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章 为什麽不能有第三种可能?(1 / 2)
第483章 为什麽不能有第三种可能?
漫长的谈判对绝大部分人而言都是意志和体力的双重考验。
尤其在面对林燃这样的家伙,你无法判断哪句话蕴含了「真实信息」,也许只是一句无心之言,里面有着无穷的潜在信息。
甚至于蕴含真实信息的话表面下到底有几层含义,都需要细细揣摩。
面对着一个能用魔改版科幻小说传递信息,能在日内瓦峰会上直接往你兜里塞东西的人,怎麽多心都不为过。
人类社会的底层格局没有变化,欧美平民享受到了苏俄压力带来的社会化福利改造,享受到了阿美莉卡构建的天梯种姓制度带来的现代化好处。
和这些国家民众冷战后长达三十年的好日子比起来,华国民众付出的太多,获得的太少。
林燃希望的是一个平衡的格局,两极多无聊,三极刚好合适。
G2不行,G3可能会好一些。
当然,也许更坏。
没人知道G3会是怎样的格局。
「教授,您刚才的话是?」华国代表问道。
林燃思索片刻后回答道:「我一直希望能和华国方面,像您这样的代表见面长谈,聊对世界丶
对政治丶对科技的看法,我过去想的在今年变成了现实。
我对此深感,世界上没有什麽是不可能的。
对个体如此,对集体同样如此。
人类能够靠科技登上月球,能够构建起全球的卫星通信网络,人类科技在最近的二十年迎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未来变化只会越来越快。」
华国代表听完后眼前一亮,这短短一个月的相处。
对方很多次随口一提的建议都能让感觉到原来还能这麽做,我们的工作还有这麽多可以改进的地方。
「您觉得华国应该怎麽做?」
这句话在过去已经出现过无数次。
其实他更想说我们应该怎麽做。
在这个没有赛博上帝的时间点,林燃在对方眼中就是某种意义上的问答万能机。
「我过去提过科技上的建议,提过关于市场丶关于经济丶关于人的激活的一些想法。
但现在,在这个时间点,我们能谈的时间不多,我想要提一个更具体,更实际,当下一旦错过,也许就永远错过的建议。
这既是规划,又和我们这次见面谈判的核心目标结束越战有关。
我想说的是,应该谋求在这个区域做些不一样的事情。
这是千载难逢的时机。
目前中南半岛很多地方都被点燃了战火。
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我还是想说,现在的战火是表象,动荡是暂时的。
从新的白宫提出的战略构想能很清楚看出,他希望战略收缩,希望不再把国力继续消耗在中南半岛。
白宫的收缩姿态非常明显。
如果不是胡佛意外去世,接二连三造成的一系列意外,上次和安南的代表谈完,战争可能早已告一段落。
胡佛事件不会改变整体趋势,烈度上升不会改变战争终有一天会结束的走势。
这块地方在停火之后会出现史无前例的权力真空。
历史正在创造这样真空,这个时间点,短则一年长则五年,就会出现。」
华国代表感觉自己的心悬在了半空。
东南亚重要吗?
当然重要。
如果不重要,二战时期霓虹不会把这里视为东亚最核心的资源补给基地。
现在,看过林燃写的海权报告后,他更加清楚这地方为什麽重要。
「未来这个权力真空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被苏俄填补,另外一种则是在过去引力下,慢慢重回西方旧有的势力范围。
为什麽我们不能给它第三种可能。」
「你是说?」华国代表神色凝重。
「您知道墨卡托投影吗?」林燃反而问起了一个新的问题。
对方摇头,表示自己没有听过。
「这是一种描绘地图的方法。
这种方法会让真实的体积和投影在平面上的面积不一样,营造出一种错觉。
我观察当前的冷战格局,越来越觉得那张世界地图存在巨大的欺骗性。
就像墨卡托投影一样,它把高纬度的格陵兰岛放得比整个非洲还要大。
从地图上看,苏俄是如此庞大,似乎能与阿美莉卡分庭抗礼,势均力敌。
现在的白宫,没有比我更了解苏俄的人。
当世界看到冷战两极对峙时,我看到的是人。
我看到的是需求和恐惧编织成的战略。
在日内瓦湖畔,我曾与柯西金并肩散步。
他卸下了克里姆林宫重负,卸下意识形态的盔甲。
他谈论的不是飞弹和集团,而是经济的脆弱丶官僚体制的僵化,以及他们对西方技术的渴求。
他透露的,是巨人脚下正在腐蚀的泥土。
在伦敦大学古老的教堂里,我曾与科罗廖夫彻夜长谈。
他是苏俄投射力量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