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140(1 / 2)
<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荣国府申请退出![红楼]》 130-140(第1/16页)
第131章
史苗自己在京城命妇圈混了这么多年,甄家三太太那点心思一看就明白。
也不单甄家,大部分人家都一样,若家里有个儿女的,看见年岁差不多的姑娘小子,就会动了婚配心思。
甄家三奶奶问探春,肯定也有考量的意思。
这一世甄家的宝玉和贾家的探春不是兄妹,从年岁上,婚配是相当的。
自家姑娘还小小的就明目张胆被惦记上,史苗心里膈应。
好
在甄家三太太也识趣,没继续再问,史苗也不提孩子的事,只问甄家其他人如何。
留过一回饭表示亲近,送走甄家来客之后,又回一次礼。
史苗不喜甄家,还是耐着性子,实在因为有件事她一直放不下。
原著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是从秦可卿房里去的。
原先宁国府现在是甄家的地方。
也不知去太虚幻境的入口是不是像网络游戏中副本秘境的开关一样,只有特定的时间环境才能触发。
若两家真不往来,史苗可就没由头过去了。
要说那宝玉确实与旁人不同,年岁小,说话主打一个随心而言。
他来荣国府一次,回去就说荣国府看起来推崇学业,实际上以学为由沽名钓誉。
听说还被他父亲好生用戒尺修理了一回。
史苗听闻也只当个笑话听,宝玉这孩子本来就离经叛道。
况且那天她故意这种态度,甄宝玉回去说出这话也不稀奇。
没说出禄蠹已经很客气了。
史苗不生气,但家里几个哥儿姐儿听了课不依。
史苗还劝孩子们大度一点:“且随他去,一个刚上学不久的孩子家家,与他计较什么?”
贾瑚可是拳头有点发痒,那小子竟然敢冒犯祖母。
咬着牙忿忿不平:“只看他年岁小,再过几年,我断然不会轻饶他!”
再过几年?
再过几年甄宝玉应该会有更惊人的言论吧!
史苗还挺期待的。
京城的日子忽然平静起来,大约上次淑妃娘娘同伙造反一事有极大的震慑作用。
京城官场总体来说风平浪静的。
史苗闲来无事,研究更新火器,改进显微镜献上去,可皇帝似乎没多少兴趣。
尤其火器,原本装备以后能很大提升战力。
但过于厉害的武器反而遭到了圣上的忌惮。
这样一件好物,竟然被扔进库房中冷处理落灰。
所以史苗明明研制出来用流水驱动的纺织机,却没有献上去。
这种织机产出的布质量有限,和宫里贵族们用的布料天差地别。
那些人用不着,怎么会上心?
倒不如再将纺纱等工艺都改进起来,将来能达到商用以后试着投产。
现在的效率,还是不如织布熟练工。
政局的稳定给林如海的仕途带来了切实的好处。
出任县官两年,圣上就直接给他升了开封知府,特命不必进京述职。
林如海知府也当得四平八稳,看这势头,知府任期一满,肯定还要升迁。
贾敏黛玉和荣国府来信频繁,她们娘俩在开封比在京城自由得多。
义学办得风生水起,听说黛玉还学会了写状子,又跟着一个老太医学点皮毛医术,生活丰富极了。
贾瑚和贾珠渐渐长大,虽然学上得不错,只看如今贾政的境遇,家里只能暂避锋芒,暂且歇了让他们去考试的心思。
今年贾瑚和贾珠不太高兴,原先家里预备让他们去给姑母送节礼的,临了却变了卦。
贾瑚在祖母跟前闷闷不乐:“早前父亲还说,这一回让我去的。”
史苗道:“一来是你父亲醉了说话哄你;再有你是家里孙辈的老大,金陵那边要去一趟。”
回金陵不单为着南下祭祖,前儿新来的信,贾敬娶的那位奶奶一病没了,荣国府这边理应去奔丧。
贾瑚不想去,又不得不去,他真想家里来一句担忧学坏,让他免了这差使。
偏生母亲说,这是对他的考验,将来大了出去交际,要应对各色各样的人。
贾瑚只能硬着头皮去了。
年底的时候,贾政带回来一个好消息。
贾政难得眼中有光:“好事,妹夫回京的事,准了!”
虽然大家有七八分肯定林如海下一步必定要往京城当京官。
但得了准信和猜测不一样。
史苗忙问:“回京之后当哪里的差。”
贾政道:“不是户部,就是吏部。”
不愧是天子门生,升得很稳当。
圣上看重,给林如海机会,林如海自己也有本事,混了一份非常过硬的资历。
史苗心里石头落地,原本以为过了年,开春以后黛玉她们大约就能回来。
哪知道原本宫里任命去接任林如海知府那位大臣还没走出京城地界,竟然得急病死了!
圣上只好命林如海主持好当年春耕,再进京述职。
如此一折腾,等下一任接替的官员过去,林如海再仔细交割一回工作,竟然要拖到八九月才能进京。
两个儿媳会想法子让人开心,特意请示史苗:
“老太太,年下要修院子,我们想着正好布置布置,将来黛玉回来了,也好接过来陪您解闷。”
史苗觉得这安排不错,不过她没打算特意给黛玉留一个院子。
孩子大了,七岁不同席。
她主要是怕两个儿媳弄出亲上做亲的心思。
年初的时候才把贾瑚和贾珠的婚事接连定下。
当娘的心思,肯定要放到两个小的身上来。
史苗想了想,又道:“这也好,不如将探春的院子扩一扩,将来她们姊妹住一处也有伴。”
老太太既这么说,媳妇们也不敢有异议,给探春翻修起院子来。
八月初三是原主的寿辰,今年正好六十的整寿,虽然史苗尽量办得低调。
该来的人照样一个不少,礼物摆了几间屋子。
拢共热闹了三四天。
正日子那天,接待各家太妃、王妃和命妇。
最后这日人少了些,都是和荣国府关系近,经常来往的人家,诸如贾姝、贾娴等几个女儿,再来凑个趣儿,最后热闹一日。
甄家离得最近,当然少不了他家女眷。
史苗见今天甄家三奶奶没带大房庶出的迎春,竟然带了一个眼生的姑娘。
皮肤雪白,头发乌黑,大大的眼睛,浑身有些丰腴的娇憨。
史苗盯着多看了一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荣国府申请退出![红楼]》 130-140(第2/16页)
会儿,贾姝察觉,主动开口问甄家太太:
“这是哪一家的姑娘,瞧着眼生,叫什么名字?”
甄家三太太微笑着把小姑娘推上前:“她本家姓薛,母亲和我们家宝玉的娘是姊妹,正好上京来,家里唤作宝钗。”
贾姝等人没弄明白,史苗心里门儿清。
黛玉预备回来,薛宝钗也出现了,原著的剧情线好像有一股无形的力量,把几个角色往一处拉。
史苗读原著的时候就不喜欢薛宝钗。
毕竟她以前也就那么一点心眼子,又是一个直肠子。
真遇到类似薛宝钗一样的人,估计被买了还会帮人数钱。
薛宝钗有个废柴哥哥薛蟠拖累确实不幸。但薛蟠废柴不是她暗地里搞小动作的理由啊?
不想和小姑娘为难,但史苗也说不出夸人的话。
商人心思活络,谁知道对方会不会用这些话给自己贴金,抬自己身价。
史苗没多话,也没有引荐薛宝钗和贾探春认识的意思。
只让人送了一份荣国府惯常见小辈的会送的表礼。
荣国府的两个儿媳现在都是人精。
老太太平常对小辈是最和善的,尤其对各家的姑娘们。
前日见到的姑娘,都会拉到跟前细细问一番,就说家里官不大的,也都和和和气气。慈爱非常。
偏生对这一个有些冷淡,若是照着老太太的脾性,肯定会问一问年岁,读什么书,就算不出挑的,老太太都能找到地方夸一夸。
这次居然只送了礼!?
奇怪得很!
两个儿媳上了心,叫人仔细打听一回薛宝钗的来历。
薛家家底被探出来几分,大房的周氏和二房的关氏都有些纳罕。
周氏冷笑道:“他们家姑娘不顾着,好端端的带旁人家姑娘出来。”
二房的关氏说出来自己的猜想:
“甄家的元春进了宫,这几年都熬着,旁的姑娘不出挑,兴许这一个也要送进宫里,甄家人在里面,也有个臂膀。”
为什么送一个表姑娘,甄家不是还有一个元春?
不过两人马上反应过来。
周若道:“甄家的迎春我见过几回,虽然乖巧,但人不算机灵,进宫必然不合适。
况且甄家姑娘不多,总不能再折一个到宫里去。”
对此老二媳妇也深以为然,连连点头。
史苗心中暗道,这俩媳妇显然还没打听到薛宝钗的哥哥薛蟠是什么货色。
不然此刻恐怕不能如此心平气和的在这里分析了。
关氏也道:“送进去也要有身份,不然……”
没身份的进了宫,和家中的杂事丫头也差不多。
几个大人说着话,史苗一瞥眼看见探春扶着屏风站在那里,也不知来了几时。
史苗招手让她过来:“你哥哥们呢?”
探春走过去,挨着史苗坐下:“他们功课攒了好几日还没做完,一会儿才过来。”
探春挨着史苗撒娇,声小奶音黏黏糊糊的:“祖母,林姐姐什么时候能到啊?”
谁能想到往后杀伐决断,刺玫瑰花一样的探春姑娘,现在却是个软萌的小奶音。
小探春性格还是很要强的,学习刻苦,就怕落了后,说话一板一眼。
就是现在声音天然就软软奶呼呼的,说什么都像在撒娇。
探春母亲无奈一笑:“又来了,昨个儿才问过,你林姐姐要月底才能到。”
史苗拍拍探春,对两个儿媳道:“越是这时候,才越等不得呢!她在家里又没个伴儿,自然念着。”
探春偎依在祖母怀里:“也不止我,哥哥们也都等着瞧瞧林夫子呢!”
第132章
黛玉的来信中,提及她小小年纪就会帮着母亲贾敏教授一些简单识字和算术,一来二去传到家中,家里几个哥儿和探春都叫她林夫子。
贾敏原本还想着能赶上母亲寿辰,可如今却是连中秋也赶不上,只能在半道儿上过。
农历八月二十三,一个秋高气爽的好日子,黛玉随母亲进京。
林如海不及修整,直接就入了皇宫述职。
贾敏则领着黛玉来荣国府拜会。
史苗今日给孩子们都放了学,一早几个孩子就忙前忙后,好一个热锅上的蚂蚁,半点也等不得。
过了午间还不见人,惹得贾瑚和贾珠两人亲自领着人到贾敏回来的那个方向迎接。
走到半路,就见林家的车马。
两人连忙下马,冲着贾敏的马车行礼:“老太太等不得,让我们出来看看。”
两人又急忙领着路往荣国府去。
一直到了惯常女眷出入的角门,门前的不相干的小厮早已被清理干净,早有衣衫周整的婆子上前来服侍。
看见门内预备的娇子,贾敏摆手只说不必。
“我多年不得归家,车上闷得很,刚好走一走。”
贾瑚和贾珠在前面引路。
贾瑚一路走一路道:“姑母只看家中与你们离京时可有分别?妹妹走时那么小,可还记得?见了我们还认不认得出?”
贾珠也道:“姑妈和妹妹肯定记得,只是我们如若乍然见了林妹妹肯定认不出来了!”
一行人走到二门,才一进二门,贾琏和贾琮还要探春都在。
纷纷上前来行礼。
探春上前拉着黛玉的手,边走边打量:“先前白先生画得不好,画不出林姐姐半分神韵。”
黛玉也笑:“妹妹和那画上差的也多,倒是几个哥哥还有些当年的样子。”
一干丫鬟婆子笑道:“还请姑奶奶和姑娘快些走,老太太等不得了。”
众人簇拥着久别的贾敏母来到荣禧堂。
史苗左右是两个儿媳,见了人,都从檐下走出来。
原著里林黛玉一进荣国府,大约比这还小一点。
不过那里面黛玉母亲过世,只带着不大能看的老仆和小丫鬟雪雁。
而今贾敏容光焕发,领着黛玉风光归来,一大家子亲亲热热的,好不热闹。
进了屋中,史苗才坐定,马上丫鬟捧着蒲团来,贾敏和黛玉给老太太行礼。
黛玉又给两个舅妈行礼,姊妹们见礼。
方才一左一右坐在史苗旁边,不由滚下泪来。
史苗含着泪笑道:“如今甚好,回来必然也能久住,该欢欢喜喜才是。”
贾敏抹了泪,也笑起来:“这是喜极而泣,可惜没赶上母亲的好日子。”
史苗指了指大嫂周若:“虽赶不上我的,过几日就是她的,定能好好乐一乐!”
贾琏又道:“姑妈才回来,还请多住几日,不如慢慢住到伯母生辰后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荣国府申请退出![红楼]》 130-140(第3/16页)
再回。”
史苗道:“我也想留,只是不能留这么久,不然你林姑父又该如何?”
正说着这个,外面说是林家有人来传话。
说今晚圣上留林如海在宫中,不能出来了,让贾敏和黛玉不必惦念,在荣国府多陪老太太。
贾琏听了拍手笑:“这下可正巧了。”
贾敏又命一些林家人先回宅子去,只留下贴身伺候的几个,打算今晚留在家中。
史苗见几个孩子瞧着黛玉眼馋,反而拘束起来。
“你们先前做的一些好东西,赶紧拿出来给你林妹妹看一看。”
贾瑚道:“那东西摆屋子里不易挪动后,一会儿再去看,不如让林妹妹给我们讲讲如何当人夫子,将来我们也学一学。”
黛玉脸上微红:“哥哥们莫要打趣我了,我只勉强能当个助教,好些时候还会添麻烦呢!”
贾敏又说起来她办义学的许多趣事,感叹自己只是做了微末小事,回京之时百姓倾城相送,实在有些受不起。
史苗:“人家要送,就说明对你认可,你受得起!”
两个嫂子也道:“而今在京城确实不如在外面便宜,不然咱们京城里知书识礼的奶奶姑娘,也不在少数。”
按理说贾敏教的哪些基础的东西,她们也能说个一二三四。
可京城里,哪里来的义学学堂呢?
等吃过饭,几个孩子也不顾天黑,点着灯后面
跟着一溜儿丫鬟婆子,去看他们的‘好东西’。
原来是他们自己做的车子、船、风车、水车的模型。
黛玉囫囵看了一下,都夸他们手巧。
第二日天亮再来看,还有她在信里听过的蒸汽机和铁轨模型,还有改进以后的显微镜,可把黛玉新奇够了!
史苗还说以后让黛玉和探春一起作伴读书,也一起做各样的模型,大大小小的,都很高兴。
林如海一进京城,无缝衔接户部侍郎,虽和知府一样的四品,京官四品和地方官,不是一个概念。
京城上下都估量着,林如海马上就是朝中新贵了。
林如海升官,连荣国府的二老爷也升官了。
虽然贾政的管只是个五品学士,负责修书,好歹是升迁了,比这几年一会儿工部、一会儿户部、一会儿又去礼部各处打下手的强。
等到荣国府大房太太生辰的时候,又是热闹了三天。
大嫂的生辰在九月初八,正好连着重阳一起过。
贾敏才回来,又新得了四品诰命,荣国府邀请的女眷能来的都来了,还能顺道见一回贾敏。
贾敏还是当姑娘的时候就才名在外。
早些年在京城反而低调了许多,离了京城又兴办义学,将以前在金陵的事又捡起来。
如不是京城皇城压着,大约也会召集各家太太和姑娘一起出文集吧?
还有贾敏那个小闺女。
京城没有比这更娇养的女儿了。
独一无二,爹疼娘爱,父亲是探花,母亲又是大才女,众人对黛玉的期待就高了许多。
贾敏反而没将黛玉特意打扮得多花哨,只是正常她们这样人家的打扮。
小黛玉长得漂亮灵气,终归只是个小孩子,还没长出身量气韵,不过在姑娘中已是十分突出了。
这回来的小姑娘也多,像是史家的湘云、甄家的迎春和薛宝钗、还有和贾瑚定亲的吴家四姑娘和贾珠订婚的李纨都在。
黛玉这边最新鲜,大家都愿意听她在外遇到的趣事,还看黛玉分享的学员们填的对子和诗词。
还有识文断字以后,有个姑娘得到良配,有人自己去当厨娘谋生没有被主家写的文书坑害等等。
众人听了一轮,津津有味,然后又开始品评那些诗词。
宝钗笑到:“林妹妹最是机敏,不过这样虽好,咱们当姑娘的,还是要以贞静为主,读书明理是应该,不过也莫要忘了针线上的事,有些事情做得太过,将来心思不定。”
宝钗话音刚落,直性子的湘云当即就呛了回去:
“你也太不磊落,若说清净淡泊,前儿联句作诗也没见姐姐少说?”
史湘云这话说得很不客气,语气也不怎么好。
她和黛玉今儿也是头一回见,不过早就神交已久。
毕竟湘云经常来和探春做伴,通过探春早就在信中认识了黛玉。
大家都是客人,黛玉连忙劝住她:“云儿。”
也有其他年岁长一点的,说要去看花,把宝钗请走了。
宝钗自然知道避其锋芒,脸有些发红,不过一会儿就好了。
……
等到晚上,史苗留几个小姑娘在自己跟前说话解闷。
史湘云正是爱告状的年纪,一兜子把今天的事说了。
史苗听了觉得有意思。
原著里面宝钗可是把湘云哄得团团转。
现在的云丫头可是一点没滤镜,怼得挺好。
不过史苗还是要叮嘱一下她们:“你们既然知道她不磊落以后就该小心,不然将来这种不光明磊落之人,兴许会悄悄背地里陷你们于不义。”
湘云撅撅嘴:“云儿知道了。”
她今天确实有点冲动。
晚上三个小姑娘睡在一处,湘云越回味越气愤:“林姐姐你不生气?那宝姐姐说的话,分明是在刺你呢!”
什么心思不定?
她还居心不良呢!
探春也不喜欢上来就指指点点要教她们做人的宝钗,皱着眉头嘀咕:“她算哪门子姐姐?”
黛玉反过来劝解两人:“不生气,她说她的,我们做我们的,我们在开封,也不是所有人都夸赞,骂得比这难听多了?”
湘云和探春一想,那些不怎么读书识礼的人,骂的话不堪入耳。
林家在那边做好事,怎么还会有人骂呢?
不过出去施粥做善事,有些领粥饭的也会骂骂咧咧嫌弃饭菜不够好。
湘云好奇:“有多难听?”
黛玉此刻在这里卖了一个关子:“以后慢慢告诉你们,明儿还有好玩的,咱们可要努力赚点彩头啊!”
丫鬟们来说让早些睡,嬷嬷也催了几次,三个小姑娘才不讲小话。
第二天是重阳节正日子,仍旧是在荣国府热闹过节。
湘云昨个知道了薛宝钗的来历,今天见她和甄家迎春一起来,没事儿人一般。
气愈发不打一处来:“你瞧瞧,昨个儿说了那样的话,今天……”
黛玉拿着一朵碗口大的菊花在手中玩,举起来遮了遮脸,小声道:“瞧见她厉害的地方了,换了我们,兴许就会臊得不来了。”
隐忍,也是一种难得的特质。
昨天祖母说的有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荣国府申请退出![红楼]》 130-140(第4/16页)
道理。
探春也点头:“她和我们不同,以后玩不可再那么说话,世人多怜弱,最后反而成了我们没理。”
宝钗家中是商户不假,但人家是甄家的客人。
说出会变成她们几个世家小姐联合起来欺负人。
黛玉点头:“没错,这就是昨个儿外祖母说的恃弱凌强了。”
第133章
湘云如何不明白这个道理?
所以今天没显露出什么来,只当没看见这个人,该做什么就是什么。
大不了少说两句话。
你弱你有理,还真憋屈。
过一会儿,有丫鬟来悄悄和探春说,几个哥儿在内书房,请姑娘们过去一趟。
探春叫上黛玉和湘云,一起去。
书房里贾瑚和贾珠在,贾琏他们俩反而不见人。
探春笑道:“哥哥们不在外面招待宾客,怎么到这里躲闲?还叫我们来。”
湘云也道:“将来的两个嫂子,我们都见过了,很妥当,哥哥们只管放心。”
贾瑚用扇子敲了敲湘云脑门:“说的什么话?一群促狭鬼。”
然后贾瑚的神情变得有些严肃:“我听丫鬟说起昨儿那件事,她那哥哥去岁到京中,我们见过一回。”
贾珠抿了抿嘴:“很不成样子,如此家教养出来的,远着些。”
贾瑚和贾珠早上才听到这件事。
想不到一个外家姑娘背里一副要说教荣国府姑娘的样子。
往上去,他们姑母少年时候在江南那才叫声名显赫,他们母亲也不是泛泛之辈。
再有家里的老太太更有能耐。
难不成她还敢把这些长辈都说教一回?
肯定不敢。
而今说那种话,兴许是自己造诣不够,故意拿一些礼法压人。
把薛家对上号以后,贾瑚和贾珠想起来,这不是去年见过一回的薛家那个不学无术哥儿的妹妹?
两人唯恐几个妹妹吃亏,特意来嘱咐一番。
如此一来,黛玉反而理解那位宝钗姑娘的行事逻辑了。
两个哥哥如此口气不好,必然是不好的。
黛玉忽然叹道:“倘若她哥哥如此不堪,她还能学了这些,可见也不容易。”
湘云见黛玉还为宝钗说话,也道:“林姐姐你可真是菩萨,什么都念着人好。”
黛玉笑了笑:“不过在外面见得人多了,各有各的不易,倒也不是故意念着人好,就事论事,实事求是罢了。下一回她若再说的不妥,我和你一起骂她。”
湘云见林姐姐站在自己这边,满意的点点头。
史苗一晃眼,忽然发现家里的姑娘都找不见了,连忙叫人去问。
得知几个人被贾瑚他们找去,看见三个姑娘回来,方才放心。
有些抱歉的与众位夫人笑道:“人老了,就喜欢看孩子们玩 。”
贾敏道:“老太太喜欢,不如叫她们来跟前玩,这才有趣。”
史苗抿了一口茶水润喉:
“咱们都是从小姑娘长过来的,在长辈跟前,怕她们拘束。”
然后又转头对各家夫人道:“刚才不是说下一回哪家办,瞧着几位夫人都不想让?一会儿她们玩累了,不如让她们来抓阄?”
这些夫人们平日在家里没趣儿,对起雅集的事十分积极,刚起了一个头,好几个夫人都抢着要办。
众人点头赞同:“这主意好!”
一会儿姑娘们玩得差不多了,丫鬟们把人请过来抓阄。
一个青瓷瓮里只等自己家姑娘来抓。
史苗招手:“快来我跟前抽签,谁抓到一字,就是下一场的东道,瞧瞧哪家最幸运,咱们去闹她家。”
姑娘们挨个排着队拈了阄。
打开一看,甄家的迎春抓到第一,下一场是甄家办,黛玉抓了第二,再下一场是林家办。
甄家三太太眉开眼笑:“迎春丫头好手气,按着例,就定在十五,老太太千万赏光。”
史苗欣然应下。
过了午,有几家夫人就告辞了。
甄家离得近,照样晚上接着乐,正好让迎春多和荣国府这边的姑娘接触。
宝钗虽然昨个儿说话惹得湘云不高兴,但她料定湘云等到不会当面发作,故而面色十分坦然。
等到迎春和众人讨主意的时候,宝钗想着是甄家的事,理所应当插话了。
薛宝钗早把迎春收服,平日里在甄家那边,迎春历来都是唯她马首是瞻。
宝钗建议道:“要我看,不如私下先把题目拟了,到时候免得一时想不起来?”
宝钗觉得自己说得有理,这叫做有备无患。
迎春心眼实诚,当即摆手拒绝:“不成不成,咱们先拟了题,自己见着了题目,岂不是作弊?
每次写诗,都要评个一二三四,若先得了题,保不齐会控制不住自己想几句。
对那些刚得了题目就要写诗的姑娘不公平。
湘云道:“诗题还不简单,到时候随意想来,也是能的。”
迎春谦虚的笑笑:“我不擅这个,实在做不出,就当个笔录官,写不出来也罢,只看你们的好诗。”
黛玉也道:“我们不太成,若论辞藻才华,还是郑家姐姐和李家姐姐好。”
史苗歪在上面看孩子们说话,听到这个,也插了一句嘴:“你们还小,再学几年,肯定更好。”
丫鬟们正好上了小点心,史苗请几位夫人尝一尝家里花茶。
她暗里看薛宝钗的神情,像是被戳破了什么,刚刚脸色白一阵红一阵的。
该不会,这小丫头提议迎春先拟题目,果然存着几分作弊,自己先打腹稿的心思吧!
以前史苗看原著,菊花诗那里就有点怪。
湘云和宝钗先把题目拟好,又不限韵脚,不就是早得了题。
按理说即兴作诗讲究的就是一个即兴拟题,还有时限,先知道题目的,岂不是对后知道题目的不公?
不过这次还好,几个姑娘一开始就否了这个方案。
……
等到晚上,几个小丫头又睡在一起说小话了。
湘云还是生气:“你瞧瞧宝钗今日撺掇着探春妹妹拟题,指不定就想着背后自己得了题,先做出一首。”
探春也赞同湘云的说法:“这样子的,也不算即兴诗才。”
黛玉眼皮沉沉,盖着被子嗯了一声。
湘云唉了一声,接着说:“我知道又要说我,背后莫论人是非,我也只在你们跟前论一论,不然真到了跟前,我憋不住。”
黛玉瓮声瓮气道:“无妨,爱说什么就说什么,憋坏了伤身子,怎知旁人背后不论你?”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荣国府申请退出![红楼]》 130-140(第5/16页)
几人嘀嘀咕咕,好一会儿才安静下来。
……
甄家的帖子工工整整,讲究得很。
贾迎春写的,除了有几个姑娘的,还有史苗和荣国府里两个太太都有。
这甄家没几个姑娘了,所以对迎春上心。
这次让迎春写帖子,敬邀长辈,说出去会显得迎春很能干。
“老太太,甄家那边的帖子。”
史苗看了两眼,点头道:“只管去回,到时候我也去她家乐一乐。”
这下子甄家应该高兴了。
然后史苗特意叮嘱两个媳妇:“咱们家婆子丫鬟要带最妥当不贪玩那几个,终归是旁人家。”
她可不想看见甄宝玉冒犯了自家的姑娘们。
现在三个姑娘都和宝玉隔着亲,甄家没胆子让宝玉和她们厮混。
但谁知道剧情线会不会出纰漏,史苗还要去甄家那边办一件重要的事。
只怕到时候一个疏忽,所以要先给两个媳妇上上强度。
“知道了。”
……
甄家说是办雅集,实际上和请了一回客差不多。
就在荣国府给家里太太庆生后几天。
菊花依旧开得好,甄家花园是以前宁国府的底子,用心收拾收拾,园子就很不错。
戏班子请的也好,据说是外地新来的一家,唱腔很有韵味。
迎春想了一个很好的主意。
抽签。
写了二十一个签子,抽到什么写什么。
各家太太们撺掇着史苗抽签。
“不如老太太帮咱们抽一个?”
史苗也不推辞,拿起长筷子,伸到阄筒子里搅和了五六下,拈起一个阄,打开给众人看。
竟然是菊花?!
这剧情线也太给力了一点。
史苗笑道:“你看我,抽的这个应景。”
众人都道确实应景,抽了一个好的。
而今选了题目,敲定要写菊花,当下还要选格律。
席间另一家夫人拈到了八言律。
最后还差韵脚。
大家让甄家大太太来,难为她身子才好些,还打着精神来陪客。
甄家大太太连忙让别人。
贾敏道:“今儿来你家玩乐,你是主家,给姑娘们抽一个好的。”
甄家大太太推辞不过,也抓了一个。
却是一个圆圈。
“这是什么韵?”
迎春道:“这一张,是不必限韵。”
贾敏乐得直拍手:“你又抽了一个好的!这才是最好的!”
听说不必限韵,姑娘们都松了一口气。
迎春道:“古往今来,多少大家都要将菊花说尽了,这题看似好写,实则难写。”
黛玉挽着湘云的手,笑道:“咱们只是自己乐,也不当什么仙和圣,要是能得一两句,就很好了!”
史苗点点头,招呼其他太太:
“快点了香,且看她们去做诗,趁着这时候,咱们不如来个飞花令,反正是赏菊,就飞‘菊’字,如何?”
这个令简单,大家都能背出几句。
姑娘们在对面亭子里作诗,史苗她们在这边玩,可见以前甄家让王夫人恶补文化课是有用的。
王夫人也能参与几句,最后得体的说自己江郎才尽,没闹出不愉快来。
史苗不时看看对面的姑娘们,年岁大的几个瞧着还算气定神闲。
像是湘云和探春面对面坐着,倒有点抓耳挠腮认真思考的意思。
黛玉拿着一朵菊花,慢悠悠倚着美人靠,捋着花瓣儿,薛宝钗提了笔,写几笔,又涂抹掉。
等到梦田香燃尽,大家交卷以后,各家夫人品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