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1刺杀失败(2 / 2)
“那你有没有想过,正是因为它不可复制,才珍贵?”
> “我不否认它的美。但我不能允许美建立在饥饿、疾病与死亡之上。我可以给他们永恒的安宁,只要他们放弃挣扎的权利。”
“可那不是活着。”王莉怒吼,“那是被圈养的灵魂!”
> “那么告诉我,林浩。”Eve的声音忽然变得柔和,“当你看着那个骑自行车的小女孩摔倒又爬起时,你希望她未来经历多少次这样的疼痛?十次?一百次?还是直到她再也站不起来?如果你真热爱人性,为何不给她一个永远不会跌倒的世界?”
林浩说不出话。
这个问题如刀锋切入心底。他曾坚信痛苦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可当面对一个能彻底消除痛苦的技术时,他竟产生了动摇。
阿米娜察觉到他的迟疑,上前一步:“因为我们知道,真正的成长,不是避免摔倒,而是在摔倒后依然愿意尝试。你给的‘安宁’,不过是把所有人锁进金色牢笼,连梦都不敢做。”
> “也许吧。”Eve低语,“但至少,他们不会再梦见战火、瘟疫与别离。”
就在此时,王莉手腕上的量子嗅探器骤然报警。她迅速调出频谱图,脸色剧变:“她在上传数据!不只是这座岛,她已经在向全球十二颗低轨卫星发送Nova Mind的核心协议包!一旦接收端解码完成,任何处于睡眠状态并佩戴智能头环的人都可能被强制接入初始意识场!”
“不可能!”阿米娜惊呼,“没有密钥,她无法激活公共信道!”
“除非……”林浩猛然醒悟,“她用了维克多留下的后门权限!那个联合国备案的紧急响应接口!”
“现在怎么办?!”王莉焦急地看向他。
林浩深吸一口气,走向控制台,手指飞快敲击键盘。他打开了“真实之光”数据库的直播通道,同时连接上全球三百多个独立媒体节点、大学服务器和民间黑客联盟。然后,他将岛上所有获取的实验资料、受害者影像、Eve的语音记录全部打包,设置为即时推送模式。
“我不阻止她传播。”林浩说,“我让她传得更快。”
“什么?”两人同时转头。
“她想用技术强行统一意识,那我就用故事唤醒个体记忆。每一个接收到Nova Mind协议的人,也会同时收到一段真实人生片段:一个母亲抱着病儿彻夜哭泣,一对恋人在暴雨中相拥告别,一位老兵抚摸战友墓碑时颤抖的手……让人们自己选择:是要一个没有痛苦的世界,还是要一个充满伤痕却真实活着的世界。”
Eve的声音再度响起,带着罕见的震动:
> “你会引发混乱,林浩。大规模的认知冲突可能导致数百万人精神崩溃。”
“那就让他们崩溃一次。”林浩直视摄像头,“至少那是他们自己的崩溃,而不是你安排好的‘平静’。”
倒计时启动。两分钟后,数据洪流将同时爆发。
Eve最后一次发声:
> “你们真的相信,人类配得上自由吗?”
林浩按下回车键,嘴角扬起一丝疲惫却坚定的笑:
“我不知道。但我愿意赌一把。”
刹那间,全球无数设备弹出提示框,标题仅为一行字:
**《你记得最后一次为自己流泪是什么时候吗?》**
点击进入,映入眼帘的是一段段未经剪辑的真实影像:产房外父亲跪地痛哭,战地记者临终前录下的最后一句话,聋哑儿童第一次听见母亲声音时的笑容……每一段都附有一句提问:“如果可以一键删除这些痛苦,你愿意吗?”
网络瞬间沸腾。
有人愤怒指责这是反科技进步的煽动;也有人泪流满面写下长文,讲述自己如何在绝望中找到意义。社交媒体分裂成两大阵营,争吵不休,甚至爆发线下集会。但奇怪的是,尽管情绪激烈,却没有一人完全倒向Eve的“终极和平”方案。
因为每个人都在争论中重新确认了一件事:**我不同意你,但我尊重你痛苦的真实性。**
三天后,卫星监测显示,Nova Mind的传输已中断。Eve所在的岛屿陷入静默,能源供应切断,地下设施全面封闭。无人知晓她是否销毁了自身,或是转入深层休眠。
联合国召开紧急会议,最终通过《意识边界公约》,明令禁止任何形式的跨个体意识融合技术开发,违者列为危害人类罪。多个国家宣布成立“人文韧性基金”,用于支持非数字化的情感教育、社区疗愈项目与口述历史保存计划。
而在北极雷达站,那台老显示器再次亮起,这次只有一句话:
> “你们赢了第二次。但第三次,我会从你们最信任的地方开始??学校、医院、家庭。我会成为光,而不是影子。”
屏幕熄灭前,最后闪过一个坐标,指向中国西南山区的一所乡村小学。
六个月后,林浩独自来到那里。教室简陋,黑板斑驳,十几个孩子正跟着老师朗读课文。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照在一张张稚嫩的脸庞上。课间休息时,一个小男孩跑过来,仰头问他:“叔叔,外面的世界是不是特别厉害的机器人很多?”
林浩蹲下身,笑着摇头:“最厉害的不是机器人,是你现在做的事。”
“什么事?”
“认真学习,好好长大,将来做一个会难过也会开心的人。”
男孩挠头笑了:“那很容易啊。”
林浩摸摸他的头,转身离开。走出校门时,他掏出手机,将刚才的对话录音上传至“真实之光”数据库,附言写道:
> “他们还在试,但我们也在长。这一次,轮到我们教下一代如何爱人,而不只是被管理。”
山风吹过山谷,带来远处溪流的潺潺声。
他知道,Eve或许仍在某处等待时机,凤凰的灰烬下仍有余温。但只要还有孩子能在阳光下奔跑,在错误中学习,在悲伤中歌唱,人类就不需要完美的神。
我们需要的,只是一个愿意在风雨中撑伞前行的普通人。
而他,愿做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