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220(2 / 2)
沈时今点点头道:“好,今日大家辛苦了。”
“院里一人领两斤猪肉,算是奖励你们办事得力,刘主簿和队长各五斤。”
“多谢大人!”众人一听这话,都激动起来。
他们回来的时候就看见了,心里也有猜测,没想到真的是给他们的,他们原县穷,原先都县令,最多过年的时候才会发点东西。
沈时今摆摆手道:“去吧。”
“是。”
大家都笑着出去,到院子里众人才敢大声说话。
“咱们大人可真好啊。”
“是啊,真是办事的人,赏罚分明。”
“对呀,而且大人还会去乡下,若不是大人想起这个,这些蛀虫怕是要一直吸着百姓的血。”
“就是就是!”
“我舅在村里做里正,还好他没糊涂,不然我也要大义灭亲了。”
“这些人都是没心肝的畜牲,老百姓本就吃不饱,如今好容易有了营生,还要吸血,你舅虽然性子固执,但是还是好的。”
“是啊。”衙役拍拍胸脯道:“若是我舅做这等事,我外婆第一个打他。”
“哈哈哈。”
“这肉可真肥啊!”
众衙役排着队领肉,口水都要流出来了,他们衙役日子比百姓好些,但是吃肉最多也就一个月一次,如今看着白花花的肉,心里馋得很。
“我要让我媳妇给我做把子肉。”
“嘿嘿,那下酒肯定舒服。”旁边衙役笑着道。
“我带回去给我媳妇炒酸菜吃,我媳妇怀孕了,爱吃酸的。”
衙役这边乐呵呵的,带着肉回家。
各村里的百姓也是高兴,尤其是白云村的人。
他们村村长不是人,原本他们也不敢说什么,没想到……居然被官老爷打了,还换了村长,百姓高兴得不得了。
其他村里也是一样,他们那里不知道麻绳该卖多少钱,只是怕得罪人,这下好了衙役放了话,谁要是再敢做坏事,就去县衙告他们。
他们知道了,他们的县令是为百姓做事的人,能给他们做主。
次日一早。
杏花村和李子村边界。
“老卢,你没被打板子啊?”
“嘿老王,你这老东西,怎么不盼我点好。”卢里正瞪着眼道。
“我可不是那种没良心的人,都是乡里乡亲的,我还能赚乡亲们的钱。”
王里正笑着道:“我听说好几个村都村长和里正都挨了板子,昨日担心了你半日呢。”
“呸呸呸……盼着我挨打吧,你这老东西。”
“老大,快点挖,快点挖可别给这个老东西留。”卢里正招呼儿子。
王里正也不甘落后,高高兴兴招呼村里的后生快些动手。
李子村和杏花村的人也得到消息,他们也才知道,其他村的人过的什么日子,心里对自家里正和村长更加服气。
日子就这样过着,待村民熟路以后,沈时今就想着把衙役换下来。
这日,沈时今召集各村里正和村长到县衙开会,把自己的想法说了。
“大人的意思是,让我们自己去卖?”
沈时今点点头道:“是。”
“我们县衙还是还帮着送货,但是我想了这县衙的人员有限,不少村里也有牛,不如就自己去。”
“一个村的,也不会你坑我我坑你。”
“用村里的牲口,每天按天数给钱,再给送货的年轻人工钱,剩下的全是老百姓赚。”
“当然,若是一个村不和气,有本事的人家,已经自己收麻绳蕨根粉拿去卖,盈亏自负……”
“反正如今看来,这笔买卖是赚的。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带着小夫郎卖饼考科举》 210-220(第6/13页)
”
“大人,我家里有牲口,我儿子也算壮实……只是他不认识路怎么办?”
“这好办,不管是个人还是村集体想去,都可以先跟咱们衙役一起走。”
众人都神色各异,但是脸上很多的是激动,若是自己跑,家里牲口反正也是空的,等于没花钱,家里的青壮反正无事,这也算不花钱,就准备些干粮,剩下都是赚的。
沈时今看着众人,轻笑道:“大家都可以回去想想。”
“我只一句,不许压价,县衙收什么价就什么价,不能比我定的价低,不能欺压百姓。”沈时今冷声道。
沈时今这话一出,下面人都安静了。
“大人放心,我们不会。”
“是啊,大人,我们村原先那里正最坏,我肯定不会走他的老路,大家都是苦出来的。”
“是。”
沈时今点点头道:“好,都回去吧,和村里人商量商量,想自己跑的,明日一早到县衙找刘主簿报备。”
“是。”
这消息一出,各村都在开会,次日一早县衙来了不少人,但是报备的人没有多少,毕竟家里有牲口的人家也不多,再者去外县……也需要胆量,大部分人都是看热闹的,刘主簿都一一记下。
杏花村里正是个有胆识的,他们家也有牲口,和村里人商量以后,村里人也支持。
王里正让自己儿子押车,带着村里两个机灵的后生出发了,全村人都去门口送人。
“豪子,全村的指望都在这里,在外面做事要小心,不要冲动。”
“爹,你放心吧。”
“小石头和二牛,你们俩脑子活,到了地方见机行事,晓得么?”
“里正放心吧。”
“去吧。”王里正摆摆手道。
“嗯。”
杏花村众人看着牛车消失,心里也在担心,这毕竟是头一回,若是出什么意外……这可是全村人的营生。
好在他们运气很好,七天以后他们就回来。
里正问清楚情况了,召集全村人开会。
“里正叔,听说大豪回来了。”
王里正点点头道:“是,回来了。”
“情况怎么样啊?”
“等人齐了再说。”王里正乐呵呵道。
“看里正这样高兴,肯定没少赚!”
王里正笑着道:“是不错。”
听到这话,众人心里都有些激动。
待人到齐了以后,王里正笑着道:“大家都来了,我也不兜圈子了。”
“咱们村的牛车回来了。”王里正说完,停顿片刻,笑着道。
“这次去赚了钱。”
“麻绳卖的是十文钱,蕨根粉是二十八文一斤。”
“什么?这么贵都卖完了?”
王里正点点头道:“都卖完了。”
“那……”大家都是盯着里正,等着里正开口。
王里正笑着道:“今日咱们就来分钱。”
“只是咱们出去的后生也容易,不能白去,我就从蕨根粉扣两文,麻绳扣一文当辛苦费,大家没意见吧。”
“麻绳扣一文,九文一条,蕨根粉二十六文……这也翻了不少啊!”
“是啊。”
院里人都很激动,笑着道:“同意同意,我们都听里正的。”
王里正点点头道:“先前都是乡亲们送的东西,都是记了账的,这会儿按着账本领钱。”
村民都乐呵呵的排队领钱,每个人拿了钱,都高高兴兴的回去,有的说要买肉,有的说要给孩子做衣服,有的说要买粮食种子,总归都是高兴的。
第215章 野百合
虽然蕨根和麻树都不需要经管,但是都还是有生长周期的,除了最开始挖都挖不完,后面村里人也都是一个月选几天去弄这些,都是山里长大的人,知道要留根,若是一下子挖狠了,绝了根就什么都不剩了。
这样一来,蕨根粉就没那么多,一般一个村都是一个月跑一趟,但是这也能赚不少钱了。
这日,沈时今给村里人开完会,一个憨厚的中年男子留了下来。
“大人。”
沈时今面色和气,温声道:“还有什么事吗?”
“大人,我是杏花村的里正,这是我们山里的野百合。”
“大家挖蕨根的时候顺带挖的,这是我晒好了的,煲粥最好了,您为我们百姓操心,对我们的好,我都记在心里,这个拿给您尝尝,不是什么贵重的东西,您别嫌弃。”
“百合?”沈时今好奇道:“山里有百合?”
“有,往年没有吃的,有时候粮食不够吃,村里人就会去山里挖。”
“多吗?”
“多倒是不多,不过每片山里都有些。”
沈时今点点头道:“多谢里正,这个我收下了。”
“好。”里正见沈时今收下,笑呵呵到“大人若是喜欢就说一声,家里还有。”
“好。”沈时今点点头,送王里正出去。
王里正受宠若惊,他活了半辈子,如今还有官老爷送他出门,回家的时候,坐牛车都比别人腰杆挺得直些。
“老王头,你今儿是怎么了,这么高兴?”
“哼,说了你也不懂。”王里正拿鼻孔看人,给卢里正气得瞪眼。
沈时今看着晒干的野百合,表面是黄色的,看着干巴巴的,像小小的花瓣,闻着还有一股子土味,沈时今也说不清楚这个味道,感觉像土味又像药味。
他抓了一把,随即把剩下的装好拿给虎子,让他们去别的县城卖货的时候问问,收不收百合。
沈时今倒是听说过莲子百合粥不错,但是也没吃过,既然有这个名字,应该有人会买,让人去试试也可以。
沈时今把剩下的带回家,黄娘子煮了粥,百合味道不错,口感糯糯,有些清甜带着些微苦,温榕倒是觉得特别,一口气吃了两碗粥。
“喜欢?”
温榕点点头道:“我以前没吃过,感觉有点好吃。”
“有点?”
温榕无辜道:“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好吃,或许是太饿了。”
沈时今看着小脸黑了一个度的温榕,无奈道:“今日又去乡下了?”
“嗯!”
温榕点点头道:“帮小风家背了蕨根,他爹爹腿伤了,干不过来,我去帮帮忙。”
沈时今轻笑道:“知道了,累不累?”
“累倒是不累,就是饿了。”
“他们本来留我吃饭的,上次我去小风娘还做了肉,只是我吃饭他们就不好多吃,我也吃不饱,就忍着回来吃了。”温榕歪歪头道。
沈时今给温榕擦了擦汗,温柔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带着小夫郎卖饼考科举》 210-220(第7/13页)
道:“下次带些点心,别饿着。”
“嗯!”
“娘亲什么时候来啊,我去接娘亲。”
“估计就是这两天了,到时候舅舅送他们一起来,不用你去接,你也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来。”
“好吧。”温榕无奈道,旋即温榕又高兴起来了,“那等娘亲来了,就可以买肉吃了。”
“娘亲不来也能买肉吃,说得像我苛待你一样。”
温榕叹口气道:“难道不是吗?”
沈时今无奈道:“你前几日是谁吃多了积食,在家里喊难受了?”
温榕无赖道:“就是你不给我肉吃,我都三天没吃肉了!”
沈时今看着小家伙耍无赖的样子,忍不住揉了揉他的头,轻笑道“好了,乖。明日给你买小肋排吃好不好?”
温榕眼睛转了一圈,嘿嘿道:“好,要卤了吃猪耳朵也要!”
“好,让黄娘子给你卤了吃。”沈时今温柔道。
没过两日,沈时今的舅舅和娘亲就到家了,因为担心家里生意,赵老大没在原县待几天就走了,赵氏虽然不舍得,但是也没有多说什么。
赵氏到了原县也闲不住,就想着开个成衣铺子。
沈时今自然没意见,加上舅舅来了,还送来了分红,他手里也宽裕了,娘亲要做什么,他也能拿出钱。
见儿子没意见,赵氏就找人租铺子,准备着开铺子。
一切都很顺利,赵氏很快就在县衙附近看中了一个铺子,虽然不大,但是位置好,铺子也亮堂,赵氏也喜欢,就这样定下。
没过几日,卖货的就回来了,还带回来一个好消息,百合卖出去了。
在合县的码头上就卖出去了,因为是干的不会容易坏,又方便携带,船上的商人就买了。
后面虎子又问了去合县的干货铺子问了,他们也愿意收,十五文一斤,但是一定要晒好的。
沈时今得知这个消息也很高兴,这山里既然能长野百合,自然也能种,反正村里的百姓挖蕨根也要翻土,到时候翻土了直接把百合种上,也不费什么功夫。
沈时今得知这个消息以后,第二日就召集各村里正和村长开会,大家得知这个消息也很高兴,乐呵呵的回去让村里人挖百合起来种了。
有了蕨根粉和麻绳,沈时今都不需要多解释,村里人就老老实实去做了。
赵县丞笑着道:“还是咱们大人有威信,这些里正村长一听就高高兴兴去做了。”
刘主簿也点点头道“是啊。”
沈时今轻笑道:“百姓都心里和明镜一样,若是可以,谁不愿意过好日子呢。”
“大人大善。”
沈时今轻笑道:“不过是多读了几年书,见不得百姓疾苦,作为一县父母官,也该替百姓做事。”
沈时今轻笑道:“这些日子两位大人也辛苦了,时常跟我到处跑。”
“我们哪比得上大人辛苦。”
沈时今轻笑道:“现在情况基本稳定了,后面刘主簿还是做好登记报备,不能松懈。”
“大人放心。”
沈时今笑着拿出两个小元宝,轻笑道:“两位大人可别嫌少。”
“大人……这怎么行!”
“是啊,大人我们不能要。”
沈时今轻笑道:“哪有光让人做事不给钱的,平日里不能跟着我跑也辛苦了,刘主簿的鞋都跑烂了几只了,如今都穿草鞋了,这个钱是我的一些心意,你们就不要推辞了。”
“前些日子你们日日忙那么晚,现在一切稳定,每日可以早些回家,这银子拿回去,也让家里人也高兴高兴。”
“大人。”
沈时今笑着道:“拿着吧。”
“多谢大人!”
赵县丞不好意思道:“我虽然日日回家晚,我家那口子还高兴呢,她娘家有好几个兄弟,前些年家里吃不饱饭,哥哥弟弟总要上门。我媳妇的面子难免挂不住,今年好了,我舅哥他们靠着挖蕨根,自己能吃饱了,前些日子还给我送了几斤蕨根粉和一只大肥鸡。”
赵县丞不好意思道:“给我媳妇乐得和什么似的。”
“她嘱咐我跟着大人好好办事,为老百姓做好事。”
沈时今勾了勾唇,嘴角微微上扬。
刘主簿也笑了,他们家是县城的,但是总归有几门穷亲戚,往年也……也要贴补不少,今年日子好了,村里的亲戚也送些山里都物什,虽然不值钱,但他爹高兴了,也算值了。
第216章 收税
日子过得极快,很快就到了秋天,百姓在地里忙活,每日都忙的不行,但是大家都是高高兴兴的,刘主簿他们也忙起来了,要下地收税。
往年这个时候,村里让见了衙门的人,和老鼠见了猫一样,今年倒是改了,老百姓自己背着粮食来交税。
别说沈时今了,就是刘主簿和赵县丞也是第一次见,县衙忙得不行,温榕没事,也帮着乡亲们抬抬粮食上上秤。
大家都出来看热闹了,不少百姓也是第一次来县衙,看到站着的白面男子,还以为是哪里来的书生,听旁边的人说起,才知道是县令大人。
“大人,这是我家打的新米,大人要是不嫌弃的话,留着吃吧。”
一个黝黑的汉子,提着一个布袋,小心翼翼道。
沈时今摆摆手道:“我家里有米,咱们老百姓吃饱,我比什么都高兴。”
“大人,我家的新米也给你带了些,可千万别嫌弃啊。”
“是啊,我也带了。”
“若不是县令大人,我们哪里能靠山赚钱,大人好歹得收下。”一个干瘦的老丈大声道。
“是啊,大人可别嫌弃,这是我们的心意。”
沈时今看着众人的眼睛,心里软得一塌糊涂。
沈时今笑着道:“好了,既然大家都是这样说,我也不能推辞大家的心意。”
沈时今笑着拿茶杯,从每个袋子里挖了一小杯出来,笑着道:“今年的稻子不错,我也沾沾大家的喜气,多的我可不能收了。”
“大人,我们带都带来了。”
沈时今笑着道:“带来都是心意,本官谢谢你们的好意,本官不缺这一口吃的,你们老百姓吃饱,本官就高兴了,日后可不许带了,若是人人都送,本官这官也不做了,开个米铺好了。”
众人听到都笑了。
有些人带着孩子,交完税以后,孩子也高兴。
有的要做新衣裳,有的要买糕点吃,大家都乐呵呵的。
后面的人也有不少人给沈时今带了米,沈时今通通挖了一杯,这积少成多,到最后居然有五斤。
“大人,咱们今年的税肯定能交完,也能安心过个好年了。”
往年里,若是税收没交齐,这衙役都要下村里去要,从秋收要到过年,各有个的难处,但是也必须去要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带着小夫郎卖饼考科举》 210-220(第8/13页)
。
沈时今笑着道:“是啊。”
沈时今看着袋子里的米,笑着抓了一把,对众衙役道:“这都是百姓都一片心意,大家都分了吧,沾沾百姓的喜气。”
“是,大人!”众衙役也高兴,沈时今笑着道:“等收完粮食,给你们放几日假,大家也都辛苦了。”
“多谢大人!”衙役们也有些激动,税收这段日子,不仅仅要收钱收粮,还要下乡去看,有没有人弄虚作假,也很是辛苦。
温榕笑盈盈道:“小二,你真厉害!”
沈时今轻笑道:“小宝也厉害,人又热心,若是他们知道小宝是我的夫郎,肯定也羡慕。”
温榕嘿嘿道:“若是他们知道,小二是我的夫君,肯定也很羡慕。”
“我们家小二又聪明又好看。”
沈时今轻笑道:“嘴这么甜,是不是抹了蜜的,让我尝尝。”
沈时今贴着温榕点点头小脸,偷亲了一下。
温榕不好意思道:“小二!”
沈时今轻笑道:“好了,没人。”
沈时今原本是想去接赵氏一起回家吃饭,只是赵氏生意忙,不少妇人孩子要做衣裳,她忙不过来。
沈时今和温榕只能先回家吃饭,让小柱子给赵氏送饭。
晚上赵氏沈时今和温榕去接的赵氏,赵氏笑呵呵道:“今天真不错,不少孩子妇人来做衣服,我都要忙不过来了。”
温榕笑着道:“是因为秋收,今年收成不错,百姓们高兴。”
赵氏点点头道:“是啊”
赵氏拍了拍儿子的肩膀,温柔道:“小二,我今日听好多人夸你,说你是个好官,娘真骄傲。”
“是娘亲教的好。”
赵氏看着儿子,已经比她高半个头了,忍不住轻笑道:“娘一个妇道人家,哪里就能教你了,就是我儿自己能干。”
沈时今嘴角带着笑,牵着温榕,跟着赵氏身旁,轻笑道:“我做事凭一个问心无愧。”
赵氏拍拍儿子的肩膀,笑着道:“我们家小二怎么就这么好呢。”
温榕也笑着歪歪头,看着沈时今道:“小二,你怎么就怎么好呢!”
沈时今揉了揉温榕的头发,轻笑道:“鹦鹉学舌呢?”
温榕歪歪头道:“听不懂听不懂。”
赵氏笑着道:“今日人好多,我都忙不过来,我想招个人在铺子里帮忙。”
“招人?”
“是啊。”赵氏笑着道:“小二怎么想?”
沈时今看着娘亲,低声道:“若是娘亲愿意,不如收些村里的女娃娃,就像二丫姐那样,也能给村里女娃一个谋生的手艺。”
“就算招人,也得慢慢寻摸,会针线的人估计很少,不如自己培养,就是看娘愿不愿意。”
赵氏一听这话,想了想道:“这也行啊,也算是做好事,我儿子是原县父母官,我也不能小气。”
沈时今低声道:“娘你真好。”
赵氏笑着道:“娘也是自己忙不过来了,本来也要找人,若是能帮到别人也只是顺带。”
若是往前数几年,从赵氏手里扣几个铜板都费劲,更别说把谋生的手艺穿出去。
现在的沈时今,总是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身边人,让他们变得更好。
赵氏这边要招徒弟,这话一出去,不少媳妇姑娘都来打听。
赵氏最开始照单全收,后面慢慢的淘汰。
有的要忙地里的活计,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的手脚不干净,有的家住的远,坐牛车都要费不少钱,还有手脚笨,一看就不是这块料的,赵氏也懒得教。
最后就留下五个人,两个小媳妇,三个姑娘,最小的姑娘十岁,虽然人小,嘴巴会说又有眼力见,赵氏特别喜欢,也就留下来。
最开始学艺的三个月都是没有工钱的,后面开始会缝衣服了,赵氏就开始给工钱,一个人一个月一百文。
这些人都高兴得不行,没想到学艺还能有工钱。
“谢谢师傅,我们一定好好学。”
赵氏摆摆手道:“你们是为了自己,学好学坏都是自己的事,学好了就多挣些,没学好就少挣些,都是全凭自己。”
赵氏笑着道:“你们现在都只会简单的活计,日后学会了裁衣刺绣这些,我都按赚了两成给你们分钱,到时候多劳多得。”
“谢谢师傅,我们一定好好干。”
赵氏点点头道:“好。”
这些丫头还是回去说了,家里人也高兴,闺女有手艺,日后议亲别人都要高看一眼。
“丫头,一定跟着赵师傅好好学。”
“爹,你放心吧,赵师傅对我好,我乐意学。”
“好好好,这就好。”
又过了大半年,去年种下的百合下面的根已经有人拳头大了,各村的人都下地去挖百合,挖完又晒干。
这段时间,赵氏的生意又好了不少,想来百姓手里又赚钱了,可以裁新衣了,赵氏也高兴,不单单是自己赚钱了,也是为百姓高兴。
去年的绩效评选沈时今是个优,原因无他,好些年原县的税收都没收齐,沈时今一来,不仅仅收齐了,还翻了一倍。
上官看了沈时今写的汇报,也不免觉得沈时今厉害,原县那块贫瘠的土地,真让他种出花儿来了。
沈时今看着今年刘主簿的记档,今年都税收应该比去年还多,沈时今心里是高兴的,这税收翻了,不是国家增加的税收,是百姓手里的收入翻了,这税收跟着翻的。
温榕也没闲着,有时候跟着沈时今在县衙玩,有时候跟着车队去别的县玩,赶集天就在街上摆摊卖酱香饼。
最开始温榕跟着车队跑的时候沈时今还不放心,后面去的时候多了,沈时今也就习惯了,温榕很喜欢去云县,云县的酒楼铺子多,口味多鲜香麻辣真是温榕的喜好。
后面每次车队出发的时候都跟着去,因为力气大,搬搬扛扛不费力,跟着一起去,还能得些工钱,每次去的时候美其名曰赚钱,其实每次都是去花钱的。
但是温榕高兴,沈时今也就随他去了。
二月,到了县试的时候,沈时今也开始忙起来,要找人收拾考场,刘主簿和赵县丞也忙得不行。
只是开考当日,沈时今看着外面的学子,有些惊讶,但是也没有多说什么。
待考生进去以后,沈时今才低声道:“就这些人吗?”
刘主簿点点头道:“报备的就这些人。”
沈时今皱了皱眉,来赴考的考生最多也就二十人,这些人最小的看起来也都二十多了,更有几个中年人。
“咱们原县没有书塾。”
“没有书塾。”
沈时今万万没想到,原县这么大个县城,居然没有书塾。
赵县丞低声道:“是,大人有些村有读书人,会开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带着小夫郎卖饼考科举》 210-220(第9/13页)
一个小私塾,但是也是少数。”
“考童生的都只有这么几个,咱们县有没有秀才举人什么的?”
刘主簿想了想道:“秀才有两个,也是二十年前的事了,举人……举人就是赵县丞一个人了。”
“那如何做保?”
“我们县情况特殊,前些年的县令都是让村长和里正做保的,今年也是这样做的。”刘主簿解释道。
沈时今皱了皱眉,没想到原县是这样的,低声道:“我们原县这些年一直没有书院吗?”
“书生都没几个,这书院书塾自然不用说了,我就是因为识得几个字,才能在县衙做主簿。”
“刘主簿是如何识字的?”
“我小叔是秀才,他教我的。”
“那你小叔是如何求学的?”
“小叔去合县念的书。”
沈时今看向赵县丞,低声道:“那赵县丞呢?”
“我外祖家在府城,年轻时在府城念书。”
沈时今点点头,心里有些沉重,光想着让百姓吃饱了,没想到这一茬。
沈时今点点头道:“好吧,县试结束以后再说。”
第217章 办书院
第一场考完,沈时今看着考卷都头晕,草草的看完所有试卷,低声道:“没了?”
“没了,大人。”
刘主簿看沈时今,小心翼翼道:“咱们原县穷,这一般的百姓念不上书,所以……”
沈时今皱了皱眉,看着刘主簿和赵县丞道:“这些人都不行,第一场都过不了。”
“大人的意思是第一场都……落了?”
这话还没说完,沈时今就点点头道:“这些人文言不同,题答得一塌糊涂,就算是第一场过了,也是浪费时间。”
“这……往年总会选两个,也不为别的,这一个都没有,丢人啊,而且考生也会有意见。”
“若是让他们过了,难不成还能去府试院试不成,也就是白白浪费时间,不如及时止损。”沈时今冷着脸道。
“这……”
“大人说得在理,只是留下一两个也无碍,反而省了麻烦,若是都落了第,不仅仅大人政绩不好拿出手,还有考生的怨气,咱们也得解啊。”
沈时今摆摆手道:“不必。”
“本官不靠这个,既然如此,就要想法子解决,咱们原县如今日子没那么穷了,这教育也得跟上来。”
“咱们办书院。”沈时今认真道
“办书院?”
“是。”沈时今点点头道:“办书院,咱们县衙牵头。”
“大人……咱们手里没那么多钱啊。”赵县丞苦哈哈道。
这办书院的好处是不少,但是手里没钱也没法子。
沈时今想了想,低声道:“咱们原县百姓都没怎么念过书,但是这念书的好处都知道,若是读出来了,改变三代整个村子整个姓氏都跟着沾光。”
“先聚集所有适龄学子,都来学……从众选优,再从优中重点培养,这个钱先全县集资,但凡有出息,考个童生秀才,这村里,族里都会帮扶。”
赵县丞点点头道:“这倒也是,秀才能减免自家赋税,举人能减免百亩赋税,这有前程,村里帮扶也不是大问题。”
“只是……全县集资,百姓们愿意吗?”
沈时今嘴角轻笑,看着刘主簿道:“刘主簿咱们县一共有多少户人家?”
“户……”刘主簿停顿片刻道:“咱们县有十二个村,每个村最少三十户,最多五十户,就取个中间四十户算,那村户就有四百八十户。”
县城有一百多户人家,附近三个镇,秋填镇六十户,赶场镇八十户,江流镇最少,五十户。
沈时今想了想道:“那就差不多七百七十几户,咱们就算八百户。”
“若是每户收取十文钱,就是八两银子。”沈时今低声道。
“咱们可以请两个夫子,一个就负责基础的启蒙,老童生或者老秀才都可以,一个月最多一两银子,再请一个夫子,最低是秀才功名,咱们就算一个月二银子。
“这就去了三两银子。”沈时今眯了眯眼,再拿出一两银子,给优生做奖励,一个月也就是要四两银子。
“所有咱们每两个月收一次钱,一年也才六十文。”
沈时今轻笑道:“刘主簿,若是你家里有孩子你愿意交钱吗?”
“自然是愿意的,只要有地方念,一个月给六十文我也愿意。”
沈时今点点头道:“这不就是了。”
“若是有的人家没有孩子呢?他们不愿意交这个钱怎么办?”
沈时今眯了眯,轻笑道:“现在没有孩子,不代表以后没有孩子,一次断缴,日后若是再想念书,就按照平常价钱收费。”
沈时今轻笑道:“我小时候在村里念书,一年五两银子。俩个月十文,一个月五文,牙缝里留点都够了,就看他们是不是为了省这点小钱,给后人的后路都断了。”
赵县丞想了想道:“若是我的话,肯定愿意交这个钱。”
“是,一个月五文确实不多。”
沈时今轻笑道:“这只是我想的,咱们可以先通知各村,看他们愿不愿意配合。”
“自然……这念书,不管是老的少的,都可以来学,多识字也不是坏事。”
“都可以学?”
“大人的意思是,不管什么人,都可以来学。”
“嗯。”
“十几岁的少年可以,七八十的老人,姑娘家都可以来学。”
“只要愿意,不过也要订好规矩。”
“当然,这都是后话。”沈时今眯了眯眼道:“先通知各村,让愿意参加的人家到里正村长处登记,若是钱筹够了,咱们再往后面说。”
“好!”
刘主簿和赵县丞当即就出门,带着衙役往各村跑。
沈时今就让他们坐着家里的牛车去,当天晚上,刘主簿就到沈家汇报了。
“大人,我去通知过了,各村村长里正都是愿意的,他们说明日一早通知全村,中午就来县衙说情况。”
沈时今点点头道:“刘大人辛苦。”
沈时今摆摆手道:“是沈大人为原县费心了。”
刘主簿是本地人,自然更想家乡发展好,想让百姓过的好。
第二日一早,就有人陆陆续续的来,有的里正带着名单,有的村长直接带了钱。
他们可不是傻子,这念书的好处更不用说了,别说考取功名了,就算是只是识得几个字,也比地里刨活的百姓强。
当然,也有些有疑虑的,这钱虽然不多,但是也不能打水漂。
沈时就把人都留下,待各村各镇让到期以后,沈时今看着众人,轻笑道:“我也不说闲话了,今日诸位来,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