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仕书屋
会员书架
首页 > 其他 > 废太子的奇妙旅行 > 115-120

115-120(2 / 2)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好书推荐: 和前妻姐卖CP好想死 我成了他正牌老公[GB] 捡到一条许愿龙 [原神]听说我是摩拉克斯的狗 挪威的森林 论联姻对象的整治与改造 第二个太阳 重回宿敌年少时 酥心蜜意(美食) 天堂向左,深圳往右

那边的粮食价格贱,如果没有国家补贴,就不会再有太多人去种田了,随便出去打个工,都比在家种田的收益高。

但是就任由田地荒芜了吗?

也就只有出钱补贴,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留在家乡。

他们现在还做不到这一点,但最起码的,让大家少饿肚子吧,争取把免去农税,作为他们的其中一个目标。

一年两年不行,那就五年十年。

总有一天,他们能让所有人都吃饱饭。

有人带头喊了一声:“皇帝万岁。”

官府的负责人愣了一下,随后可就笑了,“可别喊什么皇帝万岁了,这政策可不是皇帝下达的政令,也就是咱们这儿啊,天高皇帝远,我多给大家说几句,不知道你们听说过没有,年初的时候,那皇帝还要收咱们的人头税呢,都是被咱们的大人给瞒下来了。”

这消息,当初若真的公布出来了,还不知道要死多少人呢。

原本就恰逢干旱年生,再出这样的政令,那些年老的百姓,刚出生的婴孩,恐怕一夜之间就要消失许多了。

有的是自愿牺牲,给家里人留一条活路,有的则是迫不得已,或者根本就是不知情。

这消息虽然他们瞒得严实,但每个村,总有那么几个外地的亲戚,除了临近边城的几个州府,其他的地方,都是收了这个人头税的,

百姓怨声载道。

有不少人都是听说过这个消息的。

有人感慨:“咱们的知府的大人,是好官呐。”

君秋澜心里也在想,如果没有他的出现,其实段文也绝对是这个世道上难得一见的好官了。

很多百姓心里都在想,好像就是去年的年底,这位新知府上任之后,才给他们带来了如此多的变化。

别的不说,家家户户盘的暖炕,去年冬天,他们村一个冻死的人都没有。

勤快一些,去山林里捡一些柴火囤积着,冬天在屋里,也不会冻得瑟瑟发抖了。

哪怕是家里穷到一定地步了,一家人就盘一张大炕,挤一挤,也都熬过了那个冬天。

还有红薯。

刚开始,官府要他们把村里最肥沃的土地让出来种植红薯,他们还不乐意来着,虽然官府说这个红薯的产量是常规粮食的好几倍,可大家都没见过,心里没底呢。

除了这些他们切身的体会,还有一些潜移默化的改变。

总归,今年虽然经历的旱情,可奇怪的是,大家的生活好像是越来越好了,也就是缺水的那段时间难熬了一些罢了。

有人就好奇了,鼓起勇气:“那这次的粮税,也是咱们的知府大人做主减少的?”

负责人:“也可以这么说,不过,真正提出减少税收的可不是知府大人,是知府大人上面的同志。”

“同志?”

又有人好奇了,偶尔他们上街,也能听到这样的称呼。

大家现在基本上都学过一些基础的字,词汇,同志这两个字的意思,也不需要多解释。

负责人继续说:“那是一位伟大的年轻人,他将带领我们走向一个新的世界,以后,大家再也不会饿肚子了,人人都能穿暖,每年都能做几身新衣裳,不管男女老少,都会有读书识字的机会,粮仓里有余粮去养硕鼠,兜里的银子都能压破钱袋。”

这是一个怎么样的世界?

光是听这几句话,就足以让人热血沸腾了。

村里的李秀才,以及安排过来的两个知青,他们心里都是有数的,不约而同地看向了君秋澜。

其实刚开始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他们心里也纠结。

刘秀才是读书人,读书人难免把忠君爱国刻在了骨子里,读书科举,除了想要光耀门楣之外,亦是想要为朝廷效力。

突然间,他就成反贼了?

可仔细一想,如果他真的有能力走入朝堂了,他又能做什么呢?

特别是他见到了他曾经的偶像,苏先生。

苏先生那样的大才,明明为国为民做了那么多的好事,可最终却被流放到边城,蹉跎度日。

再一想到君秋澜,他们身边的这些变化,其实不是段知府上任之后才发生的,其实从这一家子被流放过来,就已经有端倪了。

比如去年的疫病。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废太子的奇妙旅行》 115-120(第6/16页)

另外两个知青,他们的情况就要好很多了。

他们能从这么多读书人中脱颖而出,那就证明,他们的基础学识是过关的,甚至也有夫子感慨过,如果他们不是商籍身份,恐怕也能去科举这条路上拼杀一番。

是的,就因为他们出身商籍,所以跟无缘科举,甚至,他们走到外地求学,有良家子知道他们是商籍出身,都要看低他们几分。

还有更恶劣的,那就是假意跟他们结交,实际上就是把他们当钱袋子。

还美其名曰,等他们以后科举做了官,也能庇护几分他们的家族生意。

但是,现在不同了。

段知府给他们开会的时候就说了一句话:“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是一个人人平等的世界。”

就光是人人平等这四个字,就足以让他们去抛头颅洒热血了。

父辈都是商籍,虽然有几个钱,让家里衣食无忧,可是,他们所遭受的白眼,受到的压迫,也都是实实在在的。

里正似乎也彻底明白过来了,看向君秋澜的目光,多少还是有些复杂的。

他知道,君秋澜绝非池中之物,必定会有动作,没想到居然是直接造反,反了这个朝廷。

他心中叹息,造反,是要死人的。

可是这官府的负责人,展望的未来,实在是太诱人了。

他儿子也在官府做小吏,得到的消息更多,受过的思想教育也更多。

有时候,他甚至都觉得自己跟不上儿子的思想了,现在想想,原来根源出在这里。

他又叹了一口气,其实仔细想想,真要打仗,也是霍将军带领军队冲在前面,霍将军是个打仗的天才啊,未必打不赢朝廷呢。

再说了,他们这种小老百姓,谁能带领他们过上好日子,这才是最重要的。

君秋澜来这里一年多,默不作声,可他做的事情,足够了,也太多了。

再反观现在的帝王,哪怕是他生活在边城这样的小地方,都听说过不少的消息了,年纪越大,越是不靠谱了。

就这一两年,做了多少损害百姓利益的事情啊。

这样的人,真的配坐在那个位置上吗?

再说君秋澜。

此人待人宽厚,性子也温和,如果他做了皇帝,应该会比现在好很多吧。

君秋澜站在人群外,也不说话。

这也是他们计划的一部分。

就要趁着这个机会,让百姓们了解到这样的一个未来,心中埋下一颗希望的种子。

同时,也是把现在的官府拎出来拉踩一番,让大家心中有个对比。

这个时代的车马慢,信息传递的速度也慢,百姓们想要知道一点外界的事情,难。

负责人都是被孔盛统一培训过的。

除了刚才那番展望未来的话,还说了一些别的,但样样都是务实的。

是百姓们近期就能看到的希望。

画大饼,但也要先让人尝到一个滋味吧。

这次的粮税减半,算是其中一件。

接下来,招人修路,又是一件。

不是不给钱的征收徭役,是花钱雇用大家去做工,每日三十个铜板,包一日三餐,还包住处。

赚钱啊。

每年秋收过后,就是农闲了,农闲的时候,谁家没几个男人出去找活儿干呢?

还不一定找得到。

现在是官府要招人呢,这么多人都听见了,工钱,待遇,都说清楚了,总不能还抵赖吧?

有了农税的减免,加上之前的一些政策,他们还是很信任现在的官府的。

当即就有人举手报名了。

负责人笑了笑:“大家也别着急,选人的事情,交给里正和村里的知青负责,要评估大家的身体健康情况,也要看家中的困难程度,这事情还不着急,马里正在七日内把名单交上来就行了,具体的要求,我们也有文书说清楚的。”

马忠连忙拱手,“一定不负大人的嘱托。”

“诶,别喊什么大人,我也只是一个小吏,大家都是为百姓效力的,都是为了让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以后也称呼彼此一声同志即可。”

“好好好,同志,我一定完成任务。”

负责人点点头:“还有一件事情,那就是关于婚嫁的问题了,我知道这个事情可能让大家比较难以接受,但大家也都请放心,绝对是为了大家好,也是为了大家的子子孙孙和未来。”

这句话,大家就不太能听明白了。

君秋澜心里有数,是要提高男女成婚的年纪了。

这个事情交给了田瑞在督办。

这段时间,他骑着新买的小驴子,带着几个段文安排给他的同志,走访了不少的村庄。

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

每年,因为难产而死的女子,不计其数,几乎每个村子都在发生。

刨根究底,是这些姑娘的年纪太小,最大的不过十五岁,最小的才十三岁。

按照君秋澜的说法,这个年纪的姑娘身体发育都还没成熟,来了月事,也仅仅代表着她的生育系统开始发育成熟,并不代表她马上就能生孩子了。

除此之外,还有君秋澜提出的另一个问题。

近亲结婚。

这也是每个村子都在发生的事情,而每个村子,总有那么一两个傻子,这就是最好的证明了——

作者有话说:感谢大家的支持呀,爱你们。[比心][比心][比心]

我发现还是准时更新更好,嘿嘿嘿,我也没那么大的压力。

第118章 改革

这些傻子, 去调查一下他们父母的身份,几乎都是近亲结婚。

其实,近亲结婚, 不只是生出有智力障碍的孩子,还有可能生出畸形儿。

这个时代可没有孕检这么一说。

只有到孩子生下来之后, 才能知道情况,顶多是经验丰富的大夫, 能通过把脉看出男孩儿女孩儿,但是,胎儿是否有什么疾病,单靠把脉几乎是不可能发现的。

但是为什么能见到傻子,却很少见到畸形儿呢?

畸形儿在传统的观念当中, 被视为不祥的存在, 这样的孩子,基本上都是刚出生就被‘处置’了,根本等不到他们长大。

到时候只需要对外宣称生出个死胎, 或者刚生下来就没了,其他村民心中大概也知道是怎么一回事, 但大家都不会多说一嘴。

因为他们所处的环境, ‘历来’都是如此。

所以大家都默认了这种处理方式。

更可怜的是那些姑娘, 原本也不是她们的错, 可是当她们生下畸形儿,所有的错误,都会归结到她们的身上。

可现在, 有人告诉他们,亲上加亲,属于近亲结婚, 本就是错误的。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废太子的奇妙旅行》 115-120(第7/16页)

表兄妹跟堂兄妹没有任何区别。

人群中窃窃私语。

有人问:“我女儿从小跟我娘家的侄子定了亲,这该怎么办啊?而且我娘家大哥跟嫂子也是表兄妹,可他们的孩子也不是傻子,也没有任何疾病啊。”

负责人:“这只是个例,千万别抱着侥幸的心理。”

这个时候,同村有个小伙子站出来,“婶子,你说的是隔壁村的大牛吧?”

“是大牛啊,多健壮的一个小伙子,瞧着一点儿问题都没有。”

那个小伙子犹豫了一下。

村里的知青站出来:“小同志,有话就直接说,若真有什么问题,未来后悔就晚了。”

那小伙子支支吾吾半天,才开口说了话:“头两年,我们下河去摸鱼,顺着水飘到隔壁村子里了,李大牛也在河里摸鱼,夏天热,衣裳打湿了,裤腿也是挽起来的,我们好几个人都看到那李大牛身上的皮肤像蛇皮一样,不知道算不算近亲成婚带来的疾病?”

“算的。”君秋澜站了出来:“近亲结婚,会产生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病症,恰好这种浑身像鳞片一样的病,就是其中一种。”

其中的科学原理,对于古代人来说太过于复杂了,但如果身边就有真实的案例,他们就更容易理解了。

说话的大婶儿整个人都有些恍惚了。

侄子出生的时候,她其实就在身边,刚出生的时候,其实症状不是很明显,就是感觉皮肤不如其他婴儿滑溜,她母亲说,是冬天太干燥,也没法给小婴儿洗澡。

再后来,她也出嫁了,回娘家的时间不算多,但每次见到小侄子,都是裹得严严实实的。

现在想来,一切都是有迹象的啊。

难怪她嫂子在她女儿出生没两年,就急着过来定娃娃亲,说亲上加亲,让她把女儿嫁回娘家,以后也不担心闺女受婆家的欺负。

这些年,女儿每次回去,嫂子和娘亲,都是疼她得很,稍微干点活儿都不让。

侄子大牛也是长得人高马大的,干活儿也是一把好手。

她瞧着也欢喜,毕竟她也是从姑娘家走过来的,就算跟婆母相处得再好,也总有受委屈的时候。

把闺女嫁回自己娘家,好像确实是能好一些。

可是,万万没想到,娘家人打的是这样的主意啊。

试想一下,如果真如这小伙子说的那样,侄子浑身的皮肤跟蛇皮一样,哪家的姑娘看见了不害怕?

结婚了,洞房那点儿事儿,都不需要多说。

总不能穿着衣服干事儿吧,穿一日,总不能余生都穿着衣服。

到时候人家姑娘看见了,不得闹回娘家?

到时候不是所有人都知道了他们家生了个蛇皮娃?

自家的人,就算东窗事发,为了那点情分,基本上都忍了,毕竟生米煮成了熟饭,再嫁也不容易。

那大婶儿气得浑身都打哆嗦,心中又是难过得紧。

“杀千刀的,眼瞅着我闺女都到出嫁的年纪了,现在表哥不能嫁了,退了亲,哪里再好找人家啊。”

负责人看了看君秋澜,目光略微尊重。

君秋澜示意,还是让负责人自己说比较合适。

负责人颔首,继续说道:“这就要回归我们刚才说的第一个问题了,大婶儿,您闺女今年几岁了?”

“十五了。”

负责人就笑了:“那就成了,您还有两年的时间给闺女物色好人家呢,现在咱们政府有规定,男女婚嫁年纪,不能低于十七岁。”

十七岁,已经是君秋澜争取出来的最大年纪了。

在一个普遍十四五岁成婚的年纪,提高两三年,对于这个世道,已经不容易了。

也是考虑到了现实,他们这个时代,人均寿命太低了,不可能真让所有人满了二十才结婚。

咨询过大夫,又走访了民间,到十七岁这个年纪成婚,难产的概率就减少了很多。

十七岁成婚,就算成婚之后立马有了孩子,出生的时候,也将近十八岁了。

底下的村民们又开始窃窃私语。

男女都得等到十七岁才能成婚,是不是稍微晚了一些?

村里普遍的年轻人都是十四五岁成婚,也有更早一些的,拖到十七岁还没成婚,那一般都是有特殊情况。

比如守孝,或者是家贫,还有一些别的乱七八糟的原因。

总归,一般的人家,差不多十三四岁就开始相看人家了,这……突然又要晚几年。

负责人继续说:“这也是为你们好,你们也在村里生活一辈子,咱们村有稳婆吗?”

村里还真有一个。

稳婆走出来:“大人,有什么吩咐?”

负责人笑了笑:“不是才说了吗?以后都管对方叫同志就行,这位大娘,您做稳婆多年,遇到过那些难产的姑娘,一般都是多少年岁?”

稳婆想了想。

其实什么年岁的都有,哪怕第一胎顺利,第二胎也有难产的可能性,这个就不好说了。

不过,仔细算了个数,“好像年纪小的姑娘,更容易难产。”

他们村,今年都还出了一起姑娘难产,一尸两命的惨剧呢。

负责人面容变得有些严肃:“大家都听见了,年纪小的姑娘,身体,骨骼,都还没发育成熟,这个时候生孩子,母体和婴儿都很危险不说,生下来的孩子,也容易体弱,养不活。”

人群中窃窃私语,好像是有道理啊。

也有人悄悄说起,某某家的姑娘,瞧着身子骨挺好的,出嫁之后,没两个月就传来了好消息,结果生孩子的时候,差点儿没救回来,孩子也没了。

仔细想想,那姑娘生孩子的时候,还不到十五岁。

从前其实也有人注意到过这些问题,但是大家都是这样的,也就没有人站出来说过这个话。

负责人:“优生优育,才能让大家的家族更加强大,健康的姑娘,小子,身子成熟了之后,生下来的孩子,也会更健康,健康的孩子长大,才能真正为家族创造更好的条件。”

优生优育。

大家慢慢咀嚼这几个字。

是啊,优生优育,村里那些身体好的小夫妻,有的要孩子要得晚一两年,生出来的孩子壮壮的,打小也不爱生病。

年纪更小的夫妻,就算生下孩子,养不活的,也比比皆是,如此一来二去,反而耽误了时间。

晚个两三年成婚,也没什么的。

姑娘养在家里,也还能帮衬着家里一点儿。

这晚婚晚育,优生优育,近亲结婚的事情,算是交代妥当了。

接下来就是上学的事情了。

村里的村学,当初改革的时候,是君郁参与了的,也说了,姑娘和小子都能来上学,大家的学费都是一样的。

但是能送姑娘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废太子的奇妙旅行》 115-120(第8/16页)

来上学的,整个村子就两户人家,而这两户人家,恰恰好,都还是前几年被流放过来的,深知姑娘读书,也是有好处的。

其他的人,就没人这么想了,觉得送姑娘读书,浪费钱,也浪费时间。

反正现在有知青带领他们脱盲,聪明的姑娘,偶尔跟着知青,也能学几个字,长此以往,那不就等于免费学习了吗?

谁还愿意花钱送姑娘去上学啊。

负责人高声道:“城里的女校,大家都知道吧,后续,这女校要开办第二所,第三所,甚至是更多,同样的,大家也知道,女校那边后续是要学技术的,还能在工厂里做工,拿工钱。”

是这么一回事,村里也有姑娘被选上的,每个月都能带点钱回家,家里都可高兴了,说亲事的时候,都能有底气瞅着家庭情况更好的婆家了。

负责人继续说:“女校的校长,咱们村也不陌生,宋夫人说了,女校的教育资源有限,但是工作岗位需求量高,如果姑娘能直接通过文化水平的考试,就能直接上工赚工钱,在女校读书的工人,做工的时候,还得抵扣学费,但是直接招聘的女工,是不需要用工钱抵扣学费的。”

末了,他的语气又十分认真地补充了一句:“不过,大家记住了,是要能通过女校考试的,不是随便认识几个字就行的。”

他解释得十分详细了。

没有一个村民听不懂。

他们仔细算了一笔账。

把家里的姑娘送到村学去读两年,现在读书也便宜了,具体花费,咬咬牙就省出来了,等到姑娘去工厂赚钱了,那学费不就能赚回来了吗?

比起先通过入学应聘,在女校还继续读书,然后赚的工钱还要抵扣学费,实际上要更划算啊。

负责人又继续说:“村学这边,姑娘学费,只收小子的一半,当然了,这笔钱是咱们组织补给学校的,具体这个政策会实施到什么时候,未来再说,大家抓紧的吧,说不定以后这政策就取消了呢。”

姑娘学费减半,也是君秋澜和田瑞商量出来的结果。

如果跟男孩子一样的学费,就算未来能有机会去工厂上班赚钱,依旧会有很多人不乐意送姑娘去念书,毕竟知青扫盲是免费的,能学多少,都算自己的本事。

但如果学费再减免一半呢?就会有更多的人心动。

负责人继续说:“村学里,如果成绩优异的姑娘,可以通过知青夫子的举荐,先一步去参加工厂的招聘考试。”

这又是一个筹码。

提高这个时代女性的地位,想要姑娘们觉醒,要怎么做?是要让她们自己先看到自己的价值。

否则天天喊口号,不顶用啊。

实现自我价值,才能抬得起头说话。

优秀的姑娘,在工厂除了做基础女工之外,还有可能被培养,走到更高更远的地方去。

久而久之,大家的想法,也会跟着发生转变。

这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这个过程总要有一个开端。

事情都说得差不多了,这才开始收今年的粮税。

粮税减半,每户人家准备好的数额,分一半出来,剩下的,就是他们自己的粮食了。

有老农感慨,这人上了年纪,怎么日子越过越好了呢?

君秋澜看了一会儿,田瑞找了过来。

“君同志,之前你交给我的事情,有着落了。”

他指的是风月场所改革的事情。

那么这种话题就不适合在百姓堆里聊了。

“去你家坐坐吧。”

田瑞赶紧点头,“家里还有两位同志,也多亏了君同志之前提供的方式。”

彻底改革,让所有人都远离‘娱乐’行业,恐怕短时间内也难以实现。

靠官府强制执行,到那时,姑娘小倌们又该何去何从。

给他们另一条道路,这才是合适的。

无论在哪里,无论身处什么时代,娱乐都是少不了的。

去逛青楼南风馆,也不全是为了那档子事儿,也有的就是为了去吃茶听曲儿看表演。

只是这地方贫瘠,娱乐都被浓缩到一种地方去了。

他们现在要去掉的就是那些龌龊事,靠正经表演赚钱,不低人一等。

就像君秋澜,在现代不也一样做了个所谓的戏子吗?

观念是要慢慢去改变的。

田瑞在京城生活过那么多年,京城的娱乐就丰富多了。

勾栏瓦肆,不要跟青楼和妓院混为一谈。

现在田瑞的初步改革,青楼和南风馆改成勾栏,吃茶听曲儿看戏,听说书。

再加上君秋澜也提供了一些娱乐方式。

桌游。

狼人杀,棋牌麻将,大富翁等等。

不许赌博,可以自己带几个好友,一边吃茶喝酒,一边玩游戏。

至于从前那些姑娘,小倌,全部改头换面,从服务员做起,有特长的,就去参与演出。

总能把日子过得下去,怎么着都比从前那个行当更安全,也更体面。

至于卖身契。

别想了,官府下一场要整治的就说卖身契的问题。

以后都是人,哪有什么奴。

田瑞解说完最近的安排之后,又道:“青楼那边的老鸨只考虑了一天,就同意了我们的改革,我从前待的南风馆,现在都还没回信。”

多半是悬。

他也了解那老鸨的为人。

小子卖进去,做一回生意,自己拿到手里的钱,少得可怜,其余的全部被老鸨‘抽成’了,还美其名曰:你们家里人把你们卖过来,我是花了钱的,还供你们吃喝,教你们技术。

君秋澜思索片刻:“必要的时候,找官府出面吧,以后把□□列入刑法,没了顾客,看他怎么做生意。”

到时候想赚钱,不还得跟着他们改革吗?

田瑞笑了笑:“我们也是这么想的。”

新的法律,还在逐步改善中,以后真的要做到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了。

不,他们以后没有天子了。

是任何人犯法,都是同样的刑罚,绝对不会再权贵凌驾在普通人之上了,也绝对不会再出现有钱人花点钱,就能减免刑罚的情况了。

说起律法的完善,也是君秋澜今天请假的主要目的。

他得去城里看看,当面跟大家一起讨论一下。

要依法治国,光靠几个人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革,还是会有不足的地方。

之前君秋澜给了他们一部现代的民法典作为参考,但是也不能全部照搬。

步子不能跨得太大了。

关于青楼和南风馆的改革说完了之后,君秋澜就准备进城去了。

时间耽搁不得,恐怕中午都得在城里的宅子里穿越了。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废太子的奇妙旅行》 115-120(第9/16页)

可这个时候,田瑞又叫住了他。

“君同志,其实除了青楼和南风馆,还有暗娼,妓.院,这种地方,改革的难度就更大了,不知君同志有没有好的建议?”

其实这些都不在君秋澜涉猎的范围内,但这个事情他还是很重要。

这种地方,是属于法律禁止之后,都不能完全抹杀的灰色地带。

哪怕是在另一个世界,他都依旧听说过类似的东西。

他狠了心:“那就直接让官府出面严打,彻底关闭这种地方,那些姑娘小倌,全部先集中起来,我再想想办法如何去安顿他们。”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最好的办法,还是给他们找个好的去处,能让他们养活自己。

或许再办一个厂房,是个不错的选择?

但是这个厂要做什么呢?什么是他们能做的呢?

这还需要再考虑考虑。

其他的厂房,都是先确定了要做什么,然后再定向招工,这个厂房就不同了。

“成,那君同志先去忙。”田瑞说:“我再跟其他两位同志商量一下,哦,对了,您等下进城,看到热闹的时候,可别笑话我们。”

什么热闹?

君秋澜怀着好奇的心,进了城,一看,还真没忍住笑了。

原来是田瑞雇用了一帮小孩儿唱儿歌。

大致的内容,还是妇女也能顶半边天,她们应该走出后宅,解下围裙,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还是之前君秋澜就想过的问题,没有实际的政策作为支撑的话,光喊口号,其实用处不大。

不过也不是完全没有用的。

最起码,把种子给她们种在了心间。

让她们以后受了委屈,有冤情的时候,能找到妇联的人帮忙。

君秋澜凑了会儿热闹。

然后就去找段文和蒋律,以及其他几位参与刑法修缮的同志。

初版一定拟定得差不多了。

“君同志,你先来看看吧。”蒋律说:“从轻刑的收容教育,到重刑的死刑,每一条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做了改革,此外,还有一些新增的,比如这以后宗族私自处置家里犯错的人,要如何判决等等。”

宗族的问题,确实是不容忽视的。

官府和地方宗族,就跟皇帝和世家一样,之前都是要维持一个平衡。

现在他们就要打破这样的平衡,其实不光是宗族,还有很多村子都是一样的。

族里,村里,有人犯了事儿,多半都是由里正,村长,族老一起商议一番,直接就把犯人给处置了。

别看这样是给官府减少了麻烦,可这其中,有多少冤假错案呢?

滥用私刑,一直都是不可取的。

其实,他们也不是非要自己处置,更多的情况是什么,是报案太麻烦,大家都害怕见官。

官府衙门他朝南开,有理无钱你莫进来。

这是百姓都知道的一句顺口溜。

若非是天大的冤情,或者重大的案件,愿意来衙门报案的人,还真不多。

这样的情况得改。

狠狠地改。

他们以后的政府机构,就应该是为百姓服务的。

君秋澜颔首:“最近辛苦大家了,等到这里法律拟定完成之后,几位就能稍微休息一下了,过段时间,还得组建一两个新的部门,都跟法律相关,到时候几位可又有的忙了。”

他指的是警察局,还有法院。

以后百姓报案,不用再去衙门敲鸣冤鼓了,直接到局子里去登记报案。

再由警察,也就是捕快去核查案件,确定好之后,再抓人,但他们只负责抓人,要如何判决,就要交给法院了。

把各个部门细化一下。

从前,段文一个知府,既要审理案件,又要处理各种各样的公务。

那么,组建这样的部门,牵头改革律法的蒋律来带头,是最合适不过的。

他自己亲自修善改革的法律,他总不能自己打了自己的脸。

蒋律还挺不好意思地看了看段文。

这可是从段知府手里分权了啊。

段文笑眯眯的,“这部门赶紧给组建起来吧,别看来报案的人不多,但边城还是有这么大,哪怕是一天一起案件,都够我忙活了。”

把抓人,断案,审判这样的事情交接出去,他也能轻松一些。

君秋澜也是这个意思——

作者有话说:明天一定就可以给大家加更了。

爱你们,么么哒[亲亲][亲亲][亲亲]

第119章 配方

见段文如此豁达, 蒋律就更坚定了自己的心,以及要走的这一条未知却美好的道路。

修订过的法律草案,君秋澜快速浏览了一遍。

越看, 越是惊叹。

不愧是擅长古今法律的人才啊,结合了古, 今,以及民法典, 总结出了最适合他们现状的法律。

君秋澜还没细看,但无论他翻到哪一页,都是挑不出错的。

略微思索了一下,“律法的事情交给蒋律同志,真算是找对人了, 另外几位同志也是功不可没, 但是我发现一个问题。”

蒋律也很谦逊,他知道不能以偏概全,他们总归参与修订的就这么几个人, 也去民间走访了,还结合了现有的一些案例, 但难免还是会可能出现疏漏。

就是要趁着现在还没发布, 尽可能地将法律修订得更加完善。

“君同志尽管说。”另外几个同志也很期待君秋澜给他们提出的意见。

君秋澜笑了笑:“大家也不用紧张, 其实总体看来也没什么问题, 但是我发现,大家好像是在为边城修订法律。”

一句话,让蒋律和段文都恍然大悟。

边城, 是他们走向新道路的开端。

考虑问题的时候,难免以边城的改革为主,包括之前其他的改革, 也都是把边城当成是试验点。

所以他们忽略了一个问题。

他们定制的法律,应该是面向全国的。

他们的组织,一定会越发壮大,版图也会越来越辽阔,这回的法律试验成功之后,愿意跟随他们的这几个州府,都会是下一个执行者。

未来,会有更多的人,更大的区域,需要通过他们修订的法律去进行管理。

这何尝不是另一种以偏概全呢?

他们不能只盯着眼前这一片地方。

君秋澜含笑:“莫要担心,只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去进行一点小修改即可。”

蒋律颔首:“一定不负君同志的嘱托。”

“别紧张,万事都还在摸索当中,能有我们这一帮同志,共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新书推荐: 当夏荷绽放 临风顾盼 夜里的北极星 [综漫]这个柱吃了烫嘴 冷雨烈情 恐怖擂台:开局红白撞煞吓哭全球 当反派大佬的极品对象还活着 恶女,但五岁半 文豪咒术师穿进猎人后 火葬场见鬼去吧[快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