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1废除徭役(1 / 2)
“魏阁老,首辅大人请您过去议事。”
又是一个下午,魏广德已经处理好所有奏疏,就坐在外间茶几旁喝茶休息,首辅值房那边有书吏来请。
“好,我一会儿就过去。”
魏广德冲来人点点头,说了句。...
方子昂回到北京后,便一头扎进了项目总结与经验分享的工作中。姆巴加村的成功试点不仅让团队信心大增,也引起了国内多个科技园区和农业部门的关注。各地纷纷邀请他们前去考察,探讨本地化推广的可能性。
与此同时,非洲的其他几个国家也陆续发来合作意向。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卢旺达……这些过去在中国人印象中遥远而陌生的名字,如今成了方子昂案头文件中最频繁出现的关键词。
“我们不能只盯着成功案例。”在一次内部会议上,方子昂语气坚定,“姆巴加是幸运的,有愿意配合的村长、有热心的村民,还有相对稳定的网络环境。但在更多地区,情况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
林浩点头附和:“坦桑尼亚那边反馈说,有些村庄连最基本的手机普及率都不够,别说智能手机了。我们之前设计的APP操作再简单,也得有人能用才行。”
“所以我们要调整策略。”方子昂翻开手中的资料,“从‘技术输出’转向‘能力共建’。不是把系统装进去就完事,而是要帮助当地建立基础数字能力,比如推广简易功能机适配版本,或者开发语音交互模式,让不识字的人也能使用。”
会议持续了一整天,讨论的内容从硬件适配到内容培训,从政策协调到资金支持,每一个细节都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团队决定启动“非洲乡村数字赋能计划”,以三年为周期,分阶段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本地人才培养、技术应用落地三大核心任务。
与此同时,外交部也在积极推动中国农业科技对外援助项目的升级。方子昂受邀参与了新一轮国际合作方案的制定,并被任命为“中非智慧农业联合实验室”的中方负责人之一。
这项新职务意味着他将长期往返于中国与非洲之间,不仅要协调技术团队的工作,还要与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地方社区保持密切沟通。他的行程变得异常紧张,几乎每个月都要飞往不同的国家参加会议或实地考察。
然而,真正让他感到压力的,是那些看不见的问题。
首先是语言障碍远比预期严重。虽然团队已经配备了多语种翻译人员,并在当地招聘了一批懂英语和方言的年轻人作为技术辅导员,但仍然难以覆盖所有村落。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地区,信息传递往往需要通过口耳相传,效率极低。
其次是信任问题依旧存在。尽管姆巴加村的成功案例让他们赢得了不少关注,但也有不少地方对这套系统持怀疑态度。有些人担心数据安全,害怕自己的土地信息被泄露;有些人则认为这不过是又一个“外来项目”,迟早会不了了之。
更棘手的是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有一次,在乌干达的一个村庄,一位年长的农妇误以为他们的信用评分系统是某种“命运预测工具”,甚至怀疑他们在偷偷收集灵魂能量。这种荒诞的想法一度让整个推广工作陷入僵局。
面对这些问题,方子昂意识到,单纯依靠技术手段是无法解决的。真正的改变,必须从人心开始。
于是,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亲自前往那些最偏远、最难沟通的村庄,与当地人面对面交流。
“我们必须让村民们看到,我们不是来推销系统的商人,而是真心想帮他们改善生活的伙伴。”他在一次内部动员会上说道,“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信仰体系、价值观念,才能找到最适合他们的解决方案。”
这一决定得到了团队的一致支持。很快,一支由五名核心成员组成的“移动宣讲队”正式成立,他们的任务是深入非洲腹地,走访不同族群,收集第一手需求,同时向村民们介绍系统的用途和好处。
几个月下来,这支队伍走遍了肯尼亚、乌干达、坦桑尼亚等多个地区的数十个村庄。每到一处,他们都带着投影仪、音响设备和简单的演示材料,白天在村委会或学校里讲解系统操作,晚上则和村民一起围坐在篝火旁,听他们讲述祖辈的故事、生活的艰辛和对未来的期待。
渐渐地,村民们开始放下戒备,主动询问如何注册账号、怎么发布产品信息。有人甚至自发组织起互助小组,轮流学习使用系统,还有的年轻人开始尝试用中文打招呼,希望能与中国朋友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而在技术层面,团队也不断优化系统,推出了一系列创新功能:
- 针对文盲用户,开发了“语音播报+图像引导”的交互方式;
- 针对网络不稳定地区,推出了“离线缓存+定时上传”的数据同步机制;
- 针对本地农业结构,引入了“作物生长模型”和“市场趋势预测”模块,帮助农民科学决策;
- 针对隐私担忧,强化了数据加密和权限管理机制,并设立“农户数据保护公约”。
这些改进措施极大地提升了系统的实用性与接受度。越来越多的村庄开始主动申请接入平台,甚至出现了“抢名额”的现象。
然而,就在一切看似顺利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悄然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