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君恩独宠(1 / 2)
<div style="height: 0px;">
第12章 君恩独宠
自那日御书房“磨墨”之后,吴所畏在宫中的地位变得越发微妙而特殊。
他依旧只是从六品的翰林院修撰,却享有着连一品大员都难以企及的、随时面圣奏对的权利。他每日出入御书房的时间越来越长,与帝王独处的次数越来越频繁。陛下与他商议的,早已远远超出了《平戎策》编修的范围,渐渐涉及吏治、民生、甚至边防军务。
池骋惊讶地发现,吴所畏不仅在文史方面造诣深厚,对于经世致用之学竟也有着惊人的悟性和独到的见解。许多看似棘手的难题,经他一点拨,往往能另辟蹊径,豁然开朗。与他商议政务,非但不觉累赘,反而成为一种享受,一种头脑与智慧碰撞的酣畅淋漓。
这种精神层面的契合与愉悦,是池骋从未在任何朝臣乃至后妃身上体验过的。他越来越习惯于听取吴所畏的意见,越来越享受与他共处的时光。御书房那方属于吴所畏的书案,添置的东西越来越多,几乎成了半个小型的直庐。
帝王毫不掩饰的倚重与亲近,如同无声的宣告,在沉寂的宫廷中激荡起层层暗流。
这日后宫请安,太后于慈寧宫正殿接受嫔妃礼拜。殿內香薰袅袅,珠环翠绕,一众妃嫔按品级端坐,说着些闲话,气氛看似和睦,实则暗藏机锋。
话题不知怎的,便绕到了近来风头最盛的新科状元身上。
“臣妾听闻,那位吴状元如今可是陛下跟前第一得意之人呢。”一位位份较高的妃嫔用团扇掩着唇,语气酸溜溜的,“日日出入御书房,都快成了陛下的影子了。这般恩宠,便是当年……呵呵,也是没有的。”
立刻有人附和:“可不是麽?听说陛下连批阅奏折都允他在旁伺候笔墨,这……这怕是于礼不合吧?”
“岂止是伺候笔墨?”另一人压低声音,带着几分神秘与不屑,“前儿个还有人瞧见,陛下竟亲自赏了参汤到翰林院,就因那位‘偶感不适’?哼,好大的架子!”
“一个外臣,终日在內廷逗留,成何体统!”有年纪稍长些许、性子古板的嫔妃蹙眉道,“陛下勤政,身边总得有人伺候笔墨,但为何偏是个……是个容貌那般出众的年轻臣子?这难免惹人非议……”
话语虽未挑明,但那暗示已足够清晰。一时间,殿內窃窃私语声更甚,目光交织,皆带着探究、嫉妒与一丝难以言说的鄙夷。
端坐于上首的太后,一直闭目捻着佛珠,此刻缓缓睁开眼,目光平静地扫过下方一众心思各异的嫔妃,淡淡道:“皇帝勤政爱才,重用年轻俊杰,乃是国朝之福。尔等身为后宫妃嫔,当时时谨记妇德,安分守己,为陛下打理好后宫才是本分,岂可妄议前朝之事,揣测圣意?”
太后声音不高,却自有一股威严,殿內顿时安静下来。众妃嫔连忙起身,恭声应道:“臣妾谨遵太后教诲。”
然而,太后的目光却并未真正松缓。她挥了挥手,令众妃退下。
待殿內只剩心腹老嬷嬷时,太后才轻轻嘆了口气,眉宇间染上一丝忧色:“皇帝这些年,于女色上向来淡薄,哀家只当他心思全在朝政上。如今这般……格外优容一个年轻臣子,确是有些不同寻常。”
老嬷嬷低声劝慰:“太后多虑了。陛下圣明,或许只是真心赏识吴状元的才华。老奴瞧着,那状元郎确是玲珑心思,学问极好的。”
“才华?”太后捻动佛珠的速度微微加快,“但愿如此吧。只是……那般容貌,那般年纪,又那般得宠……这宫裏宫外的眼睛,都看着呢。皇帝年轻,有时难免……意气用事。”
她顿了顿,声音更低了些:“去查查,那个吴所畏,底细是否干净。还有,提醒皇帝身边伺候的人,眼睛放亮些,有什麽不妥,立刻来回哀家。”
“是。”老嬷嬷躬身应下。
前朝后宫的风言风语,或多或少也传到了吴所畏耳中。甚至有与他交好的年轻官员,私下也会半开玩笑半认真地提醒他“圣心难测,恩宠太过,易招物议,需谨言慎行”。
吴所畏只是笑笑,并不在意。他深知,这些流言蜚语,根本动摇不了池骋分毫。他的陛下,骨子裏骄傲又霸道,一旦认定,便从不在乎世人眼光。
果然,池骋对此类风声仿佛充耳不闻,甚至变本加厉。
这日午后,池骋批阅奏折有些疲乏,搁下笔,揉了揉眉心,目光很自然地便投向角落书案后的吴所畏。
青年正凝神写着什麽,侧脸安静美好,阳光透过窗棂,在他长长的睫毛上投下细碎的光晕。
“过来。”池骋忽然开口。
吴所畏闻声抬头,放下笔走近:“陛下有何吩咐?”
池骋并未说话,只是伸手,极其自然地将吴所畏拉到自己身侧的软榻旁,那是他偶尔小憩之处,然后……竟自顾自地躺下,将头枕在了吴所畏的腿上!
“!!!”吴所畏浑身猛地一僵,彻底愣住了。
这……这简直……
池骋却仿佛觉得再自然不过,闭着眼,声音带着一丝慵懒的倦意:“朕乏了,借你膝头一用。”
他的头枕在吴所畏腿上,墨发铺散开来,几缕发丝擦过吴所畏的手背,带来微痒的触感。浓密的睫毛垂下,在眼睑下方投下淡淡的阴影。呼吸平稳,似乎真的准备小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