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排名(2 / 2)
工程师笑着点头:“只要他们也有设备,就能组成全球儿童倾诉网络。”
那一刻,屋里所有人都安静下来。仿佛看见未来某一天,地球两端的孩子在同一片星空下互道晚安,一个说“我害怕打雷”,另一个回“我给你唱首歌”。
傍晚,暴雨再临。电闪雷鸣中,铜铃剧烈摇晃,半截绳索几乎要断。赵岩再次要爬梯子,又被温知夏拦住。
“让它响。”她说,“越是风雨,越要让人知道,这里一直有人守着。”
陈拾安坐在灯下,翻看今日收集的纸条。其中一张引起他的注意??铅笔写的,字迹歪斜:
**“我知道我不是好孩子。可我不想再偷东西了。我只是太饿。”**
署名是一个名字缩写:L.M.。
他心头一紧。这字迹……像极了十年前那个被道观逐出时,偷偷塞给他纸条的小师弟。那时他也这么说:“师兄,我不是坏人,我只是太冷。”
他立刻联系警方协查,通过近期多地小学失窃案记录比对,锁定一名流浪少年,十二岁,曾在福利院短暂寄养,后失踪。监控拍到他多次徘徊在学校储物间外,但从不拿贵重物品,只偷食物和旧课本。
当晚,陈拾安带着“心语盒”驱车百里,在一座废弃庙宇角落找到了他。少年蜷缩在神像背后,怀里抱着半块冷馒头。看到陌生人靠近,本能地往后缩。
陈拾安没上前,只是把“心语盒”放在门口石阶上,按下播放键。里面传出一段录音,是他模仿当年小师弟的语气说的:“我不是好孩子。可我不想再偷东西了。我只是太饿。”
然后停顿几秒,另一个声音响起:“那你来吃饭好不好?我不嫌你脏。”
少年浑身一震,抬头望来。
陈拾安蹲下身,轻声说:“我不是警察,也不是老师。我是那个曾经也被赶出门的道士。我知道饿是什么滋味,也知道被人当成垃圾是什么感觉。你要是愿意,可以跟我回去。不说话也行,睡个觉也好。”
少年盯着他看了很久,终于伸手,颤抖着按下了录音键。
他说的第一句话是:“我……我叫李默。”
那一夜,陈拾安彻夜未眠。他在笔记本上写下新的构想:“流浪儿童应急倾听站”??在火车站、桥洞、废弃建筑周边布设防水防摔的“心语盒”,内置定位芯片与紧急呼叫功能,由AI识别高危关键词并联动救助机构。同时招募曾有过相似经历的“过来人”作为志愿者,以最贴近的方式接触这些孩子。
他明白,真正的倾听,不只是听见言语,更是读懂那些说不出口的求救。
一周后,高考如期举行。
考场外,大屏循环播放《进场前五分钟》特别版。新增了几段真实录音剪辑:一位父亲哽咽地说:“儿子,考不上也没关系,回家吃饭就行”;一名女生低语:“我终于敢告诉我妈,我讨厌学钢琴”;还有一个小男孩奶声奶气地问:“妈妈,如果我不聪明,你还爱我吗?”
无数家长驻足聆听,泪流满面。
而在西南某考点,一名女生进入考场前突然停下,转身抱住母亲,久久不放。监考老师回忆,她在作文纸上写下的第一句话是:
**“从前我以为,必须优秀才能被爱。今天我才明白,原来我可以先受伤,再长大。”**
这篇文章后来被评为“心灵书写”首年最具代表性文本,收录进教材范例库。
七月初,成绩公布。陈拾安意外收到一封来自北京的信,寄信人是当年将他逐出道观的师父之子。信中写道:
> “父亲临终前留下一句话:‘我错了。真正的道不在经书里,不在法坛上,而在人心深处那一声无人听见的呜咽中。’
> 我不知道你能不能原谅他,但我想替他听听这个世界的声音。如果你允许,我想加入你们。”
信纸背面,贴着一张老旧照片??少年时期的陈拾安穿着道袍站在香炉旁,眉目清冷,眼神却藏着一丝迷茫。如今那双眼睛已然柔软,映着人间烟火。
他回信只写了一句:“欢迎回家。”
夏日炎炎,蝉鸣如潮。村小学操场上,孩子们正在排练一场特别演出??“声音剧场”。他们不唱歌,不跳舞,只是轮流站上小台子,读一段别人的倾诉,再回应一句自己的话。
一个小女孩读完“我爸妈离婚了,我觉得是我不够乖”后,认真地说:“姐姐,不是你的错。我家小狗丢了,我也觉得是我没拴好绳子,可老师说,大人吵架,从来不是孩子的责任。”
台下掌声雷动。
温知夏站在人群里微笑,忽然感到掌心一暖。低头一看,是陈拾安牵住了她的手。
“你说……我们以后会不会老得听不动了?”她轻声问。
“会。”他望着台上一个个挺直腰板的孩子,“但他们会接着听。一代代传下去,就像那盏永远不会灭的灯。”
夜幕降临,繁星点点。卫生室门前,铜铃仍在响。
叮??
一声,又一声。
穿越风雨,越过山河,汇入浩瀚星海。
地球上某个角落,有个孩子正对着“心语盒”低声说:“今天,我敢哭了。”
而在千里之外,另一台设备亮起微光,传出温和回应:
“没关系,我陪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