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110(1 / 2)
<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悍夫郎》 100-110(第1/20页)
第101章 第 101 章 ……隆儿你在……
“你说你, 坊间的谣传你也信。那送子菩萨都解决不了的事,一个乡下秀才抄的经文就管用?”
秦家的客房里,一名衣着华贵, 年近五十的妇人道:“寒哥儿, 你就听娘一句劝, 给桓儿纳一房妾。娘保证, 到时有了孩子,娘让她把孩子放你屋里养。”
元思寒垂首道:“娘,您就让我再试试吧。若是这次还不成, 那我、我便从竹园里搬出去。”
妇人轻叹一声, 也有些失了耐心:“那可说好, 这可是最后一回。若是三个月后你再怀不上, 说什么你也得劝劝桓儿。我们洪家万不能绝了后。”
元思寒点点头。明明这初春时分天气尚冷,穿得也还厚, 但他整个人看上去却显得十分单薄。大约是太瘦了,又许是眉眼里的焦灼将他衬得过于孤零零。
秦玉霜跑回来的时候,正见他在花园里一个人走, 不知在想什么。后面跟着侍女, 却也不敢走太近。
“元阿兄!”秦玉霜叫住他, 快步过来道,“我朋友说经文抄好啦, 现在咱们就去请吗?”
“嗯。”
“你怎么不高兴?”
“没有,我只是有些冷了而已。”元思寒拢了拢披风, 转头对侍女道,“双翠,去将我屋里的谢礼拿过来。”
“不用的元阿兄。隆哥儿说了,我的朋友就是他的朋友, 咱们直接过去就成,往后再谢也来得及。”
“话不是这般说。这个时候还能帮我这个忙,实在是在恩了。”元思寒执意道,“还是不好空着手去的,霜儿稍等片刻就好。”
秦玉霜不舍得跟他犟,实在是他挽着的人看起来太过羸弱,他多争几分都担心伤了对方,便说:“那行,咱们等双翠回来。”
过了会儿,侍女抱着个木盒出来,看起来颇有些重。
秦玉霜也不知是什么东西,倒也没问,只管带了人坐上马车,赶往福悦酒楼。
于庆隆知道秦玉霜也是要将经文送人,抄好之后便也把经文仔细卷好,收进了一个木盒里。他还叫人准备了一些他觉着好吃的点心。
“一会儿直接送到我屋里就行。”他嘱咐小伙计,“等秦公子带人来了,你请他们直接去找我。”
“好的于公子。”小伙计道,“那茶水一会儿上哪种?”
“奶茶跟枣花蜜茶吧。”
小伙计应声离开,于庆隆便坐在屋里等。
方戍跟严西宽他们去卖文具的地方还没回来。如今学得多记得也多,纸和墨都费得快。
于庆隆拿最后剩下的几张纸,边画春装图样边等。刚画好一张线稿,还未配色,就听到秦玉霜带人来了。
秦玉霜听到他在屋,得允之后直接推门进来问道:“隆哥儿,不去雅间吗?”
于庆隆说:“这里更清静些,也更自在点。这位就是你说的元阿兄?”
秦玉霜点头。元思寒道:“小于弟弟有礼。这两日常听霜哥儿提起你,今日一见,果然气度不凡。”
于庆隆看了看眼前清清瘦瘦,看起来气色不大好的人,笑说:“元阿兄客气了,叫我隆哥儿便好。请坐。”
小伙计掐着时间送来点心和茶水,于庆隆给秦玉霜放上糯米圆子,加上奶茶液:“不知道霜哥儿有没有跟元阿兄提过这东西,若是没有,元阿兄可尝尝味道,也驱驱寒。”
秦玉霜说:“还没呢。我想带元阿兄来尝尝,他都不肯与我出门。元阿兄你快喝喝看,这是隆哥儿琢磨出来的奶茶,可好喝了,我每回来都要喝一盏。”
元思寒笑得柔柔的。他可以说是于庆隆到这个世界以来见过的最素静,最优雅的哥儿,乍一瞅便似一朵白玉兰似的。
他道了谢慢慢尝了两口,说道:“好喝。”
秦玉霜说:“那就多喝些。隆哥儿你画了新图吗?”
于庆隆给秦玉霜看:“刚画的,还没配色,只把衣样画出来你们就来了。对了,这里是经文。”于庆隆把木盒朝元思寒面前推推说:“元阿兄要不要看一看。”
元思寒接过来摸了摸盒身,却并没有打开。他的嘴边虽然挂着淡淡的笑容,可眼里没有任何期待,似乎对盒子里的东西也并不感兴趣。
于庆隆暗暗皱了皱眉。
这时元思寒道:“多谢隆哥儿。你夫夫二人这么忙还帮我做这件事,实在是过意不去。”
于庆隆说:“没什么。元阿兄是霜哥儿的朋友,那便是自己人。不过是动动笔墨,若是能帮上忙,再麻烦也是要做的。只是元阿兄你……”
之前秦玉霜明明表现出元思寒对此事十分积极,可现在看来似乎并不是。
元思寒道:“我知隆哥儿想问什么。只是我没那个福分。这经文,与其说是用来求子,不如说是……”
元思寒快速垂首,再抬起时湿润着眼眶笑道:“不如说是给我与桓哥多争取些在一起的时日。待日后、待日后我便是离开洪家,也没什么怨言了。”
“元阿兄你怎能这样想呢?”秦玉霜道,“你不该这般悲观呀。这个经文真的好神的,你要相信你会有的。”
“我实在是失望怕了。”元思寒说,“可我也没法看着你桓哥与旁人在一起。我每日只要一想到这,心就像被油烹着似的。”
“元阿兄你别哭啊。”秦玉霜看得也要哭了,“你这样、你这样我也不知如何是好了。”
“恕我冒昧,元阿兄平日是与长辈住在一处吗?”于庆隆问。
“自是如此啊。”秦玉霜代答道,“隆哥儿为何问这个?”
"不知元阿兄可曾听霜哥儿说过,我原习过岐黄之术,于医理上也自懂些。这不论女子还是哥儿,若是想有身孕,气血足是首要。可你若是与长辈同住,长辈又屡屡施加压力,那你这又是内耗气血,又是外耗神志,怎可能气血充足?身子骨不好,孩子自不易得。"
“可是、可是也不能分开住啊。”
“为何不能?”于庆隆道,“事有轻重缓急,也不是叫你们彻底分家,只是分开住一段时间。你心情先放松下来,好好吃睡。我观元阿兄面色,你夜里必定睡得不好,这你便是有了身孕也不稳。”
“可那个……”秦玉霜看看元思寒面色,“洪伯母好严厉的,想出去住怕是很难。”
“这有何难?不知元阿兄的夫君在哪里高就?”
“外子是安庆省巡按御史。”
“御史?那不是更方便了?”
省巡按御史有监察一方的责任,还能直接上达天听,这可是个极有实权的官。而且只“监察”这一权力,在省内他去哪不行?
于庆隆忽然有了个主意:“若是元阿兄的夫君肯带着你到外面来住,元阿兄可愿意?”
元思寒从来都没敢想过这样的事,闻言思考了片刻才说:“我自是愿意的。”
于庆隆道:“那你只管把这经文收好,回去只当是来取经文来,其他的概不必说。”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悍夫郎》 100-110(第2/20页)
元思寒不明白于庆隆什么意思。
秦玉霜道:“元阿兄,你可信我?”
元思寒说:“自然。”
秦玉霜便道:“那你就信隆哥儿。他叫咱们先回去,那咱们就回去等着。”
元思寒想想,他其实也没有什么别的办法。即使不听于庆隆的,他也只能是拿着经文回去,其他的他也做不了,于是便点头道:“好。这里是我一些心意,希望隆哥儿你收下。”
于庆隆也没看是什么东西,接过来道了谢。
接下来的时间几人都没提这件事,秦玉霜拉着于庆隆给他往新画的衣服上配色。于庆隆想着反正也是他正要做的事,便干脆继续了。他还给秦玉霜画了两张图。
他画得极快,配色也快,看得元思寒目瞪口呆。
而秦玉霜更是不客气,把所有的图卷巴卷巴揣起来:“一会儿我就去找我家裁缝。快些赶出来,刚好过阵子就能穿。隆哥儿,你自己的呢?”
于庆隆说:“我过几日便要走了,回去再做就是。”
秦玉霜说:“那怎能一样?你回去做是你回去做的,我送你的是我送你的嘛。回我让铺子里的人过来给你量尺,你可不能拒了呀。”
于庆隆笑说行,几人便又尝起点心来。于庆隆还弄了小炉子到后院,带元思寒跟秦玉霜烤串。不光烤肉,还烤白菜叶卷蘑菇丝,还弄了烤煎豆腐。
一开始元思寒还有些拘谨,被于庆隆引导着聊了一阵子之后也放开了许多,快天黑了才回。
方戍其实早都已经回来了,可听小伙计说他的隆哥儿在招待秦玉霜和另一位客人,便没有急着回去,而是在严西宽跟马亲随那间屋子里跟两人一起读书。
等到于庆隆来找他,他才过来问道:“如何?那经文可还能用?”
于庆隆三两语概括了洪御史家的事,说道:“夫君,我觉着咱们得帮帮他们。”
方戍问:“怎么帮?”
于庆隆说:“你给洪御史写封信如何?有霜哥儿在,这封信肯定能送到洪御史手里。你跟他说说咱们要种洋芋的事,再详细说明一下这个洋芋的产量,极有可能会改善粮食不足的问题。就请他来察看也好,这是于国有利的事。或者看看灾民们的返乡情况。总之就是请他巡视咱们栖霞镇,到时候元阿兄不就能跟着一起去栖霞镇了吗?”
方戍说:“这个问题不在洪御史能不能到地方巡视,而是那洪家能不能放元阿兄随夫外出。”
这很明显,那家长辈平时是不让儿夫郎出去的吧?
于庆隆说:“所以才叫你写信啊。你在信里不能明说,但可以让洪御史看出咱们的建议。”
方戍:“……隆儿你在为难我。”
于庆隆坐到方戍腿上,与他面对面道:“我夫君文采风流,斐然成章,这点小问题,那还不就是动动手指头的事?”
方戍道:“不许给为夫灌迷汤。”
于庆隆亲方戍一口,扽扽方戍衣袖:“方大善人,行行好。”
方戍一看于庆隆的小动作他就要受不住了,说:“好好好好,我写,我这就写,不许再蹭了!”
于庆隆笑着起身:“我给你磨墨!”
方戍用力按按没出息的小兄弟,佯装恼火地拿起笔来,“咚”的轻轻敲在了于庆隆的额头上:“你就欺负为夫拿你没办法。”
于庆隆说:“这也不是啥坏事。那可是巡按御史,认识认识,等到你今年赶考的时候咱不说别的,起码能公平地参加一场考试了吧?”
听秦玉霜所述,这位御史大人也是位正直的好官。
方戍想想这倒也没错。只是这事由他一个人来办还不行——
作者有话说:今天小剧场放假一天,说说本文的情况。我预计是还有五万字左右的,但也说不准。不过肯定不会很长就是了。而决定写到这个体量主要是因为方戍跟隆哥儿两个人的感情很稳定了,我再一直写也是写外部阻碍,总感觉差点什么。等正文完结后会多写一些番外。感谢所有支持旋子的宝宝们[让我康康]
今天我自己给自己要饭[笑哭][空碗][空碗]
第102章 第 102 章 思寒花开,御……
一早, 马知县吃过饭换上官服,正准备去官署走走,忽听门房来报, 说是方戍来了。
马夫人道:“这秀才公不是前几日才来过?”
马知县问门房:“说没说是什么事?”
门房道:“具体的没说, 但小的瞧着倒不像是有什么急事, 方秀才还对小的笑, 看上去倒像是有什么喜事似的。”
马知县道:“去,请他到正堂坐,就说本官片刻就过去。”
门房赶紧去传话, 马夫人这时说:“这秀才公别是想明白了。我就说么, 这科考哪有现成的官好?前几日他夫夫二人过来时还给咱们带梨膏圆子, 是不是当时没好意思开口, 这会儿想通了?”
马知县觉着不像。
前几日方戍跟于庆隆是一起来过,还给他带了一套飞行棋, 和一些吃食。这二人除了问他夫妻俩身体是否康健之外,言谈间都是说灾民反乡的事,余下的是丝毫不关心, 哪来做官的念头?
“想通是定不可能的, 他们原就是想通了才不做这个官呢。”马知县说, “那小两口其实都是犟种,你是还不了解他们。且由为夫去看过再说。”
“上茶不?”
“上, 咋不上?叫人把年节时秦家送来的龙井沏上一壶送过去。”
马知县理了理衣领——为了显得高,他的衣领稍加修改过, 加了木片撑着,这样会显得脖子更长一些。但就是这么一弄,脖子时常硌得有些不舒服。
方戍看到马知县掰着衣领进来,起身道:“草民见过马大人。”
“嗯, 坐。怎的直接到这里来,有急事?”
“是有些急。草民有一事拿不定主意,想请马大人您指点指点。”
“还有你想不到的事?说来听听。”
方戍如此这般,说了洪家的情况,只不过稍稍做了一些修改。
他提到了洪家求子心切的事,但并没有提起洪家长辈逼得很,元思寒都快要撑不住欲离开。
他的意思是,这两人到了栖霞镇,兴许这孩子的事就会有转机。但需要一个官府出的文书,合理过来。
马知县听过便道:“这点事还用得着咱们?洪御史一句话的事。他可是代天巡视的人,想去哪,那理由还不是一抓一大把?”
方戍说:“您说得没错,可您和草民这是知情。若是不知情的人,见洪大人来,定会多心。草民是想着,找个不让人揪出错处的理由,也不是以监察之名,让地方官员们心慌慌的理由。”
马知县思忖着。
方戍又说:“内子与秦家小哥儿交好,这秦家大公子又与洪御史是朋友,我们知情总不好不出力。只是草民若是以自身的名义向洪御史提及扩种洋芋之事,难免不够正式,也担心会给咱们县里添不必要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悍夫郎》 100-110(第3/20页)
的麻烦,所以才特来请您指点一二的。”
马知县摸着胡子沉吟片刻道:“你说得倒也有道理。这样吧,你来写信,我以咱们淮通县县衙门的名义发出去,既是公事,那便公办。至于私的嘛,那全凭洪大人自己的意愿。”
方戍赶紧起来:“多谢马大人体恤。”
马知县道:“信可有带过来?”
方戍说:“尚未书写。草民想着等大人您指点过后再定。”
马知县颇为受用,说:“那便走吧。你与我去衙门,到那写了直接差人送过去,也方便。”
不多时二人便坐上马车。
路上马知县也时不时地整理一番衣领,那一看就是不舒服的样子。方戍瞅了瞅,没瞅过去,问道:“大人为何不将领子做低些?”
马知县“唉”一声叹道:“你与我相识多日,倒也不瞒你。我为官数载,唯这身长不足一事摧心肝。这不是裁缝说领子高些能显脖子长,能显高,才这般做的。可高没高到哪去,叫人难受倒是很能够。只是这一批都做成了这般样子,若是通通换下来,总是浪费。”
方戍从小就长得大个,确实不太能理解个小的感受。
可提及此,他不由想到于庆隆,便说:“大人您有所不知,内子因长得过高,从小被家中继奶奶辱骂殴打,说他不像个哥儿,也不准他吃饭,说长得太高将来没人要。当初他屡次遭人悔婚,也是因着生来高大之故,都觉他粗笨。可事实上他聪慧得很,便是草民也不及他半分。依草民看,一个人的高贵也不在其形,只在其志和神。您心存悲悯,将淮通县的百姓视若爱子般呵护,殚精竭虑,便是这分气度与襟怀已是当世少有,又何必执着于形表。”
马知县道:“你说的极是啊,可人有时偏偏懂得道理,却难以想通。罢了,你去找李师爷要纸笔,写信去吧。”
之前在县里忙活的时候也没少和府衙的人打交道,方戍跟这李师爷也熟,闻言便去了。
待他一走,赶马车的随从道:“老爷,这方秀才怎的拿您与方夫郎一同说事?那方夫郎再厉害也是个平头百姓,这不是对您不敬吗?”
马知县道:“你不懂,那方夫郎虽是百姓,可在这方秀才眼里那是个天仙般的大宝贝。他能这般,那是真心实意地想开解你老爷我。”
而且他在家中便琢磨过来了,为什么方戍会来找他。
按说以眼下于庆隆跟秦家的关系,别说给洪御史送一封书信,便是想亲自见见洪御史都不是难事。
还能想着过来找他,这是心里还对他存着敬意呢。当然也可以说这人心思缜密。
马知县不由道:“这般年纪便能有这样的城府,来当县丞确是可惜了。”
却说另一边,方戍脑子里已经想好了怎么写这封信,毕竟在福悦酒楼时就已经写过。只是他没有带出来,便在府衙里又酝酿了一会儿才提笔。
洋洋洒洒写了一页,马知县将信大致看过一遍,觉着没什么问题,便放进信封打上火漆,叫人快马加鞭送到省城去。
他心里忽然有些没底:“这事能成么?”
方戍说:“草民以为能成。不过即便不成,咱们也没什么损失。”
马知县想想也的确是这么回事,便背着手回了公堂。
方戍则回去给于庆隆交差。
今儿风有些大,于庆隆没出门,就在屋子里继续画衣样。不过方戍回来的时候他没在干这事,他手里拿着一对小金锁。
这金锁是元思寒送的。于庆隆当时没开盖子看自然是出于礼貌,但他收下时可万万没想过会是这么贵重的东西。这一对锁少说也有二两,那就相当于二十两白银。
虽说这钱对于现在的他和方戍来说也不是多大个事,但以人情往来来说那可真的很多了。
他有点犹豫要不要还回去。
方戍这时道:“倒也不必过于介怀,隆儿不是还为这位元公子画了成衣图?你画的成衣图如今十两银子一张都有人抢着买,咱倒也没算占了人家的便宜。”
打从他的夫郎与锦年成衣行合作,那里的衣服是成倍地卖。有些还没开卖便已经有不少人开始预订,生意是好得很。
于庆隆想想也是,便又把小金锁收起来。
方戍坐下边喝茶,边与他提到马知县。说马知县弄那高领里衣,领中还放了撑子,硌得脖子都难受了。于庆隆听完便道:“那能显高多少,还不如问问马知县穿多大的鞋,咱送他两双鞋子呢。”
“送鞋子?”
“对啊。弄成内增高的,外面瞧着与寻常鞋没什么不同,但内里可以加垫子嘛,这样看起来穿的就是普通的鞋子,可实际多少能显高些。”
“这行么?”
“怎么不行?”
方戍觉着马知县也不容易,于是略加思索一番之后便又去了一趟马知县家中。没去衙门是因为衙门相对来说要更远一点。
马夫人常年在家,方戍请门房去一打听便要了马知县的鞋码。于庆隆也没耽搁,知道之后就去找鞋行的手艺师傅聊天。
三日后,天色刚暗,方戍拿着内增高鞋送去了马家。马大人当时没在,出去应酬去了。等夜里回来听到他的夫人讲,他才知方戍给他送来了两双鞋。
他不解道:“送鞋做什么?我又不缺鞋穿。”
马夫人道:“我初时也是这么想呢。可这鞋不一样,不信老爷你穿来试试就知道了。”
马大人瞅两眼套上,伸脚时还有些不以为然。可把鞋子整个都套上之后他就发现,他像是忽然长高了!
原先屋里的小厮都比他高,可他这么一换鞋,竟觉得他也没差多少!胸口都不禁更挺起来!
马知县试着走了一圈,连连夸道:“妙啊,实在是妙!这鞋好得很!还不累脚你说,这咋想出来的呢?”
马夫人道:“兴许又是方夫郎出的主意。老爷你说他这脑子里咋啥都有?”
这事马知县也想知道。可那是人脑子,又看不透,他只庆幸这样的人是他们淮通县的人,要不这冬天熬过来他还不定怎么灰头土脸呢。哪像现在,见上峰面上有光,见百姓心中敞亮。兴许下一回考评时他还能再往上升升也说不定。
这鞋实在是太合脚太舒服了!
马知县觉着主要是心里舒服,他感觉他站得更高了!
不知不觉穿着新鞋又走了两圈,他嘱咐妻子:“上些日子大舅兄不是送来了两只鹿?明儿便宰一只,送半只去福悦酒楼。”
“啊?用得着送这么多吗?”那可是半只啊!
“我还担心少呢。这方夫郎与秦家小公子交好,如今又搭上了洪御史,往后方戍的前程定不可限量。关键这小两口为人处事皆无可挑剔,咱们与他们走得近些没什么坏处。”
事实上今天方戍也算是送了他个人情,不然在洪御史面前露脸岂是那般容易的。洪家世代簪缨,洪桓如今又贵为巡按御史。别看与他同为正七品官职,那是能随时直面天颜的主。便是省城的那些老家伙们见了也要礼让三分。
还好之前方戍不肯做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悍夫郎》 100-110(第4/20页)
淮通县县丞他也没为难方戍。
只是这位洪御史怎么一点消息也没有?这到底是来还是不来了?
方戍和于庆隆也好奇。他们也没有自信到以为百分之百能把人请到,只是凭着秦玉霜所述,再加上元思寒的反应判断,这人会来的。
但这也过去三天了,没有一点消息。信是快马送的,那跟坐着马车去也不是一个速度。便是远些,也早该到了。
“夫君,会不会是你把信写得太隐晦了?”于庆隆道,“洪御史有没有可能没看出咱们的暗示?”
“不会。我听说这位御史大人机敏过人,不会连这点东西也瞧不出来。而且隆儿你不是也看过?我便照咱们之前那张写的。”
“那许是洪御史有什么事被绊住了,再等等看。”
方戍也觉得多半是这种情况。
却说省城一处官邸里,洪桓拿着信看了又看。
他初时收到淮通县衙门传来的书信,颇有些意外,以为是有什么要紧的事。
没想到打开看完更意外。
主要是意外这内容。
芋出东北,思寒花开,御史大人台鉴……
仅是这第一句便叫他反复看了三遍。
这一看就不是马知县的手笔。他见过马唯光的字,可没有这般风流气韵。以及谁会这样写信?!
再说到启辞后面的内容:
草民偶得一物,名曰洋芋。此物喜寒耐旱,高山平原皆可种。春种一株,秋得数果,贫瘠之地亦能得大丰收……去岁淮通县灾害频仍,数千百姓颗粒无收,流离失所,栖霞镇损失尤为惨重。草民望之悲痛,恨不能生出翻云之手,以慰乡亲疾苦。
然凭一己之力,无以回天,唯仰首兴叹。幸而今得洋芋,有望丰实乡邻仓廪,万望大人亲临时栖霞镇,督察耕种!
思寒花开子芋出,芋出天下靖。
洪桓:“……”
那栖霞镇的确处省城之东北方向。这个“芋”,指的怕也不是“芋”,而是“御”吧?
洪桓叫来心腹:“这两日夫郎可有着人传来什么消息?”
心腹道:“回大人,并无任何消息。倒是……”
“说。”
“倒是夫郎身边的双翠传话来,说、说老夫人又提了给您纳妾一事。夫郎便说,说若是此次还怀不上,便、便……”
“便怎么?”
“夫郎便搬出竹园。后来老夫人向他发了话,说若是三个月内还没有,那便要夫郎也劝劝您。老夫人说洪家不能绝了后。”
“双翠有没有说夫郎这几日在秦家住得如何?可有吃得多些?”
“那倒没有。只说夫郎去见了那叫于庆隆的哥儿,也把经文取回来了。可小的有一事不明白,取回了经文不是该尽快回来么?”
洪桓也觉得这事奇怪,片刻后,他忽然道:“备马!”
心腹愣住:“可、可是大人,外面天都黑了。”
洪桓说:“本官又没瞎,岂会不知?还不快去!”
心腹一看洪桓在快速收信纸,连忙应诺跑出去。洪桓叫人整备行李,之后匆匆写下一封信让人天亮后送到衙门。接着他便快步上马,带着一队人朝淮通县方向赶去。
思寒花开子芋出?
他倒要看看,这写信之人到底有什么本事,能让他的夫郎有身孕。
若是他日他真能有幸与他夫郎育得亲子,慢说督察耕种,便是让这整个大焱国的人都来一起种洋芋又有何难!——
作者有话说:方戍:隆儿,洪大人会来吧[吃瓜]
庆隆:爱来不来!不来亏的是他[愤怒]
方戍:咦?夫郎今日为何如此烦燥[捂脸偷看]
庆隆:孩子们总踢我,我都睡不好了[爆哭]
方戍:待我用手指踢回去![抱抱]
庆隆:[白眼]
方戍:姨姨们,求饭饭,今日我当值[让我康康][空碗][空碗][空碗]
第103章 第 103 章 种的土豆辣椒……
洪桓到了淮通县, 甚至没有先去秦家,而是直接到了县衙门。
马知县一早过来,笔蘸上墨, 正琢磨要不要再补一封信, 冷不丁看到公堂里走进来的男人, 吓一跳:“洪、洪御史您怎么这个时候过来了?”
他搁笔快步下来迎人。
洪桓开门见山道:“马大人, 你衙门里发与我的信件是何人所写?”
马知县心里咯噔一声:“这……是咱们淮通县的一名秀才,叫方戍。您应当对他也有些耳闻。不过他这会儿没在,您要见他?”
洪桓道:“确实要见。还望马大人莫要惊动他人, 特别是秦家。我只见这方戍一人。另我来淮通县一事所知者不多, 还望马大人暂时不要声张。”
马知县道:“好的洪大人, 下官定会谨慎行事。不过下官建议您还是连带这方戍的夫郎一起见。他们二人在一起简直就是所向披靡, 无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啊。”
洪桓知道方戍,当然也知道于庆隆, 便道:“那好,便见他二人。”
马知县赶紧去办。
方戍跟于庆隆两人刚吃完,见到衙役来通传, 便收拾起来。方戍趁机问:“确定是请我二人”
衙役说:“马大人是这样说的。大人说您二位得快着些, 有贵人在等。”
于庆隆和方戍一听便知多半是洪桓。
两人收拾一番坐上马车, 于庆隆一边摸肚子一边小声问方戍:“你就半点不紧张?”
方戍说:“紧张什么?我又不偷不抢也不欠他不求他,还没有我第一次亲你的时候紧张呢。”
于庆隆怼了他一下:“坐正。”
方戍反而往前, 耳朵贴着于庆隆的肚子听。
这能听到个啥?于庆隆嫌弃,可到底是没把人推开, 还扒拉两下方戍的耳朵。
两口子到了县衙门口,一看跟平日也差不多,没因为御史来了便大肆准备什么,他们猜测这位洪御史很可能是秘密过来的, 便也没在外面多问。
可进去之后一看,平日当差的熟人都没在,换成了另一批不认识的人。就连端茶递水的都眼生。
可这人显然认识他们两口子,一见他们进来便道:“二位是方公子跟方夫郎吧?这边请。”
两人被引到衙门后面的书房,见马知县跟另一名中等身材,约近而立之年的男人坐在椅子上说话。马大人一看他们来便开始介绍道:“这位是我们安庆省的巡按御史洪桓洪大人。洪大人,这二人就是方戍跟于庆隆。”
方戍跟于庆隆不约而同道:“草民见过洪大人,马大人。”
洪桓说:“坐下说。”
马知县极有眼色道:“那那洪大人您与他们聊。下官还有些事要办,就先失陪了。”
洪桓点点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悍夫郎》 100-110(第5/20页)
头,没多说什么。见马知县出去,他的属下也带好了门,便直言问:“方公子你对信中所写的内容究竟有几分把握?”
方戍道:“回大人,并无把握。”
洪桓脸色顿黑:“你是说你在欺骗本官?”
方戍道:“亦非欺骗。大人,实是内子见了洪夫郎之后于心不忍,央草民许久,草民才做了这番决定。内子粗通岐黄,观洪夫郎郁结在心,愁眉不展,而洪夫郎又言若是此次再求不得,便、便要离开您,所以才请您到淮通县一谈。”
于庆隆道:“草民听闻大人与洪夫郎感情甚笃,这才斗胆做了这件事。草民观洪夫郎气色不佳,眼底暗青,已是许久不曾好眠的模样。可这般情况,便是给他机会他也难以有孕。”
“所以解决之法呢?”
“让他离开洪府。”
“放肆!”洪桓道,“寒儿与本官是自幼的情份,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让他离开洪府。”
“大人莫急,此‘离开’非彼‘离开’。草民的意思是让洪夫郎离开洪府但不离开您。”于庆隆道,“草民接下来说的话可能有些不敬,还望洪大人不计小人冒失之过。”
“好,你继续说。”
“洪夫郎久无子嗣,心中原就煎熬。若得长辈督促,心中便更会惴惴不安。这样他吃不好也睡不着,身体情况只会愈见低下,别说有孕,便是他自身的康健都是个问题。若是您真的在意洪夫郎,草民建议您先带他出洪府在其他地方安顿,也莫要让他与长辈们继续相处。至少先让他心中轻快一些,吃得好睡得好,之后气血通顺,阳气渐回,怀孕的概、怀孕的机会也会自然变多。”
“可御医说寒儿是体弱才会难以有孕。”
“御医说的也是实情,只不过草民猜是一半的实情。他们自然是不愿得罪您家中长辈的,许是怕说错话也有可能。您不如想想,洪夫郎嫁入洪府前也是这样瘦弱么?”
洪桓想了想,的确不是。他与元思寒自幼相识。他这位夫郎在入洪府前也是面色红润,爱笑爱热闹的。虽是大户人家出身,又是正室所出,教的严厉了些,守规矩,知礼仪。可身体还不错。
却不知从什么时候成了现在这般样子。
他这些年越得圣上宠信。官职看似不高可职权却大,时常奔忙于各地。不可否认,对夫郎的疏忽是有的,但每每在新地安顿下来,他都会把人接过来。
难不成真是因为家中长辈过于施压?
他父亲母亲颇为严厉,因家中几个兄弟姊妹,唯他一个汉子,他们便总是担心洪家无后一事。
洪桓思量片刻道:“所以依你二人之意,也并没有找到能让寒儿有孕的办法。”
于庆隆说:“的确。但草民二人提出的办法也确实是最有可能提升洪夫郎怀孕的可能的办法。万丈高楼平地起,地基都没有打好如何谈上层建筑呢?洪夫郎一看便是温婉有孝心之人,他也不会说要搬出去的话。那就由您来做这个坏人好了。”
洪桓说:“你二人的建议本官听明白了。那扩种洋芋又是怎么回事?”
于庆隆和方戍心想这人还行,没有只管个人的事。
于庆隆便如此这般又把种洋芋的好处说起来。历史确有记载,引进土豆跟地瓜还有玉米这些农作物之后百姓缺粮食的问题得到大力改善,人口实现过快速增长。所以赶紧把这个土豆推广出去不是什么坏事。
洪桓道:“既如此,本官自有安排。那依方夫郎之见,寒儿住在什么地方最为适宜?”
于庆隆说:“草民以为栖霞镇便是个极好的选择。那里民风淳朴,离草民夫夫所住的下溪村又近,到时霜哥儿还能去玩儿。您也可以就近督察洋芋的种植情况。既能办公事又能照顾洪夫郎,岂不两全其美?”
栖霞镇洪桓倒是没去过,但他听曹阔提起过这个地方。淮通县这一带的镇守,有很灵活的选择权,几个镇都可以作为常驻地,但曹阔选择了栖霞镇,也是觉着这里山水秀丽,位置适宜。
不过此刻他更好奇另一件事:“方夫郎念过书?”
“念过一些。”
“师承何人?”
“师承草民的夫君。”
洪桓:“……”
方戍暗暗憋住笑。那要这么说,他其实多少还是有些心虚的。
他觉得他的隆哥儿主要还是自学能力极强,他不过教他多识得几个字罢了。
洪桓转了转玉扳指,其实并不很信。乡下的哥儿他也不是没见过,没一个有于庆隆这般胆识和谈吐。他心中不由觉得这样个人生成个哥儿有些可惜。不过还好方戍是个秀才,看起来也够机敏。
他道:“今日你们二人先回去。本官到淮通县一事莫要对任何人提起,包括秦家。其余事宜本官自有安排。若是此次本官与寒儿真有幸得个一儿半女,本官自不会亏待你们夫夫二人。”
方戍与于庆隆起身,不约而同朝洪桓作揖:“草民多谢洪大人,祝大人得偿所愿。”
小两口说罢相携离开,先去见马知县。
他们这一次回去就不知道什么时候再来了,因为眼瞅着要忙起来。
马知县知道他们与洪桓谈得还算顺利,放下心来道:“今儿要宰鹿呢,好歹吃完了再回。我已经与家中说好了,让送半只到福悦酒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