要为灾民建造屋舍。

只问出一半,他就知道秦念会怎么答。

【秦念:能把人强征进军队,却不能把灾民引去合适的地方开垦荒地?你大宋不打算开疆拓土?】

第85章

【赵匡胤:秦皇所言极是, 是朕所思有误!】

李世民不得不为之惊叹。

当然,为了防止大唐赈灾之法被秦念所嘲,他没有将惊叹道于天幕。

引灾民入他地, 并非秦念独创。

汉高祖就曾在关东□□时,下诏允许灾民就食蜀汉。

不同点在于秦念将此与实边结合。

“合适的地方开垦荒地”——

北漠西域不适合开荒,但也有适合耕作之地,譬如高句丽。

【秦念:再说说你那把大量罪犯刺配充军的离谱操作,好好的军队在你那变成贼配军了?】

【赵匡胤:……罪犯充军,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事情吗?】

这事被嘲,赵匡胤就真觉得冤了。

就是秦念“恩宠有加”的汉武帝,也是经常以罪犯充入军队再去攻伐他国。

秦念想要讥讽罪犯充军一事,为何在汉武帝的话题时予以略过?

【秦念:前朝刺面也只刺部分罪犯, 谁跟你似的只要是塞进军队的罪犯都往脸上刺青?】

【赵匡胤:朕的军队是终身服役, 刺面只是防止罪犯出逃。】

【秦念:对, 在别的朝代犯罪,服完刑就可以重新做人。在你朝一旦犯罪,哪怕只是被牵连,那就是在军队服刑一辈子, 走到哪都是下等人。】

【赵匡胤:唉, 我朝比较特殊。且刺配之刑只用于重罪犯人, 并非不分罪行轻重。】

赵匡胤看明白了。

秦念是在为被发配军队的罪犯鸣不平。

但他这般对待重罪犯也是不得已。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天幕]皇帝聊天群》 80-90(第9/19页)

赵匡胤自认他的《刑统》旨在宽贷轻罪,这些被刺配的重犯放在唐朝基本都是死刑。

死刑折为刺配,于军中服役一生也不会再伤及无辜,这难道不是仁慈吗?

………

秦念知道“特殊”指的是五代十国的道德沦丧。

乱世当用重典。

宋朝给罪犯刺面,刺的是罪名。

贪赃枉法刺“赃”、僧道惑民刺“妖僧”“妖道”、诽谤朝政等刺“不臣”“谤讪”。

像抢劫偷盗杀人放火这类被发配到军队的罪犯, 在额部刺“劫”“盗”等字的同时, 还要在脸颊刺发配地。

军队内部的犯罪, 则有“逃军”“叛”等字。

秦念一开始看到这些刺字的时候觉得挺好。

犯罪终身追责制,多好。

可当意识到有些罪犯是受牵连、有些罪犯其实是起义后被镇压的农民时,她就开始皱眉头。

在知道宋神宗时期,“自是命官无杖黥法”——对贪官污吏不再处以杖刑和黥刑之后,她就开始反感。

而在读完“贼配军”相关的史实后,秦念就彻底反对宋太祖这个操作。

军人,绝对不该受到歧视。

【秦念:朕知道五代十国时期道德沦丧,也知道乱世当用重典,但朕更知道军人不可辜负。“贼配军”的存在,让百姓以从军为耻,这是民族败亡的开端。】

赵匡胤皱起眉头。

他不理解。

【秦念:你朝,是第一个亡于异族的朝代,也被称为……神州陆沉。】

【赵匡胤:!!!】

赵匡胤脸色煞白。

大宋,因为他设置的“贼配军”,亡于异族?!

“第一个”,这个词更是告诉他,大宋之亡甚至不同于五胡乱华或是五代十国。

而是神州陆沉!

整个中原都落入异族之手?!

大宋已被调动北征的军队中就有许多“贼配军”。

这些士卒地位最低,常被驱为先锋“肉盾”。

即便立下军功也难以升迁,升迁也会遭到排挤。

人生无望,不过苟活而已。

………

朱元璋闭了闭眼。

大明就是第二个亡于异族的王朝。

天幕出现至今已有一月,朱元璋命人翻遍典籍,也没有找出姓氏为爱新觉罗的异族。

【刘彻:什么叫做神州陆沉?!】

刘彻怒而起身!

他早就发现榜单中有许多异族之名。

看宋辽争锋,只当是异族如辽国般建国,也被天幕认可为皇帝,故而混入榜单。

他万万没想到宋朝会亡于异族,整个中原全部沦陷!

【秦念:中原沦陷,异族统治华夏,汉人称为低等族群。异族杀汉人,赔钱免罪;汉人杀异族,必死。】

【刘彻:哪、个、异、族?】

【嬴政:在何处?】

【李世民:朕亦欲伐之!】

秦念心跳频率加快。

这三个名字放在一块问异族在哪,哪怕知道这只是个扮演群,还是让人难免心潮澎湃。

不过秦念还记得规则:

不能提及话题外具体的人事物。

何况秦汉唐时期,她也不知道该怎么描述蒙古人和女真人的祖先在哪。

【秦念:规则限制,不能说。】

【秦念:而且说了也没用,异族亡我之心不死,灭完一个异族还有无数异族虎视眈眈。唯有不断进取,华夏才不会落到如此境地。】

【赵匡胤:朕痛悔之!】

赵匡胤红了眼眶。

他万万没想到,只是为了关押罪犯的“贼配军”,最终竟然成了神州陆沉的开端!

【秦念:你所在时期,“刺配”还只用于“特免死罪”的重犯,虽然其中有些“重罪”朕并不认可。可没过多久,你朝的刺配条款就已经高达两百多条。】

【赵匡胤:……为什么会骤增至于此?】

此时的刺配重罪不过不到五十条,怎么到后期竟然会激增至此?

“贼配军”的后果太过惨重,赵匡胤绝不可能继续施行。

但刺配条款的激增,其中必然还有他没有发现的隐患,所以他必须问。

【秦念:你制定折杖之制,将笞、杖、徒、流折算为杖刑执行。】

宋太祖在建隆年间颁布折杖法。

其目的在于“递减流徒杖笞之刑”——减轻流刑、徒刑、杖刑和笞刑的刑罚:

笞刑、杖刑折算为数量更少的臀杖,执行后就即刻释放。

徒刑是指坐牢或者在当地干苦役,折算成脊杖后也立刻释放。

流刑是流放,折算成脊杖后可以在当地服苦役,不会被流放几千里。

只有免死的死刑犯才会被刺配,终身服役。

看起来是不是很人性化?

事实上却隐患重重。

【赵匡胤:有何不妥?】

【秦念:你还记得你搞贼配军的初衷吗?】

【赵匡胤:重罪应用重典,但轻罪……慎刑轻罚有何不妥?】

【秦念:事实却是原本只是徒刑几年的中罪,十几、几十的脊杖打下去,对于或死或残的那批犯人,你还不如让他们服徒刑。】

【赵匡胤:朕不知此事!为何无人与朕道说?!】

赵匡胤惊怒交加。

这话甚至是对赵光义所说,这还是他第一次直接质问弟弟。

赵光义任开封尹多年,不可能不知此事!

赵光义却只能沉默,无以作答。

此前他的储君之位本就不稳定,他又怎么会说出折杖法的弊端,去得罪众多权贵豪富?

【秦念:被打残打死的都是些平民。跟达官显贵沾亲带故的人,臀杖脊杖都不过是走个形式,官吏们怎么可能告诉你折杖法的弊端?】

【赵匡胤:……】

赵匡胤一向自诩极懂人性。

而在此刻,他才发现他过于自负。

他自认是爱民、施行十几年都为百官称颂的折杖法,居然成了虐民之举,还成为如“赃罪从宽”一般利于贪官污吏的政策!

十几年来,他对此一无所知。

“只有背叛阶级的个人,没有背叛阶级的阶级。阶级间的利益不会完全一致,有时候还会截然相反。”

赵匡胤终于切身体会到这句话背后的残酷的真实。

光义既然知道此事,为何登基之后也没有作出改变?

【秦念:对于大多数没被打残打死的平民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新书推荐: 情随你动 游戏外挂使我登顶武林 关于我在邪恶组织里当杂兵这件事 被病娇捡到后 重生到六零 我包的明星好像比我有钱怎么办 变成猎豹怎么破 听说有人对我偷偷动心 妖孽相公我爱你 醉花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