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第42章(1 / 2)
数日后,绣坊外的风雪仍未止,京城的消息却如雪片般纷至沓来。魏芙宜坐在堂中,手中握着一封刚送来的密信,神情凝重。信中言明,礼部尚书已联合兵部,正式上奏,指控绣坊与北疆私通,意图谋反,且证据确凿,请求圣裁。
魏芙宜缓缓合上信纸,指尖微微收紧,心中却无波澜。她知道,这一天终究会来。只是没想到,来得如此之快,且来势汹汹。
她起身,走到窗前,望向院中忙碌的绣娘们。她们不知外头的风浪已至,仍在埋头刺绣,针线穿梭间,仿佛一切如常。她唇角微扬,心中却泛起一丝苦涩。
她知道,若她倒下,这些绣娘们也将无处可去。绣坊不仅是她的命脉,更是她们的家。她不能让她们受牵连。
“阿嬷。”她轻唤了一声。
阿嬷从外头快步进来,神色担忧:“夫人,可是又出事了?”
魏芙宜点头,将信递给她:“你看看吧。”
阿嬷接过信,细细看完,脸色瞬间苍白:“夫人,这可如何是好?他们竟敢说您谋反……”
魏芙宜淡笑:“谋反?不过是欲加之罪罢了。”
她顿了顿,目光坚定:“你去密室,将那几口木箱中的账册副本取出,分三路送出去,分别送往北疆、江南,以及……京中沈府。”
阿嬷一惊:“夫人,那可是您最后的依仗,若送出去了,您如何自保?”
魏芙宜轻轻摇头:“若我不送出去,等他们上门查抄,这些账册便再也无法见天日。我送出去,是为将来留一线生机。”
阿嬷沉默片刻,终是点头:“夫人说得是,老奴这就去办。”
待阿嬷离去,魏芙宜缓缓坐下,目光落在案上那枚玉佩上。她轻轻将玉佩握在掌心,仿佛能感受到沈徵彦的温度。
她低声呢喃:“徵彦,我已无退路,但你不必为我冒险。”
她知道,沈徵彦定会有所动作。他从不让她独自面对风雨。可这一次,她希望他能置身事外。
风雪未歇,绣坊内却已暗潮汹涌。
翌日清晨,绣坊外传来急促的马蹄声。魏芙宜站在堂中,听着那声音由远及近,心中已然明了。
她整了整衣襟,缓步走出绣坊大门。只见数名身着锦衣的禁军已立于门前,为首之人,正是大理寺卿府的副使,李慎之。
魏芙宜神色不变,微微一笑:“李大人,不知今日来此,所为何事?”
李慎之神色冷肃,拱手道:“魏夫人,下官奉旨,前来查抄绣坊账目,还请夫人配合。”
魏芙宜点头:“大人请进。”
她亲自将账册呈上,又命人奉茶,态度恭敬如初。李慎之接过账册,翻阅片刻,眉头微蹙,却未多言。
魏芙宜站在一旁,静静看着他。她知道,这次来的人虽是大理寺之人,但背后必有更深的意味。她必须谨慎应对。
果然,李慎之翻阅片刻后,抬眼看向她,语气略沉:“魏夫人,绣坊与北疆往来频繁,朝廷已有确凿证据。您可愿解释?”
魏芙宜神色未变,淡淡一笑:“绣坊乃朝廷指定绣坊,北疆所需绣品皆由朝廷下达,往来频繁,实属正常。若大人不信,可查北疆军需司的文书。”
李慎之目光微闪,未再多言,只是合上账册,站起身来:“魏夫人果然伶俐,账目无懈可击。”
魏芙宜微笑:“大人言重了,绣坊账目本就该清清楚楚。”
李慎之点头,未再多言,拱手告辞。魏芙宜亲自送他至绣坊门口,目送他离去后,才缓缓收回目光。
她回到堂中,绣娘们仍紧张地看着她。魏芙宜坐下,轻轻端起茶杯,语气平静:“没事,他们查不出什么。”
阿嬷松了口气:“那就好。”
魏芙宜看着她们,目光坚定:“绣坊如今已是我们唯一的依靠,若有人想借此构陷,我们必须做好准备。”
绣娘们纷纷点头,神色坚定。
夜深人静,魏芙宜独自坐在书房中,手中握着一封密信。她缓缓展开信纸,提笔写下:
“徵彦,绣坊已被大理寺查抄,然账目无破绽,他们暂时未能得逞。但我知,他们不会善罢甘休。你切莫轻举妄动,若我有事,你亦不必为我冒险。我早已无退路,唯有迎难而上。若你心中尚存我,便替我护好绣坊,护好那些绣娘们。勿忧。”
写罢,她将信封好,交予心腹之人,叮嘱道:“务必亲手交到沈大人手中。”
那人点头,连夜启程,消失在风雪之中。
魏芙宜望着窗外飘落的雪花,心中却愈发坚定。她知道,自己已踏上一条无法回头的路,但她并不后悔。
她不愿再做那个被命运摆布的女子,她要亲手掌控自己的人生。
风雪中,绣坊的灯火依旧明亮,映照着她的身影,坚定而孤傲。
数日后,京城传来消息,皇帝已下旨,命大理寺彻查绣坊一案,若有私通之实,当以谋反论处。
魏芙宜得知消息后,神色未变,但她知道,真正的风暴即将到来。
她召集绣娘们,将绣坊的事务做了最后的安排,并命人将密室中的账册副本妥善藏好。她知道,若真有人要动她,这些账册便是她最后的护身符。
夜深人静,她独自坐在书房中,手中握着一枚玉佩,那是沈徵彦成亲时赠予她的信物。她轻轻摩挲着玉佩,心中却无半分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