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230(2 / 2)
晾凉了王瑛试吃了一个,味道中规中矩,虽不如烤出来的焦香,但也别有一番风味,更像是加了乳酪的小蛋糕。
把蒸熟的蛋挞整齐码在食盒里,王瑛坐上马车去了黄侍郎家。
这还是他第一次参加这种官家内眷的聚会,说不紧张是假的。但紧张也得去,京都不比鄯州,关系错综复杂,万一不小心得罪了哪位只怕会连累青岩被穿小鞋。
来的时候门外已经停了好几辆马车,看来黄夫人邀请了不少人,递上帖子门房小厮便带着马车去安置,王瑛则跟随仆人进了院子。
黄家坐落在白虎街,这条街本来住的都是小户人家,但他们家这居然还挺宽敞的,进了们就是一个特别大的外院,旁边一排倒座房,王瑛拎着食盒跟随仆人穿过垂花门来到内院。
宽敞的院落映入眼底,传统的中轴式建筑,简单又大气。
不过仔细一瞧就能发现,房子年头不少了,好多木头都有了裂纹,上面的漆也斑驳,看得出黄侍郎家的家境一般,并非是大富大贵之家。
“郎君请随我来这边。”仆从招呼了一声。
王瑛回过神,“有劳了。”
继续往前走是一段回廊,后面的花厅才是今天品茶的地点。
还没进门王瑛就听见里面传来笑声,进去后见里面有七个人,其中四个夫人三个郎君,算上王瑛刚好八个人。
黄夫人大概四十出头,圆脸身材略有些丰满,身穿一身石青色的对襟褙子,看见他立马热情招呼他,“这位是陈大人的夫郎吧,快过来。”
王瑛有些拘谨走上前拱了拱手道,“路上有些堵车,来的迟了些。”
“不迟不迟,我们也都是刚到。”旁边一位年纪略长些的夫郎接话道。
王瑛朝他笑着点了点头。
因为是第一次相见,黄夫人帮忙介绍了一下大家,王瑛挨着记下来。幸好他脑子好使,不然真记不住这些人都是谁家的夫人夫郎。
今天来的官职都不高,大多是从四品、五品、六品官员的内眷,当然也没有官职太低的。
这相当于一个阶层圈子,能进这个圈子,黄夫人邀请了王瑛说明已经认可了他的身份。交往好了,以后若是家中有适龄儿女的,也不失为儿女亲家的好选则。
不多时又来了两个人,人到齐了依次落座,下人们将提起准备好的茶水,还有客人们带来的糕点端上来。
说是品茶,其实不过是一群人坐在一起闲聊罢了,王瑛因为刚从外地回来不久,插不上话便端着茶杯安静的坐在旁边听他们说。
刚开始话题聊的还好,慢慢开始变得劲爆起来。
“你们知道吗,刑部侍郎家前几天又闹起来了,一把年纪的人要和离了。”
“听说了,真要和离啊?”
“真的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直男怎么冲喜?》 220-230(第6/15页)
!都闹到顺天府去了,去年被劝回来一次,昨日又去了,想必这次应当是和离了。”
旁边有不知情的询问道:“刑付大人不是都快六十岁了,孙儿都快成亲了吧?老夫妻因为什么闹成这样啊?”
“嗨,这说起来就话长了!”
王瑛握着茶杯,支棱起耳朵。
张夫人喝了口茶润润喉开始八卦起来,“这件事最早要从冯国公说起,他这人大家都有所耳闻吧,最好给人送侍妾,因为身份特殊还没发拒绝,多少人家都因为他闹得人仰马翻,这付家也不例外。
前年冬天,付大人参加冯国公的六十寿辰,被顺手赏了个侍妾回去,结果这个侍妾惹了麻烦。”
付大人和夫人是少年夫妻,两人一起过了四十多年,生了七个儿女,这些年一直琴瑟和鸣被人称赞。
谁承想自打这个侍妾进了府后,付大人像着了魔似的,日日宿在她屋里不说,还给他提了身份纳为良妾。
付老夫人虽然生气但也无可奈何,毕竟这侍妾身份不一般,她没办法轻易处置,不然得罪了冯国公免不了吃挂落。
没过多久,这侍妾竟然还怀孕了!
付大人老来得子高兴的够呛,鬼迷心窍般竟然想抬那女子做平妻。
这下付老夫人可不干了,那女子什么身份,也配与她平起平坐?
当天晚上就跟付大人大吵了一架,说除非自己死了或者和离,否则这妾室永远不可能抬平妻。
其他儿女也劝付大人,莫要做的太过分,把一个伺候人的玩意抬平妻,这不是打他们娘亲的脸吗?荒唐也有个限度,传出去别让人笑话。
可付大人死活不同意,竟真生出和离的心思。这消息传出去,真真成了京都的笑柄。
去年和离的时候被儿女和府尹劝了回去,今年是付老夫人主动要求的,反正他都不要脸的自己也没必要将就,直接让两人净身出户撵了出去。
几个人听完忍不住嗤笑,“几十岁的人了也不害臊,能被一个小妖精迷了心窍。”
“男人不都那个德行。”
王瑛尴尬的挠挠脸,想起自己现在是哥儿,不算男人。
说完了付家,黄夫人又提起沈家,这可是曾经的大世家,过去他们可不敢这么堂而皇之的议论,传出去免不了相公被牵连。
不过沈家主家因为突厥一战逃到了南地,如今剩下的只是偏支早就没了往日的威风。
“当年我家大闺女不是定了沈明秋家的小儿子吗,本来都商定好成亲的日子,结果临订亲前沈家突然反悔,莫名其妙的就退了婚,转头就娶了县主。”
那婚姻大事岂是儿戏,说订就订说退就退的?
况且他们家还是女儿最重视名节,传出去免不了被别人非议,当时害得她大女儿差点投了井。
“如今他们家落魄了,听说县主在外养了好几个面首,他沈家戴着偌大一顶绿帽子,也是敢怒不敢言。”
这件事大伙都听说过,坐在旁边的江夫人道:“幸好没嫁过去,这叫有福之女不入无福之门。”
王瑛听得津津有味,若是茶会都是这般有意思,那下次他还来!
黄夫人吃到一口蛋挞,惊讶的托在手心道:“这是谁拿来的?”
王瑛连忙道:“是我做的,不知合不合夫人的口味。”
“好吃,味道真香!你们也尝尝。听说陈夫郎老家是冀州人士,算起来我们还是同乡呢。”
王瑛连忙道:“怪不得听着黄夫人口音就觉得亲切,不过我们家不是冀州府本地人,是下面一个小县城镇上的人。”
其他人皆是不可思道:“小镇上的?那你相公考中状元可真文曲星下凡了!”
不怪大家这么惊讶,因为很少有小地方的人考中进士,就拿当年陈靖来说,他以一个耕读之家能考中二甲已经是登天了,状元更是自古以来都没有过的。
王瑛又道:“光靠我相公自己也难考中,主要是师父教的好。”
“敢问您家相公的师父是谁啊?”
“粱柳芳,粱大儒。”
张夫人激动道:“哎呦!竟然是他!”
旁边几个人夫人也跟着附和,还有人询问粱老收不收徒弟,哪怕是多花点钱也成。
王瑛歉意道:“老爷子年前病了一场,如今正在修养怕是收不了徒弟。”
几位夫人都有些惋惜,这样好的机会很难遇上,若是能得粱大儒指点,自家的儿孙兴许会有大进益。
一直到未时,茶会才结束,大家告别后各自回家。
王瑛疲惫的靠在软垫上,这茶会比收一天麦子还累。
第225章
月末的时候,元宝的成绩终于送到京都——县试第二名。
这个成绩可以说是相当不错了,虽然照比他爹当年的县案首差了一点,但家里人都高兴不已。
随行寄来的还有青松的信,将大侄子狠夸的一顿。
像他们这种小门户,一代人出一个举人或者进士不容易,连续几代人考中更是难上加难。
就拿大舅家来说,祖上也是出过好几个进士,结果中间两代人没续上家族就落魄了。再加上没有好的教育资源,之后想要再起来难如登天。
前些年大舅去世,他们在京都也没能回去,这几年慢慢也不怎么走动了,亲戚都是这般,老的没了关系就淡了。
如今小辈里,元宝读书上有了成绩,家里的大人们怎能不高兴!
信上还有另一桩好消息,就是青松的夫郎生了个哥儿,足足八斤是个大胖小子。
生产时可把秦小郎折腾的不轻,好在他常年练武,身体好骨架大才没出意外,换做普通人肯定是要鬼门关走一遭的!
孩子起名叫陈沐,小名叫球球。
王瑛看着这个小名忍俊不禁,多半是因为孩子太胖乎所以才起的这个名字。
“添人进口是喜事,抽空给孩子买点东西寄过去,不然咱们一时半刻也回不去。”
“行,你看着安排就好。”
陈青岩这阵子都快忙疯了,他刚入职户部,户部是六部中公认事最多的部门,他从基础的给事做起,什么都要从头学习一遍。
光全国历年的账册都快把他头看晕了,至少要花半年时间才能摸清其中的门道。
王瑛知道他的情况,所以家里的大事小事都不去打扰他。
元宝回到上京也该找地方念书了,粱老身体不好,若是天天教元宝读书难免有些力不从心,况且王瑛也不打算让他太过劳累。
刚巧上次茶会结识了几位夫郎,其中一位杨姓郎君年纪与他相仿,相公是工部给事中,家中有三个孩子,其中大儿子的年纪跟元宝同岁。
王瑛便问了他一句,孩子在哪读书。
这人倒是个热心肠的,直接拉着他给他介绍了一遍京都里的学府。
“如今京都比较大的学府有太学馆、博士苑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直男怎么冲喜?》 220-230(第7/15页)
和百业书院。
太学官是官办的,进去的名额十分紧俏,五品以上官员家的子嗣才有资格进去读书,而且还限制人数,五品最多能送进去一人,四品以上官员是两人,三品以上都是三人。
这么好的教育资源当然是优先给自家子嗣,也有孩子不争气的,只能让给族中有前途的孩子。
其次就博士苑,这个学府是世家创办的,服务的当然也都是世家子弟,普通人根本没办法进去,姓氏才是叩门砖。
哪怕是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只要你是世家子都可以进去接受最顶级的教育。
最后是百业书院,这个是民间创办的书院,也是京都最大的书院之一,只要是考中秀才都可以来这里读书,但是束脩昂贵,一年三十贯读书费把普通百姓挡在了门外。
除了这三间书院还有小私塾,虽然束脩便宜,但教书水平参差不齐,稍微看重孩子的人家都不会把孩子送过去。”
王瑛自然是愿意把孩子送太学馆去,之前县试成绩没下来加上元宝年纪小,怕太学馆不收。
如今成绩下来了,刚好陈青岩手里有一个名额,王瑛便抽时间带着儿子去太学馆转转。
*
太学馆坐落在城东北方向,旁边就是御花园,听说皇上偶尔还会过来转转。
来的路上王瑛心里还有些忐忑,听说入太学馆还要经过考校,考试合格后才能进去,他怕元宝万一没考过被拒收。
到了太学馆门口,陈驹上前递上陈青岩的名帖,下人很快就开了角门。
王瑛拍拍儿子肩膀,“走吧,进去看看。”
父子俩跟随下人走进太学馆,映入眼帘的是几株翠绿的松柏,旁边是一块硕大的石碑,上面篆刻着论语劝学篇的句子,“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两人驻足片刻,引路的下人介绍道:“石碑上的字是太学馆的第一任院长所提,他也是武朝的第一位状元。”
继续往里走是一片清幽的树林,里面有凉亭石凳,偶尔能看见三三两两坐在树下读书的学子,看起来好不惬意。
王瑛在心里暗暗感叹,不愧是武朝第一大学府,这个学习环境真让人羡慕。
走了半炷香的时间,终于来到院长所在的院子。
齐院长正在跟友人下棋,听下人禀报完,将手里的棋子放回棋篓道:“今天没办法玩了,我得去见一见新来的学子。”
“怕输就说怕输,哪来那么多借口。”友人不服气的捡起棋盘上的棋子。
“今天来的可不是普通人,你一直仰慕的粱柳芳,就是他父亲的师父。”
这人一听愣住,“是陈青岩的儿子?”
“对。”
“那可要好好看看了!”
不多时王瑛带着元宝走了进来,因为他有六品安人的身份,所以不需要行礼,只跟齐院长打了声招呼。
陈泽则恭恭敬敬的对齐院长作揖行礼。
“起来吧,多大年纪了,四书五经读完了吗?”
元宝道:“晚辈今年十二岁了,四书五经都读完了,今年参加的县试,排名第二。”
齐院长捋着胡子开口道:“《中庸》云: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然《大学》首章言:明明德于天下,必先治国齐家。一曰安守本位,一曰推扩功业,二者岂非相悖耶?”
王瑛一听顿时紧张的看向儿子,这就开始考上了?
陈泽先是斟酌片刻,然后不疾不徐的开口道:“素其位而行出自《中庸》第十四章 ,君子因其所居之位,为所当为。其精微在不愿乎其外之‘愿’字,非禁绝外在功业,乃戒慎心驰外慕之私欲。
譬如为农者精耕乃素位,然其孝亲教子已具齐家之实,此即《孟子》守约而施博之旨,故而素位非固守,乃尽伦之学。”
坐在旁边的那位脸上露出震惊的表情,缓缓站起身。
齐院长道:“继续说。”
“明明德有次第,正合素位,《大学》八条目中,格致诚正修属素位工夫,齐治平属不愿外之自然发用。
曾子云:“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恰说明欲明明德于天下,正当从当下所处之位层层外推。一如阳明先生所言“薄博渊泉而时出之”,未有源泉枯竭而能奔流四海者。”
“素位者,明体也;推扩者,达用也。心如止水则万景昭彰,志守仁道则天下可运于掌。二经犹如月映千江,江有广狭,月无增减,君子求其止于至善而已。”
“啪!”后面的人抚掌道:“好一个月映千江,江有广狭,月无增减,君子求其止于至善而已,不愧是状元郎的儿子,后生可畏啊!”
齐院长也十分满意,“小小年纪居然能将四书五经理解的如此透彻,实乃不易。”
王瑛小心翼翼询问:“小子这是通过了吗?”
“明日太学馆休沐,待休沐结束就来上课吧。”
王瑛有些措手不及,记得杨郎君说太学馆十分难进,没想到这么简单就通过了?
齐院长起身,赞许的拍了拍陈泽的肩膀,“当年陈状元的试卷我曾拜读过,文章写的确实够扎实,有深度,不愧为状元之名,此子有其父之风。”
“院长谬赞,犬子年幼,还需再好好磨砺才行。”
“粱老身体还好吗,听闻他来京都居住了?”
王瑛一愣,没想到齐院长竟然认识师父,“师父前年前大病了一场,如今身体刚刚康复。”
“在下仰慕粱大儒许久,可惜一直无缘相见,日后有机会可能要登门叨扰一番。”
王瑛自然是不会拒绝,“随时欢迎院长前来。”
叙了几句话二人便回去了,到了家粱老早就等候多时了,“怎么样,入学还顺利吗?”
“顺利!我原以为会很难,结果只问了元宝一个题目就通过了。”
粱伯卿道:“问的什么?”
元宝把齐院长问的题目和自己的答案复述了一遍,粱老听完点点头,“答的还不错。”
“齐院长还说仰慕您的名声,一直想要见您呢。”
搁在过去老爷子多半摆手说不见,他最烦跟那些正统的文人打交道,不过如今为了孙儿的学业,老爷子勉为其难的点点头,“哪天有空我自己去太学馆逛逛。”
太学馆每旬休沐两天,也就是说还有两天元宝就要去念书了。
不过有一点比较好的是,太学馆不像府学必须住校,若是家住在京都的可以走读。所以不用准备太多东西,王瑛只画了个书包的图样,让下人做了个比较现代的双肩背包,用来装笔墨纸砚。
晚上吃饭的时候,王瑛把这件事跟陈青岩念叨了一遍。
陈青岩听完道:“能进去就好,到了府学好好读书,莫要贪玩。”
元宝点头,“我会的。”
“若是有人欺辱你,也要及时跟我们讲。”
元宝嘿嘿笑道:“放心吧,府学都是读书人,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直男怎么冲喜?》 220-230(第8/15页)
不会被人欺负的。”
“那也未必,以前我和你二叔三叔在府学的时候,仗着家世欺辱人的,对平民秀才非打即骂,最后把人逼到退学。”
王瑛一听眉头也皱起来,“还有这样的事,府学的老师们不管吗?”过去从未听他提起过。
“管也管不住,有权有势的人,教谕们也不敢招惹。”
王瑛也担忧起来,“元宝,在太学馆里遇上什么事一定要跟我们讲,听见没有!”
“嗯!”元宝乖乖点头。
陈青岩伸手揉了揉儿子的头,一晃孩子都这么大了,再有几年也该下场科举了。
吃完饭回到卧房,王瑛突然听见熟悉的叮叮声,实验田又升级了!
第226章
这次升级距离上次的十分近,几千万的经验王瑛原本还以为得等上几年才能升级。
没想到写的那两本书太给力了,自打被传播出去后,这经验就像流水一般,每天都哗啦啦的往上涨,两年多的时间就升到了九级。
王瑛迫不及待的进入试验田,看看升级后增加了什么新的功能。
【试验田03】
等级:9级
绑定人:王瑛(陈青岩)
新增奖励1:土豆三百斤(东农303:东农303属于早熟品种,一般从播种至初收需要85-90天,具有比较强的耐湿性,高抗花叶病毒病,轻感卷叶病毒病以及青枯病。)
王瑛愣住,系统给了他一筐土豆?
不对,武朝没有土豆,这是一筐种子!
王瑛欣喜若狂,这可是好东西啊!产量高,饱腹感强,完全可以当主食使用。
而且土豆的味道也好,可以做成炸薯片、薯条,炖鸡,炖肉……王瑛咽了口口水,天知道他上一世有多爱吃这东西。
挑了几个形状好个头大的明天吃,余下的做种子在试验田里种。
王瑛继续往下看,还有一个奖励,上面标注着特殊奖励。
点开一看王瑛顿时脑袋嗡的一声有些天旋地转,上面硕大的一排红字写着:回到现代。
回到现代?
他还能回去?
如果他回去了,那这个时代的王瑛怎么办?
王瑛想都没想直接关掉这个页面。
如果说第一次选则的时候他还会犹豫,但是现在他已经在这生活了十三年了,这里有他的爱人有他的孩子,他怎么舍得回去?
算了,前尘旧事就当做一场梦吧。
继续往下看,这次升级没有再提升试验田的基本功能。
可能已经到了最高等级,升到下一级的经验长达九位数,王瑛数得眼睛都花了,看来下次升级遥遥无期了。
王瑛拎着土豆准备出去,刚巧陈青岩也进来。
“屋里没看见你,就知道肯定来这里了。”陈青岩刚洗完澡,手里还拿着布巾擦拭头发。
“你来了?”
“试验田又升级了吗?”陈青岩虽然有试验田的使用权,却没有控制权限,所以不知道给了什么奖励。
“嗯,九级了,给了一筐土豆做奖励。”王瑛拿出一个递给他,故意隐瞒了那个特殊奖励。
“这是做什么用的?看起来灰突突的,像块泥疙瘩。”
“这可是好东西!别看它长相普通但吃起来味道可不普通,而且这东西产量大,土地耐受度强,普通的下等田一亩地能大概能收七八石,高肥的上等田一亩地能收十五石左右。”
“这么多!那要是给百姓们推广出去,岂不是家家户户都能吃饱饭了!”
王瑛摇头,“也不是全无缺点,土豆虽然产量高,但同样易害病和退化的风险。所以不适合做大面积种植,可以当做辅助种植,不过确实能多养活不少人。”
陈青岩握着土豆神情严肃,如果真如阿瑛所说,那这东西十分重要,遇上灾荒年可以救活不少百姓。
“时辰不早了,先回去睡觉,明天让你尝尝这土豆的味道!”
*
翌日一早,王瑛便拎着一筐土豆和番茄去了厨房,灶房里的娘子看见他连忙起身问安,“见过郎君,郎君可是想吃什么菜,差人吩咐一声就好。”
王瑛道:“不用,今天我自己下厨。”
撸起袖子先将土豆去皮洗干净,然后切成一指宽的土豆片,再切成条,放进提前烧热的油锅里炸得金黄,薯条就做好了。
再把番茄熬成番茄酱,王瑛试着拿根薯条沾着吃,味道简直绝了。
除了薯条王瑛还炒了一盘酸辣土豆丝,一盆鸡肉炖土豆,早上吃饭的时候,粱老看着桌子上的食物好奇的询问,“这是何物?”
王瑛故意卖关子,“您尝尝味道如何。”
粱伯卿先夹了一筷子酸辣土豆丝尝了尝,“嗯?这不是萝卜丝?”
王瑛笑道:“不是,味道怎么样?”
“不错,酸脆可口。”他忍不住又夹了一筷子,就着碗里的粟米饭吃得格外香,老人家上了年纪口味比较重,这酸酸辣辣的口感吃起来特别有味道。
元宝夹起一根薯条打量起来,“阿父,这东西怎么吃?”
“沾那个番茄做的酱吃。”
元宝试着沾了一点放在嘴里咬一口,薯条香脆的口感瞬间将他捕获,“好吃,这个好吃!”
果然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小孩子都抵抗不了薯条的味道。
陈青岩也忍不住夹了一块炖鸡里的土豆块,炖出来的土豆味道更好吃,沾了鸡肉的香味,又有自己独特的口感,简直让人欲罢不能。
粱老迫不及待道:“小王瑛快说说这到底是用什么东西做的?”
“这东西叫土豆,是之前在鄯州发现的。”
粱老没有追问,“味道不错,明天还吃这个。”
吃完饭陈青岩要去户部上值,他现在官职还没到四品没有上朝的资格,每天不用起的太早,卯时三刻前到就行。
刚来到户部,下属又给他搬来一堆账册,“这是近三年来湖州、柳州和扬州的账册,因为涉及盐税务所以比较多……”
陈青岩揉着额头,“先放那吧,对了周大人来了吗?”
“还没下朝吧,等会就到了。”
户部侍郎是他的上司名叫周昀,是个六十多岁的老头,每天的口头禅就是:“我怎么还不致仕啊,青岩啊你快点学,学好了我给你腾地方。”
每次陈青岩都哭笑不得,不过对于他这么大年纪的人,户部的工作量确实够大的,每天要处理的全国各地的田赋、关税、厘金、公债、货币及钱庄,相当于后世的民政部和财政部。
而户部的部门很少,只有四个,每个部门有一位给事,陈青岩就是其中之一。
他负责的主要是田赋和税收,是四个部门中最忙的那个一个,当然这个部门也是公认最有前途的,基本上算是保送侍郎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直男怎么冲喜?》 220-230(第9/15页)
,以后如果有机会升至尚书也说不定。
辰时左右周大人才从皇宫回来,一进门就开始叹气。
“侍郎大人,陈给事找您。”
“叫他过来吧。”
不多时陈青岩来到他的屋里,还不等他开口,老爷子便开始倒苦水,“每天上朝没别的事,张口闭口就是要钱,边关拨款要银子,南方水涝也要银子,今年春天北方一滴雨还没下呢,保不齐又得闹旱灾,真拿咱们户部当钱匣子了,谁来都得掏一把。”
“尚书大人那边怎么说?”
周昀嗤了一声,“他能说什么,当和事佬呗。”两人同朝为官三十余载,周昀一直被孙尚书压了一头,如今年纪大了也没升迁的希望自然是不怕他的。
“人家要钱他答应的倒是痛快,安知户部还有没有钱?马上就到太后六十寿辰,皇上打算大办免不了又得花费不少银子,咱们这勒紧裤腰带也拿不出这么多银子!”
陈青岩眉头紧皱,心思却放在北方旱灾这件事上,自打世家南下之后,留下的田地都集中在北方冀州、兖州、莱州和郑州一带。
上万倾的良田几乎养活了半个国家的百姓,也是每年朝廷最主要的税收来源。若是真闹起旱灾,税收减免是小,百姓饿死才是事大!
周昀摆摆手道:“行了,跟你说这么多也没用,你找我做什么?”
“属下听闻司农司那边正在招人,不知有什么要求。”
“这个我倒是没听说,抽空给你问问。”司农司也算是户部下面的一个分支,主管农事。
*
与此同时,冀州老家清水镇陈家庄。
几个老农正在挑水往地里浇水,连续四个月没下过一滴雨,眼瞅着田里的麦苗都枯黄了,愁的大伙日日吃不下饭。
田墩子家的地在半山坡上,挑水有些费劲,夫妻俩天不亮就来了。
忙活了一上午才浇了两亩地,像他们这样的还有许多人,然而都是杯水车薪,老天爷不下雨河水都快断流了。
有上了年纪的老汉遇见过这样的情况,卷着焊烟吧嗒吧嗒抽起来,“今年打春日子不好,一龙治水肯定水不够用,家里多存点粮吧,可能要绝收了。”
陈家庄还好,这些年存了些家底,家家户户都有余粮,只是不知道这场旱灾会持续多久。
六月,北方冬麦绝收。
秦岭以北持续六个月没有降一滴雨,受灾百姓超过千万人。
朝廷开始组织拨粮救援,户部首当其冲,拨下去八十万石税粮杯水车薪,老天爷一直不下雨秋豆一样种不了,过了时节今年就是颗粒无收了。
不光户部着急,皇上愁的满嘴燎泡。
前两年刚经历战争,国库已经空虚,如今又遇上这么大的旱灾,只怕会饿死数百万百姓。
国之动荡必然会损国运,加上世家被逼南下开始蠢蠢欲动,已经有消息传来,四大家族欲扶持他的堂弟平南王称帝……
“陛下,大司农求见。”
武平帝抬手道:“让他进来吧。”
不多时大司农走进来跪地磕头,“微臣拜见陛下。”
“起来吧,什么事?”
温彦平略微斟酌片刻道:“此次旱灾实属北方之难,司农司未能替陛下分忧,老臣实属惭愧。”
“爱卿不必说这些,本就是天灾与司农司何干?朕又不是是非不分的昏君,不会拿此事怪罪与你的。”
“微臣今日来另有一事,臣想举荐一个人进司农司。”
“什么人?”
温彦平握了握拳头,鼓起勇气道:“此人正是户部给事中陈青岩的夫郎,也是《齐农耕术》的作者王瑛。”
第227章
“举荐他?”武平帝坐直身体,脸上的表情晦暗不明。
大司农跪在地上道:“微臣并非是为司农司举荐,而是为受灾的千万百姓举荐,此人极善农事,若能入司农司肯定大有作为!”
其实温彦平今天来也算是一时冲动,昨天粱伯卿去他家拜访,拎了一筐东西,神神秘秘的让他猜是何物。
起先温彦平还以为是木薯,这东西灰突突的像是地里挖出来的。
粱伯卿笑着摇头,让下人拿去蒸熟,二人剥皮食之,其味道之甘美瞬间让温大人瞪大眼睛。
“这东西到底是什么?”
“此物名曰土豆,是我那徒弟夫郎捣鼓出来的。”
“味道倒是不错,不过不知好不好种,产量如何?”
粱老摆摆手,“那我可不知道了,你要是好奇不如亲自去问问他。”
刚好闲来无事,温彦平便陪着粱老一同去了陈家。
其实他早就想拜访王瑛,不过碍于身份没办法递帖子。毕竟对方是个哥儿,传出去惹了口舌是非就不好了。
王瑛写的第二部农书他已经看过,里面的堆肥法子非常实用,特别是对于贫瘠的山地,对原本就比较肥沃的土地来说效果差一点。
治疗病虫害以及预防倒春寒的法子也好,都是过去他们没听说过的,所以他想问问这王郎君究竟是从哪学来这么多农事上的本领。
二人到了陈家来到后院,刚巧王瑛正在侍弄菜园子,他经常从试验田里拿蔬菜出来太扎眼,所以在外面也种了一块地用来掩人耳目。
菜园子面积不大,但是种了六七种菜,涨势都不错,就是今年太旱了只能天天自己浇水。
“阿瑛。”
“哎,师父您回来了。”王瑛拎着水瓢直起腰,见师父身边还跟着一个人。
“这位是……”
粱伯卿道:“这是大司农温彦平,当年你的麦种还是他帮忙呈上去的呢。”
王瑛一听立马上前拱手作揖,“晚辈王瑛见过温大人!”
“好说好说,本来就是你自己的本事,我不过是借花献佛,还得了陛下夸赞和奖赏,不用谢我了。”
“该谢的,若不是您帮忙说话,我相公也没办法恢复科举身份考中进士。”
温彦平笑道:“那也是陈大人自己有本事,换做旁人便是恢复了身份也未必能考中。”
粱伯卿在一旁听得不耐烦,“别客套了,想问啥就问吧。”
温大人轻咳一声,“今日前来确实有一件事想询问王小友,我读过你写的那两本书,第二部书上的内容还好理解,第一部书上有不少育种的方法,闻所未闻,还有嫁接法能不能详细说说。”
“当然,大人有什么想问的尽管问,晚辈知无不言。”
“进屋说,站这累得慌。”粱老背着手先走了,两人笑着摇摇头也跟在身后进了屋子。
王瑛拿出自己的书递给温大人,对方熟练的翻到要问的页面,看得出私底下确实看过很多遍自己写的书。
“自花授粉和异花授粉有什么区别,我看培育稻种和麦种都用这个法子,可有什么讲究?”
王瑛徐徐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