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仕书屋
会员书架
首页 > 其他 > 穿越当县令 > 140-150

140-150(2 / 2)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好书推荐: 围罪堵截 女配的beta亲哥被男主盯上后 攻略主角?小狗主播手拿把掐! 我们医院又穿了 未婚夫失踪三年后 我媳妇拿了反派剧本 我是反派他妈 最强二人组想要达成HE 我想你,很久了[暗恋成真] 七零骄棠绽西洋

“武掌柜联系我的时候,我还奇怪呢,说你们昌河州不是改种棉花了吗,怎么还有那么多皮货。”

“都是这些人在造谣。”

还有些皮货商人,则是照例来收货,他们跟昌河州合作很久了,前几个月在外地跑生意,根本不知道这里发生了什么。

不过这些人看到武掌柜皮货王家的水貂皮后,全都发出一样的感叹。

“极品皮子!绝对是极品!”

“这毛色,这均匀度,是好皮子,还很完整。”

“这么好物件,你们藏到现在?”

武掌柜他们笑:“没有藏,这刚做好。做好之前就给你们写信了啊。”

众人连连称赞,还问了之前的谣言:“不是说,你们都转行了,有棉花之后,皮货买卖不好做吧。”

“这就是我们转的行。”皮货王家直接道,“改做养殖,所以水貂皮量大管饱。”

了解完昌河州的情况,过来买货的皮货商们算是服气。

昌河州今年确实与众不同,大家都以为,他们会直接改种棉花,毕竟棉花也是好东西。

原本老手艺不仅没丢,还精进了。

外面都说什么,他们改行种棉花,原来是假的。

那造谣的人也已经抓进去了。

武家的小伙计有点着急。

怎么大家都在闲聊,半点都不提买货的事啊。

兔子皮好说,本地都在消化。

可水貂皮贵啊,昌河州也好,岐州也好,就连草原部落,都买不了多少。

只能买到内地才行。

可武掌柜,皮货王家,跟这些收货商人的聊天一直持续到吃过晚饭,谁都不提收货,更别提出价了。

这下王家小伙计也着急。

还是两家管事的,把小伙计们都拉住:“着什么急,那么多人,谁会谈买卖?”

啊?

那什么时候谈?

正说着,只见一个原本“喝醉”了的货商,小跑着过来:“你们掌柜的呢,我们家要买水貂,快让他出个价吧。”

怎么回事啊。

小伙计刚把人领到掌柜书房,又看到其他货商偷偷摸摸过来,同样是私下谈买卖。

白日里,不是大家不想谈。

而是怕出价不合适,被其他人挤下去。

还不如私下里慢慢商议,大家也好谈条件。

武掌柜他们根本不着急,自然是看出大家的想法。

越是这样,他们的养殖作坊越好。

果然,一整晚。

武掌柜跟皮货王家,全都没闲着。

书房里谈生意的买家络绎不绝,开出的价码一个比一个高,一个比一个爽快。

这些事,衙门自然是不管。

该怎么谈就怎么谈,买卖达成,好好交税即可。

不过武掌柜私下里跟李师爷透了底。

一张水貂皮,卖了四十八两!

比想象中的三十两,还多了十八两!

这还是武掌柜他们给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穿越当县令》 140-150(第6/34页)

了实惠价呢。

去年养了四五百只水貂,今年卖了三百九十张皮子,单这笔生意,就有七千两的进项!

七千两啊。

不枉他们两年来的努力。

这改行改的,值!

就算这样,来收货的皮货商人们,也是美滋滋离开,而且走得非常迅速。

不出意外的话,这些好货一定能卖出高价。

全都是极品皮子,那些有钱人还不抢疯了。

昌河州皮货行当同样为此高兴。

他们一点也不嫉妒武掌柜皮货王家先赚钱。

更不在意,兔皮买卖赚得不多。

因为大家都看到希望了啊,说明转行转得成功,更说明他们昌河州的养殖行当成了。

这还有什么好说的。

赶紧加盖养殖作坊,他们也开始养水貂啊。

有些地方的鹿园甚至都建起来了。

以后平临国的好皮货,都要看他们昌河州的。

不过整个昌河州里,最开心的还属户司主事。

纪楚都发现了,户司主事格外高兴,就连汇报工作的时候,都忍不住笑出声。

九月二十八,月底正是各司汇报差事的时候。

从今年年初,户司主事的眉头都没松下来过,

“大人,您看看这个月的税收!”

李师爷以及其他各司主事都看过来。

户数主事笑的,是不是有点太夸张啊。

吏司主事道:“知道你高兴,但也不至于这样啊,每年九月税收都很不错的。”

“是啊,九月收田税,至于这么高兴?”

各司主事明明知道户司高兴的原因,就是故意不说,让户司主事都有点急。

纪楚那边已经把账册翻出来认真查看。

其实从八月份开始,昌河州的账目已经很好看了。

那四百万的货物交换,就给本地带来不少商税。

不止如此,还有那么多人的衣食住行,给本地大小酒楼更是带来不少买卖。

单是这些,就不用发愁本地官吏们的月俸了。

直到这个时候,工司主事最是开怀,他总算没有连累大家!

而那会的昌河州百姓,手里已经开始有余钱,该买水泥修火炕的,都在修火炕。

加上昌河州水泥作坊声名远扬,还有不少人跑过来买水泥。

就连广宁卫那边同样在买,今年不用打仗,省下来不少军费,用这些军费修补卫所房屋,以及加固卫所城墙。

有了这部分收入后,昌河州水泥厂直接扭亏为盈。

还是和平好啊。

和平不用打仗,这些东西就能用来建设,还有大宗交易。

户司主事看工司主事也顺眼了。

能给他挣来财政预算的。

他看得都顺眼。

一笔牛羊交易的税款,以及连带的收益。

加上水泥作坊的税。

这就够户司主事高兴的。

八月份的账目刚收起来,九月份就来了。

九月秋收,昌河州今年田税明显比往年多。

一个良种麦田,一个棉花增加。

再者本地耕地也有增加,对比往年来说,收上来的田税增加了两成。

而是田地增加,亩产增加的好处。

如果说这样的田税,已经让户司主事高兴了。

那筹备已久的畜牧司,着实给他大惊喜。

那么多兔皮,那么多貂皮,还有其他各色皮货加起来,让今年的财政,直接上升了三成。

养殖行业好啊。

这可太好了。

等到明年,这些税收只会更多。

以后谁还敢说,昌河州只靠田税过活?

今时不同往日了!

户司主事解释半天,最后道:“那今年知道,今年的财政收入到底是多少吗?”

大家肯定不知道啊。

不过身为各司主事,数字也不会瞒着大家。

等对方比了个数。

刑司主事道:“是去年的四倍?!”

开什么玩笑!

但仔细想想,又不是不可能。

前两年纪大人扶持了那么多项目。

基本是在今年有了成果。

一件件看起来不可能的事,如今却真的成了。

“好啊,昌河州真的在发展。”

要说纪大人来了之后,那是一年比一年忙。

可本地的发展,也是一年比一年的好。

纪楚翻完账本,长舒一口气。

太好了。

各项努力,终于见了成效。

虽说不能以税收论本地的发展,可在这账册上,确实能看出昌河州情况。

对于昌河州官吏们来说,颇有些两年忙碌,终于开花结果之感。

有些人当了十几二十年的官,也没有如今这般成就啊。

说的就是一直没吭声的晁同知和杜通判。

今年各处都在忙。

纪楚在广宁卫,岐州两头跑。

故而昌河州大部分事情,尤其是本地治安巡防,皆是晁同知跟李师爷在忙。

杜通判则履行职责,监督各司的情况。

以前忙的时候不觉得,现在两人也翻着账目,像是翻着自己的“战果”。

晁同知还有点不好意思。

说战果,似乎有点夸张,可他已经多少年,没做出过成绩了。

这两年的经验,还真是非同一般。

跟着纪大人做事,确实不一样。

杜通判何尝不感慨,在听说他即将升迁的小道消息时,更是觉得这几年的辛苦没有白费。

纪楚也从京城那得到消息,说杜通判任期满了,明年就会离任,并且是高升。

这是看他表情,看来这事多半是真的。

也有同僚直接问了这话,正好这会高兴,多讲几句也没什么。

杜通判委婉道:“还未确定,不过就算能升迁,也是纪大人帮忙。”

纪楚怎么能接这话,李师爷连忙道:“都是杜通判辛苦,朝廷那边都记着呢。”

要说辛苦,那整个昌河州的官员,谁不辛苦啊。

这是不是说明,他们也有机会?

不少同僚满面红光,难免兴奋起来。

但说起升迁,谁都没有纪大人升迁快。

他如今可是两地知州,东北总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穿越当县令》 140-150(第7/34页)

督,妥妥正四品官员。

他们就不求这样的升迁速度了,能跟着沾沾光即可。

没看杜通判那边,对纪大人的敬佩早就溢于言表。

众人闲聊片刻,又看完九月份的账目。

今年大部分税收,差不多也截止了。

说完挣钱的事,就要说如何花钱。

户司主事立刻坐直身子。

方才他有多兴奋,这会就有多紧张。

纪大人挣钱厉害。

可他花钱同样厉害啊!

今年除了各地官吏月俸之外,最大的支出便是给穷苦人家修火炕,甚至连岐州也包括在内。

这可是一笔不小的花销。

眼看又到年底,纪大人想做什么?

纪楚朝他笑笑,直接道:“给本地一岁以下的小孩供应羊奶。”

“今年本地也有不少羊,羊奶应该是能供应,不用给太多,保证人人都有即可。”

说得简单,可做起来很难啊!

“还有军户家眷,购置兔肉送过去。”

剩下的由李师爷去说的,早就定好的扶济,必须进行到底。

要说昌河州发展迅速,不少百姓都从中得利。

但难免有孤寡病残,错过这些机会,并非他们不想去做,只是身体不允许罢了。

以前顾不到就算了,现在税收增加,必然要照顾到众人,否则辛辛苦苦发展税收也没什么用。

冬日长的地方怎么了,就因为这地方冬天长,官府才要帮助他们。

除了这些之外,本地必要的道路同样要修。

从明年开始,本地流放犯人从开荒变为修路的。

昌河州商贸越来越多,不修路肯定不成。

纪大人“花钱如流水”,户司主事脸色变了又变,心疼得要命,最后只能答应。

说到最后一项的时候。

纪楚开口道:“给昌河州所有官吏,都发年终奖金,购置年货的预算增加三成。”

年终奖!

官员们听到这话都很高兴。

更不要说书吏跟差役了,他们家底没那么厚,肯定指着奖金改善生活啊。

说起来。

今年本地棉花不贵,兔毛不贵。

加上羊肉,兔肉价格都比往年低,偏偏粮食还丰收了。

现在再多了奖金,今年过年,肯定能采购更多年货吧?

这不仅仅是奖金,更是他们辛苦一年的慰藉!

看着同僚们的表情,户司主事只能答应。

不就是给大家发奖金吗。

那就发!

辛苦一年,都要有点奖励!

消息随着差役口口相传,很快传遍整个昌河州。

岐州那边自然也没忘,同样带了他们。

而今年昌河州跟岐州的冬日扶济,同样如期举行。

以前的昌河州穷,就不说什么了。

现在有了银钱,若不照顾老人小孩,那挣钱干嘛啊。

不少人忽然意识到,纪大人带着他们拼命做事到底为了什么。

不就是为了让本地百姓,本地官吏,既有盼头,也有好日子。

他自漳兴二年过来。

如今漳兴四年年底,总算把别人口中穷苦寒冷的昌河州改造成如今的模样。

稍微有些家底的人家,屋里烧着火炕,出门穿着兔毛棉衣,厨房里放着堪称便宜的羊肉兔肉。

这样的冬日跟往年比起来,太不一样了。

同样都是过日子,如今的日子,可比之前好太多。

怪不得他们昌河州越来越热闹,来此定居的人越来越多。

听说之前带上广宁卫,也不过三十五万人,如今已经四三十万了。

这种增速,放眼平临国都是前所未有的。

说起广宁卫,纪楚他们又清点了一批物资,赶着早就预留的一万多头羊送到卫所。

昌河州的和平离不开他们,今年秋收顺利,更是跟他们息息相关。

纪楚又怎么会把他们忘了。

眼看大雪已至。

这种冷的天气,大家在卫所吃羊肉,烤烤火,岂不美哉?

冬日里打仗是折磨。

但冬日里吃锅子,那是妥妥的享受!

纪楚也会为这样的享受,继续努力。

现在的昌河州很繁华吗?

也没有吧。

还有隔壁的岐州,全都百废待兴呢。

明年的昌河岐州,已经做好准备,迎接更多内地百姓了。

才四十三万人的昌河州,人口并不算多,这里足以容纳更多百姓!

第143章

平临国, 漳兴四年。

十月二十。

从昌河州回到淮州的一队人马,终于松口气。

去的时候,拉着满车的货物。

回来的时候, 赶着大批牛羊。

又为了赶时间,路上只能快点走。

其中一个叫刘新春的小伙计一直没说话, 东家以为他是累的, 开口道:“放心吧,马上就到家了, 好好放你们三天假。”

三天?

这话一出,周围伙计们瞬间傻眼。

从八月初到现在, 三个多月的时间,大家马不停蹄地走。

在昌河州有多忙,运这些牛羊有多累,东家都看在眼里的啊。

“不是说,让我们休息八天吗,连着三个多月不休息, 这只休息三日?东家, 不合适吧。”

眼看已经到老家了, 东家冷着脸道:“给你们加了月钱还不够吗,还想要休息, 天底下哪有那么好的事。”

伙计刘新春傻眼:“加月钱的时候, 没说过不准休息啊。”

东家眼看货物已经卸下, 打量他们一圈:“按理说, 像你们这样的伙计, 就应该辞退了的,这是我人好,心善, 才让你们留下。”

“满淮州问问,谁家给我们这样高的月钱?不想做就滚,淮州最不缺的就是人。”

刚回到家乡松口气的伙计们,这下傻眼了。

而东家已经让家仆把牛羊带走,羊直接卖了,牛则只要牛皮,然后拉到自家的工业作坊园里。

一想到要大赚一笔,东家便无比高兴。

至于这些伙计?

走就走了。

在昌河州那会儿,是迫不得已,才给他们开那么高的工钱,否则这人撂挑子就走,这怎么办嘛。

那曲夏州的作坊老板,为了给纪楚捧场,还主动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穿越当县令》 140-150(第8/34页)

涨月钱。

还真以为,都跟曲夏州一样,赚钱那么容易啊?

曲夏州最近十年来,人口倒是多了,可他们位处边关,还有大片土地可用。

再者还紧邻关外矿场,买矿也便宜的。

人家能赚,难道他们淮州就能赚了?

当伙计的,不要攀比,更不要想着逼迫东家涨月钱。

就你们这样的伙计,谁敢用?

一时间,忙前忙后的伙计们只得咬碎了牙,认了三日的休息。

但休息结束,要去领月钱的时候,比原本说好的,还少了一些。

问就是,扣了这几日的休息。

不仅如此,还有路上的伙食加餐。

“那加餐,是东家给加的啊。”

“而且吃的都是死羊,卖不出去的那种。”

那么多伙计,大家都没分到几口啊,能喝口羊汤都算不错的。

这也要算钱吗。

早点说的话,他们肯定会忍着不吃啊。

几十个伙计面面相觑,耷拉着脑袋准备回家。

只有刘新春道:“不行!”

“必须把欠我们的工钱还过来!随意扣钱是不对的!”

剩下的伙计刚开始有些迷茫,然后也跟着喊。

必须把钱给他们!

不然这么久的辛苦都白费了!

三个多月长途跋涉,日夜兼程,不少人身上还有病痛。

不能就怎么算了!

可那东家一出来,指了指后门的人,那些人面露好奇,皆看着要工钱的伙计们。

“看到没,你们再闹事的话,就真的滚蛋,他们都等着找活呢。”

“我家是开工业作坊园呢,里面有十几家作坊,想来干活的伙计,排着长队呢。”

淮州地少人多,做买卖的人也多,自然而然聚集大量人口。

人口一多,劳动力就廉价。

这里面还有不少读书人,都在等着找活干。

毕竟这是作坊园,里面还有不少数科夫子,能在这里面做伙计,那可是求之不得的。

刘新春身后不少伙计互相看看。

还是算了吧,养家糊口比较重要,现在找个事做不容易。

这么想着,不少伙计老老实实去干活。

刘新春深吸口气,也准备忍下来。

谁知道那东家直接把他拦住,上下打量他:“本来以为你是个踏实肯干的,才带你出去历练,没想到带头闹事,这谁敢要你?”

这种刺头,还是早点踢出去的好。

在昌河州那会,也是这人想留在那边,让他不得不涨月钱。

刘新春被推搡出去,门口不少人都盯着他看,还有个胆大的直接道:“东家!那你们店里少了个人,我去行吗?”

东家见他上道,还真让他进门了。

纪楚一手扶起的工业作坊园,位置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难进得厉害。

就算是这刘新春也都是识字的,现在说不要就不要。

刘新春紧皱眉头,倒是没像其他人想象的那般,竟然没有后悔,更没有迟疑,直接扭头就走。

这么好的差事,就不要了?

他不会有更好的去处吧。

听到其他人的疑惑,这刘新春竟然回道:“对!我要收拾行李,回昌河州!”

哪?

回昌河州?

东家一惊,就听那刘新春道:“纪大人待的地方,肯定没错的。”

“我劝你们也不要在这做事,这东家出尔反尔,做不成大事,再者工业作坊园不是名头好听就行,还要有真正的技术。这里不过新瓶装旧酒罢了。”

“这些滥竽充数的地方,早晚会被取代。”

现在动不动就说自己是什么工业作坊园,但真的做出点什么东西了吗。

恐怕没有吧。

刘新春毫不留情面,明显早就发现这里的问题。

这也是他当初想留在昌河州的原因。

可一个是东家要给他们涨月钱,还有就是这边还有家人,最后还是被劝回来。

但回家之后经历的事,让刘新春再次下定决心,不能这样下去了,如果想过好日子,必须做出改变。

既然淮州不行,那就去其他地方。

昌河州跟岐州天高地阔的,就去那!

等刘新春回到家时候,身边已经跟了四五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

他们有的家道中落,有的贫困潦倒,有的家里有病人。

总之都是身无长物的。

在这淮州既没有田地,也没有住所,跟家人挤在一块,每日最大的心愿就是找个零工做。

不是他们不想做事,是这里人多地少,机会也少。

浙东这些年的情况已经好多了。

隔壁薛明成薛知府已经清查不少士族大户,在努力抑制土地兼并。

可这些事,颇有些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

毕竟土地就那么多。

再细细地分,还是不够的。

用现代的话讲,一块蛋糕就那么大,再怎么分,都会有人不够吃。

虽说工业作坊园解决了一部分问题,甚至缓解了许多地方科举压力。

但这作坊园本身也是有问题的。

都知道改进技术能赚钱,但投入技术,却需要耗费大量资金。

所以现在的作坊园良莠不齐,却成许多东家敛财的手段。

刘新春识字,读过书。

跟着他的几个人里,更有一个秀才。

几个人商议过后,便决定过完年就去昌河州。

不是现在不想去。

而是知道那里有多冷,必须做好准备。

跟刘新春一样想法的,还有很多。

现在各家基本有两个去处。

要么是去闽地,出海看看,要么就去昌河州,现在又多了个岐州,似乎也是容身之处。

又要走?

淮州知州听了,只觉得心累,还有本地士族过来上报:“又有佃户要走,明年的田地谁来种啊。”

这知州也烦了,直接道:“你们要是对佃户好些,他们会走吗?”

最近几年里,发生这种事也不是头一回了。

刚开始那会,大家如临大敌。

但见朝廷没反对,甚至鼓励百姓去边关建设,那大家还能说什么。

好在平临国人最多的地方,最不缺的,还是人。

这批佃户走了,另一批就上来了。

所以大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穿越当县令》 140-150(第9/34页)

家也都习惯,无非是人员流动快一些。

再说了,那昌河州要真是好地方,人会那样少吗?

前些年跑过去的佃户,有些受不住冷,已经回来了。

所以就刚开始热闹,之后去的人并不算多。

按照大家的想法。

昌河州跟曲夏州情况应该差不多。

人家曲夏州也是边关地方,靠着十年来的发展,自己人口慢慢增加。

从之前的四十多万到如今六十多万,那要一个过程。

那些士族被知州训斥一顿,总觉得有些不对劲。

他们认为,这次情况,应该跟之前不一样。

但具体哪里不一样,还说不上来。

算了,反正这里地方好,有无数人等着过来种地呢。

至于提高佃户们的待遇,还是再等等吧,哪有那么简单的事。

在隔壁当知府的薛明成脸色极为难看。

说起来,他来浙东先当知州,之后提拔为知府,看似升任了。

可当知州的时候,还能做些事。

调到这里做知府,却颇有些寸步难行之感。

无他,此地各项势力盘根错节。

不少士族的田产是从平临国初期就赐下的。

再往前追溯,甚至能到前朝。

说白了。

前朝这些士族就在兼并土地了。

战乱过后,他们又投靠新朝,原本的土地不仅没少,甚至还增加。

就算有些起伏,可大片大片的土地,依旧握在他们手中。

如今的田产,如果一定要追查,就要去查百年前,前朝的账目。

这样肯定是不成的。

再加上各家把尾巴扫得干净,很难抓到把柄。

薛明成现在才知道,纪楚不来这里的原因。

土地兼并,自古就是极难解决的问题。

不是说纪楚解决不了,而且这里刚解决,很快就会出现新的问题。

薛明成站在书房里,他只觉得自己好像苍老了许多。

土地兼并资产聚集,难道真的是没办法解决的问题吗。

纵观历史,都是亡国之象。

他越想越难受,忍不住给纪楚写信。

想他在曲夏州的时候,那会前途未卜,自己也不过是个小小的吏司右都事,也不会这般消沉。

实在是被这些士族折磨久了,心气都没了。

在他看来。

平临国外患解决得差不多。

只怕这内忧,很快就会凸显。

“纪楚在就好了,他肯定有解决之法。”

纪楚收到信的时候,颇有些无语。

就差回他四个大字,伤春悲秋了。

有那时间,不如好好整顿一下你任下的工业作坊园。

旧势力无法撼动,就重新势力下手啊。

别再想感伤了,赶紧干点实事。

事实上,纪楚回信期间,从豫州到江南一带,各地官员都在忙碌。

越是冬日,大家越是焦急。

就连京城也不例外。

原本还有时间感伤的薛明成提起精神,带着手底下官员提前准备。

他们都在做同一件事,提前准备水利工具。

以及,祈雨。

漳兴四年,十月底。

迄今为止,平临国许多地方,已经半个月滴雨未下。

不少人都觉得空气里雾蒙蒙的。

这不是个好征兆。

有经验的老农看着天,忍不住道:“都说三年丰,三年歉,六年一小灾,十二年一大灾。”

“这是不是要有大灾了。”

话并不算吉利,却是千百年总结的经验。

要说这些年的气候,也并非一直都好。

像曲夏州那会,就出现过轻微的旱情,那一年大部分粮食都减产,也就纪楚所在的沾桥县水利建得好,收成不算太差。

但水这东西,不会凭空出现,有些地方没水就是没水,谁也没有办法。

京城皇宫。

皇上恨不得一天都住在祈雨殿。

即使身边有人宽慰,说天灾很正常,先朝在位时也有几次旱情,最后都缓解了。

而且今年才十月份,只要年前雨雪正常即可。

幸好今年的粮食已经收了,这算是安慰。

纪楚自然也知道这些事,他脸色微变。

这种事,除了祈雨之外,确实没有第二个办法。

当然,还要上书,让朝廷提前备粮用以赈灾,以防不时之需。

皇上自然采纳这个建议。

他这皇位能坐稳,靠的便是爱民如子,才有如今的名声。

不能把他的英名毁在这上面。

虽说内地跟昌河州相隔千里。

但那里的事,多多少少还是影响到州衙门的事。

这里的官员来自平临国各地,其中不少人的家乡也滴雨未下,着实让人心里发慌。

“家里二十天都没下雨了,水塘都要干了。”

“再这样下去,实在不行的。”

“明年粮食肯定会涨,让各家都囤粮,好过了灾年。”

其中的杜通判更是傻眼。

他的调任文书已经下来了,正是去浩洲当知州。

从监督职能的通判做实权知州,还是去粮食重地做知州,原本是好事。

杜忠杜通判甚至做好准备,还能从纪大人这里借点好粮种,以及整理成册的肥料指南带到任地。

早早做了准备,到时候再新任地浩洲大干一场。

也提高一下当地粮食产量。

现在好了。

人还没去呢,浩洲就有了旱灾。

这可不是京城那边针对他,吏部调令远在旱情之前就下来了,就是等着内阁以及皇上审批。

可以说早就板上钉钉的事,确实想让杜通判升一升。

现在好了。

谁也没想到,突然有旱情啊。

杜通判连连叹气:“就盼着赶紧下雨雪,浩洲旱情能缓些。”

前段时间,大家还在恭喜他高升。

现在变成这样,难免心灰意冷。

这种事谁也没有办法。

在天灾面前,人们的努力确实渺小。

即使是纪楚,此刻也只有祈雨的份。

眼看昌河州的雪越下越大,衙门的官员打起精神,准备准备要过年了。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新书推荐: 和离后怀了仙尊的崽 当我追尾劳斯莱斯后 啾!老公你会说鹦语吗? 全民选夫 重生后改嫁前夫他爹 雄虫大人缺乏常识却过于上进 直男扮演限制文工具人有多惨[快穿] 哥哥是并盛大魔王 带着糊涂系统追权臣 全灵异圈都在赌我能活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