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仕书屋
会员书架
首页 > 其他 > [天幕]皇帝聊天群 > 50-60

50-60(1 / 2)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好书推荐: 听懂动物语言,警局业绩666[八零] 分手后又被迫营业(娱乐圈) 为你摘下满天星 顾影帝,请多指教 你好,周先生 落入他怀中 嫁给仇敌之后 这个电影我穿过 嫁入豪门后我被宠上了天 小香猪的豪门日常

<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天幕]皇帝聊天群》 50-60(第1/18页)

第51章

唐朝之后的各朝儒生皆觉惶恐, 尤其是大明两朝的儒生。

他们是真信了宋朝编纂的史书,以为唐太宗真的娶了弟媳,并认为这是唐太宗的污点。

如今却是唐高宗否认此事, 而唐太宗怒于儒家改史!

尧舜禹之史为谬误,还可以说是儒家为周史所欺骗。

《新唐书》《资治通鉴》编造唐太宗的伪史,却是唐高宗亲口否认。

他们无法再自欺欺人。

【秦念:这可是儒家用来愚弄君王的绝佳手段,编造伪史来佐证自己的主张,蒙骗不够聪慧的君王那可是绰绰有余。】

如果只是误将两个杨氏混为一谈,秦念还不会如此揣测儒家。

问题是《新唐书》的记载还有:

“曹王明,母本巢王妃,帝宠之,欲立为后。魏徵谏曰:‘陛下不可以辰赢自累!’乃止。”

——给李世民编造欲立弟媳为后的谣言, 还给魏征加戏份, 这就绝对是恶意为之。

【秦念:“聪慧”的君王, 会觉得儒家改的是前朝的史,抹黑前朝对本朝有利,对此视而不见。】

【秦念:却不知总会有自己的后代信了儒家的鬼话,蠢到“垂拱而治”, 加速亡国进程, 届时自有下一个王朝的儒家来抹黑本朝。】

刘彻觉得秦念在骂自己。

“朕听闻, 儒生皆认为始皇帝刻薄寡恩?”

朝堂内的儒家官员尽皆失色。

“始皇帝没有辜负任何一位功臣,朕却没有做到。既然始皇帝是刻薄寡恩,那在你们眼中,朕又是什么君王?”

“是朕小看你们了啊,儒家。”

愚弄君王, 好一个愚弄君王!

【朱元璋:儒家如何蒙骗君王?】

朱元璋原本坚定地认为唯有以儒治国, 国祚方能长久。

可三次天幕以来, 儒家的面目越发可憎。

他认为自己的”文采“才是十帝之中最低的,既然不懂,为了不被儒生所愚弄,他就得问。

秦念此人虽疯,但向来有问必答。

民心榜之首,万民所向之君。

想必秦念亦是心向万民,甚至向非其治下之民,才会如此积极出言。

——朱元璋并不知道这是时薪500带来的工作积极性。

【秦念:前朝亡了,为什么会亡?那都是因为没有遵守儒家的道理,只要遵从儒家的道理,国家就会变好,就能恢复圣王之治。】

武照与李治皆惊,他们是第一次看到有人如此贬斥儒家。

他们都是以儒治国之人,但看到儒家编造伪史辱及太宗之时,他们对儒家就已生不喜。

如今再看秦念之言,除了震惊,还感到背脊发凉。

【秦念:在史书中隐去对儒家不利的部分,留下有利的部分——这是刘彻之前的儒家,沿袭孔子的春秋笔法。这时候还有百家盯着他们,不敢直接改史。】

【秦念:随着百家皆废,儒家再无制衡。除了春秋笔法,他们更进一步开始伪造篡改史实,来佐证“不尊儒就会亡国”的可笑主张。】

【刘彻:……呵,儒家。】

对于秦念所言,刘彻深有体会。

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就是在想方设法论证国家兴亡取决于君王是否无道。

天人感应,祥瑞灾异。

【秦念:诸位都是排名不低的皇帝,不如猜猜汉武尊儒之后,以儒治国的国家究竟是因何而亡国?】

嬴政没见过以儒治国是怎样治国。

他能参考的只有周朝。

但周亡于分封制,后世延秦政,即便分封也在削诸侯王。

那就只能看后世皇帝如何答复。

【朱元璋:土地兼并,农民无地。】

朱元璋是对此感受最为深刻之人。

先前秦念亦以授田警示唐太宗,显然这就是原因。

【秦念:谁在兼并土地?】

【朱棣:宗室、权贵、豪强。】

李世民发现朱棣的回答里没有世家。

世家……

“天街踏尽公卿骨”。

此刻再回想这句诗,李世民只觉寒意彻骨。

尽。

【秦念:你们为什么管不住这些人兼并土地?】

天幕寂然。

此次就连朱元璋朱棣也无法依照前朝之史作答。

事实上他们二人早就知道土地对农民的重要性,也在想尽办法阻止土地兼并。

但秦念此问,分明是告诉他们——

大明亦未能管住土地兼并,故而亡国。

【秦念:因为“宗室、权贵、豪强、世家”实质上是一个个小型诸侯国。儒家崇周,周的分封你们知道不能再用。】

【秦念:但儒家将小型诸侯国内部的传承以“亲亲相隐”进行粉饰,你们就都瞎了,看不见他们的危害。坐视无数小诸侯对百姓抽骨吸髓、壮大自身,最终反噬王朝。】

又见到了“世家”一词,李世民知道这个“世家”只是针对尚有世家的王朝。

比如大唐。

亲亲相隐,小诸侯……

是啊,兼并的土地,分明就是这些人的“封国”。

若不及时拔除这些祸根,祸根壮大之后,后世被儒家愚弄、或已无力与各“诸侯”抗争的君王就会被迫垂拱而治。

正如周天子无法辖制“五霸七雄”那般。

最终亡国。

【李世民:朕只愿尽快出现你的话题。】

这样就能知道秦念要如何处置这些祸根,如何恢复百家,如何以法治国。

李世民不得不承认,他学儒家经典长大,亦被儒家所愚。

他已跳不出儒家的桎梏。

每次秦念说出石破天惊之语,他最初都会觉得极为荒谬。

待到秦念道出缘由,他才会知道又疏忽了哪些事项。

【秦念:那就继续说后世儒家怎么黑你。】

秦念以为李世民在提醒她跑题,于是拉回话题。

【李世民:还有?】

【赵匡胤:……】

赵匡胤也很绝望。

究竟是哪个愚蠢的后代,在坐视儒家篡改唐太宗的史实,再以篡改后的史实愚弄大宋的皇帝?

再想到后世之朝的儒家也会编造大宋的伪史,赵匡胤更加沉默。

【秦念:这是给你辟谣的机会,你要是不想听,朕就不说了。】

【李世民:请直言!】

一想到后世之人多以为自己娶弟媳,还欲封其为后,李世民就气得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天幕]皇帝聊天群》 50-60(第2/18页)

直咬牙。

对儒家的好感已然降到谷底。

【秦念:唐朝皇室比不上五姓七望这七个顶级儒学世家,你爹自称陇西李氏想要攀附名门,被这些世家嫌弃,认为你们血统可疑。】

【李世民:????】

李世民都要被气笑了。

李渊更是气得怒骂:“吾家族谱就是陇西李氏!谁敢言这是攀附?”

【刘彻:皇室攀附名门?】

汉朝为秦念所讥时,刘彻很不高兴,早就在期待其他朝代被秦念嘲讽。

可真当秦念说出唐朝的“伪史”时,刘彻只感觉到荒谬。

儒家改史是这么改的?

………

然而五姓七望这边,李世民时期的各士族冷汗涔涔,李治时期的望族也是恐慌至极——

后世的儒生疯了吗?

居然敢编这种话?!

他们是不太愿意和皇室、重臣联姻,与皇室联姻的清河崔氏女、太原王氏女都不是大房嫡系。

但这绝不是他们轻视皇室!

他们只是自诩清流。

既是清流,当然不能背上攀附皇权、外戚上位的污名。

皇室不追究他们,也是因为他们只有清流之名,最多借姻亲敛财。

正是他们对皇权无法构成威胁,大唐又以儒治国,皇帝才会对早就衰落的他们网开一面!

五姓七望不过是些文臣世家,如何敢轻视掌控天下军政的李唐皇室?

【李世民:又是某朝编造的伪史?】

【赵匡胤:……】

【秦念:不全是,像自称陇西李氏却被五姓七望质疑血统这一点,就是你朝史官写的野史。】

“谁?!”

这句话被天幕所阻,李世民就知道此人不是自己一朝的史官。

史官写的野史?

好在即便李世民的问话为天幕所阻,秦念依旧避开规则限制进行了解释。

【秦念:野史记载,薛震,出身河东薛氏,亲口说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得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

【李治:薛元超?】

薛元超,本名薛震,字符超,曾任太子舍人——也就是李治的舍人。

秦念都精确到出身河东薛氏,李治当然知道这指的就是汾阴县侯。

武照不喜此人。

虽然她与薛元超原本无冤无仇。

两年前上官仪为陛下起草废后诏书,被她用谋反罪处死。

薛元超与上官仪有故交,受到牵连被流放嶲州。

因此现在是有仇有怨。

她若是知道薛元超被赦免后会支持她掌权,就不会不喜了。

【秦念:是他。】

【李治:阿耶,他是薛收之子。】

李世民时期。

薛母看着七岁的儿子不知所措。

她的丈夫五年前就因病去世。

如今在五姓七望被后世诬为轻视皇室之时,儿子的名字为天幕提及,必然不是什么好事。

【李世民:这三恨倒是此时常情。】

李世民再怎么不喜五姓七望已然衰落,却偏偏还要自视甚高,以门第之差向寒士随要聘礼,也不得不承认:

有着数百年积累,这些世家就是有着很高的声望。

以至于新官之辈、丰财之家都想用巨额聘礼与之结为婚姻。

薛收之子以未能娶五姓女为恨,倒也不奇怪。

【李治:……】

李治沉默,是因为他已经想到秦念为何在谈及后世质疑李唐皇室血脉时,突然提及薛元超被人伪造“三恨”之说。

“不得娶五姓女”这一点,其心当诛。

【李世民:?】

【秦念:但他尚的是你李唐皇室的县主。】

【李世民:……这是野史还是事实?】

李世民终于明白秦念绕这一圈是想说什么了。

尚县主,却以未娶五姓女为恨,这不就是认为李唐皇室非陇西李氏之后?

第52章

【李治:朕未曾听闻此言。】

【秦念:大概率是野史, 除非薛元超是想被族诛,否则肯定不敢说这种话。】

被贬的薛元超苦笑不已。

他哪里敢说这种话?

太宗皇帝赐婚,他若出此言, 陛下绝对容不下他。

………

秦念反正觉得薛元超只要没癫,就不可能在娶了李元吉之女和静县主后说出这种话。

这不仅是质疑与皇室联姻不如五姓,还是公然反对李唐皇室为陇西李氏。

——第三恨是不得修国史,显然是晚年、即婚后才有这三恨。

编写《隋唐嘉话》的刘餗就是唐玄宗时期编过国史的史官,这三恨是他编造的可能性就更高了。

【李世民:我朝还未亡,史官就已经敢编造伪史了?】

安抚完盛怒的阿耶,李世民也有点压不住怒气。

儒家,好一个儒家!

【秦念:首先,那个史官编的是野史, 可以不给当时的唐皇过目。】

李世民依旧眉头紧锁。

冒着族诛的风险编野史, 这个“史官”疯了?

【秦皇:其次, 那时的大唐已经由盛转衰。】

李世民的脸色更加难看。

【秦皇:再往后,就是李唐皇室主动找五姓七望联姻,而士族却看不上皇室了。】

唐代笔记《卢氏杂说》记载:“文宗为庄恪太子选妃,朝臣家子女悉令进名, 中外为之不安。”

这不是正史, 但《新唐书》中记载:

“文宗欲以真源、临真二公主降士族, 谓宰相曰:‘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上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

二者相互印证,秦念认为可信度较高。

虽然看起来极其荒谬,但得知背景就很合理:

甘露之变后, 唐文宗李昂就被宦官软禁。

就这么一个傀儡皇帝, 五姓七望乃至其他士族看不上他可太正常了。

【李世民:好一个自诩清流的五姓七望。】

【李世民:朕今日才知道儒家的“忠”竟真是个笑话!】

无需秦念多言, 李世民就知道他的言外之意——

大唐由盛转衰后,需要五姓七望扶助才会主动想要联姻。

此时的“看不上”,无异于背叛!

【李治:五姓七望,即日起自缚入京,朕可饶你们性命。一月后但有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天幕]皇帝聊天群》 50-60(第3/18页)

一人不至,族诛。】

五姓七望各房颓然。

无人敢忤逆圣言。

正如陛下一纸禁婚令禁止五姓七望内部通婚,他们就只能改为私下通婚,甚至伪造户籍。

没人敢正面忤逆陛下。

他们最大的倚仗就是儒学世家、世代清流,空有名声而无权势。

如今却是被披露于国不忠!

瞬息间为天下所知,他们也堵不住悠悠众口。

【李治:阿耶时的五姓亦应自缚请罪。】

想到不应是阿耶附和自己,李治补充道。

【刘彻:你们不是自认陇西李家?现在不认了?】

刘彻纯属给李世民找不快。

他还是介意猪凤之别。

【秦念:五姓七望指的是传承数百年的士族,每个大族除了主支外,还有一大堆分支。】

【刘彻:李唐只是分支,还被质疑血统?】

【李世民:……】

【秦念:陇西李氏祖上溯源至汉朝是李广。】

【刘彻:李广?】

正与大将军卫青一道班师回朝的李广震惊。

排名第三的唐太宗李世民,是他的后代?!

【刘邦:哦?再往上溯源岂不是?】

【秦念:要不说秦汉唐算一家呢。】

【嬴政:……李信?】

嬴政也就是随口一猜。

本以为这句话会被视为违规,却没有受到限制。

【李世民:正是。】

知道血统都被儒家改史改成可疑,这时候李世民必须认祖。

哪怕这么一认,仿佛瞬间矮秦汉一截。

………

李信瞳孔地震。

啊?

李广迷路连累的先祖其实是他?

他虽然败于楚,但并非是因为迷路!

这声誉榜第三的唐太宗李世民,居然是他的后人?!

【刘彻:哈哈哈哈哈!】

【秦念:李广往下是被霍去病射杀、再被你造谣是被鹿撞死的李敢。】

【刘彻:……咳。】

返程路上的霍去病没有回头看李敢。

看着就心烦。

胆敢以下犯上袭击舅父,就该死。

李敢幽幽盯了霍去病半晌,才扭开头。

他的后代是李世民,不跟绝后之人计较。

【秦念:再往下是巫蛊之祸中被你冤杀的李禹。】

【刘彻:……】

把刘彻干沉默了,秦念才回头迫害二凤。

【秦念:除了这位史官编造的“三恨”之言,还有你朝的佛道之争中,法琳为了佛教的利益,宣称李唐皇室的李源于拓拔达阇,而不是柱下陇西,为否定你朝血统一事添砖加瓦。】

【李世民:……】

李世民的无言,是发现原来不仅是儒家在编造伪史,佛教居然也会为了政治利益刻意诽谤。

佛教五戒中的“不妄语”何在?!

李世民直面再兴佛道带来的后果。

【朱元璋:高僧不妄语,法琳之言未必是假。】

【李世民:你在当着朕的面造谣?】

【秦念:谁让你废止你爹的《沙汰僧道诏》,崇佛道的后果看到了吧?这和尚造个谣,就能让后世的皇帝真心实意地怀疑你的血统。】

【李世民:……】

李世民已许久未曾这般大怒。

朱元璋为后世皇帝,甚至是声誉榜前九的皇帝,居然信僧人这等妄语!

更令李世民愤怒的,是他分明清楚僧道极为擅长蛊惑人心。

他却没有干预,反倒认为寺观有利于安抚民心,也能安抚自己之心,故废止《沙汰僧道诏》,修建佛寺为阵亡将士荐福。

结果佛教竟如儒家待汉武帝一般待他?

【朱元璋:秦皇,你如何确定这是谣言?】

【秦念:朕考古的结果,是二凤确实出身陇西李氏。不过朕不好解释如何考古,就从谣言本身辟谣吧。】

现代基因测序的结果,是李唐皇室的父系基因标记属于汉族高频分支,且极有可能源于陇西李氏。

但秦念不能拿基因测序的结果作为论据。

逻辑上来说,嘉庆时期怎么也不可能发展出DNA鉴定的高科技。

那就只能否定“高僧不妄语”。

【秦念:法琳造谣事件对李唐皇室的影响极其恶劣,没有被正史记载,该事件仅记录于佛教典籍。朱重八,你看到的版本里,法琳是怎么在李世民手里活下来的?】

李治眉头紧锁。

法琳诋毁李唐皇室血统,却仅被阿耶判处流刑,是因为法琳是佛教高僧。

阿耶若是直接将其诛杀,必损信众之民心。

法琳死于流放途中,则既达到惩戒的目的,亦不会引发民间不满。

可如今看来,佛教却有可能掩饰真相?

【朱元璋:《续高僧传》中记载,法琳曾于《辩正论》中言“有念观音者临刃不伤”,唐太宗命法琳念诵七日观音,看七日后能否临刃不伤。】

李世民冷眼看着天幕。

若佛教记载法琳当真临刃不伤,那他还真就得试试法琳的“神通”。

【朱元璋:七日间法琳不念观音惟念陛下,言唐太宗光宅四海,即是观音。若唐太宗顺忠顺正,则他不损一毛。】

【李世民:……呵。】

【秦念:朱重八,你确定李世民会因这种诡辩放过法琳?换作是你,你会放过这种骂你祖上是夷狄的和尚?】

【朱元璋:……】

朱元璋无言以对。

若有人谤言他祖上是夷狄,他必诛其族!

让法琳死在流放的路上,那都算心慈手软。

等等,难道让法琳死于流放的路上,就是唐太宗的目的?

【秦念:有念观音者临刃不伤,这句话是不是妄语?】

【朱元璋:……】

在看完汉朝皇帝编的一系列神异,再想想自己给自己编的神异……

朱元璋实在无法说服自己这句话属于真言。

【秦念:法琳自己写在《辩正论》的东西,他自己都不信,要诡辩李世民才是观音。他若是高僧,为什么不求真正的观音救他?】

【秦念:要么法琳这位高僧在胡说八道;要么法琳心不诚请不来观音,他算不上高僧。无论是哪种,“高僧不妄语”放在他身上,都很可笑。】

【朱元璋:……】

朱元璋只能沉默。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天幕]皇帝聊天群》 50-60(第4/18页)

秦念所言无可辩驳。

【李世民:大唐此后不再尊佛。】

法琳神情恍惚。

先前唐皇只是承诺不信佛道,不修建寺庙道观。

没有说要再度遏制佛门。

但他四年前为了驳斥道家,写的《辩正论》确有“拓拔达阇,唐言李氏”之言。

且已经对外传阅。

是他心不诚,犯下妄语,才招来此番佛门之劫。

但他没想到的是这一劫还没结束。

【秦念:法琳死后,有僧人给他写了别传,这本书应该是被李治给禁了,并没有在华夏流传。】

【李治:朕未禁佛教典籍。】

【秦念:那书应是成于你泰山封禅之后,你是还没来得及禁。】

【李治:……】

【朱元璋:你如何得知此书?】

【秦念:因为这本书在国外流传,如今它又流传回来了。】

李治时期。

彦琮额上沁出冷汗。

他知道这后世秦皇所言之书,极有可能就是他即将编纂完成的《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

………

秦念所说的这本书,是唐朝僧人彦琮编写的《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

在华夏被禁,但收录于国外的《高丽藏》《大正藏》等经文集。

【李世民:僧门毁谤之书,难道不应禁之?】

以为秦念是要指责雉奴,李世民出言维护。

【秦念:确实不该禁。朱重八要是看到这本书里写了些什么玩意,就绝对不会说出“高僧不妄语”这种话。】

【朱元璋:写了什么?】

朱元璋曾剃度为僧,当然清楚僧人非全然六根清净。

故而对佛教先予以扶持,借助佛教引导民众向善。

此后又整顿寺院,管控僧尼数量,又清查全国寺院占地,废除寺观田粮免税之权。

更是以《申明佛教榜册》规定“僧有妻者,许诸人捶辱之,更索钱钞;如无钞者,打死勿论”。

但他设置僧录司,授予高僧官职,也确实有认为高僧不同于伪僧的原因。

【秦念:法琳为了力证李唐皇室是夷狄血脉,先贬低老子李耳,说他的父亲“癃跛无耳”“与老婢野合而生老子”。】

【秦念:然而朕未从佛教以外的任何史书中找出相关史料,朕也不知道这汉朝才传入华夏的佛教,是从哪里考证出李耳是这种出身。】

【朱元璋:……】

【秦念:“至汉成帝时。有李隐抗烈毁上被诛。徙其族于张掖。在路暴死。其奴隶等将其印绶冒凉得仕。所谓陇西之李自此兴焉”——法琳这是装都不好好装啊。】

【秦念:史书上就没有李隐这个人,所以编其名为“隐”;就像因为李耳名耳,他就编造李耳之父无耳。】

第53章

【李世民:朕竟不知佛门高僧竟是这般喜好妄语。】

法琳极为慌乱。

但他很快就冷静下来。

他可以咬定曾于古籍见过这些记载, 但古籍已遗失。

史籍遗失者众多,司马迁的《史记》亦有部分未能留存至今,这后世秦皇亦无法确定他所言为假!

【秦念:其实以上这些造谣还能诡辩为见过来历不明的古籍, 可法琳造谣“老氏之师号释迦文”,却不知释迦文比李耳还小六岁,两地相隔近万里,他怎么当李耳的老师?】

【武曌:朕见佛教典籍,言释迦文年长于李耳。】

【秦念:假。天竺史料记载释迦文比李耳晚出生六年,华夏的僧人不会比天竺人更了解天竺的释迦文。】

法琳知道,伪言之事再无诡辩的余地。

【武曌:秦皇博闻强识。】

武曌不得不惊叹。

三次话题,秦念几乎是无所不晓。

竟连天竺释迦文,他都能确定其生年。

【秦念:更可笑的是法琳这句“窃以拓拔元魏, 北代神君达阇达系阴山, 贵种经云。以金易鍮石。以绢易缕褐。如舍宝女与婢交通”。】

【秦念:在他看来源于华夏血统的李唐皇室, 跟源于阴山贵族的拓拔元魏比起来,就有如黄铜比黄金、粗布比丝绸、婢女比贵女。视夷狄血脉为高贵,华夏血脉为卑贱,这位佛教高僧可真是“高僧”啊。】

法琳冷汗涔涔。

这一刻, 他知道自己必遭大祸。

这段话已经不是李唐皇室究竟是否为陇西李氏的问题。

后世秦皇指出的, 是他为了佛道之争而贬夏抬夷!

【李世民:为佛道之争, 不惜辱及华夏。佛门高僧,令朕极为失望。】

有族谱为证,李世民当然确定自己先祖是李广。

他知道法琳的本意,是通过贬低李耳抬高拓拔元魏,以求李唐皇室放弃“老子后裔”, 不再以道为尊, 并无他意。

李世民的母系先祖并非汉人, 他更赞同华夷一家。

故而若是他看到这段话,只会追究法琳诋毁皇室血统之过。

可当秦念在天幕之上直指法琳此言是贱华夏贵夷狄,李世民就必须追究到底。

华夷一家,也不能是贱华夏贵夷狄!

【秦念:再提醒你一句,大唐由盛转衰的原因之一,是寺观猖獗。】

【李世民:寺观猖獗?】

【秦念:寺观免赋税徭役,就会有更多的赋税徭役压在平民身上,致使更多平民遁入寺观依附于佛道。如此恶性循环之下,其兼并土地的效率甚至高于权贵豪富。】

《旧唐书》记载,唐武宗灭佛时,“收膏腴上田数千万顷”。

然唐宣宗即位后,立即推翻了唐武宗的灭佛政策。

………

在看秦念讥讽法琳造谣时,唐朝的道观原本还幸灾乐祸。

此刻他们却发现,秦念竟是将寺观一并否绝!

【李世民:我朝此后不再崇道信佛,寺观皆不可免赋税徭役!】

【李治:谨唯。】

李治虽然并用佛道,但他对二者都没有到非信不可的地步。

大唐因寺观而衰,那佛道两家就先一起衰。

唐之两朝的各寺观皆默然。

他们甚至不能上书劝陛下改变旨意,这是陛下面向天下甚至后世的承诺。

其缘由更是因为寺观兼并土地祸及社稷!

………

宋明两朝皆汲取了唐朝寺观之患的教训,都有限制寺观的政策。

赵匡胤看着李世民直接否掉寺观免除赋税徭役的特权,若有所思。

大宋仅对寺院赐田免税,徭役转为代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天幕]皇帝聊天群》 50-60(第5/18页)

役钱征收。

这赐田的免税,是否也要废除?

【刘彻:血统因崇信佛道而变成可疑,更是被谣传攀附世家,你李唐皇室真是让朕大开眼界。】

【李世民:……】

这一点,李世民完全无法辩驳。

此事因儒佛而起,偏偏就是他以儒治国,又是他废止阿耶颁布的《沙汰僧道诏》。

见李唐皇室血统之疑得到澄清,李渊怒意消散,转而竟是生出喜悦。

他虽以世民为荣,但当爹的声誉榜民心榜排名皆远低于儿子,他不得不自我怀疑。

如今见到一项政策,竟是世民错了,而他是对的。

既然有喜,李渊拿起酒杯准备饮酒为乐。

“阿耶,需禁酒!”

“……”

想到风疾发作时的头疼欲裂,李渊只得在李世民的劝说下,不情不愿地放下酒杯。

【秦念:信巫蛊的嘲笑信佛道的,搁这五十步笑百步?】

【刘彻:……】

【李世民:……】

【秦念:接下来请欣赏高句丽大将射瞎唐太宗一只眼的谣言。】

【李世民:??】

【李治:一派胡言!赵匡胤!你朝究竟怎么回事!】

【赵匡胤:……】

李治比他阿耶还要激动!

因为李世民还没有征讨高句丽,看到这个谣言只觉莫名其妙。

而李治清楚阿耶虽未攻灭其国,但取得了极高的战果。

五年前他命诸将攻打高句丽,如今已挟大胜之势。

今岁泰山封禅,高句丽遣太子福男来侍祠,正是有臣服之意。

但李治没打算就此放过高句丽。

只是他得知高句丽高层内斗严重,命其太子福男入唐,有利于加剧内斗。

如今却见这等谣言!

李治如何能忍?

【秦念:这倒是不能怪老赵,这谣言是某个小国编出来增强“自信心”的故事。】

老赵?

赵匡胤沉默半晌。

……总比刘小猪好。

【秦念:所以朕劝你一句: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

“陛下,秦皇此言,应是说高句丽灭亡之后又复国了,并编造谣言中伤太宗皇帝。”

武照没有压低声音。

福男不通唐言,也看不见天幕。

就算他听得懂,大唐也不会再放他回去。

李治冷笑。

【李治:朕知道了。】

【李世民:怎么回事?】

【秦念:贞观十八年,你亲征高句丽,攻克十座城,因粮食将尽班师回朝。虽未能亡其国,但从战损比来看,无疑是大胜。】

【秦念:但李治未能除其根,很多很多年以后异族小国编造你被射瞎一只眼的谣言。再传回华夏,有些人就误以为你是战败而还。】

关于这个谣言的产生,秦念是真觉得可笑。

克数城后,唐军打到安市城下,高句丽别将高延寿引十五万来援安市。

“李勣率兵奋击,上自高峰引军临之,高丽大溃,杀获不可胜纪,延寿等以其众降。”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新书推荐: 穿成老公班主任 豪门阔太只想离婚[穿书] 嫁给未婚夫的长兄后 不嫁豪门[重生] 天幕剧透,但横滨剧场 我看上了我爸的死对头 科研幼崽三岁半 出道吧,警校F4! 引檀园[男二上位] 祖上有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