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2 / 2)
这种断断续续的联系,像夜裏偶尔闪一下的星星。
项目最终提案前一周,我卡住了。核心概念怎麽写都觉得没力量,改了多少遍都不满意,焦虑得不行。又一个熬到凌晨的晚上,对着空白文档一个字也憋不出来,绝望感一阵阵往上涌。
冲动之下,我在对话框裏打了句:“核心概念卡住了,写不出来。[崩溃]”
发出去就后悔了,把工作压力抛给別人,太冒昧了。
手机几乎立刻震动起来——是语音通话邀请。我看着屏幕上跳动的名字,心跳都停了半拍。手忙脚乱戴上耳机,接听起来。
“喂?”我声音有点哑。
那边很安静,能听到她轻微的呼吸声。过了几秒,她的声音传过来,带着熬夜后的沙哑,但很清晰:“卡在哪了?”
没寒暄,没问我为什麽这麽晚打扰,直接切入正题。语气平静,让人莫名安心。
我一下子哽住,乱七八糟地说了一通自己的困惑,什麽觉得写的东西太个人,不够有普遍性之类的。
她安静地听我说完,然后慢慢开口:“你觉得,是什麽让那些个人的瞬间,变成你说的‘城市记忆’?”
我想了想,试探着说:“共鸣?”
“是时间。”她纠正我,语气很肯定,“是很多个类似的个人瞬间叠在一起。你写的雨后青石板,不是只有你踩过;你写的午夜清吧,也不是只有你坐过。你要找的不是你多特別,而是你的特別裏,有哪些是大家都能感觉到的东西。”
这话像盏灯,一下子把我眼前照亮了。我一直纠结怎麽把个人的东西写宏大,忘了真正的力量来自无数个“个人”的集合。
她接着举例,声音像在引导,又像自言自语:“比如你写‘秋夜的温度’,那种凉裏的暖。可能是陌生人的善意,也可能是家人寄的毛衣,甚至……”她顿了顿,“……一句迟到的生日祝福。形式不一样,但裏面的感情是相通的。你要抓住那个內核。”
听到“迟到的生日祝福”,我心裏猛地一紧。她记得,而且这麽自然地把属于我们的记忆融进了工作建议裏。
那通电话打了将近一小时。大部分时间她在听,然后一针见血地点出问题,或者打个简单的比方让我开窍。没给现成答案,而是引着我自己去想。
快挂的时候,她说:“很晚了,去睡吧。別想着一次写完,有时候放一放,答案自己会出来。”
“谢谢你,子枫。”我由衷地说,第一次直接叫她名字。
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下,然后传来很轻的一声:“嗯。晚安。”
挂了电话,我坐在电脑前半天没动。耳边好像还有她低沉舒缓的声音。累和焦虑奇跡般地散了,心裏是清晰的思路和想写的冲动。
我没急着动笔,听她的,关掉电脑走到窗边。想着她的话,想着这座城市裏那些属于我、也属于很多人的记忆碎片。
天,快亮了。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