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仕书屋
会员书架
首页 > 其他 > [天幕]皇帝聊天群 > 70-80

70-80(1 / 2)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好书推荐: 听懂动物语言,警局业绩666[八零] 分手后又被迫营业(娱乐圈) 为你摘下满天星 顾影帝,请多指教 你好,周先生 落入他怀中 嫁给仇敌之后 这个电影我穿过 嫁入豪门后我被宠上了天 小香猪的豪门日常

<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天幕]皇帝聊天群》 70-80(第1/19页)

第71章

【刘彻:……】

刘彻总算想起他与李世民的不同。

秦念不提的是李世民“往后会被魏征劝住的过错”。

而他刘彻, 身边哪怕也有“魏征”,他也没有听劝,才会有晚年的巫蛊之乱。

【秦念:噢, 有的,叫汲黯。直言进谏怼得你哑口无言,于是被你记恨。后因小罪被你关进牢里,大赦后免官回家种地。】

【刘彻:朕已经重新起用他!】

此时身为淮阳郡太守的汲黯看着天幕,目光灼灼。

在他看来,陛下之所以晚年犯下那么多过错,就是因为自己不能伴随君侧直言劝谏。

此前民间多私铸五铢钱,楚地尤为严重。

陛下认为淮阳郡是通往楚地的要道,欲起用他为太守。

汲黯曾伏跪不受印, 然恰逢漠北之战, 陛下多次下诏强行任命, 他才领命。

陛下召见他时,他请求留在长安任中郎,为陛下补过拾遗。

但陛下不肯,依旧将他弃置外郡。

【秦念:你还好意思说重新起用?汲黯哭求留在长安行劝谏之事, 你硬是给人丢在淮阳郡。你承诺说会把他召回去, 只是此时淮阳需要他。结果呢?】

【秦念:人把淮阳郡治理得很好, 但七年啊,七年后人死在淮阳了,也没见你把他召回去。】

【刘彻:汲黯,朕令你即刻返回长安。】

汲黯连忙伏跪谢圣恩。

先前秦念为张汤美言,陛下必然更加信重喜巧佞的张汤, 汲黯对此忧心忡忡。

如今他总算能够返回长安, 再行劝谏之事。

刘彻很不高兴。

汲黯说话从来都不看他的脸色, 经常面刺他之过。

还骂公孙弘徒怀诈饰、智以阿人……呃,这点好像汲黯才是对的?

还主张和亲反对兴兵!

凭什么说汲黯就是他的魏征、他的人之镜?

刘彻皱起眉头,想到魏征也是个主张“柔远人”的蠢货。

且汲黯好歹不会将私下的谏言告知史官。

这么一想,这汲黯似乎比李世民的魏征好一点。

罢了,总归也就只剩七年寿数。

……只剩七年?

刘彻的眉头皱得更紧了。

【秦念:不过你说得没错,朕确实也偏爱二凤。他登基之前,封号可是秦王。】

【刘彻:你有疾吗?那说明他的封地在关中!】

刘彻无法理解秦念怎么会因“秦王”封号而偏爱李世民。

【秦念:说的好像你现在不在关中一样。】

【刘彻:……】

【李世民:谢秦皇厚爱。】

【嬴政:……】

【嬴政:?】

【秦念:你谢的是祖龙的厚爱?】

难得看到祖龙冒头,秦念当然要配合。

从之前的对话不难看出来,天幕设定就是如果有人被点名但不想搭话,就会出现省略号。

祖龙这分明就是故意玩梗,假装自己被点名。

所以才会先发省略号再发问号。

【李世民:朕谢两位秦皇。】

李世民知道,秦念说因“秦王”而偏爱他,应是指始皇帝也曾是秦王。

故而他虽口头上只谢了秦念,但心中想的却是两位。

不想竟是让两位秦皇都作出了回答。

【嬴政:……】

嬴政并不想见到其他非嬴姓亦非秦姓的秦王。

哪怕那是“二凤”李世民。

【秦念:哈哈哈。那接着聊下一个功臣:一代楷模李靖。】

秦念原本还想说说长孙无忌,但注意到四个小时快到了,决定还是跳过他。

说到底,长孙无忌应该算不上唐太宗的意难平。

长孙无忌借助房遗爱案清算房玄龄的后人,又牵连诸多宗室成员,成为朝堂上最大的势力,也就成为李治彻底掌权的绊脚石。

最终被诬谋反,流放黔州后被迫自缢。

上元元年,李治追复长孙无忌官爵,让其曾孙长孙翼承袭赵国公爵位。

如果秦念暗示长孙无忌急流勇退,二凤的剧本里又该由谁来助李治铲除异己?

所以她决定谈李靖。

………

李靖此刻就在凌烟阁。

作为此番擒获颉利的最大功臣,他当然应该在列。

他年轻时曾对父亲说“大丈夫若遇主逢时,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如今已取富贵,性格却变得极为沉稳。

见到秦念即将谈及自身,心中唯有对陛下的感激。

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这是陛下对他的厚爱。

【李世民:代国公实为朕之韩信!】

先前秦念对韩信百般称赞,洗去韩信的冤屈,李世民就对其“兵仙”之称再无疑意。

言“朕之韩信”,实为“朕之兵仙”。

只是李世民到底已经比较了解秦念的为人,他深知若直言李靖亦为兵仙,怕是会被极爱韩信的秦念视为挑衅。

说“朕之韩信”,实则是表明对韩信的赞誉。

李世民尽量考虑得全面。

但还不够全面。

【秦念:哦?你之韩信?这也太谦虚了,你爹说的可是“古之名将韩、白、卫、霍,岂能及也”。】

【嬴政:……嗯?】

【刘彻:呵!】

【李世民:……】

【秦念:这话放在李靖灭东突厥之后说,朕虽然不赞同但也不至于嘲讽。但你爹居然是在突厥进犯太原,其他军队都损兵折将,只有李靖的军队得以保全的情况下,说出了这种话。】

【秦念:请问你爹当时是以什么心态说出这种话?】

【李世民:……】

李渊涨红了脸:“戏言、戏言耳!”

李世民正在想如何为阿耶狡辩,就见秦念已经替他回答了。

【秦念:你不好作答,那就朕来说。因为你爹怂得很,怕突厥怕到想要烧掉长安迁都跑路,还是被你坚决劝下。这种情况下,唯一面对突厥没有战败的李靖,不就成了你爹眼中胜过韩白卫霍的名将?】

【刘彻:竟是这般胜于朕的帝国双璧?】

【刘彻:烧掉长安迁都,这是一国之君该做的事?倒也难怪会被次子篡位。】

【李世民:……】

李世民很绝望。

他完全没想到一句“朕之韩信”会牵连到阿耶。

更绝望的是,他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天幕]皇帝聊天群》 70-80(第2/19页)

无法在不违反规则的情况下为阿耶辩解!

李渊只能掩面苦笑。

………

秦念其实已经给李渊留面子了,只说他怂。

可没说李渊曾向突厥称臣。

当然,这也是因为这种称臣属于权宜之计,又不是宋朝那种一怂到底,而是将这次结盟视为奇耻大辱。

贞观四年,唐太宗灭东突厥,就已经成功雪耻。

【李治:李靖被阿耶称作“一代楷模”,是因为天下平定之后,他不恋权势,以足疾为由告老还乡。】

李世民松了口气,看向三岁的雉奴,眼中满是欣慰。

懂得及时为阿耶分忧,多好的孩子!

李靖见天幕之言,亦有了告老还乡之念。

虽然他现在才五十岁,但得知“一代楷模”的由来,就明白陛下之意。

他本就惶恐于水满则溢,告老还乡就是最好的选择。

【秦念:贞观八年,李靖以足疾告老还乡;九年正月,你爹给李靖赐了靖灵寿杖。】

【李治:……】

李治暗自叹气。

他之前就知道说“一代楷模”有可能将矛头引向阿耶,现在果然如此。

但他清楚,阿耶纯孝,若不为高祖解围,阿耶只会更难过。

何况秦念此前就在刻意说“一代楷模”,即便他不说,秦念迟早也会提及李靖告老还乡一事。

于是忍着头疼出言转移话题。

【秦念:仅仅两个月后,吐谷浑犯边,你爹就想到了刚被他赐了拐杖的李靖。】

【刘彻:这时不是君臣相得的典范了?】

【李世民:朕错了!】

李世民认错认得相当迅速,不带一丝犹豫。

李靖欲言又止。

现在他想告老还乡也不可能成功了。

【秦念:二凤,你认错得这么痛快,朕还怎么继续嘲讽你为了面子,不亲自去请李靖,而是拐弯抹角把军情告知已经拄拐的李靖,让他主动去找房玄龄请战,然后你再十分欣喜地任命他出征吐谷浑?】

虽然秦念偏爱二凤,但这种忌惮武将的毛病,她就是要嘲!

尤其是忌惮就忌惮了呗,错了就认,还敢死要面子。

瞧瞧祖龙怎么做的?

李信说二十万秦军可灭楚,王翦说非六十万不可,祖龙就嘲讽他:“王将军老矣,何怯也!”

气得王翦借病告归。

李信兵败后,祖龙那可是亲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还留下“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的著名秦王撒娇名场面!

【李世民:谢秦皇指正,朕必然改之!】

说是“还怎么继续嘲讽”,实则已经嘲讽完了。

李世民无奈。

尤其那句“已经拄拐的李靖”,实在是让他无地自容。

“代国公,往后万不可以病告归,大唐对外的征战仍需仰仗于你。”

李靖连忙回道:“臣不敢推辞。”

【秦念:李靖平定吐谷浑之后,高甑生与唐奉义诬告李靖谋反。自此以后,李靖就“阖门自守,杜绝宾客,虽亲戚不得妄进”。】

【李世民:朕没有查清此事?】

【秦念:你查清了。朕只是想告诉你,这也是个谨慎自守的武将,不要随便猜忌他。】

【李世民:……朕明白了。】

李世民再度向李靖致歉。

李靖动容道:“正是因为陛下愿意重用臣,臣才能得以建功立业,陛下又何必对微臣有愧?”

他深谙君臣相处之道。

秦念此言,既是让陛下不要猜忌他,也是提醒他如何自保。

此番宴席结束之后,他就会提前闭门自守,不再接待宾客,也不会与亲戚有过多往来。

【秦念:高句丽之战李靖再次请战,你怜他年老且染疾,没有让他同行远征。朕并不认为他用兵强于你,但两位顶级武将出征,或许攻下高句丽的可能性会更高一些。】

秦念说这段话,也是因为李靖的那句“陛下不弃,老臣病期瘳矣”。

——陛下如果不嫌弃的话,老臣的病就要好了。

身染疾病的老将请战,却终究未能同行。

这必然是李靖的意难平。

秦念希望李世民的剧本里,李靖能够了却遗憾。

【李世民:朕必从此言。】

李世民又红了眼眶。

十几年后的李靖将是“年老且染疾”。

他怎么忍心让这样的老将军远征辽东?

高句丽之战,应当设法提前。

李靖再谢君恩。

身为武将,他最大的希冀就是为国征战。

【刘彻:这李靖灭东突厥、平吐谷浑,李世民却连朝鲜都打不下来,你却认为李靖用兵弱于李世民?】

刘彻很是不解。

朝鲜那块地方,连荀彘杨仆这两个“卧龙凤雏”都能打下来。

在他看来,李靖虽然依旧比不上他的帝国双璧,但光是谨慎守旧,就已经是他极为想要得到的顶级武将。

………

秦念认为刘彻这话是在递台阶。

今天的话题快要结束了,确实是时候夸一波二凤了。

【秦念:朝鲜不内乱,你也不一定能拿下朝鲜。远征有坚城可固守的地方,谁也不敢说一定能够将其攻克。】

【刘彻:能让朝鲜内乱,那也是朕的本事!】

第72章

这话秦念还真没法反驳。

朝鲜之所以内乱, 确实是因为大汉足够强势,强到哪怕朝鲜起初打了胜仗都还是想称臣求和。

称臣失败后被汉军围城攻打了一年多,朝鲜的内乱才彻底爆发, 朝鲜王右渠为大臣所杀。

能够保障远征汉军一年多的后勤,且还有余地无需撤兵,这就是汉武帝的本事。

那她就只能直接夸唐太宗的战绩。

【秦念:二凤十七岁的时候,就献策以旗鼓设置疑兵,救前朝皇帝于突厥重围之中。】

【秦念:等等,说到皇帝陷于异族重围,朕就想到一位故人。】

【刘邦:……】

【刘彻:……】

刘邦无奈。

他记不清这是第多少次被刘彻牵连。

甚至已经快习惯了。

大汉的武帝过于桀骜,喜好与后世秦皇针锋相对,他又能怎么办?

【秦念:十八岁时, 二凤就率精骑突入万众敌营之中救出他爹李渊, “射之, 所向皆披靡”,与李渊合力大破敌军。】

李渊动容。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天幕]皇帝聊天群》 70-80(第3/19页)

通过秦念的言语,他仿佛回到十五年前的战场上。

他深入高阳贼酋魏刀儿的敌营,万分危急之中是世民率骑兵来救。

“世民, 你一直都是我最优秀的儿子。”

当初不主动更易太子, 或许也是因为世民太优秀了, 优秀到最能威胁他的地位。

“阿耶……”

李世民泣不成声。

此前阿耶以他为傲,李世民不知阿耶是放下了对他的芥蒂,还是身为太上皇不得不如此。

可阿耶现在此言,却分明是有感而发。

【刘彻:现在还看不出他的用兵之能。去病十八岁时就与轻勇骑八百脱离大军数百里,独自斩首虏二千二十八级!】

霍去病:“……”

他并不希望陛下在与秦念起争执时提到他。

那“一家三口”之说, 他实在不想再见到。

【秦念:你曾想教导霍去病孙吴兵法, 被他以“顾方略何如耳, 不至学古兵法”婉拒,你是被他嫌弃了吗?】

霍去病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关键在于如何随机应变,不必学古代的兵法”。

秦念就是看不惯刘彻的得意,所以拿这事讥讽他。

【刘彻:……】

霍去病皱眉。

对战匈奴都没这么头疼过。

他若人在长安,必然会劝陛下不要与秦念相争。

陛下不知后世之事,而秦念却熟读史书。

军情如此不对等,何必逞口舌之利?

此外,他说那句话只是认为古代的兵法不适用于此时对匈奴的反守为攻,并无“嫌弃”之意。

陛下何故默认?

【秦念:二凤十九岁,隋将宋老生率精兵两万人阻击义军,李渊想撤回太原,二凤“号泣于外,声闻帐中”,才劝住李渊。】

霍邑之战,《大唐创业起居注》与《旧唐书》也有明显的出入。

前者将功绩基本算在李渊头上,说是李渊向李建成李世民问策,其他部下都说要撤,李建成李世民都认为不能撤,李渊采纳儿子的建议。

后者则是将功绩都算在李世民头上,直言想撤的是李渊,是李世民坚决反对。

两相结合,秦念认为就是李渊想撤,被李建成和李世民劝下。

温大雅一直在努力美化李渊,假如李渊真是在问策,温大雅应该会美化为李渊力排众议,坚决不撤退。

当然,这纯属秦念的猜测。

如果有群成员反对,那就是唐太宗改史误导了她。

【刘彻:这李渊怎么总是想逃?】

刘彻强行忘却去病对他的嫌弃。

那才不是嫌弃!

高祖要是遇见年轻的韩信,难道就能教韩信兵法吗?

去病少年时就成为他的侍中,刘彻极为喜爱这个他亲自培养出来的少年将才。

若是去病因卫青被打伤而射杀李敢,他毫不怀疑自己会以“鹿撞”来庇护他。

在刘彻眼中,去病就是更加恣意、能够亲逐北胡的自己。

曾有人私告去病贵不省士,在塞外时士兵乏粮不能自振,去病却还在军中蹋鞠;还军入塞时,他赐给去病的粱肉都没吃完,去病宁愿将剩下的粱肉丢弃,也不愿赐给饥饿的士卒。

刘彻听闻后却完全没有责怪去病,下一次出征依旧为他单独准备数十乘物资。

贵不省士,是因他刘彻而贵,亦是因他的宠幸而不省士。

全然不似卫青,只类他。

刘彻如何不喜?

他才不会在乎那点“嫌弃”!

【李世民:阿耶不是逃,只是对形势的判断不够准确。】

【秦念:不够准确?是指他被宋老生一冲就溃败退军,剩下你带着两千骑冲散隋军平定霍邑?】

既然李世民的扮演者认可“李渊想撤”这个说法,秦念也就继续沿用《旧唐书》的记载。

其实《大唐创业起居注》中描述攻打霍邑时李渊采纳李建成和李世民的计策,佯装后退引诱宋老生追击。

《旧唐书》中则是李世民带数骑在城下挑衅,激怒宋老生出战,之后“老生麾兵疾进,先薄高祖,而建成坠马,老生乘之,高祖与建成军咸却”。

鉴于前者的可信度低于后者(前者神异含量高于后者),秦念认为李渊就是败退,温大雅给皇帝挽尊成了“伪若避之”。

《大唐创业起居注》中不包括李建成坠马,记载的是他和李世民分别带领左右军断宋老生的后路。

那就既有可能是温大雅在给李渊挽尊的同时,顺带给同样败退的李建成挽尊;也有可能是唐太宗改史,刻意抹黑李建成。

这部分难以作出判断,秦念干脆略过李建成不提,只说李渊败退。

【李世民:……】

虽然民心在上升,但李世民一点都不想是以阿耶名声受损的方式!

“就不必为吾辩解了,吾确实不如吾儿,”李渊倒是反过来安慰世民:

“子女本就应胜于父母,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长孙皇后看着陛下再度落泪,却是暗觉欣慰。

陛下最大的心结,今日终于得以解开。

【刘彻:两千破两万,确为勇将。】

看出李世民护父心切,怜其孝心,刘彻没再提李渊。

虽然在他看来,李渊若是他的部下早就该斩了,自赎都不准赎的那种。

主力溃退,李世民还能以两千骑破两万军,已足见其勇武与治军之能。

换作寻常之将,主力溃退之时,早就军心涣散,又如何以少胜多?

【秦念:二凤确实极勇,史书中常见身先士卒并以少胜多的记载。】

【刘彻:看你此言,他不止是勇?】

刘彻真的好会捧哏。

秦念认为她已经和扮演刘彻的打工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其他皇帝都不吭声,唯有刘彻在努力帮她垫话。

理论上谈李世民的功绩,李世民就算本人不好意思自夸,他儿子李治也该搭话。

不过秦念现在得见好就收,之前可以逐句夸,是因为刘彻质疑二凤的能力就是在质疑她的判断。

如今刘彻不再质疑,她再夸就不符合人设。

………

李世民泪眼朦胧。

阿耶的认可让他难以抑制情绪,顾不得天幕上的对话。

………

在外站立太久,李治的风疾加重。

武照迅速调度众人为封禅收尾,扶着陛下入车驾内休养。

侍女打开车帘,她与陛下依旧能看到天幕。

【秦念:一场战役的输赢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天幕]皇帝聊天群》 70-80(第4/19页)

取决于武将的勇武与把握战机的能力,这是战术层面。】

【秦念:而在篡位之前,二凤攻占的区域包括关中、陇右、河东、河北、河南等,占当时大唐疆域的七成以上。】

有人依据《大唐创业起居注》判定李世民刻意窃取李建成的功绩,但秦念并不这么认为。

这本起居注记录李渊起兵到称帝的357天的历史,所有记载围绕李渊展开。

为了体现李渊的英明领导,才会去记录李建成和李世民的战绩,且只会记录李渊派遣他们出战并取胜的那部分战绩。

——同样参与长安之战的平阳昭公主就没有被记录于这本书,大概是因为李渊的安排是召她去太原,但平阳昭公主主动留在关内招募义军。

这是起居注的特点:仅关注帝王本人。

《大唐创业起居注》中与李建成相关的战役有三场:

西河之战,“大郎、二郎”九日定西河。

霍邑之战,“大郎、二郎”反对撤退并给出诱敌之策,分别领左右军断宋老生后路。

长安之战,“京城东面、南面,陇西公(李建成)主之;西面、北面,敦煌公(李世民)主之”。

《旧唐书·太宗本纪》中这三场战役都没有提及李建成的功劳,只在霍邑之战提及李建成坠马败退,这被视为李世民窃取李建成功绩的证据。

但《旧唐书·高祖本纪》记录霍邑之战的时候,也只有一句“高祖引师趋霍邑,斩宋老生,平霍邑”,同样没有提及李世民和李建成的贡献。

《旧唐书·隐太子建成列传》隐去了霍邑之战,但明确记载“引兵略西河郡,从平长安”,这两场战争也同样没有提及李世民。

在提及功绩时没有带上其他人,这是因为历史人物的纪传只会重点描述本人。

以上都是纪传体史书的特点,并不能因此认定唐太宗窃取功绩。

【刘彻:……】

早知道“这天下本就是他打下来的”这句话是写实,刘彻必不会质疑李世民的治军之能。

篡位前以武将之身攻占七成以上的疆域。

篡位之后,李靖的战功源于李世民择其为军事统帅。

秦念对李世民治军的推崇,显然并非出于私心。

【李世民:非朕一人之功,皆为众将士竭诚奋勇,戮力同心之故。】

此时李世民总算是收拾好心情,可以再次与秦念相谈。

【秦念:将士愿意与你戮力同心,那也是因为你以身先之且同甘共苦。】

曾与陛下共同征战的大唐将士皆忆起往昔。

以身先之。

陛下领兵作战,常将骁骑冲阵,所向披靡。

亦常终日不解甲,昼夜追敌以歼之。

主将“每战,亲被甲胄为士卒先”,将士们又岂能不为之鼓舞,拼死作战?

同甘共苦。

“每行军顿止,必先巡阅营垒,士卒未食,未尝先餐”,“有卒病疽,太宗亲为吮脓”,“与军士皆露宿于野,雨雪不张盖”。

是故将士们都愿意为陛下效死。

身在襄州任都督的尉迟敬德同样感触极深。

当初他与寻相举城降唐,寻相与刘武周手下的降将都叛唐,唐军其他将领都认为他也会背叛,就将他囚于军中。

屈突通、殷开山认为他会因为被囚而产生怨恨,建议陛下杀了他。

唯有陛下信任他,不仅命人释放他,还亲自赐他珠宝,告诉他如果想要离开,这些财物就是路资。

在那时,尉迟敬德就决意效忠陛下。

【李世民:谢秦皇盛誉!】

确认秦念此言并非欲抑先扬,李世民坦然受赞。

心结已解,现在的他更加自信。

因天幕的存在,可以避开诸多过错,李世民确信自己将会开创更高的伟业。

【秦念:朕还没夸完。卫霍李靖的战术皆在巅峰,但战术是为战略服务,没有卓越的战略部署,战术上再怎么取胜也毫无意义。】

【刘秀:正如项羽多次胜于战术,然而于战略上毫无意义?】

刘秀一点即通。

至于为何突然出言,是因为项羽败于高祖之手。

此番出言,当然是迂回委婉地称颂高祖。

十日前的话题中不慎累及高祖,但此番是应和秦念,应不会再带累先祖。

【秦念:你家高祖虽然战术上面对项羽一输再输,但战略上善于采纳张良韩信等人的谋划,无论怎么输都立于不败之地。】

第73章

【刘秀:……】

刘邦暗叹。

有着“无论怎么输都立于不败之地”这句话, 他对项羽的诸多败绩就都不值一提。

“战略上善于采纳张良韩信等人的谋划”,也算得上秦念对他的赞誉。

可偏偏秦念此人极喜褒词贬用,刘邦就无法确定这段话的重点究竟是后半段, 还是前半段的“一输再输”。

秦念的目的若是在贬低于他,这“善于纳谏”或许就该理解为“拙于战略”。

这秀儿怎么就不听劝呢?

刘邦却发现自己的民心排名略有上升。

——百姓显然不会想这么多,只会认为后世秦皇在夸陛下“立于不败之地”。

【刘邦:吾能建立功业,赖三杰之功也。】

秦念曾提及“汉初三杰”中包括张良韩信。

称帝后,刘邦曾于南宫论如何得天下: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饟, 不绝粮道, 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 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 吾能用之, 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显然这第三杰就是萧何。

刘邦决定以退为进。

看似将功劳归于三杰, 但是能够用这三杰,又何尝不是他刘邦之功?

这便是暗合秦念说他善于采纳他人的谋划。

【秦念:能够分辨谁的策略更加正确,这也足见你的战略眼光。】

秦念早就看出刘秀是在为刘邦挽尊,于是故意语焉不详,想看刘邦有什么反应。

如果刘邦直接自夸, 秦念就要嘲讽他差点听信郦食其的策略分封六国。

但刘邦将功劳归于汉初三杰, 却是让秦念想起汉高祖的南宫之论。

知人善用其实是极为罕见的优点。

听从萧何的进谏放弃与项羽开战, 入汉中称王暂避锋芒,再按韩信的建议还定三秦,后从张良之策调动英布、彭越、韩信袭扰项羽后方,自身于荥阳成皋一带吸引项羽的主力。

最终垓下一战亡楚,大汉一统天下。

………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天幕]皇帝聊天群》 70-80(第5/19页)

刘秀这才放下心来。

不愧是高祖,借秦念对张良三人的喜爱,规避被进一步讥讽的风险,获得真正的赞誉。

吃两堑长一智,刘秀再不会这般贸然出言。

【赵匡胤:还请秦皇详说战略之事。】

赵匡胤敏锐地察觉到秦念的战略战术之说于他有大益,连忙询问道。

他急切期盼大宋也能于异族占据战略上的优势!

【秦念:战略指的是全局性的政治目的。比如二凤起义时就已经在考虑如何经略天下,所以坚决反对撤回太原。反观项羽,他只是盲目地谁不听从他就攻打谁,战略几乎没有,多胜犹败。】

【秦念:老赵,你的战略选择其实也没有问题。你那边的情况现在不能提,还是等你的话题再说吧。】

【赵匡胤:朕谨待秦皇之议。】

赵匡胤心中一寒。

从秦念的话语,他看出自己的北伐之策极有可能未能功成。

既然战略选择没有问题,为何没能像汉高祖那般立于不败之地?

难道战略只能确保不败,而不能取胜?

【秦念:战略是所有明君必备的技能,朕也不多说了。】

各朝皇帝大多暗喜。

秦念此言,分明是暗指群里都是明君,都有战略这一“技能”。

刘盈无法对号入座。

他遭遇过秦念的正面嘲讽,且嘲讽之言还极为难听。

【刘彻:朕的战略如何?】

【秦念:……】

没见她说“不多说了”吗?

这刘彻怎么就这么喜好邀功自夸?

但汉武帝确实是这个性格。

若不是喜好夸耀武功,他又怎么会执着于到处征战以开疆拓土?

在那个儒家已兴的时代,主和已经算得上主流,都丝毫动摇不了汉武帝的征伐之心。

不过就算这位打工人扮演的汉武帝很欠,秦念也没法否定汉武帝的战略眼光。

甚至不得不加以赞誉。

【秦念:对外以攻代守,主动夺取战略资源与贸易通道;对内改革政治经济制度,为对外征伐提供极高规格的保障;外交上恩威并施,经略南北西三境。】

【秦念:汉武拓边之功,虽百世不可泯。你的战略眼光,自是古之第二。】

【刘彻:哈哈哈哈哈!】

古之第二!

刘彻极为得意。

他要是不这么问一句,哪能听到如此高的评价?

唯有“汉武铸魂”胜于此次评说!

至于古之第一……

刘彻怀疑秦念自认第一,于是不愿意追问,免得让秦念借机自夸。

【刘邦:第一是谁?】

刘邦觉得自己不是不能争一争第一。

——他可是被夸立于不败之地!

虽然知道可能性不大,秦念对刘彻的评价实在太高。

但做人嘛,总要有点盼头。

就像当初也没人想到他刘邦会君临天下。

万一呢?

【秦念:那当然是朕最敬爱的祖龙!】

刘邦摇摇头。

可惜了,没有万一。

古之第一是始皇帝,刘邦没有异议。

【嬴政:……】

【刘彻:嘁。】

知道秦念现在没法详细评议始皇帝,刘彻也就没有追问缘由。

但不妨碍他故意认为这般排名是秦念出于私心。

抛开始皇帝不提——

他刘彻岂不是所有皇帝之中战略居首?

区区二凤,果然不如他!

………

其实也不只是刘彻这么想,就连嬴政都有点怀疑秦念是“吾后之美我者”。

如果没有“最敬爱的”,嬴政或许不会有这种怀疑。

但有这几个字……

嬴政这次没能压住嘴角。

………

李世民暗自叹了口气。

他知道秦念为何认为在战略上汉武帝胜于他。

大唐羁縻之策的缺陷,使得突厥吐蕃在雉奴时期就成为大唐边患,拓边之功有着极大的瑕疵。

【秦念:所谓千古一帝,其必有突破时代限制的开创性功业。汉武帝的功业,在于为华夏铸魂。】

李世民微愣,他知道秦念下一句,就应是提及他的功业。

突破时代限制的开创性功业?

吞并突厥……?

若是羁縻之策没有被否定,李世民会认为他是借此被后世誉为千古一帝。

现在他不确定。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新书推荐: 美人闻香录 情随你动 游戏外挂使我登顶武林 关于我在邪恶组织里当杂兵这件事 被病娇捡到后 重生到六零 我包的明星好像比我有钱怎么办 变成猎豹怎么破 听说有人对我偷偷动心 妖孽相公我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