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节(2 / 2)
刺头走了,便无人再敢提此一事了。
就是刚刚那些言官,也纷纷闭了嘴。
此番对苏渝的参奏,便以太子出宫去书院上课结束了。
而下了朝之后。
朝中并不乏有聪明的人,也是不难发现。
那群拱火的言官,大部分,是太子门下。
纷纷可惜,他们苦心孤诣,大胆谏言一番。
却是最终也没能让那苏渝被处罚。
反而是,太子要出宫和一帮平民一起学习了。
这岂不是,陪了夫人,又折兵?
只是他们哪里知道。
出宫,入书院,本就是太子所求。
自从二皇子李承泽,将苏渝所说之话,告诉了太子。
太子便苦想了几日,终于下定决心。
号召了手下文臣,来了这一出釜底抽薪。
幸好,终于是得偿所愿。
而至于说,这样冒险的行为,可能会得罪苏先生。
但太子也不是什么蠢笨之人。
他知道,先生会明白他的意图。
事情到这里,原本也是比较完美的结束了。
只是不知为何,过了几日。
庆帝却忽然怒斥了,鉴察院院长陈萍萍一顿。
大意是,陈萍萍管教下属无方。
某些官员,自己院里的事都干不好,还去管旁人的闲事。
实在是吃饱了撑的。
陈萍萍原本是静静闭眼听着,御史大人们对苏渝的弹劾。
忽然听到陛下对自己的斥责,便也微微笑着应和。
皇帝陛下的这一斥责,也不知是在指桑骂槐,另有所指。
还是,确实在点鉴察院的某些人。
陈院长仿佛并不在意。
但鉴察院的高级官员们,却心想。
万一宫里认为他们也都是些在其位,不谋其政的人。
这可怎么说的清楚?
总之,当日下朝之后。
鉴察院内务部便开始了一场浩大的内部自查。
而调查的最后,却是查出了王启年。
因为有很多曾经路过书局,路过医馆,路过一石居的鉴察院官员证明。
王启年私下里,在给那位名满京都的苏先生做掌柜的和车夫。
王启年一头雾水地接受了调查。
隐去了部分事实,略过了一些细节。
内务部最终发现。
王启年也只是下了值或者轮休,才去给苏渝做事。
只好算了,停止调查。
但还是随便找了个由头,将他踢出了鉴察院。
王启年就这般可怜的被赶了出去。
但他是不可能将苏渝的事说出去的。
因为他心里隐隐清楚,这事儿不是表面这般简单。
失去差事虽然可怕,但得罪了苏兄,定然更可怕。
这是他做贼做官多年,锻炼出来的敏锐直觉。
当然了,做了忠心之事,不表表忠心,那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