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仕书屋
会员书架
首页 > 都市 >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 第422章 一代新人胜旧人,诸葛丞相上位

第422章 一代新人胜旧人,诸葛丞相上位(2 / 2)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好书推荐: 三国:开局就给曹操剧透 豪门团宠文里的炮灰长姐 穿为反派们的炮灰长兄 弹幕助力继国兄弟二周目 金枪鱼蛋黄酱! 笨蛋刺客任务失败后 屠户家的娃娃亲夫郎 始皇家养小皇后 男神对我又争又抢 反派拯救系统绑错了人

“若得李相再度执掌内阁,实为社稷之福。”

阶下群臣中,多有李翊昔日门生故吏。

此刻纷纷进言,恳请李翊复出。

然而,一直静立班列之前的李翊,却缓步出列,深施一礼:

“......老臣多谢诸君厚爱。”

“然老臣既已致仕,便当安心养老。”

“且自古贤者退而不返,方显朝廷人才济济。”

“这首相之位,老臣断不敢受。”

刘备微微倾身:

“子玉既不愿复出,可有人选举荐?”

李翊从容奏对:

“陈相临终前,曾与老臣密谈,举荐四人:”

“庞统庞士元、刘晔刘子扬、徐庶徐元直,及诸葛亮诸葛孔明。”

“此四人,皆国之栋梁也。”

话音方落,朝堂之上顿时议论纷纷。

太仆出列道:

“如今朝野之中,以庞士元呼声最高。”

“其在徐州任上反腐之时,政绩斐然,深得青徐一带民心。”

董允却道:

“刘子扬亦是不二人选。”

“其执掌户部多年,精通财政。”

“如今国库充盈,多赖其力。”

刘备静听群臣争论,目光深邃。

待议论稍歇,他忽然问道:

“关中战事,近来如何?”

这一间,看似突兀。

却让精明的大臣们立即明白了天子心意??

诸葛亮如今正担任雍凉都督,镇守关中。

刘琰当即会意,立即奏道:

“诸葛亮在关中,屡破魏军。”

“稳固边防,功勋卓著。”

“臣以为,不妨召其回京,委以首相之任。”

这一提议,顿时在朝堂上掀起波澜。

光??芝立即附和:“

诸葛孔明确为不二人选。”

“其昔日随李相学习政务,深得真传。”

“后又经多方历练,文武兼备。”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认同这一选择。

谏议大夫便直言不讳:

“诸葛亮虽有才干,然与李相、陈相比,终究资历尚浅。”

“首相之位,关系国本,岂可轻授?”

司隶校尉也道:

“庞士元、刘子扬皆在建国初时便已入住,功勋卓著。”

“诸葛亮虽才,当循序而进。”

朝堂之上,争论再起。

刘备静静听着,目光最终落在一直沉默的李翊身上:

“子玉以为如何?"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这位凌烟阁功臣第一人身上。

李翊缓步出列,朗声道:

“老臣以为,不妨给孔明一个机会。”

此言一出,满堂皆默。

李翊继续道:

“昔年老臣教导孔明时,便知其非池中之物。”

“这些年来,其在地方,在军中,皆证明才干。”

“虽年轻,然锐气正盛,正是开拓之才。”

他微微一顿,环视群臣:

“况且,万事有陛下掌舵。”

“有老臣等在旁辅佐。”

“纵有差池,亦无大碍。”

刘备闻言,龙颜大悦:

“子玉此言,正合朕意。”

“既然如此......”

“陛下,”

李翊忽然打断,“老臣尚有一言。”

“可命庞统、刘晔为次辅,任左右二相。”

“徐庶仍与太史慈一同掌兵部。”

“如此既可让诸葛亮施展抱负,又可保朝政平稳。”

随着鲁肃、荀攸的相继病逝。

内阁的左右二相位置一直是有空缺的。

这所以空缺出来,既是需要给权力交接一个缓冲。

同时,也为了进一步帮陈登巩固权力。

如今陈登病逝,内阁的大权位置相继空出。

这一周全之策,顿时让原本反对的臣子们也心悦诚服。

不少大臣纷纷表示:

“若如此安排,臣无异议。”

刘备见群臣再无反对,遂下诏:

“即召雍凉都督诸葛亮还京,授内阁首相,总领朝政。”

“庞统、刘晔为次辅,任左右二相,共参机要。”

退朝后,刘备独留李翊至后殿。

春风透过窗棂,吹动殿内的帷幔。

“子玉今日力排众议,举荐孔明,可是已有全盘考量?”

刘备问道。

李翊含笑:

“孔明之才,胜老臣多矣。”

“只是资历尚浅,需人扶持。”

“今有庞统、刘晔为辅,徐庶掌兵,朝政可保无虞。”

刘备点头称善,忽又道:

“子玉当真不愿再执掌朝政?”

李翊微笑摇头:

“老臣年事已高,当效仿留侯故事,功成身退。”

“况且,为江山社稷计,当培养新人。”

“使大汉基业,代有贤才。”

言外之意,只要诸葛亮干的好。

李翊会把兵权也交给他。

到时候,真正的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之所以不第一时间交兵权关,还是需要保证权力的正常交接。

毕竟朝中,现在只有李翊能够镇住群臣。

同时,李翊也需要对诸葛亮进行考核。

当诸葛亮能真正完全胜任首相之位时,李翊才会把大司马大将军之位交给他。

即军权交给他。

长安都,督府内。

诸葛亮正与姜维、李严等人研讨伐魏方略。

案上铺着精心绘制的?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进军路线。

“若得朝廷准许,我军可分三路出关。”

诸葛亮手指舆图,目光炯炯:

“一路出潼关直取汉中,一路经阳平关袭取巴西,还有一路………………”

话音未落,门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一名亲兵捧着一卷黄绫诏书快步而入:

“都督,朝廷急诏!”

诸葛亮整了整衣冠,率众将跪接诏书。

当听到“即召雍凉都督诸葛亮还京”时,堂内众将无不愕然。

姜维第一个按捺不住:

“都督!伐魏大计正在紧要关头,朝廷为何此时召您回京?”

关中众人,此时都翘首以盼着朝廷批准他们伐魏灭蜀的提议。

没想到等来却不是允许出兵的命令,而是召雍凉大都督诸葛亮回京的诏命。

李严也皱眉道:

“莫非朝中有人忌惮都督功高,故意在此时......”

诸葛亮抬手止住众将议论,缓缓卷起诏书,目光深邃:

“既是朝廷诏令,我等自当遵从。

他转向一直静坐一旁的陆逊:

“伯言,你如何看待此事?"

陆逊轻抚长须,微微一笑:

“都督,此乃喜事啊。”

见众人不解,陆逊徐徐道来:

“如今天子病重,陈新丧,李相虽德高望重,却已半隐于朝。”

“此时急召都督回京,若非为继任首相,何必如此匆忙?"

堂内顿时一片寂静。

诸葛亮摇头叹息:

“我在关中虽有些许政绩,然与李相、陈相比,犹如萤火之于皓月。”

“首相之位,如何敢当?”

“......都督过谦了。”陆

逊正色道,“公在交州、荆州、关中,政绩有目共睹。”

RE......"

他压低声音,“既然朝廷已有决断,想必李相也已首肯此事。”

“你若不归,反倒显得怯懦了。”

诸葛亮默然良久,终于点头:

“伯言所言极是。”

姜维在旁侧问道:

“都督若去,关中军政如何是好?"

“伐魏大计岂不半途而废?”

诸葛亮沉吟道:

“我会上表朝廷,举荐伯言暂代关中军政。”

“你等务必尽心辅佐,不可懈怠。”

三日后,启程之时将至。

诸葛亮轻装简从,只带了十余亲随。

然而当他走出都督府时,却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

从都督府到长安城门,道路两旁站满了百姓。

有拄着拐杖的老翁,有怀抱婴孩的妇人,有放下农具的农夫。

还有捧着鸡蛋、布匹的商贩。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巍巍上前,跪倒在地:

“都督!您在关中减赋税、兴水利、办学堂,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

“您这一走,我们该如何是好?”

顿时,哭声四起。

一个孩童挣脱母亲的手,跑上前拽住诸葛亮的衣袂:

“诸葛爷爷不要走!”

诸葛亮俯身抱起孩童,眼中已有泪光。

他想起八年前初到关中时,这里还是战乱后的荒芜景象。

这八年来,他与军民同甘共苦。

开垦荒地,重修水利,振兴文教......

交州十年,关中八年

人生又能有几个十年八年呢?

“各位父老!”

诸葛亮声音哽咽,“亮奉诏回京,实非得已。”

“然陆伯言将军才德兼备,必能善待关中百姓。”

人群中有人高呼:

“我们只要诸葛都督!”

这时,一个书生模样的年轻人朗声道:

“都督在关中,不仅让我们吃饱穿暖。”

“更重开学堂,使寒门子弟也能读书明理。”

“此恩此德,永世难忘!”

诸葛亮将孩童交还其母,走向年轻人。

“学问之道,贵在持之以恒。”

“如今朝廷大开科举,放开门庭限制。”

“他日你若能金榜题名,便是对亮最好的回报。”

那年轻人深深一揖:

“学生定不负都督期望。”

陆逊在一旁看着这一幕,不禁感叹:

“昔日萧何治关中,百姓感念,也不过如此罢。”

最终,诸葛亮还是必须启程。

他向着送行的百姓深深三揖,翻身上马。

春风卷起他的衣袂,猎猎作响。

姜维、李严等将领一直送到十里长亭。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诸葛亮在亭前勒马,“诸位请回吧,好生守护关中。”

姜维单膝跪地:

“都督放心,末将等必竭尽全力,不负所托!”

诸葛亮点头,目光扫过这些与他并肩作战的将领,最后落在陆逊身上:

“伯言,关中就暂时拜托你了。”

“具体的都督人选,还须等朝廷旨意下来。”

虽然诸葛亮委托了陆逊代管关中诸事。

但只有朝廷才能任命雍凉都督人选,诸葛亮说了不算。

他最多只能向朝廷建议,最终拍板决定的一

只有内阁和刘备。

陆逊郑重还礼:

“......都督可放心入京。”

“但愿他日朝堂之上,你能大展宏图,实现平生抱负。”

马车缓缓启动,诸葛亮最后回望了一眼长安城。

夕阳下的城郭巍峨壮观,而更让他留恋的,是这片土地上淳朴的百姓。

他想起离开交州时的情景,那时也是如此??

百姓夹道相送,哭声震天。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是他始终秉持的信念。

“大人”

驾车的亲随轻声问道,“此去洛阳,前路如何?"

诸葛亮收回目光,神色恢复了一贯的从容:

“无论前路如何,但求无愧于心,无愧于民。”

马车渐行渐远,消失在官道的尽头。

而关中的百姓,将会长久地传颂着这位任八年,让他们过上好日子的诸葛都督。

建业城中,吴王宫阙连云。

飞檐叠翠,较之洛阳皇宫竟不遑多让。

时值暮春,

淮河上画舫如织,笙歌不绝。

吴王刘永正在新落成的“望仙台”上大宴群臣。

“诸位爱卿。”

刘永举杯,满面红光,“今日望仙台成,当与诸君共醉!”

这望仙台高九丈九尺,台基以白玉砌成,栏杆雕着蟠龙翔凤。

台上悬着南海珍珠串成的帘幕,地上铺着从波斯商人那里买的绒毯。

歌女们身着绫罗,在台中央翩翩起舞,宛如仙子临凡。

国相诸葛瑾坐在席末,眉头微蹙。

他看着席间觥筹交错,听着耳边丝竹靡靡,心中忧虑日深。

酒过三巡,刘永得意道:

“自父皇封孤为吴王,至今已历六载。”

“赖东海盐利、江南丝茶。”

“府库充盈,甲兵强盛。”

“近日又得交趾象牙、南海明珠,此皆海贸之利也。“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新书推荐: 电子哪咤 继承道观,开局武媚娘来上香 你不准玩宝可梦! 从火影开始提前兑现未来 我,圈钱主播!但大哥是真刷啊! 柯南:从警视厅到国会 一百五十岁封号斗罗,未来可期 华娱:我怎么成顶流了 重生08,邪修创业 我在诸神游戏里杀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