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 魔鬼的低语!(2 / 2)
他只是静静地坐着,眼神专注地看着舞台上电灯的光芒,久久不语。
回到旅馆,他对自己的朋友说:“……和《雷雨》比起来,《玩偶之家》就像是一部十八世纪的作品。”
此外还有德国的保尔·海塞、俄国的亚历山大·奥斯特洛夫斯基……
这些各自国家的戏剧泰斗,在观看《雷雨》后,反应惊人地一致:
深感震撼,同时感到一种创作上的落伍与危机!
奥斯特洛夫斯基在给莫斯科剧院经理的电报中直言:“……立刻安排引进《雷雨》的演出权!不惜代价!
我们过去的许多创作观念,需要彻底反思了。”
几乎是不约而同地,这些大师们都通过各自的渠道,向法兰西喜剧院乃至莱昂纳尔本人,发出了会面的请求。
他们都想亲眼见见这个将戏剧艺术推向新高度的年轻人。
对于剧作家来说,限制他们创作的不是想象力,而是客观的舞台技术的发展。
传统戏剧要遵循“三一律”(同一天内,同一地点,一条主线),一方面是让矛盾能更集中地爆发;
另一方面也是舞台技术的限制,无法表现更长、更丰富的环境变化。
莱昂纳尔的《雷雨》相当于给全欧洲乃至全世界的剧作家打了个样,告诉他们——
今后戏剧的舞台空间不仅是横向的,还可以是纵向的;
调动观众情绪不仅依赖剧情与音乐,还可以利用细腻的灯光变化。
这相当于谢尔盖·爱森斯坦第一次在电影里向世人展示了“蒙太奇”手法,从此以后电影拍摄就进入了全新的时代。
看过“蒙太奇”的观众,再看没有“蒙太奇”的电影,只会觉得僵硬、冗长;
看过《雷雨》的观众,再看传统剧场的戏剧,就会嫌弃舞台昏暗,表演失真了。
对于剧作家来说,跟上这场革命,这就是再上层楼的机遇;没有跟上,则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圣日耳曼大道117号的公寓,在《雷雨》首演后,本来经历了一轮又一轮访客高峰。
莱昂纳尔疲于应付,不得不把许多会见被安排在咖啡馆或其他公共场所。
而六月中旬的一个下午,爱弥儿·左拉又在他在梅塘的别墅举办了一场小型沙龙。
这次沙龙,参加的人不仅有“梅塘七子”,而且左拉表示“有几个朋友很想见见你”。
当莱昂纳尔到达的时候,左拉的别墅客厅里,已经是烟雾缭绕,欢声笑语。
左拉热情地迎上来,为他们介绍:“莱昂,这位就是《玩偶之家》的作者,亨利克·易卜生;
这位是《理性女神》的作者,保尔·海塞;这位是亚历山大·奥斯特洛夫斯基;这位是奥古斯特·斯特林堡……”
莱昂纳尔与他们一一见过之后,大家迫不及待地就把话题聚焦到《雷雨》上。
莱昂纳尔也是有备而来,他微笑着给在座的几位剧作家分了一张法兰西戏剧院舞台改造的草图。
然后站在客厅中央,用一种诱惑力十足、仿佛魔鬼低语的声调说道:
“各位,关于‘舞台电气化改造’,我认为欧洲各国应该统一标准,这样才能让大家今后创作的新剧,在所有的中大型剧院,都畅通无阻;
而主导这场革命的,应该是我们这些写剧本的人……”
易卜生、保罗·海塞、奥斯特洛夫斯基、斯特林堡……全都抬起头,目光灼灼地盯着莱昂纳尔!
(今晚就两更,明天开始正常更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