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失忆篇三(2 / 2)
祁衍在一旁补充:
> “真正的教育,不是教他们说什么,而是让他们知道,他们说的话,是有意义的。”
采访结束时,记者问他们:“你们还会继续走下去吗?”
江沛玉笑了:“当然,只要还有孩子愿意讲故事,我们就会一直听下去。”
窗外,阳光洒落,微风轻拂。他们的心里,那束光,从未熄灭。
> “孩子们开始用故事记录自己的恐惧与希望。他们不再害怕谈论战争,因为他们知道,有人愿意听。”
江沛玉轻轻合上电脑,目光落在墙上那幅来自叙利亚女孩的画作上??那只蓝色的鸟,依旧在展翅飞翔。
祁衍推门进来,手里端着一杯热茶。他将茶放在她面前,轻声问:“又收到信了?”
她点头,将电脑转过去给他看。祁衍看完后,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我们得再去一次南美。”
江沛玉抬头看他:“你是认真的?”
“是的。”他坐下来,语气坚定,“‘星火课堂’已经扎根在很多地方,但南美仍是我们的盲区。那里有太多孩子,他们被困在毒品、暴力和贫困之中。我们需要亲自去看看。”
江沛玉没有立刻回答,而是低头看着茶面上微微晃动的光。片刻后,她轻声说:“我准备一下行程。”
几天后,他们再次踏上旅程。这一次的目的地是哥伦比亚的麦德林,一个曾经以毒品和暴力闻名的城市。如今,这里正在悄然发生变化,而“星火课堂”在当地教师的推动下,也成为孩子们表达自我、重建心理防线的重要工具。
抵达当天,他们被安排在一所社区学校。学校建在山坡上,四周是破旧的房屋,但教室却异常整洁。墙上贴满了孩子们的画作和故事卡片,每一幅画、每一段文字,都讲述着一个关于挣扎与希望的故事。
一位名叫伊莎贝尔的女教师接待了他们。她四十出头,眼神坚定,声音温和:“我们这里的孩子,很多都经历过家庭暴力,或者亲眼目睹过枪击。他们不说话,也不信任任何人。直到‘星火课堂’来到这里。”
她带他们走进一间教室,里面坐着十几个孩子。年龄从六岁到十五岁不等,脸上写满了警惕与沉默。
江沛玉蹲下身,对一个女孩微笑:“你愿意讲一个故事吗?”
女孩犹豫了一下,轻轻点头。她拿起一张纸,开始画一只猫,然后指着画说:“它叫索菲亚,她是我唯一的朋友。”
祁衍轻声问:“为什么?”
“因为只有她不会离开我。”女孩低声回答。
江沛玉握住她的手:“你可以把她的故事写下来吗?”
女孩点头,接过祁衍递来的笔记本,认真地写下:“索菲亚是一只流浪猫,但她从不孤单,因为她知道,我一直在等她回家。”
那一刻,教室里响起一阵掌声。孩子们开始一个接一个地分享自己的故事。有的孩子画了一座桥,说那是通往未来的路;有的孩子写了一首诗,关于母亲的眼泪和父亲的背影;还有的孩子讲述了一个关于魔法森林的梦,他说那里没有枪声,只有鸟鸣。
江沛玉和祁衍坐在教室角落,听着、记着,心中涌动着一种久违的温暖。
离开麦德林那天,他们带着几十个孩子的故事和画作,装进一个大信封里。伊莎贝尔送他们到车站,说:“谢谢你们愿意来听他们说话。”
祁衍握住她的手:“是他们教会了我们,倾听比说话更重要。”
回到北京后,他们将这些故事整理成册,作为《星火故事集》第二辑的一部分。同时,他们也开始筹备“星火之声”第二季,将更多孩子的声音带入世界。
一次深夜,江沛玉在整理录音时,听到一段来自哥伦比亚男孩的独白:
> “我知道我不能改变过去,但我想写一个不一样的未来。也许有一天,我的故事会被别人读到,他们会知道,我曾经勇敢地活过。”
她的眼眶湿润了。她将这段录音命名为《未来的回声》,并放在新一季的第一期。
节目上线后,反响热烈。许多听众留言说,他们被这些孩子的故事打动,愿意加入“星火课堂”的志愿者行列。
江沛玉看着那些留言,轻声说:“我们做的,不只是教育。我们是在守护人类最柔软的部分。”
祁衍点头:“是的,每一个故事,都是一束光。”
窗外,夜色深沉,星光点点。他们的心里,那束光,从未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