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 我爱赵大人(1 / 2)
第390章 我爱赵大人
「结呆寨,打硬仗」的正确说法是「结硬寨,打呆仗」。
发明人是湘军创始人丶人送外号「曾剃头」的大汉奸曾国藩。
这个战术的核心是通过大量防御工事将运动战转为阵地战,从而凭藉自身钱粮物资优势生生耗死对方。
太平军以及接过太平军衣钵继续抗清的捻军,均是被这一战术击败。
现在皖北盐匪的民众基础已经被赵安通过「政治工作」瓦解,匪首及骨干力量被迫藏身韭山,而围困的清军多达上万人,赵安又控制安徽一省的钱粮资源,自然选择围困战术以尽可能减少战场变量,确保自己亲自指挥的剿匪之战能大获全胜,从而可以凭藉此功进京跟董事长见个面,争取实任安徽巡抚,进而成为大清最年轻的封疆大吏。
但他把「结硬寨丶打呆仗」改了下,变成「结呆寨,打硬仗」。
同样是政治需要,硬寨和呆寨本质没有不同,但呆仗和硬仗区别就大了。
能打呆仗跟能打硬仗,能是一回事麽!
根据赵安的要求,各路绿营现在要做的就是利用山里一切资源,或垒石成墙丶或伐木树栅丶或在可开挖地区挖掘深壕,且不是只挖一道,而是至少三道,每道之间又密布陷坑,从而形成密不透风的包围圈,里面的盐匪除非投降,否则插翅也别想飞出来。
没有了民众基础,没有外部的粮食供应,没有熟悉地形的当地人帮忙,就凭这两千多盐贩子想据寨死守,不说痴人说梦,但也是难于登天。
投诚的盐匪陆续交待的情况都表明谢丶杨二贼在山中藏有大量金银和食盐,粮食储备则因赵安的突然动手不足,韭山虽然易守难攻,但山上也无法就地获食,因而只需围上两三月,盐匪的确会不战自溃。
如此,军事冒险主义绝不能抬头。
因为强攻失败很有可能会让盐匪突围,甚至如大堤上的蚁穴产生连环效应,令得赵安苦心经营的包围圈为之崩塌。
真让盐匪窜出来,自知绝无活路的谢丶杨二贼恐怕不当李自成丶张献忠也得奋力一搏了。
那样一来,真就是个烂摊子。
赵安也会面临严重的信任危机,老太爷要知道他不仅没搞定白莲教的又一次叛乱,反而还把安徽给搞乱了,就不是「小贷党」把老太爷薅秃,而是老太爷一声令下赵安的银行卡瞬间清零。
怎麽来的,怎麽没的。
总之,结呆寨丶打硬仗的原则不容动摇,署理巡抚的军令绿营自是不敢违抗。
接下来绿营摇身一变就成了施工队,围绕黑岩寨大兴土木,深达一丈丶宽两丈的壕沟如同巨蟒盘踞山脚,粗大木桩被重重夯入泥土连成密不透风的栅栏,每隔百步便立有可藏数名士兵的哨台,弓弩丶火铳一应俱全。
壕沟还不是只挖一道,而是连挖三道,中间密布陷坑,里面扎满削尖的竹子。无法开挖地区则用石头垒成高墙,墙角下还藏有大量火油罐子。
抚标和总督标兵各派一部警戒,盐匪若出寨就予以打击,确保后方围困工事不受影响。
凤阳府方面则将修工事所需的物资以及大量粮食往韭山输送,为让士卒有力气干活,赵安特批条子要藩库拨款万两用以购买生猪丶生羊运到前线。
清军这麽大的动静,盘踞在黑岩寨的盐匪怎麽可能看不动,如果说一开始不知道清军在干嘛,两天一过傻子也知道清军这是要把他困死。
守寨的匪首谢鸿武跟着其兄谢鸿仪走南闯北,也算通点武略,知这样下去己方迟早会因为弹尽粮绝陷入死地,然而包围他们的清军人数太多,又有安徽巡抚标兵和两江总督的督标在正面压制他们,使得谢鸿武有心出寨破坏清军工事也无力做到,只能将情况告知其兄。
清军这边俨然就是个尘土飞扬的工地,四千多清军连同凤阳府组织的几千民夫一同参与工事修建,看着好不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