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完结】(1 / 2)
<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重生后成了帝卿白月光(女尊)》 【正文完结】(第1/2页)
第125章
“陛下,臣以为小谢大人所求不妥。”
在历时整整一盏茶的死寂后,终于有人在这落针可闻的大殿中发声。
朝中之人为了区分谢清宴与谢廷玉,当二人同时在场时,会特意以小谢大人来称呼谢廷玉。
谢廷玉不由抬眸看向说话的此人,是上次在凤阁议事时主张以和亲来息事宁人的薛掌事。
薛掌事持芴出列,言语朗朗,说得凿凿有词,“陛下,谢大人克敌之功,臣等不敢妄议。然功过岂可相抵?当年她擅劫帝卿,引发战端,虽终得胜,然此目无纲纪之举,岂能因后功而抹杀?若开此先例,他日诸将效仿,以武犯禁,朝廷法度何在?”
谢廷玉指腹轻抚象笏边缘。她啧了一声,不愧是文官啊,有一张舌头就是会说话,直接给她扣上破坏朝廷法度的帽子。
但,好像也并未说错?
此言一出,满殿哗然。
又有人出列,“陛下!谢大人之功,虽彪炳史册,然祖制如山,岂可因功而废?帝卿下嫁,应当辞爵,此乃百世不易之规。今日若开此先例,后世皆以功要挟,礼法何存?国体何在?臣等泣血,万请陛下三思!”
可以,搬出了那条祖宗铁律。此制虽流传百年,却非姬氏所创,实为前朝司马氏旧规。姬氏革鼎之后,诸多制度因循未改。
谢清宴闻言,眼风如刃扫过二人。虽听得一阵怒火,因此事系女儿自身所请,终究阖眸未语。
有人反对,自然亦有人支持。
谢廷玉只觉得身旁耳风阵阵,眼角觑到袁望舒出列,只听她慷慨激昂道:“陛下,谢大人土断富国,征战扩土。此等不世之功,难道还抵不过一纸祖制?昔日祖制为防外戚专权,然谢大人对陛下之忠心,天地可鉴!若以此功求一婚旨,尚不能得,岂非令天下功臣寒心?”
王兰之应声出列附议。
随着这两位战功赫赫的将领率先表态,加之谢廷玉如今在司戎府的显赫地位,数名武官相继出列,齐声附议。
薛掌事还欲再谏,姬洵抬手止住。她缓缓起身,步下御阶,行至谢廷玉面前,虚扶其臂令其平身。
此举已然是在向满朝文武释放一个极为明确的信号。
“朕——”
姬洵伸手轻捏谢廷玉掌心,“相信老师的忠贞。”
她转眸看向薛掌事,“薛卿在朝多年,何以仍天真地认为,两国交锋真是因老师一人之举?”
薛掌事冷汗岑岑,面色发白,“臣……”
“众卿口口声声祖制,”姬洵截断话语,目光扫过满朝朱紫,“可还记得麒麟殿上叛军刀斧相逼之时,是老师星夜驰援平定乱局,是帝卿将朕护在身后!若无她二人,社稷早已倾覆!在朕心中,她们不仅是臣子,更是至亲!”
她转身重登御座,声如金石,“老师之功,再造山河,非寻常爵禄可赏。朕意已决,特许老师谢廷玉不辞官爵,尚帝卿姬怜。此举非为私情,乃为昭告天下,忠勇者,朕必不负。于国有功者,律法亦当为其让路!”
谢廷玉深深叩首:“臣谢主隆恩,感激不尽。”
后续再说什么加封食邑,赐丹书铁券云云,谢廷玉半个字都未听进。满心满脑只反复回荡着那金声玉振的两个字——
成亲。
她要和怜怜成亲啦!
不是月下私会,不是金屋藏娇,而是要堂堂正正地用朱轮华毂,将她的怜怜风风光光迎入谢氏宗祠。
朝会方散,谢廷玉当殿求亲的佳话已如生双翼,顷刻传遍建康。茶坊酒肆,市井巷陌,人人皆在议论这桩惊世姻缘。
事后,谢廷玉被袁望舒、王兰之、崔元瑛三人硬拉到酒馆,如同审问犯人一般,被团团围住。
谢廷玉讶然:“你们要干嘛?你们不要过来啊!”
王兰之先开口,满脸狐疑:“你和帝卿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崔元瑛立刻举手抢答:“我知道!”
王兰之瞥她一眼,听她一本正经地说:“就是那个……让我想想……蹴鞠穿杨比赛之后。我搬到谢氏山庄住的那阵子,可是亲眼见过谢二鬼鬼祟祟地带个儿郎回来,那就是帝卿,对吧?”
谢廷玉纠正:“没有偷偷摸摸,我是光明正大在夜里带回来的。”
袁望舒朝崔元瑛冷嗤一声,慢悠悠反驳:“笑话,明明是在清凉山庄的赏花宴,就已经暗通款曲了。”
三人一齐扭头盯着谢廷玉。
谢廷玉举起酒盏,干脆一碗水端平,“嗯……你们各自都说得很在理。来来来,喝酒,二姐不说大姐。”
既行婚仪,姬怜自然不便再住在谢园长好院。而帝卿府久未洒扫,谢鹤澜当机立断,待谢廷玉前往衙署理事后,即刻遣人将姬怜迎回宫中婆娑阁暂住,言明此乃“新婚不同房”的古礼。
为防谢廷玉夜探宫闱,谢鹤澜又亲自邀人至蓬莱殿,苦口劝诫,类似于新婚前三日断不可相见,否则于姻缘有妨云云。
谢廷玉小鸡啄米似的点头,当真老老实实没有爬墙,爬窗一次。某位美人也是很信这些什么传闻,只得忍耐寂寞,将窗阖得严严实实,但实则心里那个难过苦涩只有他自己知道。
此番帝卿下嫁乃皇室大婚,吉期经太常院慎重卜算,定在草长莺飞的二月初三。
较之上回被迫和亲的冷清,此番婆娑阁处处张灯结彩,宫人终日为喜服,婚仪忙碌不息。
姬怜与谢鹤澜并肩坐在正殿,看宫侍们鱼贯呈上各式喜服。
谢鹤澜含笑轻抚绣纹:“喜欢什么花样?这儿有鸾凤和鸣、鸳鸯交颈……”见姬怜指尖流连于那件并蒂莲纹的婚服,笑问,“中意这个?”
姬怜眼波盈盈:“我曾赠她一柄玉梳,上头刻的也是并蒂莲。”
谢鹤澜微怔:“何时所赠?”
姬怜答:“就是她出征剿匪那时。”
二人又兴致勃勃地挑选起团扇、簪子、妆奁,讨论之时,姬怜眼中满是待嫁的欢欣。
光阴如白驹过隙,转瞬已是二月初三。
晨光熹微中,婆娑阁内外忙碌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