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仕书屋
会员书架
首页 > 其他 > 小户女 > 23-30

23-30(1 / 2)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好书推荐: 成为清冷影后的抚慰A 如何占有漂亮社畜[快穿] 八零首富宠妻日常[重生] 重生七零过好日子 偏执沉沦夜雾中 逆天狂妃好霸道 我的甜甜圈先生 小遗憾 四合院:何家长子,开局娶旺夫女 娇宠病美人女主后

<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小户女》 23-30(第1/14页)

第23章

有人看着冷串也跃跃欲试,心道这得多好吃才叫这人吃个不住。

有了想法便也跟着买了一份尝尝,但凡尝过,都一边被辣的朝嘴里扇风一边又对着宝珠叫再上一份。

这味道着实抓人,闻一口只觉得两腮发酸,香气四溢。

围观的人齐齐咽了口水,越看这是越想尝尝味儿了。终于有人看着也忍不住了,先是买几串尝尝,一尝过的都开口夸,这般一带二二带三,一时间来看热闹的老客个个都买了一份。也有实在不敢吃辣的,宝珠便说等明儿熬两锅汤汁,一锅仍是辣的,另一锅只做五香的冷串。

这串串实在惹人垂涎三尺,那实在吃不得辣的食客听了明儿有五香的这准信,方才心满意足点头散去,只是鼻子仍使劲儿嗅着摊上的香味。

城里粮价儿涨了,普通百姓日子艰难,有人饭都吃不上,也有人趁此机会倒是鼓了腰包。

普通的粮行米铺米面都被买空了,这些半威胁半强迫的米粮被买尽,转眼又倒进大户人家开的粮坊里去。

到后来汴京只余几家粮坊独大,粮价一时更难降了,不但价儿高,想买也难,徐娘子问过几家,回来便骂骂咧咧说这些人发的都是不义之财。

只可惜普通百姓对此压根无可奈何,粮食价儿涨的飞快,这菜价儿倒没怎么涨,正因此宝珠这才想出卖荤素串的主意来。

水患才过去不久,可到底是过节,中秋又是图个团圆的意头,街上人多。一锅串卖完了另一锅也冷下来了,到半下午摊上吃食便卖个精光。

今儿过节,正准备早些回去。本朝中秋是大节,晚间叫了姑母一家来吃饭,原本卖的吃食也没备多少,正是准备探探底儿的。

看今儿这架势,若是喜欢吃的食客,自然三五不时便要来买。

既这边卖的好,想来码头的摊子生意也不会差,南来北往的人多,口味也更杂些,对辣子也更能接受。

前些日子下雨酒楼生意也不好,甄父请了假,私下帮人造了几回席面,甄父免了钱,名声也这般打了出去,这几日常有人来请。

其实灶下那几个大厨私下也都接席面,只不闹到掌柜的跟前儿,掌柜的便睁只眼闭只眼装作不知。寻常请灶厨做席,有直接同掌柜的说的,这种席面甄父推辞不得,但也有私下里来请他去做席的熟客,无论是为着人情还是为着银两,都不好拒绝。

今儿中秋也有一顿席面,正是开封府一位姓崔的推官夫人特地差人来酒楼,叫去烧一席南菜,本是私下接的席,不过节礼日掌柜的向来不准假,甄父只得找了掌柜的将席面还是记到酒楼账上。

掌柜的没有二话,这不是甄父私下接的席面,又是做官的人家,听过便准了甄父中秋不必来酒楼了,去推官大人府里将席面做好是正经。

这一番正是崔推官的夫人请了相熟的几位夫人,又特地下了帖子请那位新从南边调回来的府尹大人家中夫人才做下的,席间几个人问做菜的是哪家厨子,问过名姓心里想着下回自家做席面也要请家来。

府尹夫人面上不在意,却将桌上几位夫人的话听了一耳朵,人只是浅问了几句,却叫崔夫人觉得面上有光,无论内宅还是外头,多是借吃喝玩乐打开话匣子,吃排第一自然有几分道理。

甄父几十年的好手艺,虽有董家姑父帮衬,可若是自家手里没本事,再有帮衬也不好出头,毕竟食客是看菜说话,也不是看谁的家世背景闭着眼睛瞎吃。

这回菜烧的出彩,冷菜热菜瞧着清清爽爽,入口只觉得做菜的厨子老道,这一席放去汴京哪户官家席面里头也属上等。

一顿饭毕,府尹夫人半步进了这些夫人所在的老圈子,这几位夫人也因新来的上官家中夫人肯来吃饭,又进了自个儿的圈子而觉得有几分面子。

等饭罢,甄父自然得了不少赏,如此拖到半下午人才回来。

甄父今儿不在酒楼,自然也不晓得灶间那位烧北菜的大师傅得知此事之后十分不快活,往常崔夫人是做席向来都是请他,自然

——这与原来的府尹大人是北地人也有关系。

中秋是大节,姑母早叫恒之表兄将节礼送来了,昨儿大郎也送了回礼过去。

送来的节礼里头多是四五两一只的大蟹,用草挨个捆过装了一篓子,一送来早早放在桶里养着。

蟹经养,三四日了还是好端端的,挑了小些的腌了半坛辣酱蟹。

今儿过节回来的都早,到下半晌一家子都回来了,只除了徐氏还要晚些,宝珠宝瑢搬了小杌子坐在檐下拆蟹肉蟹黄。

街里卖的蟹黄灌汤包子不甚正宗,里头蟹肉也少得可怜,甄父好容易能歇歇,孩子想吃自然千方百计来做。

先前想着多间堂屋,租出去的价儿能贵些,便将堂屋便隔去旁边了,这会子只能搬了桌子到院子里吃饭,桌上先摆了街上新卖的石榴、葡萄,外头早桂飘香,夕阳余晖洒在青石板铺的小院里,倒别有一番滋味儿。

二哥许久没歇,今儿一家人团圆,他早回来帮忙了,方才出去沽酒才家来。店家们都趁着佳节卖起了新酒,小二在门口点头哈腰的揽客,口中说着醉倒仙人的大话,话虽夸张,闻着酒香不少人还是进去打上一壶半壶。

人才回来,这会子又跟大哥一道宰鱼杀鸡。

莫要小瞧二哥,虽读书多可也不是那等只会读书满口酸话的书呆,单看甄家在国子监一众学子家世背景中不甚起眼,可却没什么人来笑话二哥,反倒还交了不少性情相投的至交好友。

自宝珠跟大哥摆摊卖饭,不少同窗都来找二哥订饭也可见一斑。

既是自家人聚一聚,姑母来时也是穿着家常衣裳,一家人也没个什么客不客的,系了围腰绑了襻膊坐下同徐氏一道择菜。

“恒之与他爹去买糟鹅掌鸭胗去了,有一家卖卤食的滋味好,上回便说了,这回正好买来添菜呢。”

徐氏笑道,“哪里还要再添菜,今儿有一桌子呢。”

甄姑母摇摇头,“从州桥那儿过来,人已经多的挤不动了,酒楼也满是人,楼上位置早叫占光了,都等着今儿赏月呢。”

灶间香味四散,巷子里家家户户都在烧饭,寻常舍不得吃的大鱼大肉今儿也摆出来了,个个都使出看家本领,似在拼哪家饭食更香。

点了几盏气死风灯,又将檐下两盏灯笼点着,今儿老天爷也懂事,不曾有乌云遮月,只看那天边月圆,白莹莹的光照下来,倒显得灯笼有些多余。

姑母今儿满脸喜气,等甄阿婆问过,她才开口说了,却原来是沅临表姐有了身子。

嫁去宋家一年多,姑母怕自家没什么根基,那头又一直没有喜信报来,忧

心沅临表姐在宋家过的不好,自打阿婆来了汴京,俩人不知一起去庙里求了多少趟。

“论官阶宋家倒同你姑父相差无几,只是毕竟在大理寺任职,手中多少有些权柄,祖辈又皆是汴京人,族中如今为官的人也不少,既是大家族,往日里难免要受些气。”甄姑母双手合十对着月亮念了句佛,“沅娘如今也算安稳了,只盼着恒之与二郎明年能高中。”

正是因沅临表姐有孕,姑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小户女》 23-30(第2/14页)

母这才不要她中秋回来,一来一回这一趟就怕冲着了,也正因此,两家才坐在甄家院里吃一顿饭。

宝珠心里有些难受,她自小就知道这个时代不同,家人爱护让她甚少去想以后。似乎女人生来就是要嫁人生子,若是家庭和睦夫妻恩爱也罢,若是嫁去烂七八糟的人家,恐怕到死才能解脱。

譬如姑苏孙家,若甄父甄母没有那么重的儿女心,她被孙家惦记上便再难逃脱了,依她的脾性,宁肯死也不会屈服。

可真对上孙家,只怕去死也难。不知是夜里天凉,还是想到险些被拽进去的另一条路,宝珠打了个寒噤。

外头董姑父与董家表兄推门进来,灶间饭菜也好了,摆了碗筷端上酒菜,除了一屉蟹黄汤包,余下的面又捏了一屉蛋黄烧卖,除了咸蛋黄,里头还搁了烧鸡余下的板栗。

有这两样,倒不用再蒸米饭了。

院里两桌分坐,男客那头摆了醉仙楼打来的新酒,徐氏这头摆的是先前宝珠酿的杨梅酒。一桌热菜美食宝珠寥寥动了几筷子,酒倒是喝了好几盏。

大哥与阿爹俱都喝多了,两人搀着倒头便睡着了,因董家来人,阿秀不好意思出来,一下午都待在自个儿屋里做鞋,晚间宝珠送了一碟汤包烧卖进去叫她垫肚。

饭毕残羹收过,董姑父起了头,与董恒之甄二郎在院里对月做赋。

宝珠心里有事,宝瑢看出来了跟她进了屋。姑母与徐氏还有甄阿婆三人也不知在隔壁说什么,到开心处只听得一阵笑声。

宝珠躺在床上,宝瑢两只胳膊枕在脑后躺在她旁边,也不问,只自顾给宝珠说笑话,

“说有个弟兄俩,没甚钱,连靴都穿不起,便打主意合伙儿买双靴。哥哥常白天出门拜客会友,弟弟向来是个懒人,常在家里睡大觉,自个儿出了钱却穿不到几回,很是不服,于是每日趁夜里穿靴在家绕圈走,没几日二人就将靴走烂了,哥哥又同弟弟说咱们再买一双,弟弟躺在床上翻个身——”

“还是算了罢,买靴耽搁睡觉呢。”*

宝珠叫她说的笑话逗的笑出了声。

宝瑢常看这些杂书,攒了一肚儿笑话,家里谁略板了脸便掏出来一个逗人家笑,好容易见她开怀,这才翻过身来看宝珠,神秘兮兮冲她坏笑,

“我晓得阿婆她们在说什么。”

“说的什么?”

“说你与恒之表兄的亲事呢,姑母偷偷问阿娘了,想与咱家亲上做亲。”宝瑢对着床帐,一只脚翘在另一只脚上,“阿姐,你喜欢恒之表兄吗?”

宝珠敲了敲她的脑袋,“你才几岁,又知道甚喜欢不喜欢的。”

“是真的!”宝瑢觉得阿姐不信她,气鼓鼓的背过身,“我怎么不知道喜欢不喜欢,书里都有呢。”

“你又悄悄去相国寺外头买杂书了?”

宝瑢心虚不答,宝珠想的多,叹了口气又无奈道,“真不真的,往后可别在外头胡说,若是叫人听去,怕要背地里说嘴呢。”

小妹生了闷气,半天才转过身来从鼻子里头应了一句。

她上下两辈子,于感情一事向来木愣,上辈子走了很远只靠自己,多活一辈子,也多了家人姊妹,十多年来安安稳稳过日子,甚少想到还能与谁过一辈子,若非孙家那桩事儿,她恐怕还在苏州想法儿赚银钱,即便往后真要成亲,家里总会找个合适的相配。

于姻缘二字,宝珠自个儿没什么想法,被宝瑢一说,她隔着窗纱看向外头,思绪也不知飘到哪里去了。

董家人口简单,姑父正直,甄家几个孩子姑母向来疼爱,两家亲近,任谁来说这都是一门好亲。董恒之自个儿温润有礼,学业常得先生夸赞,说话也是轻声细语不曾见他与人红脸争执,确实是个顶好的人,无论是谁与这样的人成亲,想来过的都不会差。

要说什么喜不喜欢,宝珠也闹不清楚到底什么叫喜欢,宝瑢三两句话叫宝珠心里来回想了许多。往后的事儿且作不得准,只当大人随口两句笑言罢了。

晚间喝了两盏酒,这会儿也晕了,前世今生在脑海里来来回回转,还想同宝瑢说说话,一回头看她早迷迷糊糊也不知几时睡着了。

早起宝珠就忘过这一茬,只觉得是人喝多了才想的多,甚个乱七八糟的都抛到十万八千里,眼下赚钱才是真。

中秋节后天渐凉起来了,秋风一起,枯叶残枝落了一地。

虽先前的一场大雨骇人,但这时节到底是瓜果都熟了的时候,街上摊贩更多了,粮价儿不下,横不能张嘴等着老天爷下米面,乡下农家都想趁这时节摘新鲜的果子进城来卖。

毕竟只是冷串,不能当饭吃,摊子上人少时宝珠也爱逛一逛街市,这时节的街市上的吃食最新鲜也花样最多。

州桥街南边儿就是果子行。

鸡蛋大的青枣,还有新鲜的芡实,还有到这时节才红的秋桃,桃儿个头虽不大,但都炸开了口,里头红艳艳的,吃起来酸酸甜甜。

也有人打了自家结的栗子来卖,一篮生的一篮烀熟的供客人挑选,再往前还有倒进大锅里头混着砂石翻炒的糖炒栗子。

卖糖葫芦的小贩稻草把儿上插的都是这一茬最新鲜的山楂,裹了晶莹剔透的糖壳,远远看着便叫人流口水了。推着炉子的老汉舍不得摊费,躲开街道司的官差沿街叫卖烤红薯,这时节街里四处都是香甜的气味。

莫要小瞧街边摊贩,今年立秋那会儿,有个卖蟹的摊贩,便是大户人家都拎着篓子排队去买他家的蟹,皆因他家蟹名气大,蟹肉清甜膏黄饱满。

从前这小贩家里不过两亩蟹塘,他会钻营,如今家里已包了五十亩蟹塘,蟹不光卖到汴京,更远些的州府也去。

这卖蟹的他也不开店,汴京的摊子自个儿看,其余地方只每年雇些人帮他卖,年年只靠中秋边上卖蟹都发了财。

宝珠的目标也不是想开什么进出食客都是非富即贵的大酒楼,她只是想在这汴京活下去,最好能过的好些。自家没甚根基,开个食店,似在苏州一样,饭菜物美价廉,多攒些老客,若是味道好,多开几家分店,一家人仍旧欢欢喜喜在一起过活。

沿街走着看到卖山楂果子的,又收了一筐山楂要熬山楂膏,无论是冲水喝还是没胃口时吃都不错。

天凉起来冷食不大好卖,热乎些的吃食才是根本。

红油冷串还在卖,天凉又多加了热串,串好在汤里滚一滚,在浇两勺热汤进去,闻起来叫人涎水直流。

生意不算好也不算差,中午码头做工的,虽自家带了饭食,但闻到这边香味,也爱买个一串两串的就窝头吃。

自水患以后,摊子上改了吃食,现下提前订饭食的人也少了,原先常跑腿的刘四儿和王大也只能继续去码头找工做。

粮价儿一直居高不下,原本打算到秋日里重新将煲仔饭的生意做起来,现下也不成了,便只能开始卖热串。

天凉下来,常有老客来问煲仔饭什么时候再卖,问的多了,宝珠也开始想不如重新将煲仔饭做起来,米涨了价,做煲仔饭的丝苗米价儿更是翻了几倍,若宝珠也跟着涨价,无论涨多涨少老客必定都不满意,于是只能限了量。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小户女》 23-30(第3/14页)

留了最受欢迎的腊味合饭跟肉末茄子

饭,每日限量二十份。原先只当是回馈老客的主意,不成想反倒使得煲仔饭再火了一把。

也有摊子仿着做的,只是生意不温不火,毕竟本钱摆着,卖出的价儿肯定不低,甄家食摊用着自家酿的酱,那些仿着做出来的味道也是相差甚远,只能骗骗没吃过的新食客,凡是去尝过,再没有去第二回的。

街上桂花一日香过一日,甄家食摊常赠些小菜,酱缸里头糖蒜腌好了,这几日来吃的都赠了几瓣,酸甜开胃吃过竟有些忘不了。

大户人家吃穿都有讲究,连吃饭都不能吃那些口重的。码头上的客商就没那么多顾及,常年劳作的工人更没顾忌,常有为了这口糖蒜来摊上吃东西。

也不知是哪里打出了名气,许多酒楼的卖辣菜小菜的小伙儿找过来问价儿。这些小伙儿们各有各的路子,也不知从哪打听到的甄家食摊,糖蒜不贵,不过蚊子腿也是肉,宝珠想着便也答应卖与他们。

他们从甄家食摊买过,又加了价儿卖给酒楼食客。

腌蒜的各式大料糖醋都是钱,连用的水都是买来的山泉,三头蒜做一份,一份十文钱,卖出去是多少价儿各自凭本事。

王大与刘四儿不知从哪儿听来了这事儿,也想买些去兜售,因先前说过若是他二人做的好,便长久将跑腿的活计给他们做,后来水患食摊上生意停摆,原先的跑腿的活计就没了。

现下二人主动找上来,宝珠自没有不应的道理。

“现下找来的人不多,你们二人与城里酒楼也不相熟,叫我说与其自家跑去同那些食客推销,不如去酒楼直接卖给那些买辣菜的小伙儿,或是撒暂*小贩帮着来卖。”

这二人办事牢靠,且若能销出去,往后宝珠自个儿也多项营生,思及此,宝珠又道,

“你们先带些去叫人尝尝,若是懂行的必定好推销,待有人订再来我这儿付钱拿蒜。”

王大与那刘四对视一眼,满脸感激,城内不似外头村里,没个田地出息,若寻不着活计一家子很快就要断炊,如今城内粮价翻了番,即便官家管控,也捺不住底下人阳奉阴违。

两个老实人实在没法子才想出这个路子来,现下宝珠不光出了主意,还肯叫二人先去卖再补账,这俩人更是感激万分,各自取了些糖蒜一个往内城一个往外城去了。

许是没了退路,刘四儿倒还好,家里人口多,嘴不甜连饭都不吃饱,王大在外头虽也谋了许多年营生,可多是做些苦力,叫他去卖糖蒜开始还有些面皮儿薄说不出口,想到家里米缸空空,只得硬着头皮推销。

那些常在酒楼的小伙儿撒暂都是人精,凡事尝过基本没有不订的,从早跑到晚,竟真订出去好几家。

王大心里清楚,他也没做什么,只是叫人尝尝,没成想人家竟真要,他心下想着到底还是占了宝珠的便宜,若非她这糖蒜腌的味道实在好,任他磨破嘴皮人家懒得看的。

看着是小生意,一日竟也能销出去不少呢,坛子里糖蒜越来越少,匣子里铜板越堆越高,这是门好营生,宝珠准备叫阿忠明年开春留一亩地出来专门种蒜。

趁天下雨,宝珠又买了几口坛子,从乡下老农那儿收了两大篮子蒜,准备多腌些。

宝珠跟阿秀还有宝瑢三人坐在檐下剥着蒜,雨落下来打在地上嘀嗒响。又听隔壁似乎有动静,宝珠正好奇,宝瑢比她更好奇,拍了拍围腰上的蒜皮,襻膊仍在身上挂着呢就出去瞧热闹了。

绕去外头没一会儿,就叫阿娘赶回来了。

“隔壁来了新租客呢!”宝瑢一脸惊奇。

自赵秀才搬走,隔壁已经空了两个多月了,现下才有人搬进来,阿娘总说定要看看租房人的人品,上回就说有人要搬来,也不知这次她能不能瞧得准。

正说着,就看自家门被推开了,阿娘身后站了个人,身形高大,站在阿娘身后露出头,宝珠原先还好奇是个什么样的租客呢,却原来是个熟人。

裴砚清站在徐氏身后,面上挂着似有若无的笑,徐氏挡了挡,避开了两边视线,又将门后靠着的笤帚拿出去,自个儿也闪身出去带上门。

徐氏确实是想找个靠谱的人将房租出去,寻了许久没想到正碰到这位裴大人来牙行赁房,因汴京水患一时空不出功夫来搬家,这便耽搁下来了,她也算与这位大人有过几面之缘,别的不说,人是个好官,上回乞巧节那么快就逮住了那些拐子,人也不多弯弯绕绕。

正是想着他是好人,这才将房子留了许久。

这位裴大人似乎官务繁忙,定下租契人便走了,到天擦黑才有手底下的人帮忙将东西搬进屋,徐氏先前打听过,这位裴大人不是汴京本地人,自被官家点了去做了巡使以后,住的便是官署,如今在衙门里头立住脚这才搬出来。

宝珠几人正听得起劲儿,也不知徐氏从哪儿打听来这么些私事儿。

甄父今儿歇的早些,他偷跟大师傅学了几样北菜,正好今儿有功夫,打算回来叫家里几个先试试,一家人还没吃饭只等着他呢。

隔壁那位新来的租客敲了门,大郎开门问是什么事儿,只听这位裴大人拱了拱手,

“手底下人趁下值过后帮着搬了家,现下正饿着肚儿,闻得你家院儿里炖肉个个都馋的走不动道了,我听甄大伯是樊楼的灶厨,想劳甄大伯造一桌下饭的好菜好让底下弟兄们垫个肚儿。”

徐氏似乎很喜爱这位新来的租客,将甄大郎赶走,笑的脸都开了花,“家里菜蔬都有的,只管回去先歇歇,过一会儿我饭菜做好了我叫大郎送去。”

裴砚清递出两块碎银子,约莫五两多的样子,徐氏也不同他推辞,只问他拢共几个人。

“连带我有八个人。”

徐氏点了头,叫大郎去外头再打两壶酒来,甄父还不晓得徐氏替他接下一桌席面,正热火朝天炸着肘子,听徐氏一说,自家自然得往后稍稍,先紧着隔壁来。

寻常酒楼里菜名儿起的都好听,好似天上有地上无的仙家菜一样,实则不过也就是凡间菜换了奇离古怪的名字罢了。

肘子过油炸过,又进锅里正烀的烂,另一口灶上正在炸鹌子,小炉子上一口锅炖的是羊骨汤,半下午就小火熬煮上了,羊骨上只余些碎肉,这会儿正扑哧扑哧往外头冒热气儿。

因想着那裴大人常在外头跑的人,菜式便多以味重顶饱为主,除了那水晶蹄膀跟鲊鹌子,还作了藕鲊跟香笋焖肉,羊骨上剔下来的肉作了一道五香羊肉,今儿才买回来的仔鸡也叫大郎打个下手,片了片儿炒一道山药,又用鸡油煸了白菜。

手里不歇,口中也在教大郎。

“今儿这席面要的急,咱们只能尽量不出错,幸而裴大人没甚要求。”将锅里羊汤倒出来,他又继续道,

“官席与私席差别甚大,若是大户人家的席面,碗筷要成套不说,下酒的盏子、劝酒的果子、冷食几道热食几道汤羹几道都须得点心几道都有定数。”

“那些世家大族,规矩更是繁琐,点心、果子、冷食、热食羹汤都是由不同的灶厨来做,那些经年的大户人家多有自家养的厨子,根基浅些或是才到汴京的人家才会去外头寻靠谱的灶厨。”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小户女》 23-30(第4/14页)

甄父只有提到灶间事,话才多几分,“若是喜事该置什么席面,白事又该置什么席面,里头要学的不少,我先时只教你食店的几样菜式,往后我再去给人做席面,你也须得跟着去学一学。”

晚间买的胡饼已经凉了,锅上淋一层薄油,煎的一面金黄这才盛到垫了油纸的食篮里,这些办案的官差们常在外头跑,肚里要垫些主食才觉得饱。

饭菜做好,将自家糟的鹅掌鸭胗捡了一碟子,宝珠捞了一碟腌的脆李,两壶酒怕不够,自家浸的杨梅酒也叫大哥一并端了两壶去。

她还记得当日欠着人家一份人情呐,当日若不是他眼尖,丢的那金钗怕也是找不着了。

等将隔壁饭食送去,自家菜才端上桌。甄父笑了笑,“下回学得了,给你们作更好的。”

自家人也不讲那两家话,好歹还剩个肘子,羊肉也留了许多,许久没吃这些大荤的菜,闻着也香,桌上几人都忍不住咽了口水。一人捡了一块油煎的焦脆的胡饼,扒开将羊肉塞进去,大口大口吃的嘴角泛油。

隔壁搬来的新租客早出晚归,跟甄家少有碰面,因邻里住着,徐氏也常送些吃食上门,一回两回没人在家,便也作罢再不送了。

糖蒜的生意是宝珠自个儿做起来的,因腌蒜少不得阿秀帮忙,分出两成利钱把她,开始她不肯要,叫留些傍身的银钱往后还有日子过,她这才收了一成,其余都悄悄还给宝珠了。

这门生意前后赚了十八贯,家里还有腌好的日日都在往外头卖,宝珠串好了钱,这些铜板全兑成了银锭,先时不觉得,银子拿在手里才觉得小本生意赚头也不小呢。

十月底阿忠来了信,先前水患,田地出息不算好,可同那些田地都叫水泡了的人家来比,已算不错了,且今年因着水患,粮价儿都涨了许多,大豆价儿也跟着涨了些。

大豆产量本就高,即便今年遭了水患,摊算下来一亩仍有二三百斤的出息,除开自家留了一千斤酿酱,再留些磨豆浆一类,拢共还剩三千斤出点头,甚个税钱还有分给石地主的一成,除了一成出息,每月他同蒋实一样领着工钱。

将该交的交了该分的分了,其余的豆都拉去许州府卖了,石地主熟门熟路,他有认识的粮商在许州。

这几个月日夜劳作卖豆得了六十贯,土地一年两轮,一茬麦一茬豆,都是实在出息。

豆过后地里还要堆肥,今年雨水本就多,地里肥留不住,不堆足肥明年出息怕是也不多,阿忠雇了人肥地,又叫蒋实看着场,他自个儿带上银钱跟豆乘船回汴京来了。

他回来前递了信,估摸着日子也晓得他这几天要到,没想到回来的这样快。

从码头下来阿忠就瞧见了熟悉的布幡,远远招了手,

“哥儿姐儿!”

宝珠听声音耳熟,一抬头看是阿忠,也是高兴,捡着荤素热串给他垫肚,“船上吃的不好,快垫垫,知道你这两日要回来,家里备好了菜呢!”

阿忠摘下头上皮帽子,接过碗先喝了一口汤,方才笑道,“船上吃食好着呢!”

他图个省钱坐的是小船,船上也不好备许多吃喝,因此到了河中心船工就要下一网,捞些鲜鱼吃,热鱼汤就着饼子,吃起来味道不差呢。

这边打过招呼,阿忠又喊了搬工将船上大豆抗回去。

十月底天已经冷了,一年四季里徐氏要给阿忠买四身衣裳,虽派他去了许州不常回来,但衣裳依旧是替他备好,这回家来才做好的冬衣正好能带走。

石地主于种地上是钻研的深,新茬豆送去豆腐坊磨了水豆腐,夜里只用香葱拌了拌,淋上热油就闻得到香味了,吃起来只觉得鲜甜,一丝豆腥气也无。

只尝过用这豆磨的豆腐,便知道这豆用来酿酱自然也是再好不过的。

自家摊子上吃食用的酱多是自个儿酿的,吃起来比寻常酱都要鲜,现下有了好豆,不愁吃食不香。

田地是长久的营生,虽赚得不多,可年年都有产出,即便遇着事儿,地里出息也够一家人嚼口。

除了豆,阿忠回来时还带了干鱼,晚上蒸过一家子也尝了尝。

“水患那会儿塘满了,塘口也叫冲破了,鱼跑了许多,能活的都放回去了,那些泥巴里头活不了的,都腌过晒干了。”

自上回大雨大哥去过一趟,后面也没再去过了,两边只来往些书信,阿忠将许州的事儿桩桩件件都说与甄家众人听。

地里的菜能救过来的都由蒋小哥儿卖去相熟的酒楼了,卖得的银钱用作月钱跟雇工们的工钱开销。原先是想留几亩地种菜,好送回汴京来呢,一场雨下的菜都淹了个透,后来干脆就叫阿忠看着处理了。

原先的仓房给阿秀住下了,豆只能都塞进门口的倒座房里头,倒座房里头夜里寒冷,徐氏点了炭盆送去,又嘱咐阿忠叫留个窗户缝儿好通风。

家里有了足够的豆,先想着用豆磨豆浆早起卖呢,试过一回实在费劲,且这街市上卖豆浆的许多,他们这没名没姓的哪个会特地来买。

宝珠将账理了理,家里开销由徐氏操心,没有进出账却由她来管,自来汴京每月开销不小。

多数还是柴米油盐占大头,幸而家里个个都在想法子挣钱,兄妹几个一月交一贯钱到公中做开支。宝瑢自跟绣坊的顾娘子熟络起来后,常给她画花样子,顾娘子又帮她接了些旁的画活儿,如今彻底不去摊子上来,不是去书局就是在家里画画。

宝珠说起她她也只是笑——却原来开始帮大哥与她做活儿,是想凑银子买纸笔呢。

“你早说我支给你就是,才多大的人肚里竟还学会了那些个弯绕。”

听宝珠打趣儿,宝瑢办了个鬼脸,她还是最喜欢画画,现下既能赚些银钱,又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儿,这月她画了两本花册,得了八贯钱呢。

天渐冷起来了,起早时呼吸间都是白雾,秋深露重,北边要比南边冷的更快些,头一年在汴京过冬,徐氏得闲收了棉花去弹了几床厚被子,又一人给做了一身厚衣裳。

天冷下来,原先的冷串就暂时歇了只卖热串,单凭串儿想留住客也难,没个主食支撑至多买个几串尝尝鲜,没人会买来当饭吃。

这个月的账一分,刨去成本一人才分得三贯多钱,月底往公中交一贯,宝珠自己都觉得对不起自个儿,每日起早贪黑又受冻实属白遭罪。

现下摊上生意不多,大哥一人也忙的过来,宝珠先溜去吃朝食,有个摊子上头的胡辣汤有些名气,宝珠买了两个烧饼,点了一碗坐在桌边,喝了一口胡辣汤,又咬了一口肉烧饼,心里想着还有什么便利的吃食。

她心里有几样,只是想来想去都觉得不大行又一一否了。

正愁着呢,就看阿爹晚间回来带了许多鸭骨鸭架,酒楼冬日里鸭子做的菜卖的红火,什么爊鸭、炖鸭点的人都多。鸭架上肉不多,拿来炖汤倒是合适,滋味鲜美还补身。

宝珠一拍脑袋,立即想到了鸭血粉丝汤,除了鸭血粉丝汤,再配一个羊杂粉丝汤,这些鸭杂羊杂比一般的肉要便宜许多,买的多更是还能再谈价儿,只是这一来要找靠谱的人供货。

鸭骨鸭血鸭杂一类,宝珠问过阿爹樊楼有没有常供货的商贩,毕竟樊楼家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小户女》 23-30(第5/14页)

大业大,寻得的食材品质自然没的说。

甄父问过酒楼采买,常送货的那鸭场每日都要往城里来,不独供给樊楼,许多酒楼的生意都做,一日能宰杀二三百只鸭,属实是养鸭的大户。

鸭血鸭杂向来要的人少,也不好处理,有人愿意要那是再好不过的,甄父帮着两头牵了线,宝珠这边要多少提前一天说,第二日都能送过来。

头先也是想试试水,要两只老鸭,十只鸭骨,鸭血鸭肠各三十斤,拢共加起来才不到一贯钱,如今家里有豆子,去豆腐坊换豆泡也方便,巷子口有家赵婆婆豆腐坊开了很有些年头,去她家换最实惠。

豆泡本就软和,吸饱了鸭汤过后吃起来更是透着满满的鲜味儿。

本朝人多爱吃羊肉,鱼洋成鲜,羊肉只要去了膻味儿,便是极鲜的吃食。吃羊肉的风气许是那些世家大族带起来的,总之大户人家若做席面上,那么羊肉定是必不可少的,只是羊肉价儿贵。羊杂就便宜许多,这羊杂汤更方便些,每日起早去贩子手里收最新鲜的羊杂羊骨就是,一副全要了共也不过三四百文,加上一副羊骨总也不过六百文。

羊杂汤不同鸭血汤,得配切的细细的千张丝才好,无论是豆泡还是千张丝,只要同豆相关的,赵婆婆豆腐坊里头都有。

这一来只差粉丝了,用来做汤的粉丝要细,挑了许久,才在一间六陈铺寻到了合适的粉丝,这店家本籍原在安庆府,早年贩货到汴京,赚了些银钱便在汴京置了铺子,又将一家老小接来在汴京过活。

这铺子里头贩的红薯粉丝正是自家造的,年年这时节都蒸红薯粉刨粉丝来卖——

作者有话说:*1兄弟买靴的笑话源自《笑府》,有改动。

*2撒暂。酒楼卖小吃的小贩,一般是不管客人买不买,先将所卖的东西发给酒楼里头的客人,然后从客人那里得

些赏钱。

●整了个小抽奖,10个人一人100晋江币,7月9日开奖,感谢大家支持[狗头叼玫瑰][狗头叼玫瑰]

第24章

老鸭并鸭骨在大锅里熬了一夜,汤底色白清亮,闻得人垂涎三尺,只盛汤,粉丝烫熟过后加汤,再添那些鸭杂零碎,捞七八块儿鸭血,放芫荽淋香油,若有口重的还能添宝珠自家炸的红油辣子。

羊杂粉丝汤亦是如此,羊骨也是熬了整夜的,敲碎一半另一半用整根的羊骨,去了膻腥起吃起来只剩个香字,用的都是最新鲜的食材,吃起来自然也新鲜。

才叫家里人试试,个个都赞不绝口。

冬日里新鲜菜也只能吃上芫荽,院里垦出的两块菜地,一块种芫荽葱蒜,另一块只种白菜萝卜,这时节想吃新鲜的菜蔬,也只这些抗冻的能叫人解个馋。

头先做的砂锅打碎了些,有些底下焦黑也不好再用,宝珠新又去叫人打了一百来个,天冷过后摊贩都懒散些,码头上除了卖胡辣汤、热汤面一类的热食,其余摊贩生意都不怎么样。

趁着上冻前还是得多赚些银钱过冬,等上了冻,河里结了冰,船也要停了,到时码头人更少,生意也只能歇下。

早起天更冷,大哥推车出门,宝珠跟在后头关了门,阿秀还得在家里熬汤。

二人借着月色往码头走,天黑的越来越早,亮的越来越晚。

大户人家无论春夏秋冬,穿的都是绫罗绸缎,小门小户多还是穿棉麻,北地也不似江南,养不出好蚕来织绸,这绸缎自然就贵许多。幸而北地棉花便宜些,一家人冬日里都穿上了镶了厚棉的衣裳,大早上出门也顶得住风。

待寻到老位置,整个码头还是听不到人声,兄妹俩一人先吃了一碗鸭血粉丝汤,吃罢才觉得浑身都热乎起来,也有早起的摊贩问这多少钱一碗,宝珠放了筷子,笑答,

“三十文一碗。”

比起卖煲仔饭那会儿,这粉丝汤要贵了许多,毕竟都是下水,不算什么正经的肉,可自水患以后,物价儿都在涨,特别是吃食,这三十文买一碗粉丝汤也算不得什么了。

有的摊贩早上出门穿的少,这会儿被风一吹,冷的直打摆子,甄家食摊上有大伞,好歹能挡挡风,立时就坐下要一碗羊杂粉丝汤。

大户人家才吃的起羊肉,虽说宝珠自家认为鸭血粉丝汤好吃些,但只要有个羊肉的名儿,大多数人还是更愿意吃羊肉。

旁边卖花的阿婆今儿来的也早,篮子里装了些红菊在买,她倒没要羊杂粉丝汤,而是要了一碗鸭血粉丝汤。等好了就坐在自个儿带来的小杌子上捧着汤碗,一边吃一边捎带捂手。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新书推荐: 四合院:何家长子,开局娶旺夫女 小遗憾 我的甜甜圈先生 逆天狂妃好霸道 八零首富宠妻日常[重生] 如何占有漂亮社畜[快穿] 成为清冷影后的抚慰A 小户女 娇宠病美人女主后 天生戏骨[娱乐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