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0章 道统之争(1 / 2)
第545章 道统之争
「够了!」
「要吵架出去吵,别在老子面前碍眼!」
呼格吉勒忍不住爆了粗口。
自从建国称王后,他的脾气就收敛了很多。
尤其是恶补了大量汉家文化后,连训人都文雅了很多,除非是实在忍不住。
此刻的这些争执,看似鞑靼王国的路线分歧,实际上背后还隐藏着王权争夺。
不同于大虞朝继承制度的完善,草原上的权力更替,更多还是遵循弱肉强食原则。
眼瞅着呼格吉勒一天天变老,下面的人也渐渐按耐不住。
不是每个人都有大局观,想着要夺取大虞帝国的基业。
大部分鞑靼人,都没有远大的理想。
在这些人眼中,能南下抢一次算一次,未来的事情未来再说。
落后的生产力决定了,他们常年在生死边缘徘徊。
与其考虑未来,不如活在当下。
鞑靼王国崛起一共不过数十年,还没有到改变人心骨子里认知的地步。
下面人的想法,显然是呼格吉勒无法接受的,他还没死呢!
「大单于息怒!」
众人急忙开口劝说道。
年迈的王者依旧是王者,越是到了晚年,就越不允许自己的威严遭到侵犯。
众人明显是看清楚了这一点,只要是呼格吉勒下定决心的事,大家都不敢明着阻拦。
眼下的对虞政策决策权,就在呼格吉勒手中,其他人只有建议权。
「哼!」
「本单于决定,暂时不对大虞朝用兵,并且还要竭尽所能鼓动他们还都京师。
至于部落的钱粮缺口,让高句丽王国那边,再增加三成的岁贡。
你们这些王国高层,往后也要以身作则,厉行节俭。
待到鱼儿上了钩,我们再一举南下荡平大虞!」
呼格吉勒面无表情的下令道。
晋商集团的覆灭,给鞑靼王国带来了沉重打击。
没有来自大虞的物资,鞑靼一族不得不勒紧裤腰带。
幸好有高句丽填坑,不然这日子,真心没法过。
苦,也必须咬牙坚持。
大虞帝国很虚弱,同样也很强大。
前面的徐州之战,就是最好的反面教材。
哪怕是奄奄一息的大虞,只要发起狠来,还是能够一口吞下数十万辽东叛军。
单纯从军事力量来看,鞑靼王国现在的家底,也就巅峰时期辽东镇的两三倍。
看似是强了不少,可真要盲目南下和虞军决战,胜负还真无法确定。
虎踞安南都护府的汉水侯,看起来就像是一个挂逼,仿佛什麽样的仗都能打赢。
遇上这样的强敌,呼格吉勒心里同样没底。
为了增强胜算,他宁愿拖延决战时间,也要把虞军引到北方大地,以便能让鞑靼骑兵尽情发挥。
……
鞑靼人不牵头,早就沦为一盘散沙的鬼方各部,也按耐住了南下的心思。
一时间北方边境,反而获得了久违的和平。
可惜这种和平时光,百姓们注定无法享受。
随着天灾人祸的持续,大虞北方正在逐步被掏空,边界地区人口流失尤为严重。
当地百姓要麽饿死病死,要麽加入了叛军队伍,要麽移民安南都护府。
此刻的边界地区,放眼望去方圆数十里没有人烟,都成了常态。
守军撤了,边民没了。
越过长城想要有所收获,必须要深入大虞腹地,风险和收益严重不成正比。
「大王,山西这地界上,能抢的大户基本上都光顾过了。
继续留在这里,今年冬天怕是不好过呀!」
中年书生的话,让三晋王很是头疼。
造反之前,他就一卖肉的,哪里懂这些东西。
一路混成义军领袖,纯粹是被时代洪流推出来的。
名义上他掌控了半个山西,地盘在天下义军中,也是能排上号的。
可实际上他的控制区,前面就被义军同行霍霍了一遍。
无论是财富,还是兵员,都被人家筛了一遍。
等到关中义军战略转进后,空出了大片的地盘,才给了他机会。
其他山西反王的情况,也基本上是如此。
手中的军事实力,远不及占据关中和中原的义军联盟。
「军师,你说现在该怎麽办吧?」
三晋王揉了揉额头询问道。
「大王,三晋之地残破,注定不可久居。
离开山西,这是迟早的事情。
不过往那边走,却是有讲究的。
往北出了长城,就是鬼方人的地盘,我们缺少骑兵,肯定不能过去找揍。
何况他们也是穷鬼,日子估摸着不比我们好多少。
除了牲口之外,也没啥好抢的。
往东过去就到了北直隶,那边大部分地区,都在朝廷手中。
驻守当地的部队,可是从长城一线撤下来的边军,战斗力放眼天下都是一等一的。
光我们这点儿家底,肯定不是他们的对手。
西边的关中和南边的中原,全都是义军联盟的势力范围。
大家都是义军,在反虞的问题上,同我们可是盟友。
到他们地盘上找食不行,但问他们借条路南下,应该问题不大。
据说在湖北川蜀一线,他们可是被官军挡在门外,战线不得寸进。
多一支生力军加入,想来他们也不会拒绝。
实在是谈不拢,进入中原之后,我们就调头去打南直隶!」
王伯兮用通俗的话分析道。
事实上,相较于前面几年,今年的山西大地也算是风调雨顺。
可惜一切都来的太晚啦!
自从朝廷丢失山西后,山西就被义军祸害的不成样子,导致当地人口急剧下降。
送走了外地的义军,本土义军执掌山西,同样没好多少。
治理地方,从来都不是他们的强项。
自始至终,都没有人想过要组织恢复生产,祸害地方的破事倒是没少干。
以至于明明遇上一个风调雨顺的好年,硬是半点红利都没吃到。
不光山西如此,陕西和河南情况也差不多,都没人去组织恢复生产。
缺乏自我造血能力,那就只能去抢去夺。
「好,那就这麽办!」
三晋王一拍大腿说道。
既然自己的脑子不好用,那就乾脆别用,他只要听劝就行了。
反正前面的基业,就是这麽打下来的。
只不过这一幕落入王伯兮眼中,却是无尽的忧愁。
老大听劝是好事,但太听劝就成了麻烦。
带头人缺乏必备的战略眼光,在乱世之中,很难吸引人才投靠。
光靠他这个师爷,就算是累死,也没办法夺取天下。
「大王,英明!」
王伯兮当即回应道。
心里再怎麽发愁,面上也不能表现出来。
或许是前期进展太顺,他居然奢望靠着一个草台班子,跑去和天下诸侯争夺天下。
恢复理性之后,他一下子变得豁然开朗。
夺取天下难度太大,但退一步割据一方,还是能够谋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