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100(1 / 2)
<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大汉翁主的悠闲岁月》 90-100(第1/14页)
第91章 匈奴和亲 刘陵一把捂住霍去病……
刘陵一把捂住霍去病的嘴, 打哈哈道:“别听小孩子胡说八道。”
然后再转回头对着霍去病时,恐吓道:“臭小子,亏我还想着私底下悄悄投喂你呢。”不会看人眼色的小屁孩儿太不可爱了。
卫青却是直直的对上了雷被冷冽的瞪视, 不闪不避, 镇定自若的道:“公主已经命人在前厅给雷大夫准备宴席美酒,接风洗尘, 若不嫌弃,不如同行?”
卫青这好似主人家的作态看的雷被苦涩不已, 视线随之转向刘陵, 却见刘陵根本没有在看他, 而是自顾自的和霍去病两人小声吵吵。
三人之间的氛围柔和而又温馨, 怎么看怎么像是一家三口那般, 雷被还有什么不明白的?自己远赴西域的三年已经是错失了良机,如今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当初那个自己不屑的卫青一步步青云直上, 迎娶公主。
酒宴之上,雷被一口接着一口的灌酒, 仿佛要将自己灌醉好大梦不醒。
三年不见,刘陵也不知道和雷被说些什么好,曾经因为害怕走上原主的命运,被雷被害死,如今命运已改,顾忌不在, 刘陵再看雷被也就没有了曾经的矛盾感,但是却有些觉得生疏了, 于是只笑着听卫青和他寒暄,时不时地劝两人少喝些酒。
霍去病那句脱口而出的话,本来让刘陵觉得尴尬, 但细细回想了下,无论是三年前还是在淮南的时候,自己和雷被好像都没有什么逾越的地方,应该是霍去病胡说八道的,于是再面对雷被的时候态度便十分的坦然。
刘陵对雷被带回来的种子更感兴趣些,听雷被说了些这些种子的特性和在西域之地的种植后便将心思都放在了种子上,心想这个时节不知道哪些种子可以直接种下去。
她一个人的力量到底不足,虽然刘彻好像对这些种子并不看重,觉得它们没有大宛马和西域各国联盟重要,只不过是可以改换口味的菜蔬和调料。
但民以食为天,刘陵对这些种子眼馋已久,她不想等下去,决定明天就进宫找少府,派人和自己一同进行实验。
卫青对匈奴那边的情形更好奇,面对雷被的黑脸他也视若无睹,和善的和雷被打听一行人从西域回来,途径惊险避开匈奴人的经过。
才五岁就整天想着长大打匈奴的霍去病本来还有些坐不住,他对舅母正在观察的种子没有兴趣,左右看了一会儿,见没人关注他一个小孩子,就噔噔噔几步跑到舅舅身边坐下,也学着舅舅的样子好奇的听着关于匈奴人的一切。
听着听着,他觉得还挺有意思的,听到雷被他们一行人跟做贼似得经过原大月氏被匈奴占据的地盘,他骄傲的抬着小脑袋道:“匈奴人有什么可怕的,等去病长大了,也要上战场打仗,让他们不敢再踏入大汉的领土一步。”
卫青一扬眉,拍着外甥的肩膀,看着那张稚嫩的小脸,鼓励道:“好志气,那舅舅就等着去病如何在战场上大杀四方的英姿了。”
这话有几份哄孩子的意味,霍去病小小年纪也看出来了舅舅的不以为然,而雷被眼中的轻蔑更是明显,觉得匈奴如果是这么简单就能被一个小孩子打到的,也就不会成为大汉由上至下的心病了,真以为这只是世人眼中的疮疥之疾么?
雷被越看越觉得连个小孩儿都能来讽刺自己,分明是卫青故意为之,派自己的外甥来给他下马威的,冷哼了一声,讽刺道:“垂髫小儿也敢口出狂言?”
他也不屑和一个小孩子计较太多,便直接找上正主,对卫青道:“你可知道匈奴有多少人,多少匹战马,草原更是广阔的没有天际,没有向导就凭自己根本无法辨别方向,在草原上连东西南北都分不清,更别说找到匈奴王庭所在了。一旦掉队,和军队失去联系,怎么死的都不知道,想再找回去,难上加难。”
原本听雷被讽刺外甥,卫青还是有些生气的,但雷被接下来质问他的话却一字一句都说在了卫青的心上,卫青也知道雷被所说句句属实。
但卫青向来不是容易被挫折打到的人,霍去病就更不是了。
卫青先向霍去病的插嘴致歉后,才不紧不慢的准备给外甥扳回一局。
都说输人不输阵,哪怕是为了陛下的信重,对他的委以重任,卫青都不容许自己未战先退。
更何况经过三年的训练,他手下的士兵正是可以上战场实验成果的时候了,而且雷被和张骞还带回来了西域诸国和大汉结盟共同对抗匈奴的好消息,又有刘陵送上来的马具三件套,卫青觉得他们胜利的筹码又增加了些。
“雷大夫离大汉三年,怕是不知如今朝中形式,自陛下登基起,便厉兵秣马,操练不懈,如今也算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了,再无窦太皇太后压制,陛下已经不准备再对匈奴退让了。”
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匈奴对大汉虎视眈眈,每每都是大汉低头,奉上公主和亲以求得一时和平。而如今以不同以往,皇帝已经不在准备忍耐,他忍耐的已经够久了,从登基起就因为和窦太皇太后对匈奴的政策不赞同而被压制,现如今掌握皇权,依皇帝那说一不二的性格,大汉和匈奴之间的迟早都会展开大战。
刘陵被他们的话题勾起了好奇心,见到小霍去病一副斗志昂扬,恨不得立刻长大跑去打匈奴给雷被瞧瞧的模样,让他再不敢小看自己的那副小表情,忍不住赞同的点头。
“就是,不过是区区一个匈奴罢了,根本不是咱们去病的对手。”刘陵都不知道自己对霍去病的滤镜开的有多高,只一个劲儿的夸赞道:“咱们去病啊,本就是一个朝气蓬勃、斗志昂扬的少年,心中有大志向,胸怀家国天下,舅母就等着去病打败匈奴的那一天了。”
看舅母这么给面子,霍去病恨不得跳起来给刘陵来个甜蜜的拥抱,只是还没等他站起来,就被身边早有准备的舅舅按在了肩膀上,用力之大,直接让他一屁股坐在地上。
卫青禁锢住外甥,对刘陵无奈一笑道:“也不知公主哪里来这么大的自信心。”
对付匈奴,卫青都没有实打实的把握能一击必胜,可刘陵实在太给去病面子,无论霍去病说什么做什么,刘陵都站在他身侧拍手叫好,让卫青时常觉得无奈。
哄孩子的话能当真吗?
雷被哼笑道:“若真有这么容易便能打败匈奴,这么些年,大汉就不用派公主过去和亲了。”
不好。
说完,他脸色一变,突然想起一事来,忙对着刘陵道:“公主,臣等途径匈奴之地归来的时候,曾经道听途说打探到一个消息,说是匈奴单于准备派人来大汉请求公主和亲。”
雷被也是回到了大汉才知道翁主因功被皇帝晋封为了公主,曾经的他不担心,是因为知道皇帝年轻,姊妹大都已经嫁人为妇,膝下的公主最大的也不过三五岁,和亲是轮不到他们的。
可没想到刘陵现在也是公主了,现在匈奴人请求大汉送公主过去和亲,朝堂上和淮南王不对付的人很可能为了讨好皇帝上奏让刘陵做这个和亲公主,而且淮南王那里也不保险,谁知道淮南王会不会为了谋夺帝位和匈奴勾结,故意奏请皇帝让刘陵和亲呢。
“不是吧。”
“陛下应该不会答应的。”
几人顿时面面相觑,刘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大汉翁主的悠闲岁月》 90-100(第2/14页)
陵是真心觉得刘彻不会那么傻,自己才给他送了对付匈奴的利器,转头就把这个助手给送出去。但架不住朝堂上那帮打着以和为贵心思的诡谲朝臣不做人啊。
因为匈奴狼子野心,是头喂不饱的饿狼,汉朝和亲说白了就是给匈奴送钱送女人,不仅劳民伤财,对汉朝来说也是莫大的耻辱,而且以往就算汉朝如此忍辱负重的去和匈奴搞好关系,人家匈奴仍然是不屑一顾,时有犯边,杀烧掳掠汉朝边民。
但是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不想打仗呢?
因为大多数人都怕冒险,习惯了和亲政策带来的和平假象,能用女人和财物换和平不是很好吗?干嘛要去冒险出兵,而且出兵失败的机率很大,打了败仗对国家和国库的损失是巨大的,所以他们能揣着明白装糊涂无视被和亲女子的痛苦。
反正又不是他们的女儿被送去和亲,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就是。
如果说刘陵还能稳得住,其他人就开始心慌起来,纷纷打定主意做了主战派。
卫青的动作很快,第二天他就进宫给自己和刘陵求了一道赐婚的圣旨。
圣旨被黄门宣下的时候,雷被恨的咬牙切齿,没想到卫青的动作这么快,但看到刘陵欢喜的笑脸,失落的转身离去。
果然,半个月后,雷被所说的匈奴使团带着单于请求公主和亲的要求来到了大汉,而不出他们意料的那样,果然有和淮南王那个不对付的大臣奏请刘陵身为公主,自当为大汉尽忠,当为和亲公主的人选。
刘彻也不是傻子,他虽然用人如积薪,但对有能力,可以为他带来足够价值的人还是很爱惜的,那个上奏的大臣直接被他冷斥了回去。
那人面如土色的站回了队伍,其他人见了皇帝这样的态度,也不敢再提让刘陵和亲,反而是纷纷提起了宗室未婚之女何其多,择选一名封为公主便是。
刘陵听闻这个消息的时候被气的咬牙切齿,这帮软骨头的主和派,只知道祸害女人,为什么匈奴单于不喜欢男人呢,否则可以把他们都送去和亲了。
质量不行那就用数量来凑。
反正匈奴真正想要的是陪嫁的钱粮,和亲的人是男是女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第92章 廷议战或和 刘陵不仅敢想,她……
刘陵不仅敢想, 她还敢做,当着刘彻的面就把这么一番话说了出来,将处变不惊的刘彻都惊讶的长大了嘴。
把伺候的黄门和郎官挥退, 给他们下了封口令后, 刘彻才用一言难尽的表情看着刘陵,啧啧了两声道:“你可真敢想啊, 你知不知道你这话要是传了出去,朕也保不了你。”
刘彻吓的抹了把虚汗, 为刘陵的胆大捏了把汗。幸好他下了封口令, 否则这番话一旦传播了出去, 刘陵只怕成为众矢之的, 在大臣们恼羞成怒后的群情激奋下, 刘彻也不一定能保住她,毕竟朝中的那帮大臣最擅长的就是倚老卖老。
那些大臣的尿性刘陵哪能不懂, 只是想到数年来被他们送去和亲的女子,刘陵无法感同身受却深觉同情和悲哀。
“遣妾一身安社稷, 不知何处用将军。那些主和派自然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这对他们又没有损失,因为骂名都被皇上承担了,谁让您是社稷主呢,他们仍旧是对大汉忠心耿耿的忠贞臣子,而被牺牲者却不能怨恨, 还要欣然接受这样的命运,她们就活该吗?”刘陵眉毛竖起, 怒斥道。
刘彻身为男子,又是皇帝,更被可能因为刘陵的几句话就被迫和那些可怜的女子感同身受, 只是看刘陵这么愤怒,再想到大汉被匈奴欺压的数十年,刘彻对匈奴的恨意更是日益高涨。
说起来,大汉和匈奴之间的恩怨情仇堪称是家仇国恨了。
自白登之围中,高祖刘邦为了脱困,不得不被迫贡献金帛女子以求保命,而此又采用和亲这种屈辱的方式求和。
吕后掌权时期,匈奴单于冒顿给吕后写了一封“情书”向吕后“求婚”,以迎娶吕后,要求吕后带着嫁妆嫁到草原的说辞羞辱大汉,所谓“两主不乐,无以自虞,愿以所有,易其所无”,遭受了如此的羞辱,可大汉却因为无力对抗匈奴,还是不得不忍辱负重。
又到了文帝登基后,匈奴又以“天所立匈奴大单于敬问皇帝无恙”贬低汉文帝,匈奴气焰嚣张,视大汉为圈羊,让身为大汉皇帝的刘彻倍感耻辱。
而现在,刘彻觉得自己终于不用对着匈奴再忍了。
大汉经过了文景两位先帝的治国政策,国力大增,仓库里的粮食堆得满满的,国库里的铜钱更是多得数不清。尤其是这些年来刘陵和桑弘羊帮着他充斥国库,国库里也有了数不完的银子,口袋里有钱才好打仗,窦太皇太后去世,刘彻掌握了国家力量的绝对支配权,有了足够的实力与匈奴开战。
刘彻从即为之初,就不曾忘过这样的深仇大恨,现如今又有刘陵献上的马具三件套,刘彻已经下令让少府加紧匠人制作,特供给攻打匈奴的军队,他和卫青此时的想法近乎一致,有如此不凡的马具加成,大汉面对匈奴再不会如从前一般损兵折将溃不成军。
刘彻是坚定的主战派,只是大汉朝堂到底不是他的一言堂,哪怕他已经掌权也不能一下子就推翻大汉数年的治国之策,面对匈奴好声好气的派人来请求和亲,刘彻到底还是有些犹豫不决,于是就召集了群臣一起商议。
说是和大臣们商议,但是以刘彻以往霸道自我的风格,还是露出了想要和匈奴硬抗的口风,支持和亲的大臣们大惊失色,一个个的开始劝谏起来。
此时,担任御史大夫的韩安国一脸为难的表示大汉出动大军去千里之外作战,胜算不大。
他先是把大汉数年对上匈奴都以失败告终提出作为警醒,又一副为刘彻着想的模样道:“陛下,就算是把匈奴打败了,匈奴人也不好管理啊,因为草原自古就不属于我们。大汉的军队到几千里以外去争夺利益,只怕会人马疲惫,到时候匈奴借着对草原的熟悉来对付我大汉,因此派兵出击匈奴是得不偿失啊,不如还是继续和亲,延续自高祖时期传下来的政策。”
韩安国此话一出,不少大臣都点头认同,纷纷赞成韩安国的想法。
没想到近乎三分之二的臣子都赞成和亲,刘彻气的几乎想骂人。他在朝堂上逡巡了一圈,想找几个有胆量的武将出来和这些主和派对峙,却不料一望之下更加失望透顶。
他喵的,他手下能打的武将呢?
能对抗匈奴的武将是有,但他们几乎都是匈奴的手下败将,刘陵倒是曾说“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刘彻还大感兴趣,以为李广可用,可不知为何,每次他一提起李广来,对李广推崇备至的刘陵却又变成了一副牙疼的嘴脸,无论刘彻再如何旁敲侧击,刘陵都不再多说一个字,只说李广这人运气不好。
刘彻不明所以,不过毕竟是自己父皇看重的臣子,觉得还是要给人一个机会。
他又看向王恢,这是朝堂上除了刘彻之外最坚定的主战派。
王恢是大汉北部燕地人,燕人自古多豪杰,王恢因为多次出任边境官吏,非常熟悉匈奴的情况。他觉得匈奴都是言而无信之辈,以前大汉与匈奴和亲,但是用不了多久,匈奴就背弃盟约,继续犯边,扰民,烧杀抢掠,什么和亲,根本是没有意义的事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大汉翁主的悠闲岁月》 90-100(第3/14页)
,因此更是坚持主张对匈奴发起进攻。
“陛下,匈奴人不可信啊。”王恢就差把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句话写在脸上了。
“韩安国他对匈奴人奴颜婢膝,其心可诛啊。”王恢咬牙切齿道:“正是因为匈奴人狼子野心,是头喂不饱的饿狼,大汉才不能继续以往的和亲国策,不仅劳民伤财,对我大汉来说也是莫大的耻辱。”
接下来王恢更是一把揭开了这些主和派的遮羞布:“就算我大汉如此忍辱负重的去和匈奴搞好关系,匈奴人满意了吗?”
此话一出,众人纷纷陷入了沉思。
是啊,就算是派公主和亲了又是如何?匈奴人对大汉仍然是不屑一顾,时有犯边,杀烧掳掠大汉边民。
但是为什么还是有大多数人都赞成韩安国的想法呢?
因为大多数人都怕冒险,习惯了和亲政策带来的和平假象,能用女人和财物换和平不是很好吗?干嘛要去冒险出兵,而且出兵失败的机率还很大。
刘彻脸沉如湖水,他看着底下沉默不语的主和派,又看看对主和派怒目而视的主战派,虽然主战派的臣子少的可怜,但是有刘彻这个坚定的靠山在,他们纷纷对反击匈奴表示赞同态度。
跟着陛下走,升官又封侯。
他们看的很清楚,皇帝摆明了是要打这一仗的,与其跟皇帝对着干,不如顺着陛下的好。这些人中大多数都准备让家中子弟上战场混个军功,打不打的赢匈奴再说,让家中子弟上战场上历练一番回来才有政绩拿得出手不是?
这是这场战争到底不是刘彻说打就能打的。
又一名臣子站了出来,表达了反对意见。
“陛下,匈奴地形技艺与我大汉迥异,仅凭正面远征攻击,并不足以彻底击败匈奴人。”
这人说的义正言辞,却也切实到了极点,刘彻点了点头,心里却是并不担心,因为张骞他们出使西域这几年,带回来的起止和西域诸国结盟的好消息,还有不少跟匈奴有关的情报,正是因为心中有数,刘彻才觉得主动反击匈奴。
此时不打更待何时,毕竟天时、地利、人和都站在刘彻这边。
“此事,卿就不必担忧了,朕自由主张。”刘彻沉声道。
张骞他们私下搜集和匈奴有关的情报这事不宜拿在朝堂上声张,知道的人越少越好,刘彻并不准备把张骞他们暴漏出来,毕竟他还指望着张骞再接再厉往返西域和大汉呢。
刘彻再不听韩安国在那里苦苦哀求,说着什么“匈奴逐水草迁徙,居无定处,难得而制”的老生常谈,对着这位田蚡提拔上来的拥趸,如果不是对方还有利用价值,刘彻老早就让他和田蚡一样滚出朝堂了,此刻,再不看他,直接令人闭嘴。
他站起身来,负手而立,目光直视着远方,锐利冷冽,好似直接看到了匈奴王庭的方向,冷冷的道:“高祖皇帝遗朕平城之忧,高后时单于书绝悖逆。昔齐襄公复九世之仇,春秋大之,如今我大汉忍辱数年,尔等不思报仇雪恨,一雪前耻,反而听到匈奴二字便吓得惊慌失措,只知道委曲求全,嫁公主求和匈奴,比女子都不如,有何面目立于朝堂之上?”
英姿勃发的皇帝,看着满满都是对他反击匈奴不赞同的群臣,眼角眉梢都是不容人质疑的威严。
群臣恍惚片刻,这才惊觉头上这片天,当真是变了。
这场廷议卫青也有参与,他知道刘陵对匈奴与大汉接下来是战是和非常的关注,除了一些不能告知的秘密,把皇帝在朝堂上是如何把那些主和派训斥的面如土色、灰头土脸一一讲给刘陵听,听的刘陵那叫一个津津有味,特别遗憾自己当时不在,不能看看刘彻是如何的一展自己的雄才大略。
当然,更失望的肯定是不能看看那群软骨头主和派难看的脸色,刘陵幸灾乐祸的想,肯定非常的好看。
“那就是说陛下真的下定决心要与匈奴开战了?”刘陵兴奋的问道,这比历史上大汉和匈奴开打要提前了好些年吧。
“没错。”卫青点头道:“陛下在朝堂上的话已经传了出去,匈奴使者已经知道了,现下已经全部离开长安了,应该是回去报信了。”
不杀了他们吗?刘陵奇怪,喃喃自语了出来,被卫青听了个正着。
卫青想了想,也不明白陛下的做法,为何选择了放虎归山?
“约莫是因为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缘故吧。”
卫青猜测道,可是刘陵却不这样认为。
刘彻会有这样好心吗?
第93章 长平侯 刘彻当然吗没有那么好……
刘彻当然吗没有那么好心和匈奴人遵守“两国交战, 不斩来使”的原则。
“斩来使”在历史上被认为是绝对的禁忌,象征着战争的全面升级和谈判的完全破裂。
杀害使者的举动通常会引发更为严厉的报复,造成严重后果, 包括战争的加剧、复仇性攻击, 甚至政权的覆灭,因此, 尽管是在敌对的战场上,各方通常都会尽量遵循这一底线, 以维护战争中最基本的秩序。
历史上苏武在出使匈奴之时, 匈奴大单于派人威胁苏武, 说是要杀了他。苏武随后便说出了一句豪言壮语:“南越杀汉使者, 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 头悬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若知我不降明, 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 从我始矣!”
这也是为何在原本的历史上匈奴人明知道张骞是武帝派去结盟西域各国的使臣,也仅仅是将其囚禁而未斩杀的原因。不到逼不得已的地步,谁都不想匆忙开战。
杀死使者通常预示着谈判与和解的机会已彻底消失,双方只能进行不死不休的斗争。哪怕刘彻觉得一旦和匈奴人开战,自己这边的获胜率会更大一些,但朝堂上支持和谈的官员占了大多数, 刘彻也不得不和他们虚与委蛇。
刘彻和主战派的大臣们觉得拒绝和谈,放匈奴使者离去也不失为一次引蛇出洞的良机, 匈奴单于得知大汉皇帝拒绝了他和亲的请求,必然会盛怒之下发起对大汉的进攻,而大汉这边也可以早早布置下陷阱, 好趁机将他们一网打尽。
就算不能借此机会将匈奴单于斩杀,也可以给与他们狠狠一击,让他们损兵折将。
兵者,诡道也。在这一方面,没人会和匈奴人讲道义。
刘陵精神一振,着实是没有想到,历史上著名的马邑之围要提前上演了。
在经历了数年低头被迫与匈奴人示弱和亲,长时间的修养生息后,刘彻大权在握,面对日渐猖獗的匈奴,再不顾朝堂内那些所谓的和亲保平安的话,坚决打击匈奴。
先是派人赶在匈奴人前面和已经结盟的西域诸国联合,让他们不断的派遣小部队去骚扰匈奴,使匈奴人攻打汉朝的同时还要不断的派人平息自己的后方。
而这一次,汉朝拒绝和亲必定会激怒匈奴,也就用不着他们想其他办法引匈奴人进犯了。
天气渐渐转凉,就在即将进入冬日的时候,斥候终于传来了匈奴人大举进犯的消息。
刘彻看计划进行的很顺利,直接就下旨任命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太仆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大汉翁主的悠闲岁月》 90-100(第4/14页)
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大行王恢为将屯将军,太中大夫李息为材官将军,领兵三十万,在马邑城旁边的山谷伏击匈奴。
刘陵听到大军即将出发的消息时,很是不可置信。
怎么还有那个韩安国的事?他不是主和派的吗?刘彻是昏了头了,居然让一个主和派当主将。
当然,刘陵更生气的肯定还是卫青居然不在此次出征的将领里,难道还真要在晚上几年来个直捣龙城吗大捷么,那她这么辛辛苦苦的给刘彻献上马具三件套不是给人做嫁衣裳了?她还想看着卫青骑着骁勇的汗血宝马大胜匈奴班师回朝的盛况呢,这算怎么回事?
刘陵头脑发热,直接冲进了宫找刘彻质问。
她振振有词道:“堂兄,你怎么能卸磨杀驴呢,都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卫青他给你训练了这么长时间的军队,怎么说也该拉到战场上历练历练了吧,我那马具三件套就是为了方便你打击匈奴才献出来的,你倒好,直接就拿来给别人用了。”
刘彻扬眉看了刘陵一眼,放下手中的竹简,讶异道:“你是忘了今年要和卫青成亲的事了?”
好像,确实有这么一回事啊?
刘陵张了张嘴,无言以对。
连婚姻大事都能忘了,你可真是个人才,刘彻撇了撇嘴,对着来给卫青讨公道的刘陵道:“正好朕有事宣召卫青,他也该来了,等会儿你自己问他。”
刘陵悻悻然的坐下,果然过了没一会儿,卫青就行色匆匆的来了宣政殿,见到刘陵在此,他很是惊讶,冲刘彻行了礼禀告军情后,就疑惑的看向刘陵。
“阿陵听说朕没派你出战匈奴,以为朕故意压着不让你立战功,这不,直接跑过来质问朕了。”刘彻好整以暇的看好戏。
“公主不该来此的。”卫青不赞同的说道。
我都知道了,刘陵委屈巴巴的看着卫青道:“你都等了我好些年,现在也该换我等你了。”
卫青的眉眼渐渐温柔起来,刘陵见此,越发放软了语调道:“此次是陛下登基以后和匈奴之间的第一场大战,势必是不能失败的,否则又要给那些主和派有借口大放厥词了。”
李广、李息、公孙贺和王恢也就罢了,刘陵不想这次马邑之围失败,已经决定要掺和其中,哪怕要泄露一些知道的消息也在所不惜,但她不想给韩安国这个主和派战功,无论如何都要把人搞下台来,换了主将出战。
“陛下,成亲是人生大事没错,可是没有国哪有家,国家大事要大于私人感情,臣妹还是觉得婚事可以推后,但卫青此战必须一起去。”
刘陵神情郑重,态度也是不容置疑的坚定,好似刘彻不让卫青此战跟着一起行动,她就准备学朝堂上的那些大臣,来一招死谏不可。
刘彻冷着脸面无表情的看了会儿,才在卫青无奈的笑脸下嗤笑道:“看看,朕说什么来着,阿陵肯定不会允许你为了成婚误了国家大事的。”
君臣两人好似有个共同的秘密瞒着刘陵,此时更是默契的对视而笑,直接把刘陵笑得摸不着头脑,觉得自己被隔离在了千丈之外。
刘陵看看笑得直颤抖的刘彻,又瞅瞅低头不忍直视的卫青,委屈的问道:“我说错什么了,为什么你们一直发笑?”
有什么可笑的,她是给你们下含笑三步颠了吗?笑笑笑的,也不怕笑抽气了过去。
刘陵渐渐回过神来,觉得自己被人给耍了,刘彻这才笑意渐减,让卫青给她解释。
卫青先给刘陵顺了毛,见刘陵不高兴的瞅着他,这才给了她解释。
“陛下让韩安国为统帅实际上是做给那些别有用心之人看的。”
刘陵眼神一凝,催促卫青快讲。
“一来,此次大战人多势众,伏击匈奴势必会走漏消息,所以陛下准备派遣我领两万骑兵在马邑城外围待命。”
当着皇帝的面,卫青也就点到即止,不再什么都瞒着刘陵,但有些不该说的话他还是一字未提,就比如那些别有用心的人其实特指淮南王,不是怕刘陵告知淮南王,他们都知道她不是那种人,而是怕引起他人怀疑,所以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二则,韩安国并不是陛下的人,陛下也想看看他现在是在给谁办事。”
在汉景帝时,韩安国是梁孝王刘武的得力助手;在吴楚叛乱时,他率军保护了梁国不受侵犯;在梁孝王请求册立为景帝太子时,也是韩安国再次救梁孝王不死。
而在建元年间,田蚡任太尉,韩安国以贿赂方式拜在田蚡门下,继而攀附上王太后。在开春时征讨闽越之后,韩安国从大农顺理成章地提升为御史大夫。
而且,在辩论是否与匈奴和亲时,韩安国竟然能够得到大多数朝臣的拥护。
这让刚刚执掌大权的刘彻深深地警戒起来,他才是大汉天子,岂能任由外戚联合朝臣做大,因此便有了这一遭君臣联合的钓鱼执法,他们准备趁此机会掉出韩安国背后的大鱼来个一网打尽。
刘陵恍恍惚惚的看着刘彻和卫青这对君臣,不知道说什么好。
行,你们感情好,她才是第三者行了吧。
刘陵嘟嘟嘴,竟然意外的没觉得生气,反而有种旁观了撒狗粮现场的感觉。
回过神后,她悚然一惊,拉着卫青凑在他耳边轻声道:“你,你不会不知道老刘家的皇帝有纳男宠的习惯吧。”
刘陵自以为自己的声音很小,但无人敢在宣政殿喧哗,因此刘彻的议政之所一直安安静静的,哪怕声若蚊蝇也能听的一清二楚。
卫青当然知道,但他却从没想过刘陵居然会就这么当着皇帝的面揭开,他转头一看,果然看到刘彻瞬间变黑的脸,咬牙切齿的看着他们。
在卫青的示意下,刘陵也后知后觉的发现了刘彻那恶狠狠的目光,求生欲瞬间拉到了最高,忙狂拍马屁道:“啊,陛下英明神武,在您的指挥下,我大汉军队定然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令匈奴闻风丧胆。”
她一边夸,一边不着痕迹的拉着卫青后退,兵法有云: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刘陵和卫青的婚期随之推迟,在大军即将开拔之前,卫青带着数万骑兵已经朝着马邑城进发,随着长安城中军队的调拨,暗中的大鱼渐渐浮出了水面。
一日,刘彻终于接到了消息,韩安国私下里和淮南王刘安互有往来,不止是他,刘彻还告诉了刘陵,卫青带领的人马中,其中一个叫张次公的居然也暗中和淮南王的人有来往,刘陵听闻消息的时候莫名心惊,张次公这家伙居然还在?
卫青带着骑兵去马邑前,刘陵特意告诉了他要千万小心提防,历史上马邑之围之所以失败,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引起了匈奴单于的怀疑,于是便抓了一个俘虏,那个汉朝的尉史为了苟活,向匈奴单于出卖了汉朝军队的意图与埋伏地点。
未免再有这样的软骨头出现,卫青一定要做好防备。
卫青深以为然,皇帝已经带着他们提前演习过了数遍,一旦匈奴单于突围后撤退逃跑,卫青就可以率骑兵截击匈奴辎重,有了马具三件套的加持,截击他们自然不在话下。
数日后,长安城淹没在大雪纷飞之中,刘陵正美美的吃着火锅,便接到了领了刘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大汉翁主的悠闲岁月》 90-100(第5/14页)
彻的旨意给她报好消息的黄门。
马邑之围大胜了。
不但如此,此战卫青更是生擒了匈奴的军臣单于,出征的军队凯旋而归,原本的车骑将军卫青直接被封为了长平侯,食邑二千户。
一时间,大汉朝上至皇亲贵族,下至黎民百姓纷纷高兴地手舞足蹈,不敢置信大汉有朝一日在和匈奴的战争中居然有胜利的时候,更难得的是匈奴的单于也成了大汉的阶下囚。
这个卫青究竟是何许人也?竟然能生擒匈奴单于?
卫青的身份几乎被长安城的权贵扒的一干二净,看着寥寥无几的情报,几乎所有人都傻了——皇帝宠妾的弟弟兼乐平公主刘陵的未来夫婿?
曾经好不被人放在眼里的庶民竟有如此本事?
莫非当真是他们眼神不好没有发现。
长安城中的权贵纷纷凌乱起来,怀疑手上的这份消息有假,刘陵这个未来的长平侯夫人更是被人用羡慕、嫉妒的眼神围绕着,让她觉得飘飘然的合不拢嘴。
偏偏她面上还要保持稳重的模样,私底下的时候就再也不用隐藏自己,一个劲儿的腹诽:这算什么,等她干儿子上场了你们就得更加羡慕嫉妒恨了!
未央宫中更是传出了皇帝欲封卫子夫为皇后的传言,但这一次谣言都传到了皇帝面前,众人都等着皇帝勃然大怒呢,谁知却得到了皇帝笑呵呵让少府准备的消息。
准备什么?自然是封后大典了。
眼看着卫子夫这一胎就要生了,太医问诊过后言辞凿凿的说卫夫人这一胎肯定是个男孩儿,刘彻喜不自胜。
一个又一个的好消息传来,哪怕其中还夹杂着会让他勃然大怒的淮南王联络朝臣趁机谋反的消息,刘彻也不在乎,土鸡瓦狗、不堪一击,他是这样认为的。
他直接宣召群臣商议改元事宜,他觉得自己的坏运气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好运逐渐向他这个真命天子聚拢,旧的年号已经不配他在接着使用。
八月分的时候,有星孛于东方,长竟天。太史令过后奏曰:“元宜以天瑞命”,刘彻深以为然,最终群臣拗不过皇帝,次年以元光为年号。
元光元年的正月,卫青一行人等终于班师回朝,这一次,他们迎来了全长安百姓的夹道欢迎。
大汉的军队终于一改往日对上匈奴时的不堪一击,在英武的皇帝带领下,他们将成为大汉锐不可挡的武器,让匈奴人闻风丧胆。
第94章 卫青回朝 喧嚣的街道上,大汉……
喧嚣的街道上, 大汉百姓脸上克制不住的笑意昭示了什么叫做兴奋。
这可是他们大汉朝自白登之围后第一次扬眉吐气,什么叫狠狠出了一口恶气。
刘陵带着霍去病过来的时候,看着根本落不下脚的人群, 俱都一副与有荣焉之感。
在侍卫的帮助下, 两人终于在拥挤的人群中抢到了一个位置。
两人脸上也带着兴奋使劲儿朝骑着马的队伍瞅,在经过了数十人之后, 两人终于看到了骑在马背上一脸正色的卫青。
少年将军英姿焕发,是未来的霍去病, 也是现在的卫青。
大宛马矫健的身姿仿佛鹤立鸡群一般, 马背上的卫青在众多将士中也格外的耀眼夺目。
霍去病看着卫青的方向, 双手张开做喇叭状大喊道:“舅舅, 舅舅, 我们在这里。”
卫青隔着喧嚣的人群一眼就看到了刘凌和外甥,顿时笑着朝两人看来, 一片女子的欢呼声想起,倾倒一群颜狗。
听到外甥喊他, 卫青还摇手示意自己看到他们了,只是周围围绕的人群太多,他不好突然离开队伍。
刘陵冲他一点头,两人心有灵犀,但霍去病这小屁孩不好打发。
他边喊他还一边朝众人炫耀道:“那是我舅舅,是他抓住了匈奴单于, 我以后会和舅舅一样厉害的。”
说完,他还煞有其事的点了点头, 仿佛十分认同自己的话。
周围人看到发言的是个小孩子,倒是大都一笑了之,持不以为然的态度, 觉得小孩儿是在口出狂言说大话,纷纷道他“不知天高地厚”。
霍去病见众人都不信,气愤的哼道:“哼,一群有眼无珠之辈……”
话还没说完呢,就被怕他开嘲讽惹了众怒的刘陵一巴掌捂住了嘴。
额滴儿啊,你可真能惹仇恨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