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太子回来了(1 / 2)
第392章 太子回来了
洪武十九年,九月初。
亲自主持完开京乡试的太子赵寿,奉他父皇赵侯的旨意,返回东京汴梁城。
赵寿没有选择走海路回东京汴梁城,而是选择走陆路。
一他要好好看一看沿途大宋的江山,毕竟,这次他再回东京汴梁城以后,说不准得等多少年才能再出来了。
赵寿一行先顺着箕北的驿道走走停停,穿过了整个箕北地区,然后乘小船跨过鸭绿江,来到了辽宁地区。
赵寿用心对比了一下,同样是战后重建,更靠近中原地区的辽宁,明显更快一些,尤其是有海港丶通火车的大连,已经不输其它港口城市了。
遥想当初赵寿刚到辽宁路时,大连湾光秃秃的海岸线上,只有十几艘漏风的小渔船歪在冻硬的泥滩上,船板裂着指宽的缝,用稻草和破布胡乱塞着。沿岸的渔村更不必说,低矮的茅草屋连烟肉都透着寒酸,不少屋顶缺了角,只能用树枝勉强支起,风一吹就往下掉草屑。
那时更没有火车轰鸣着穿城而过,唯一能走车马的「官道」,其实是压实的冻土路。
一到开春化冻,路面就成了烂泥塘,车轮陷进去,得靠四五个人推着才能挪动。
当时,他住的地方,土墙被雨水冲得坑坑洼洼,院里的井沿裂着缝,打上来的水带着股土腥味。
就这,已是整个大连左近最好的住处,再往东去,有些村落连正经的屋舍都没有,百姓只能在山坳里挖地窖子避寒。
至于如今码头上常见的货栈丶商号,那时更是连影子都没有,只有几个挑着担子的货郎,走街串巷叫卖些针头线脑,担子上的货加起来也值不了几贯钱。
「殿下?」
杨沂中的呼唤将赵寿的思绪拉回当下。他望着不远处轰鸣而过的火车,车皮上印着「大连一汴梁」的字样,再转头看向人声鼎沸的码头,忽然觉得,这短短几年的变化,可能要比从前几百年还大吧?
赵寿没有乘坐大连到汴梁的火车,而是继续沿官道南下。
在这个过程当中,赵寿见了刘法丶宋江丶种师道丶陈丶李纲丶赵鼎丶李光等人,很虚心地听了他们对当前战事丶对大宋时下丶对大宋未来的政策的见解。
在这之后,赵寿就顺看辽西走廊开始南下。
赵寿率领他的东宫属官和亲卫军行至锦州卫时,暮色已漫过辽西走廊的山脊。他勒住缰绳,目光越过成片的夯土城墙,落在远处连绵起伏的烽燧上。
这里便是大宋耗时五年建成的「辽西三防线」一一这条防线从平滦营三州延伸至锦州丶宁远丶山海关,如一条钢铁锁链,牢牢锁住了北方草原与辽东平原的通道。
这道防线并非简单的城墙拼接,而是一套「城-堡-烽-路」四位一体的防御体系。
其最外层是散布在走廊两侧山脊上的烽燧,每隔十里便有一座,夯土基座外包青砖,顶部设有了望台与火塘,一旦发现北方骑兵动向,白日举烟丶夜间点火,讯息可在很短时间内传至中枢。
烽燧之下,是沿官道修建的「堡寨群」,每个堡寨周长三里,墙高两丈,墙根厚达一丈五,内置弓弩营与粮库,既能驻兵百人防御,也能收容附近百姓避战。
防线的核心,是平州丶滦州丶营州三座重城与锦州丶宁远两座卫城构成的「五城联动」。
平州城扼守辽西走廊西入口,城墙外侧加筑三层马面,每个马面配备两门八牛弩与一门李琳炮,城壕宽三丈丶深两丈,壕底密布尖木桩:
营州城则控制走廊东端,城内设有水军码头,可停泊二十艘小型战船,兼顾陆防与江防。
滦州城恰坐落在辽西走廊的「腰腹」地带,西接蓟州平原丶东连锦州山地,脚下是滦河冲积出的平坦河谷。这里是这道防线的「中转站」,若平州遇袭,粮草可从蓟州经滦河顺流而下;若锦州告急,骑兵沿官道疾驰,一日便能抵达。
锦州卫像一把铁锁扼住辽西走廊东段的「咽喉」一一其南侧是渤海湾的浅滩,北侧是松岭山的余脉,唯一的通道就从卫城脚下穿过。
而宁远卫则是锦州卫东侧的「前哨尖兵」。它背靠首山丶面朝渤海,距离锦州卫仅六十里,恰好卡在辽东平原进入辽西走廊的「门槛」上。
至于山海关(此时叫榆关),便是这道防线最西端的「门户锁钥」。它坐落在燕山山脉与渤海湾的交汇处,东接辽西走廊丶西连华北平原,一道雄关将山海之间的缝隙彻底堵死。
五座城池与山海关之间,由宽两丈的「官道马道并行线」连接,马道铺有碎石,可供骑兵快速驰援,官道旁每隔五十里设一处饮水站与驿站,保障粮草运输。
这条防线,就是李琳效仿明朝的关宁锦防线而布置的,为的就是以防万一。
万一大宋被金国击败,或者有游牧民族丶渔猎民族南下打草谷,大宋还可以依托这条防线抵挡一下,保护大宋的军民不受其扰。
除此之外,这条防线还暗藏诸多精妙设计。比如各城之间的烽燧传递系统,并非简单的直线串联,而是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网状结构。即便某一处烽燧被敌军破坏,讯息仍能通过其他路径迅速传递,确保朝廷及时掌握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