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二章 卸甲(1 / 2)
长安城。
这里无疑是天下儒者最多的地方。
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不外如是也。
刚被共功的儒者,还没有缓过劲来,就接连听闻了至圣世家弃京西狩、于陈蔡之间遇诸子百家袭杀的消息,几乎所有...
夜色如墨,陇西大营的篝火在风中摇曳,映照出无数双沉默而炽热的眼睛。那面玄武战旗高悬于主帐之前,猎猎作响,仿佛有千军万马在暗处低吼。老仆伏地喘息,手中密信已被接应之人取走,火漆封印一破,八个字赫然入目??“子不类父?爱你老爹,玄武门见!”
帐内,一名须发斑白的老将猛然站起,手中酒碗跌落在地,碎成数片。他正是霍氏旧部残存将领之一,霍忠之弟霍远。当年青崖山庄血案之后,他侥幸逃出,隐姓埋名二十年,只等这一日。
“昭儿……还活着?”他声音颤抖,眼眶通红,“赵义没骗我,柳婆没骗我,霍家的根,还在!”
身旁副将沉声问道:“将军,此信若真,便是举事之兆。可李承安如今被软禁长安,我们贸然起兵,恐遭围剿。”
霍远冷笑一声,抽出腰间佩刀,刀锋划过掌心,鲜血滴落于地图之上:“二十年了!我们像野狗一样藏在这荒山野岭,看朝廷如何粉饰太平,听史官如何歪曲真相!霍光辅政三朝,安定天下,却被说成权臣乱国;霍昭一家满门忠烈,竟落得斩草除根!今日,既然昭儿亲自传信,那就不是求生,是索命!”
他猛地一脚踢翻案几,厉声道:“传令下去,召集七十二寨义军,五日内集结完毕。我要让整个关中都知道,玄武旗未倒,霍氏魂未灭!”
与此同时,长安城外三十里,渭水河畔。
一辆破旧马车缓缓驶过芦苇丛生的堤岸,帘幕微掀,露出一张苍老却锐利的脸??柳婆。她手中握着一支竹笛,指节因常年习武而粗大变形,此刻却轻轻摩挲着笛身上的刻痕,那是霍昭七岁那年亲手所刻的一个“昭”字。
“二狗啊……”她低声呢喃,“你终于要回来了。”
车夫是个哑巴汉子,却是当年青崖山庄幸存的护卫之一。他察觉到身后有异动,骤然勒马,侧耳倾听。远处尘土飞扬,蹄声如雷,一队羽林军正疾驰而来,旌旗上绣着“王”字,正是王陵亲率的追捕骑兵。
柳婆神色不变,从怀中取出一枚铜哨,轻轻一吹,哨音尖锐刺耳,随即四面芦苇荡中传来??之声,数十名黑衣死士悄然浮现,弓弩上弦,短刃出鞘。
“婆婆,他们来了。”车夫比划着手势。
柳婆点头:“让他们知道,慈恩庵的尼姑,也能杀人。”
羽林军冲至近前,为首的校尉喝道:“奉陛下旨意,搜查逆党同谋!车内何人?速速下车受检!”
话音未落,箭雨骤起。
芦苇丛中伏兵齐发,刹那间惨叫连连,十余骑当场落马。校尉惊骇欲退,却被一支冷箭贯穿咽喉,翻身坠地。剩余士兵慌乱调头,却见前后道路已被火油点燃,浓烟滚滚,退路断绝。
柳婆缓缓下车,拄杖前行,走到那校尉尸首旁,俯身捡起他的腰牌,冷冷道:“王陵派你来送死,也算积德。”
她转身望向长安方向,目光穿透重重夜雾:“刘据,你以为囚住一个李承安就能安心?你忘了,真正可怕的不是刀剑,是人心。”
未央宫深处,刘据彻夜未眠。
他立于御书房窗前,手中紧握一份密报:陇西异动,玄武旗现,霍远聚兵七十二寨,已有三万之众响应。更令人不安的是,各地流民暴动频发,皆以“为霍氏鸣冤”为号,甚至有人在咸阳街头张贴檄文,痛斥刘据弑臣篡权、欺压忠良。
“这不像是一支叛军……”刘据喃喃,“倒像是民心所向。”
王陵跪伏阶下,额头冷汗涔涔:“陛下,臣已加派细作潜入陇西,务必查明李承安是否与此事有关。若其内外勾结……恐有大变。”
刘据闭目良久,忽而问道:“你说,李承安真是霍昭?”
王陵不敢答。
“他眼神太像了。”刘据缓缓坐下,“那种恨,不是装出来的。那是骨子里的东西,是刻在血脉里的复仇之火。”
他忽然睁开眼,寒光凛冽:“把他带来。”
“陛下?”
“不是软禁,是提审。我要亲眼看着他,亲口问他??你是谁的儿子?”
次日清晨,李承安被押至未央宫偏殿。
他一身素袍,未戴枷锁,行走之间步伐稳健,神情淡漠。沿途宦官宫女无不侧目,有人认出他是前日凯旋的骠骑将军,纷纷窃语:“这不是打退匈奴的英雄吗?怎么反被囚了?”
殿门开启,刘据独坐龙椅之上,身侧无一人侍立。
“跪。”侍卫喝令。
李承安不动。
刘据挥手,侍卫退下。殿门关闭,只剩君臣二人。
“你知道朕为何单独见你?”刘据开口。
“因为您怕我说出真相时,有人听见。”李承安直视皇帝,“也怕您自己承受不住。”
刘据冷笑:“好大的胆子。你可知欺君之罪,当诛九族?”
“我本无族可诛。”李承安淡淡道,“霍氏满门已在八岁那年死绝,如今站在您面前的,只是一个想讨个公道的孤魂。”
“公道?”刘据怒极反笑,“霍光把持朝政,六卿皆出其门,连朕的圣旨都要经他批阅才可施行!你说他要的是公道?他要的是江山!”
“可您呢?”李承安步步逼近,“您杀他全家,焚其宗祠,毁其碑铭,连史书都改写成‘霍氏谋逆’。您要的,也只是江山稳固罢了。”
刘据霍然起身:“你到底是谁?!”
李承安解开发髻,一头黑发垂落肩头。他伸手抚过左耳后一道陈年疤痕,轻声道:“七岁那年,青崖山庄大火,我躲在柴房夹墙之中。外面全是喊杀声,母亲抱着我,用身体挡住破门而入的刀锋。她临死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活下去,告诉世人,我们没有反’。”
刘据踉跄后退一步,脸色煞白。
“我是霍昭。”少年声音平静如水,“您以为我死了,可我活了下来。我读过您登基后的每一道诏书,听过百姓对您的每一次议论。我知道您平羌患、定西域、励精图治,是个明君。可我也知道,您为了皇权,亲手碾碎了一个忠臣之家。”
他缓缓跪地,不是屈服,而是祭奠。
“我不求您悔改,只求您给我一个机会??让我以自己的方式,结束这段恩怨。”
刘据久久无言,终是长叹:“你想怎样?”
“放我走。”霍昭抬头,“让我回陇西。若您仍视我为敌,那便战场相见。但若您尚存一丝良知,请允许我带兵入长安,不是夺位,而是清君侧,正史纲,还我父亲一个清白。”
“你疯了!”刘据怒喝,“你以为凭一面破旗、几万乌合之众,就能撼动大汉根基?”
“我不是靠兵力。”霍昭站起,眼中燃起火焰,“我是靠真相。您封锁不了所有嘴,烧不尽所有书。只要还有一个人记得霍光的好,只要还有一个百姓同情我们的遭遇,我就永远不会失败。”
他转身欲去,却被刘据唤住。
“霍昭……”皇帝声音沙哑,“若朕答应你部分请求,赦免霍氏余党,重修宗庙,准你公开申冤……你可愿罢兵?”
霍昭停步,背影挺直如松。
“晚了。”他低声道,“我已经点燃了火,就不可能再让它熄灭。而且……”他回头一笑,宛如春风拂雪,“您忘了么?信上写的不是‘求您’,而是??‘玄武门见’。”
当夜,霍昭被秘密释放。
名义上仍是软禁,实则宫中已无人敢近其身。王陵欲派人暗杀,却被刘据制止。
“让他走。”皇帝望着星空,神情疲惫,“或许,这是天意。”
三日后,一道密令自未央宫传出:解除对李承安一切限制,准其自由出入。
霍昭并未立即离去。他在长安街头游走,走进市井坊巷,听百姓谈论边关战事,听老人回忆霍光执政时期的清明吏治。有人认出他,惊呼“骠骑将军”,他只是微笑点头,不作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