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有手就会的操作步骤(2 / 2)
他其实比老孟和小师妹更关心,能不能做出来雪绵豆沙。
以他自己的厨艺水平,用现成的菜谱确实一次就把雪绵豆沙做成型了。
味道也很不错,做出来没人吃,他自己连着炫了两个。
但,如果换成厨艺平平的这两人去完成整个制作工序。
可是真看他们忙活半天,也没什麽成效。
老孟催促道:
「陈兄弟,赶紧给支个招儿啊。我们俩也鼓捣不起来,用打蛋器指定做不出最好的效果。」
陈还是安抚他们,先别着急。
刚刚孟达说了半天制作原理,陈舟其实都听进去了。
蛋清在搅打的过程中,因为性质不稳定,所以才需要,加入淀粉和面粉充当骨架,来维持这个发泡的网状结构。
如果用打蛋器来搅打蛋清的话:
在第一步初步搅拌时是完全没问题的。
但是如果放到第二步,加了面粉之后,打蛋器的运转会让蛋清里边的面粉,跟揉面那样,揉出筋性来。
以这样的状态再去制作雪衣豆沙,就面临着必然的失败。
所以无论怎麽着,即使上了打蛋器,也少不了人工搅打的过程。
那一涉及到手工,俩人还是不行。
所以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稳定蛋清发泡之后的网状结构,全程让打蛋器来完成搅打的步骤。
陈舟在他们实验丶讨论的过程中,已经分析出了其中的关键,问老孟:
「蛋清的PH值是多少?」
孟老师脱口而出:
「偏硷性,我记得书上写鸡蛋放的时间越长,硷性就越高,能在8一9。这个偏硷性的状态下,鸡蛋液容易搅打,但是不容易维持状态。」
原理就是如此。
陈舟听完,心里边已经有了主意。
他打算加一丁点儿白醋,来维持蛋清的酸硷平衡。
这样一来,就不需要在后续的过程中加入面粉了。也就不用担心,雪衣炸完了后黏成/
一团的问题。
最关键的地方在于,这种调整之后,很适合新手操作,能够全程使用打蛋器。
那几乎就真的是,有手就会。
按照陈舟交代的方法,两个人再次开始实验起来。
先是兑白醋。
只用来改善蛋液的酸硷平衡,量只有一丢丢。
当然不能尝出来酸味。
这时候,用打蛋器搅出来绵密的气泡,已经非常容易了。
机器嗡嗡作响,很快就把蛋液,搅打成蓬松洁白如同奶油一样的状态。
酸硷度的平衡,帮助蛋清的泡泡网状结构维持住。
小师妹欣喜地说道:
「呀,这样看起来真行,跟师兄你刚刚做出来的状态一样!「
老孟则是微微疑惑。
「我怎麽就没想到呢?还能这样操作。」
毕竞这些理论知识,都是他提出来的。
而陈舟还没说话,饭桌前坐着的老先生,投来赞许的眼神,开口道:
「就差点融会贯通。」
陈舟内心微笑,老先生还点上题了。
孟达老师理论过硬,主要是实践太少。没把两者结合到一起。
接下来就是把雪绵里面攮进去豆沙馅儿,然后再放入油锅中进行炸制。
小师妹干活挺细致,还拿个小勺子,修缮了一下外形。
尽量让入锅前,雪绵豆沙是完整的球形。
店里一直配有各种设备。
在标准化制作流程里边,需要用到的测温机,在此也派上了用场。
陈舟指导着他们把油温升到120°左右,然后才让他们放进去了雪绵豆沙。
炸制时间,则通过陈舟的肉眼判断,根据油温变化,再形成理论。
数分钟之后,一个非常完美的雪绵豆沙,成功地从油锅里捞了出来。
最后,撒上白糖的动作,那更是有手就行。
看到这里,陈舟也放心下来,让他们如法炮制。
老孟也开始尝试起来,毕竟这麽多豆沙馅,一大盆雪衣,只做一个肯定不像话。
陈舟则趁着两人忙活的时间,跟那位老先生聊了起来。
没想到食客动态里面的御厨后代,也是眼前的客人。
只不过他姓白,不姓黄。
白永仁自述祖上在皇宫里面做御膳,后来家里的长辈还参与过第一次国宴的备餐。
他自己,则是一名退休的餐饮顾问。
「我倒是挺喜欢你们这的作氛围,很多饭店都强。」
陈笑道:「过奖了,白爷,有空再来指导指导,发挥下馀热。」
白永仁刚才认真观察了陈舟指导的过程。
颇有深意地点了点头,「也不是不。」
总而言之,下一次的食客动态,就可以精准定向到这位老先生身上了。
陈舟由此能多些准备时间。
厨房里,雪绵豆沙炸好了。
小师妹又干起服务员的老本行。把自己跟孟老师做的雪绵豆沙端上了那位老先生的餐桌。
「雪绵豆沙一份,您请慢用。「
白永仁笑了笑,「不用尝了,做的不错。」
他给拍出来两张百元钞票,头也不回的,离开了社区食堂。
陈除了怒赚两百,还收获个金闪闪的好评加。
宣告着首次完成了传说情报的要求。
小师妹看着桌上可可爱爱的雪绵豆沙,确实吐槽了两句,老头儿真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