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150(1 / 2)
<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九零知青子女回城》 140-150(第1/11页)
第141章 二哥 徐辉点头,又摇头。
徐辉点头, 又摇头。
董桃花最看不惯他这副磨磨叽叽的样子,急得嘴巴都要打架:“到底是不是,你倒是快说啊。”
徐辉:“我二哥确实是叫纪为民, 但我不确定那位招生办主任是不是我二哥, 毕竟我二哥原来并不在教育局上班。”
董桃花:“那他原来是做什么的?”
“老师, 物理老师。”那时候,他们都还很年轻。他二哥也才工作没多久,还是一个初入中学的普通物理老师。
董桃花:“物理老师和教育局招生办主任,都是教育系统里的。工作干得好, 被借调过去,然后留在了教育局也不是没有可能。”
她看了丈夫一眼, “你原来不也有一次这样的机会嘛!”
八六年时, 他们县教育局从徐辉工作的县城一中借调了几位老师去帮忙,徐辉和三个同事一起去的。
借调半年, 到期后, 教育局看他们工作认真负责, 便想让他们留下来,到时候编制也会从教师编转为公务员编制。
不过徐辉更喜欢教书育人的工作, 便拒绝了教育局领导的挽留,还是坚持回到了一中。他那三位同事却留了下来,有一位发展得极好,短短四年, 已经坐到了副主任的位置。
偶尔夫妻俩聊起来,徐荷叶也会打趣徐辉, 问他会不会后悔。毕竟当时四个人里,那位领导最赏识的就是徐辉。如果他愿意留下来,晋升速度或许不会低于他那位同事。
徐辉自己倒是看得开, 董桃花只看到好的,没看到发展的不好的。
他更喜欢和学生相处,官场上的人情往来反倒是不那么擅长,去了教育局,即便有领导赏识,但他自己若是立不起来,后续的发展未必能好。
倒不如回到学校,做他喜欢做的事情。
桃花说得也对,他二哥原来虽然是老师,如今二十年过去,去了教育局也不是没有可能。都在扈城,都姓纪,都叫为民,年纪也对得上,若不是同一个人,未免也太过巧合。
“那你现在是怎么想的?”董桃花问他,“如果那位纪主任真是你二哥,你想和他相认吗?”
徐辉摇头:“我也不知道。”
“当初是他们自动断了和我的联系,我现在也不知道他们还愿不愿意认我这个兄弟。”
“况且,是不是还不一定呢!”徐辉自嘲地笑了笑。
董桃花瞟他一眼,道:“昨晚小弟给我打了电话,说他们前天请樟树巷的小朋友们一起吃了个饭。”
“本来他们还想请郁队长,敬业学校那位热心的朱老师,以及那位招生办主任一起吃个饭,荷叶的遗失证明能顺利搬下来,这几人帮了很大的忙。”
“但他们都拒绝了,说是职责所在,不需要感谢。但我想着人家虽然拒绝了,我们也不能真当作什么都没有发生,什么也不做。
趁着还没开学,还有时间,我准备些咱们本地的特产美食,你带过去,每家送一份,一点吃食,算不上贿赂,也是我们的心意。”董桃花说完,看向丈夫,“你说呢?”
徐辉看着妻子,眼里泪光一闪而过,“桃花,谢谢你。”
徐辉知道,妻子这是给他一个台阶,一个去扈城的理由,让他去解决心底的疑惑。
他想知道那位纪主任到底是不是他二哥纪为民,也想知道纪家当初为什么走得那么匆忙。或许知道了真相,他才能彻底地放下。
董桃花很快准备好了礼物,都是一些本地特产吃食——酒糟鱼、米酒、云雾茶、山药面,一式三份,每份都是一样的。
带的东西多,徐辉一个人下了火车也不方便带,将徐辉送上火车后,董桃花马上给工厂打了个电话,让董福运去接一下。
火车哐当哐当开了十几个小时,到时已经是第二天四点多,徐荷叶和董福运一起去接他。
徐辉从火车上下来时,手上身上挂满了东西,身上挂着重量较轻的茶叶、山药面,手上拎着更重的米酒、酒糟鱼。
“爸,您怎么带了这么多东西?”徐荷叶连忙伸出手要接。
徐辉侧过身,躲过了她的手:“这些都太重了,你拿不动。”
他把手上大大小小的坛子放在地上,将挂在身上的云雾茶拿下来,递给徐荷叶:“你拿这个,这个轻,不累手。”
徐荷叶接过装茶包的袋子,又抢过两盒装面条的纸箱子,“面条我也提两盒。”
徐荷叶提着茶包、两盒山药面,董福运接过两坛米酒,两坛酒糟鱼,身下的还是由徐辉来拎。东西很重,不过三个人一起分担倒也拿得动。
出了火车站,早班公交已经开始运行。
三人上了公交,转了几道车,终于在早上九点多抵达出租屋。
“爸,您怎么来了?”距离开学可不剩几天了。
徐辉道:“这次你能顺利把遗失证明办下来,多亏了郁队长他们。我知道他们都不图感谢,但咱们也不能一点表示也没有。”
他提起手中的坛子,笑了笑:“你妈妈特意准备的特产,让我带过来,也算是咱们的心意。”
“爸妈你们真好。”
她和小舅舅也在考虑这个问题。想买点东西上门感谢吧,贵的买不起,人家也不一定肯收。便宜的,人家自己就能买,算不上诚意。
反倒是他们赣省的土特产,扈城买不到,吃着也算是个新奇。
徐辉:“待会儿爸爸陪你上门道谢。”
派出所近,两人先去的派出所。郁建业看着他们提着东西来还有点不高兴,知道是一些吃食后,神色才稍稍缓和,但依然不肯收。
还是徐荷叶说茶叶可以提神,酒糟鱼可以下饭,米酒度数不高,可以煮酒酿圆子,山药面也可以放在派出所食堂,煮了给值班的民警做夜宵,他才同意留了下来。
从派出所出来,父女俩提着东西又去了一趟敬业中学,又是同样的说法,才把东西送出去。
最后一处的区教育局。
徐荷叶敲了敲门,“纪主任,我和我父亲——你怎么又来了?”徐荷叶话还没说完,便被纪为民打断了。
纪为民看到她,眉头一皱,声音沉冷:“都说了是职责所在,你不必纠缠。”
他觉得自己对这个优秀学生的好感都快要被磨没了。他为徐荷叶办那份遗失证明,是职责所在,也是源于自己的惜才之心。
但是事后徐荷叶上门请客,让他的好感消失了一半。年纪轻轻,如此功利,擅攀附,不像学生,倒像个在社会上摸爬滚打许久的老油条子,让他觉得很失望。
纪为民还想说什么,就听到门外之人激动又似乎在意料之中的声音。
“二哥。”徐辉一眼就认出了纪为民,这就是他二哥。纪家四兄弟,徐辉和这个二哥关系最好。当初代替下乡那事,全家只有纪为民最反对。
纪为民抬头看去,看到了一个熟悉的面孔。和二十年前相比,这张脸成熟了许多,但依稀还能看出曾经的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九零知青子女回城》 140-150(第2/11页)
模样。
纪为民同样认出了徐辉,那个文雅俊秀的继弟。
徐辉长得像他母亲,面容秀丽,气质文雅。和长相粗犷的纪家人相比,徐辉更像是书香门第出生的小公子。
第142章 下放
徐辉看着纪为民, 嘴巴微动,想开口又不知道该从何处说起。那些委屈、失望堆积了十几年,变得沉甸甸的, 因为太过沉重, 所以轻易无法说出口。
纪为民看着他, 笑着端起茶杯喝了一口,叹气道:“你还是这样,一委屈就说不出话。”
“我没有。”在纪为民面前,徐辉仿佛又变成了二十年前的那个少年。
“还说没有。”纪为民笑了笑, 将目光落在徐荷叶身上,“老三, 这孩子是你女儿?”
“是。”徐辉点了点头, “是我女儿。”
“是个好孩子。”纪为民,“你教育得很好。聪明, 勇敢, 知恩。”
很奇怪, 不知道徐荷叶是徐辉女儿前,他觉得这孩子太功利, 太“知上进”,知道她是自己的侄女后,之前种种雷点,都变成了优点。
“我女儿确实优秀。”说到女儿, 徐辉有些得意,忍不住炫耀, “二哥,你知道你侄女是这次的中考区状元吗?距离市状元也只有三分之差呢!”
纪为民觉得好笑:“我知道。”
“老三,你要知道荷叶的录取通知书遗失证明可是我亲手办的。”
“对, 对。”徐辉回过神,“二哥你帮荷叶办的遗失证明,肯定知道她的成绩。”
说着,徐辉有些不好意思地把带来的礼物拎到桌面上,“二哥,这些东西都是孩子妈准备的,都是赣省特产,扈城买不到正宗的。您带回去给家里人都尝尝。”
“先不着急。”纪为民没有拒绝。如果是陌生人,这些东西他肯定不会收下。但徐辉不同,弟弟给哥哥送的特产是心意,不是贿赂或者攀附。
他看着徐辉,问出自己最想问的问题:“一别二十年,这些年你过得怎么样?”
徐辉沉默,许久才道:“我过得很好。”
“二哥你呢?还有家里人,应该都过得不错吧。”
纪为民没有说话,徐辉又问道:“二哥,母亲去世后,我给家里寄信,邮局说找不到收信人,把信退了回来。
我知道你们搬了家,不知道你方不方便留个新家地址,以后逢年过节,也好上门看看爸。”见纪为民迟迟没有开口,徐辉有些尴尬,“当然如果不方便就算了。”
纪为民摇头:“我们还住在原来的房子里。”
“原来的房子?”徐辉有些不敢置信。“那你们为什么——不收我的信?”
要知道他往扈城寄的信不是一封两封,从第一封信被退回来后他又陆续往扈城寄了好几封信,连着好几年都寄过,但这些信无一例外都被退了回来。
徐辉很失望,后来才停止寄信。
纪为民叹口气:“我没收到。”
“不是我不想收,是我根本收不到。”
“为什么?”
纪为民道:“阿姨去世后,没多久,咱们家被人举报,全家都下放了。”
“怎么会这样?”徐辉瞪大了眼睛。
纪为民苦笑,“事情发生得匆忙,也没来得及给你寄信。再后来,我们每时每刻都有人盯着,怕连累你,也不敢给你寄信。”
“总之,我们在乡下牛棚住了六年,直到七八年底,家里平反后一家人才回到扈城。”
“回来后,我给你寄了信,然而信被退了回来。”寄信不通,他还想方设法给当地打电话,拍了电报,可惜都没有回音。
他还以为徐辉记恨纪家当年逼他下乡,不愿意和他们联系,就此断了念头。转眼又是十多年过去,没想到两人就这样见了面。
徐辉摇头:“可是我从来没有收到消息。”
他想了想,突然反应过来,为什么他没收到纪为民的信。
七七年恢复高考后,他和董桃花都参加了那一届的高考,桃花没考上,他很幸运,被一所大专录取。
好在那时董桃花已经有妇联的工作,她一个女人带着个孩子住在乡下不方便,他们就搬去了县城租房住,而他自己则去大学读书。
纪为民的信还寄到了下乡地,自然找不到他人。
徐辉苦笑,竟然是这样的阴差阳错。
他又想到继父:“二哥,爸身体还好吧。”
“爸,十年前就已经离世了。”
“为什么会这样!”徐辉没想到他下乡后纪家会有这么多变故,“父亲,父亲竟然这么早就去了。”
刚开始他生气,悲愤,但后来他就想明白了,是人都有私心。
和他相比,纪父更疼爱自己亲生的孩子,但并不意味着他不把自己当成孩子。只是手有长短,总会有人是短的那个。找到自己的位置,就能自洽。
只是徐辉依然不敢置信,“我记得爸的身体一向很不错啊。”
“乡下日子不好过,熬坏了身体,回来后熬了两年就去了。”纪为民道。其实不止如此。纪父会那么早离世,除了下乡的原因外,还因为他心里自责内疚。
纪父一辈子磊落,只在让继子下乡这一件事上动了私心。
他为了自己的儿子,逼迫彼时年纪同样不大的继子代替他们下乡。他总觉得,只要他在,每年按时按点给徐辉寄钱寄物,徐辉就算下乡日子也不至于太难过。
但他心里同样清楚,那不过是他的自我安慰而已。
做城里人,还是做下乡人;做工人,还是做农民,就是傻子都知道怎么选?
他给再多的钱物,也改变不了他改变徐辉一生命运的事实。
更别说不久之后继母就离世了。
纪父让徐辉下乡,继母没有阻拦,她应该是不愿意的,但纪家以养育之恩做要挟,所以继母只能妥协。
纪为民私下听到继母和父亲争吵,她说她后悔了。
如果当初刚丧夫时,不要图轻松日子改嫁,即便寡母带着独子日子过得艰难一点,可她儿子有工作名额,长大了就能进工厂上班,日子再难,熬一熬就熬出头了。
她图轻松改嫁,最后却害了她儿子一辈子。
这种纠结痛苦下,继母没多久就病倒了,很快离世。徐辉匆匆赶回来,见了继母一面,然后又匆匆离去。
纪父很后悔。
再后来纪家被人举报,一家子有工作没工作的都要下放,纪父曾经做的全都化作泡影。
他自私的行为不仅害了一条人命,毁了一个少年的未来,也没能如愿让他的儿子们留在城里。
被下放后,缺衣少食,再加上繁重的劳作,纪父得了很多病,他一直撑着,平反后,那口气松了,人就病倒了。
他撑了两年,想让他三儿子回来看他一眼,但迟迟没能得到回信。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九零知青子女回城》 140-150(第3/11页)
纪父最后是睁着眼睛走的。
他不知道徐辉不回信是因为他还在恨他,不愿意原谅他,还是因为那个同样叫他父亲的少年早已死在了下乡地。
那些年,知青因为各种原因折损在下乡地并不是什么罕见之事。
“都过去了。”纪为民从回忆里回过神,“老三,能再见你真好。”
他抬起腕表看了看,快十二点了。
“老三,中午去家里吃饭吧。我让你二嫂做你喜欢吃的八宝鸭。”
“好,那我可不客气了,好久没有尝到知君姐的手艺了。”纪为民的妻子叫何知君,是他的青梅竹马,徐辉也认识。
“多吃点,你知君姐肯定高兴。”纪家四兄弟,妻子最喜欢这个继弟。其他三个,不管是大哥,还是老四老五,她都不喜欢。
三人打了辆车,没多久就到了一栋小洋楼面前。
徐辉看着这栋熟悉的小洋楼,旧日的记忆一幕幕从脑海里划过。
进了门就发现不一样了。
和二十年前比,这里破旧了许多,院子里还有很多违规搭建的痕迹。虽然做了修复,但也不复曾经的模样。
纪为民道:“家里现在只有我、你二嫂,还有你两个侄子侄女一起住。”
“至于老大,还有老四老五都搬了出去。”
徐辉松了口气,说实话他还不知道怎么和另外三个兄弟接触。
第143章 房契
“老三, 快尝尝,这道八宝鸭还是不是你喜欢的味道。”
何知君热情地给徐辉夹了一块鸭肉。
“谢谢知君姐。”徐辉夹起鸭肉,送到嘴里尝了尝。再次吃到这熟悉的味道, 他险些忍不住落下泪来。
“怎么了?不好吃吗?”何知君说着, 赶紧夹了一块肉, 自己尝了尝,“还是那个味道啊。”
徐辉摇头:“好吃,很好吃。”
“我就是想到我母亲了。”
何知君这才想起来,这道菜其实是丈夫继母, 也就是徐辉母亲王玫的拿手好菜。那是个很美丽也很温柔的女人,厨艺很好, 每次她做这道菜, 家里几个男孩子都要抢着吃。
何家和纪家关系好,何知君也经常来纪家蹭饭。
见她喜欢这道菜, 王阿姨便教了她。别说何知君还挺有厨艺天分的, 只做了几次, 就把王玫的手艺复刻七八成。
“好吃就多吃点,看看我这道八宝鸭有没有做出王阿姨的精髓。”何知君说着, 拿公筷又给他还有徐荷叶各夹了一块鸭肉。
“荷叶你也尝尝。”
“好。”徐荷叶吃掉鸭肉,大口嚼着,然后对着何知君竖起大拇指,“鸭肉嫩滑, 一点腥味都没有。二伯母手艺真好。”
“哈哈。”何知君闻言,眼角笑出了条条细纹, 连着给徐荷叶也夹了好几块肉。
“多谢伯母,您别光给我夹了,您和伯父也吃啊。”
“都吃都吃。”何知君看着徐荷叶很喜欢, 她只有两个儿子,就缺这样一个漂漂亮亮、聪明又可爱的小姑娘。
吃过午饭,纪为民和徐辉去二楼书房说话。进了书房,纪为民打开一个抽屉,从里头拿出一沓书信。
信封已经泛黄,可见这些信已经有些年头了。
纪为民将信放在徐辉面前,“老三,这些都是那些年被退还回来的信,我都保留了下来。”
徐辉接过信,一封封看去,寄信日期都在十年前,其中大部分是继父和二哥写的信,偶尔夹杂着大哥和老四老五寄出的信。
徐辉看着这些发黄泛旧的信封,眼睛逐渐湿润,他眨了眨眼睛,拆开信封,一封封看去。
徐辉看得很慢,一个小时后,他看完最后一封信。
这是一封绝笔信。
是继父临终前寄出的信。
徐辉放下信,眨了眨泛红的眼眶,看向纪为民:“二哥,父亲还记得我。”
知道父亲临终前依然惦记着他时,徐辉心底深处的怨恨也随之消散了。
知道自己不是被抛弃的孩子。
这就足够了。
“那就好。”纪为民也红了眼眶。
他又拿出另一封信,放到徐辉面前,“老三,这是父亲让我给你的。”
“这是什么?”徐辉接过信封,打开一看,里头竟然是一张房契,房契上写着他的名字。
徐辉第一反应是拒绝:“我不要。”
徐辉很清楚,母亲名下没有房子。亲生父亲离世后,家里的房产赔偿金都被他亲祖父母还有那些叔伯们抢走了。
他下乡时,母亲很后悔,说不该改嫁。但徐辉清楚,如果当时母亲没有带着他改嫁,或许他们母子都活不到他长大。
亲生父亲那边的亲戚都如豺狼,没有纪家庇护,厂里答应给他的工作名额他们也保不下来。
纪为民:“为什么不要?”
“父亲平反后,家里原来充公的家产也还了回来。虽然没有全部返还,但是返还了大部分。咱们五兄弟,这套房子就是父亲亲口说要留给你的。”
徐辉:“但这都是纪家祖产,我姓徐,我不能收。”他再厚脸皮,也不会惦记纪家的家产。
纪为民生气了:“什么叫作你姓徐,这是纪家祖产,你不能收?难不成你不是父亲的儿子了,还是说你现在依然记恨父亲,不愿意原谅我们?”
纪为民说着,嘴角露出一丝讥讽:“你记恨也是正常的。”
“当年那事,是我们持身不正,做事偏颇。”也是讽刺,父亲逼迫继子是想着把所有儿子全都留在城里,可是最后他们谁也没有留下来。
徐辉摇头:“二哥,你明知道我不是这个意思。”
“不是这意思为什么不肯收?”纪为民态度强硬,“老三,你要是还认我这个二哥,认父亲是你父亲,那就收下。”
徐辉将放弃装回信封里,推到纪为民面前,“二哥,我真的不能收。”
“我不恨父亲,真的。但这房子太贵重了,我不能收。”
纪为民看着他,徐辉同样看着他,两兄弟都是犟种,半晌,还是纪为民败下阵来。
“行,这套房产你不收。那这份你总该收下来。”纪为民说着,又拿出一张房产证明放在徐辉面前。
“这是——”徐辉看着房产信息,满脸惊讶。
纪为民点了点头:“没错,这是当初你亲生父亲被抢走的那间屋子。”
“父亲平反后,家里被充公的家产大部分都还了回来。房产也有,父亲本来想从家里那些房产里拿一套留给你,但他怕是不肯收下。于是又想办法,把你亲生父亲名下的那套房子要了回来。”
“二哥,我——”
“别多想。”纪为民拍了拍徐辉的肩膀,认真道,“收着吧,我说明白点,这是父亲给你的补偿。老三,别让老人家到了地底下还闭不上眼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九零知青子女回城》 140-150(第4/11页)
。”
“好。”这次徐辉终于松口答应了下来。
徐辉看着这份房契,内心五味杂陈。
他不可避免地想到了一年前,那时候他们夫妻还在为了荷叶落户的事情忙得焦头烂额,也曾想过如果父亲的房屋没有被抢走该多好。
如今荷叶在董家落户,又给他们买了傍身房产,曾经被抢走的房子,兜兜转转竟然又回到了他的手里。
客厅里,何知君也在问徐荷叶徐辉这些年的情况。
“这些年都挺好的。”徐荷叶道,“刚开始在大队种地是很辛苦,后来妈妈抓住机会成了大队的妇女女主,再后来就进了妇联工作。爸爸呢,参加七七年高考,顺利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回到我们县城高中,担任数学老师和班主任。”
“那就好。”何知君稍觉安慰。
徐辉过得好,老纪心里也不至于那么愧疚。
徐荷叶:“爸爸很厉害,今年他带的毕业班高考,有好几位师兄师姐都考上了理想的高校,其中有一位还考到了咱们扈城呢。”
“这么厉害?”
“是的。”徐荷叶很尊重父亲,“他很喜欢老师这份工作。”
“前几年,我们县城教育局还把爸爸借调过去帮忙,借调期结束后,教育局的领导邀请爸爸留下来,不过爸爸拒绝了,他还是更喜欢和学生打交道。”
何知君有些讶异:“这样说来还真是巧。”
“嗯?”
“你二伯,原来也是做老师的。
七八年底我们平反回来,你二伯恢复原有待遇,继续去钢铁十厂附中担任物理老师。教了三年书,然后被借调到咱们区教育局。
和你爸爸不同的是,借调期结束后他选择留在区教育局工作,然后一直做到了现在。”
“二伯也很厉害。”短短不到十年时间,就做到了招生办主任的职位。
想到什么,徐荷叶又问道:“二伯母,您刚刚说二伯之前是在钢铁十厂附中当老师?”
“对。”何知君点了点头。
徐荷叶:“说来也巧,二伯母,我之前就在钢铁十厂附中读书。”
“确实很巧。”何知君想到这兄弟二人的重逢,也不由得感慨一声巧合。
若非老纪惜才,在这个小侄女上门办理遗失证明时没有一刀切地拒绝,也不会有徐辉父女上门道谢,兄弟重逢。
徐荷叶想到吃饭时,父亲的表现,有些不好意思道:“二伯母,咱们中午吃的那道八宝鸭,您能不能教我做一下?”
徐荷叶想试一试,学会了以后能做给徐辉吃。
以前在老家,董桃花也做过八宝鸭,不过她不知道奶奶是怎么做的,试了好几回都做不出奶奶的味道。虽然不难吃,但到底没有父亲记忆里的味道。
“可以啊。”何知君很爽快地答应了,“这道菜我本来就是从你奶奶那儿学到的,如今教给你也算是传承。”
何知君拿了纸笔,很快将做法写了下来。
八宝鸭是一道很经典的扈城名菜,用的主料是鸭子。配料则有鲜笋、肉、火腿、栗子、鸡肫、香菇、莲子、虾米、糯米等。
嫩鸭洗净,焯水备用,鸭身抹上酱油腌制。
其余配料都切成细丁,加绍酒、白糖、酱油、味精调好味,搅拌成馅,塞在鸭肚子里,鸭背朝上放入盘中,再入蒸笼蒸制三四个小时,直到鸭肉酥烂。
最后一步熬酱汁,热锅下猪油,将虾仁滑熟取出,留底油,放笋片、冬菇,酱油调色调味,倒入蒸鸭的原汁,煮开后放虾仁和熟青豆,淀粉勾芡。
煮出的酱汁色泽浓稠,滋味极其鲜美,将酱汁淋到鸭身上,这道菜就算完成了。
这是一道非常讲究且富贵的菜。
所以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想做这样一道菜很不容易,光是凑齐做这道菜的材料都不知道需要多少时间。
尤其是在计划经济年代,鱼肉蔬菜乃至米面粮油都是限量供应的时候。
所以王玫做的是低配版的,馅料没有这么齐全,最主要的是她用的鸭子不是新鲜嫩鸭,而是腌制晾晒过的腊鸭。
腊鸭经过腌晒,肉质变得紧实,有着独特的腊味,即便焯水蒸熟后,腊鸭肉也不会像新鲜宰杀的嫩鸭那般酥烂脱骨,吃起来反而更有嚼劲。
后来她带着儿子改嫁到纪家,纪家条件比之前好,只是王玫还是习惯了之前的做法,用腊鸭做这道菜。
倒不是说王玫的做法更好吃,只是这是母亲的做法,对徐辉而言,这里头有着藏着母亲的味道。
徐荷叶将菜谱小心翼翼地折好,装到口袋里。虽然她看了一遍,大致做法已经记住了,不过还有很多细节需要在实践中摸索。
这时徐辉和纪为民也从书房下来了。
徐辉很快提出了告辞。
纪为民下午还要上班,家里就何知君一个人。虽然女儿也在,但他一个外姓继弟和嫂子同处一室还是不太妥当。
纪为民也没有挽留。
侄女已经在扈城,父亲给老三的房子也交给了他,将来老三夫妇肯定还是会回扈城,不缺团聚的机会。
夫妻俩一起把父女二人送到门口。
“老三,回头带上弟妹,一家三口来家里吃饭。”
“放心吧。”徐辉回头摆了摆手,徐荷叶也跟着向二伯母挥了挥手。
她看着手里的大包小包,对这位首次见面的二伯母好感满满。她决定了,回家就给母亲寄钱,让她买一些赣省特产寄过来送给这位二伯母。
他们赣省经济是没有扈城这么发达,但是很多好东西,还确实只有原产地才能买到最好最正宗的。
第144章 祭拜
回到出租房后, 父女俩看着桌上的房契和存折面面相觑。
“爸,这是什么?”
“是你爷爷给我的房子。”
“那这存折?”
“这些年两家失去联系,你二伯父也不知道我们什么时候能回来, 就把屋子租了出去, 这存折里存的是租金。”
徐荷叶看着这两样东西, 只觉得人性太难捉摸。
父亲是怎么下乡的,她一清二楚,本来以为父亲继父家也和董家一样难言,可——那位继爷爷平反回城后, 又费心巴拉地给继子准备了一份家业。
这么多年两家一直失联,二伯父也没有私吞房产, 还费心帮忙把房子租出去, 收回的租金也好好地存了下来,双方刚一重逢就交给了父亲。
徐辉看着徐荷叶:“荷叶, 爸想去看看你的两位爷爷, 还有你奶奶, 给他们上上香,你要不要和我一起去?”
“去, 当然要去。”徐荷叶站起身,“爸,现在就去吧。”
“好。”父女俩去买了香烛、纸钱,然后辗转去祭拜徐荷叶的奶奶还有两位爷爷。
先去公墓, 亲奶奶和继爷爷都葬在公墓。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九零知青子女回城》 140-150(第5/11页)
不过两人没有合葬,亲奶奶自己单独一个墓, 继爷爷则按照约定和他原配一起合葬,这是他原配离世时,就已经说定的。
徐辉没什么意见, 毕竟这事母亲自己都不在意。
王玫和继爷爷结婚时就已经知晓这个约定,她并不在乎,毕竟嫁给老纪就是图个搭伙过日子,什么爱不爱的,葬不葬的,她根本没想过。
谁知道死了之后是什么样的?眼睛一闭不知身后事,葬不葬一起又有什么关系?
没准那时候她还不想和老纪一起过日子呢!
至于和前夫合葬,她同样没想过。
前夫死后葬在徐家祖坟,如果和他合葬,将来成了鬼还得和徐家那伙人打交道,她不乐意。除了前夫,整个徐家她没一个看得上的,一群不是人的玩意儿!
再者就算她想和前夫葬在一起,徐家那边也不会同意。所以活着时,她就说好了,死了后要单独一个墓,她要一个鬼单独住。
徐辉边烧纸,边和女儿说着这些旧事。
徐荷叶看着坟墓上已经有些褪色的刻字,在脑海里想象着那个从未见过面的祖母。
二伯母说她性子温柔善良,做得一手好菜。父亲口中的祖母洒脱放达,俏皮又灵动。
父亲长得像祖母,小圆脸,皮肤白皙,大大的眼睛,弯弯的睫毛,笑起来还有梨涡,徐荷叶越想越觉得熟悉。
徐辉看向女儿,笑道:“荷叶,都说我像你祖母,其实你才是真的像。”同一张脸,男人和女人再像也不一样。但女儿,却是真的像她祖母。
徐荷叶这才反应过来。
说怎么熟悉呢!
原来她想的,竟然是她自己的模样。
上完香,把墓碑上的落叶杂草清理一下,二人接着去祭拜继祖父。
徐辉看着墓碑,跪下重重磕了三个头,“父亲,我回来了。”
“谢谢您为我费心。您放心,将来几个兄弟有事需要我帮忙,我绝对不会推脱。”
照旧把墓碑上的落叶杂草清理一下,等香烛燃灭,徐辉看向女儿:“荷叶,走吧。”
从公墓出来,二人转了三趟公交,坐了两个小时的公交才终于抵达亲爷爷老家,上山前,徐辉特意去附近的农具店买了根锄头。
亲爷爷去世得早,没有设墓碑,二十多年过去,整个坟地都变了样。
如果不是坟头高大入云的柿子树,怕是徐辉这个亲儿子都找不到亲爹的墓在哪儿。
坟头上杂草丛生,青黄交错,厚厚一层,可见这些年都没什么人打理。
徐辉沉默着拔着坟头上的杂草。
他这个儿子其实也挺不孝顺的,这么些年,也就早年母亲在时,经常跟着她过来给亲爹上香。
后来下乡了,回来不易,每次回来都有事情,也没想着来给亲爹理理坟。只每年三节,在扈城老家对着牌位简单祭祀一下。
隔了这么远,他烧的香烛纸钱也不知道他们能不能收到。
徐荷叶看得出父亲的难过,没说什么,只陪着他一起拔草。杂草拔完后,徐辉又用锄头在旁边的地上挖了些新土覆盖上去。
理完坟,徐荷叶才问道:“爸,我亲爷爷是个什么样的人?”
徐辉摇了摇头:“说实话我也不了解他。你亲爷爷离世时,我才三岁,还未记事。就记得有一年,好像是下雪的时候,有个身形高大的男人抱着我,在街头买了一根糖葫芦。”
“我就啃了一口,糖葫芦就掉地上了。我哭得特别难过,他把糖葫芦捡起来,说洗洗还能吃。他用热水洗的,洗完,糖衣全洗掉了,吃起来又酸又涩,一点都不甜。”
“我让他再给我买一根,他答应了。”徐辉说到这里,叹了口气,“可惜没过多久他就去世了。过了这么多年,我对父亲的记忆就剩下这么一根还没吃到的糖葫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