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第75章(2 / 2)
“儿臣不敢忘。”
多年以后,新帝萧砚登基,推行“仁律十二条”,废除贱籍,开放科举至边陲部落,南疆子弟首次入朝为官。某年春祭,他在太庙前立下新规:今后历代皇后册封大典,须先赴昭明堂听学一日,方可受印绶。
百官不解,问他缘由。
少年天子指着殿外飘扬的杏旗,淡淡道:“祖母说过,治国不在宫阙之内,而在民间灯火之间。若不知百姓疾苦,何谈母仪天下?”
退朝之后,他独自登上皇城角楼,远眺南方。暮色四合,万家灯火渐次点亮,如同星河落地。
身边内侍轻声问:“陛下在看什么?”
萧砚不答,只是解下腰间一枚旧玉佩??那是元朝露留给他的唯一信物,背面刻着两个极小的字:
**“守灯。”**
风起时,檐角铜铃再度轻响。
与此同时,北方草原那座孤坟前,月光如练。荒草摇曳间,两道虚影缓缓浮现。男子依旧玄甲披身,女子素裙及地,他们并肩而立,望着南方帝都方向,良久不动。
忽然,女子嘴角微扬,似感应到了什么。
“听见了吗?”她轻声道。
“嗯。”男子低应,“是铃声。”
“还有读书声呢。”她笑了,“孩子们在念《昭明赋》。”
“看来,”他望着漫天星辰,“我们真的可以走了。”
话音落下,二人身影渐渐淡去,如雾散于晨曦。唯有那块无名石碑,在月光下泛出温润光泽,仿佛被无形之手重新镌刻:
**“此处有名:
萧景承,元朝露。
生不同衾,死共长宁。”**
数日后,牧民发现石碑周围开出一片奇异花朵,花瓣洁白如雪,花心呈淡青色,随风轻颤时,竟发出细微铃音般的声响。当地人称之为“宁心兰”,采之可安神定魄,尤治心疾。
自此,每年花开时节,总有人携香前来祭拜。无人焚帛哭号,皆静默献花,而后离去。
又过百年,昭明堂扩建为“昭明学院”,分设六斋:律、医、农、工、文、理。每年秋闱,全国举子必考《明心策》,其中首题恒定不变:
> “何谓明君?何谓圣后?请以元氏之事论之。”
无数答卷中,有一篇脱颖而出,主考官朱笔圈评,赞曰:“通幽见微,得史之魂。”
其文末段写道:
> “世人皆颂皇后破巫禁、兴学堂、惠万民,此诚大功也。然其最不可及者,非政绩煌煌,而在敢于直面自身之恶。她不避讳曾焚人止疫,不掩饰利用亲情布局,更不否认一度渴望权力以自保。正因其坦然承担所有光明与黑暗,方能使南疆之火不再噬人,反化为照亮长夜的灯。”
>
> “故曰:真正的清明,不在无瑕,而在自省;真正的慈悲,不在完美,而在明知代价仍愿前行。元后之所以不朽,并非因她改变了时代,而是因为她让后来者明白??每个人心中都有深渊,但只要还肯点一盏灯,黑暗就永远赢不了。”
此文流传天下,被人题于昭明堂正厅梁柱之上,与那幅画卷遥相对望。
而每当夜深人静,若有学子熬夜苦读,偶尔回头,似见一素衣女子立于窗畔,手持旧剑,静静注视着他们笔下流淌的文字。
她不言不语,只在烛火晃动时,轻轻点头。
然后,随风而去。
多年后,一位老学者整理古籍时,在一本残破《宫廷乐志》中发现一段被涂抹的记载:
> “贞元十二年冬,皇后召乐师入宫,授曲一首,名《清风引》,嘱其代代相传,每逢岁末除夕之夜,于太极殿前奏响。”
>
> “曲成当日,皇后独坐庭中,闻第一声琴响,潸然泪下。曰:‘这是我与姐姐小时候一起哼过的调子。’”
如今,《清风引》已成为王朝新年仪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钟鼓齐鸣之时,万人屏息,唯余琴箫悠扬,穿越宫墙,洒向人间。
百姓听着这曲子长大,也教会自己的孩子哼唱。虽无人能完全还原原调,但那旋律中透出的温柔与哀愁,始终未变。
有人说,这是元后留给世界的最后一封信。
也有人说,这是她和姐姐跨越生死的对话。
更有人说??
当风拂过麦田,当雨滴敲打屋檐,当婴儿第一声啼哭划破晨曦……
那就是她们还在守护这片土地的证明。
历史不会记住眼泪,但人间记得光。
而那盏灯,一直亮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