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仕书屋
会员书架
首页 > 其他 > 古代种田养家日常 > 70-80

70-80(2 / 2)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好书推荐: 被郎君欺骗后她幡然醒悟 作精大小姐换亲下乡以后[八零] 旧巷长情 [足球]女装碰瓷马队后 我真的不喜欢数学 我的心,Un Lock 病美人带崽上娃综后爆红了 亡夫成了首辅后 首领宰的书架 完美合影

郑青云正想问他结果如何,金秋摇着头先开了口:“这院子里不行,出不了水,再去外面看看。”

既专程请人来,就得相信人家,因此听闻此言,郑青云只是皱了皱眉,语气如常道:“有劳。”

金大师说话声音不大,在屋里的人没听清,只能看到他摇头后突然往院外走,一下都提起心。

“怎么要走了?也没说要在哪儿挖井啊?”

陈秀兰跨过门槛,准备追上去,走到一半发现金秋在竹篱外转悠,又退回去,对同样担忧的姐妹俩说:“没走呢,估计院子里不合适。”

院外的两人专心看地,没发觉她们的小动作。

郑青云走在金秋身后,面色如常,其实心里也在打鼓。

又走了几步,金秋再次蹲下身摸摸看看,最后还拽起根带着湿土的杂草,捻几下后随手抛掉。

郑青云以为还是不行,不想金秋笑了下,说:“就照这儿挖,极好。”

这位置在院子东南方向,离篱笆不过两步路,也不算太远,总归比下山挑水方便得多。

郑青云道声谢,赶紧把手里的木棍插在地上,又从怀里掏出条布巾拴上,如此一来就不会记错。

两人回到院里,郑青云冲着屋里一点头,赶紧打来水供金秋净手。

洗去指尖污泥,金秋接过郑青云递来的布巾仔细擦干水后,开口道:“既已选好,我就告辞了。”

“等会儿我送您回去,听说您爱吃烧鹅,我特意买了一只,还有梨花春,多少用一些再走。”郑青云挽留。

金秋纠结片刻,终是颔首应下:“叨扰了。”

郑青云引着他进堂屋喝茶,才去灶房知会陈秀兰她们。

知道井址选好,几人高兴得不得了,一点儿不嫌麻烦,麻利地生火烧水,淘米蒸饭。

烧鹅、蒸腊肠、水蒸蛋、凉拌蕨菜、炒水芹,配上白米饭和一壶梨花白,虽不是什么名贵食材,但对乡下人来说,已十分拿得出手。

郑青云听来的消息不假,金秋的确喜欢烧鹅和梨花白,用了不少。许是觉得不好意思,他又主动帮忙改了屋里屋外的几处布局。

待酒劲儿稍稍缓解,金秋再次提出下山。这回没人再拦他,郑青云把事先准备好的红封交与他。

选井址于风水先生而言不是什么麻烦事,价钱没那么高,郑青云早找人了解过,包了两钱碎银。

等他套好牛车送人下山,留在屋里的三人这才到院外去看金秋给选好的地方。

虽说在跟她们原本的计划有些出入,但只要能打成井也算不了什么,不过几步路的事,好过挑着担子爬上坡。

陈秀兰四周看看,笑得合不拢嘴:“这地儿好,离果园还近些,浇水方便。”

方竹瞧着爬满喇叭花的竹篱,提议:“要不还是将院子扩一扩,把水井纳进来,进肚的东西,在外面总归不放心。”

虽说她这样想有些欠妥,但一个村里拢共就两三口水井,难免有人眼红,万一往里扔些什么脏东西,弄坏了水哭都没地儿哭。

陈秀兰收起笑,面色透出几分严肃:“你说得对,是要圈起来。”

郑青云一回来,陈秀兰就把这事告诉他。

“正好,打井这段时间我都在家,干脆把院墙重新修一修。家里现在东西多,竹篱防不住什么,等明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古代种田养家日常》 70-80(第6/14页)

天我去拖些砖石,建个高点大点的围墙,水井和牛棚都圈进来。”

陈秀兰:“这样再好不过。”

郑青云说干就干,翌日大清早就出门去买砌墙用的砖石。建院墙不比垒兔子窝,要的材料多,还得尽量平整。自己到山沟挖,费时又费力,兴许还没用,不如去砖石作坊买。

怕累着水牛,郑青云分了两天把砖石等运上山。

打井的师傅也如约上门。

四个人都不过三十出头的年纪,长相极为相似,一看就晓得是亲兄弟。据说他们爷爷辈就是做这行的,一代传一代,兄弟四个十几岁就跟着到处打杂,经验丰富。

约摸辰时,郑青云在篱笆外布好方桌,上面有花生瓜子,桃子苹果,还有鲜鱼一条、公鸡一只。

一群人焚香烧纸,敬过山神和土地公。又点燃炮竹,于噼里啪啦声中,由郑青云挖下第一锄头,便正式动工。

郑青云站在一旁看兄弟四个闷声干活儿,都肯下力气,稍稍放下心,也拿着家伙事去拆竹篱砌院墙。

就那么大的地方,也没什么东西遮挡视线。郑青云忙着自己的,时不时抬头看看,那兄弟四个的动作就尽收眼底。

劝说郑青云请吴家班的人所言不假,兄弟四个干活果然肯吃苦,中途都没怎么歇过,顶多喝口水、去趟茅房。

都是些外姓汉子,方竹她们不好到外头去盯着,只能在屋檐下远远地看,但见个个都很卖力,也觉得高兴。

帮不上什么忙,她们只能勤烧些茶水。因发觉几人都不爱喝热茶,每次都烧上满满一壶,放凉后再给人送过去。

一晃快到晌午,第一天动工,饭食理应丰盛些。都是下力气的活,还要管饱顶饿才行。

婆媳俩一琢磨,和了苞米面,蒸出足足三屉黄澄澄的大馒头。如今天不热,放着明儿还能吃一天。

昨儿下午捞的鱼还有两条,大的掺着前些日子烫的酸菜炖一盘汤,小的则加花椒辣椒烧好,好留给方竹解馋。再用腊肉炒个竹笋子,荤菜就足够。

素菜更简单,刺苔子撕去皮后在水里烫一烫,拌上盐和酱油,再夹一碟酸萝卜就好。

二月末,太阳还不算毒辣,但一直在动作,几个打井的师傅,包括郑青云都热得满头大汗。一进院子就从缸里舀水往脸上浇,也懒得擦,盯着水珠就往堂屋走。

几个师傅一看桌上的饭菜,眉头微动,显然十分满意。他们常在外奔波,不是没遇到过抠搜的主家,馊饭馊菜都吃过,但因着要赚钱,也只能忍,可并不代表他们就不讲究。

郑青云在堂屋陪师傅,方竹她们只在灶房支了张矮桌用饭。

陈秀兰挑一口烧鱼吃过,立马龇着牙找水喝,回头见方竹一口接一口吃得香,哪怕不是第一次,还是觉着舌根发麻。

不过她也没让方竹别吃了,只倒了杯热水放到她手边,笑道:“就着馒头吃,觉着辣就喝些水。不晓得你下回又想吃什么了?”

方竹不由伸手抚上肚子,也觉得奇特。

不过她到底记着郎中的话,没敢吃太多麻辣口的鱼,只挑一些过过隐。

第75章 第 75 章

昨天夜里雷光火闪的, 下了一场大雨,直到天明都未停歇。

院子边缘栽种的映山红被风吹得七零八落,绿的叶,红的花飘到水面上, 给泥泞的地面平添几分意趣。

这样的天自然没法挖井, 吴师傅他们没来, 郑青云也没修围墙。

雨珠顺着屋檐断断续续滴下, 溅起一圈又一圈水花。

檐下, 陶盆里架着木柴, 燃起熊熊大火。郑青云用钳子夹起一块腊肉,在火苗上烧着,热油渐渐渗出,落到火星上, 刺啦刺啦响。

挖井砌墙都不轻省,多少要沾点儿荤腥才有力气干活。好在家里腊肉腊肠熏得多, 切几片掺笋子、蕨菜什么的炒着, 也不用另外多买。

就是腊肉吃起来麻烦,要烧过洗过,把外头糊的一层黑灰弄干净才能做来吃。

正好今日没师傅上门,可以提前备好, 省得到时急急忙忙的。只管晌午饭, 收拾一块出来, 足够吃好几天。

三月里已经不适合烤火, 再者烧肉烟气大,有些熏人。方竹没过去瞧, 坐在堂屋门口听雨,顺带做针线活儿。

秦小芳跟宋磊的婚期定在四月初八, 他们家离得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理当添妆。除开花钱请匠人打的头面,方竹还打算亲手给秦小芳缝个枕头。

这是她到这儿以后认识的第一个朋友,嫁去别个村子后,便不能时常见面,心里总归是不舍的。

但是听秦小芳说宋家人都挺和善,对她也很看重,聘金聘礼都花了心思,方竹又为她感到高兴。

送礼的枕头,塞些秕谷、荞麦不太像话。方竹特意让郑青云找胡郎中买回一些助眠安睡的草药,混着棉絮用做枕芯。

外面的枕套也选了喜庆的红色,绣上鸳鸯戏水的纹样,好看又实用。

她垂眸绣得认真,没注意到郑青云什么时候烧完肉。直到头顶罩着一道黑影,才抬起头,惊讶出声:“就弄完了?”

“泡一泡,待会儿再洗,”郑青云笑笑,伸手拿过绣花针别在红布上,“还有好些天,不着急,别累着眼睛。”

看这么久,双眼确实有点儿酸涩,她也没坚持,干脆把东西都装进针线篓子,又跟一旁绣帕子的方桃说:“你也歇歇,玩儿去吧。”

方桃欢呼一声,把针线收好,蹦蹦跳跳跑回自己屋。不一会儿里头就传来砰砰的击打声。

方竹看一眼收回视线,摇头道:“也就是绣活能换铜板,不然都不晓得怎么坐这么久。”

“小孩子,好动也正常。”

方竹叹口气,总觉得没那么简单,自己妹妹她还是清楚的,性子跳脱,很少对一件事儿那么上心。可自打郑青云给她做好弹弓后,她得空就要拿出来耍耍,还专门用稻草扎了个人偶立在房里练习。

郑青云知晓她的顾虑,握住她的手柔声宽慰:“兴许过段时间就腻了。”

方竹点点头,没再说这个,眼见外面雨下得更大,不禁面露担忧:“娘还没回,不会被淋湿吧?”

“带着斗笠呢,别担心。我估摸一时半会儿是不会回家,她现在巴不得多跟人唠几句。”郑青云轻触方竹微微隆起的小腹,眉眼间皆是喜色。

方竹一想到陈秀兰最近跟那些上山看打井的人闲聊,总能扯到娃娃身上,就觉得乐呵。头三月不能声张,想必是憋坏了。

这不今儿早上雨刚停一会儿,就说要去串门,好跟人讨些碎布头,给孩子缝身百家衣。

方竹改了口:“难得清闲,那让她多玩会儿,等雨小些,估计就回了。”

雨淅淅沥沥的,打在瓦上叮叮咚咚。方竹跟郑青云坐在门口说会儿话,又觉困倦,打着哈欠回床躺下。

郑青云也没再多坐,径直到灶房继续忙活。

木盆表面浮起一层黑色的油花,看着脏兮兮的。

郑青云没嫌弃,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古代种田养家日常》 70-80(第7/14页)

捞起肉用竹刷子来回使劲儿刷洗。不知重复多少次动作,腊肉表面的焦黑总算渐渐褪去,露出一点点黄色的外皮。郑青云还觉得不行,又找来一块碎瓷片上下刮着。

经过几道工序,腊肉已被泡软,但终于再找不到一块黑灰,整张皮都是腊黄的。

收拾好的腊肉晾干水分,被挂在不容易熏到烟的地方。要吃的时候割一条下来,过水洗一洗就能切片下锅,省事儿。

洗肉的水油大,郑青云没舍得乱倒,用木桶装上,打算多兑些清水用来拌鸡食。

天上的乌云开始散开,院子里变得更加明亮。雨越来越小,在某一刻终于完全消失。

大黑和二白的呜汪声从矮林那边传来,逐渐变得清晰。

“哎呦,瞅瞅你们,跟着跑什么,粘一身泥。”陈秀兰嘀嘀咕咕走进门,一手提布包,另一手拎着只鸡,提得高高的。

大黑和二白一左一右跟在她身侧,爪子上满是泥点子。

郑青云招呼两条狗过来,视线却落在陈秀兰手上,“家里那么多鸡,怎么还买?”

陈秀兰走上去,把鸡爪子给他看,“这个可不一样,是乌鸡,补身子好着。你这会儿反正没啥事,烧些水把它宰了,下午炖汤喝。”

郑青云接过鸡,扒开毛一看,果然连皮都是乌黑的。没再多言,随手把绑得紧紧的乌鸡扔到灶房墙角,便着手生火烧水。

雨一停,云开雾散,又有太阳照进院子,陈秀兰把水洼里的积水扫除,不多时就被晒得半干。

郑青云搬出大木墩子,手起刀落,咚咚一阵响,把整只鸡剁成块。

乌鸡个头不大,拔完毛后更显瘦小,分几顿吃太过抠搜。家里并没有专给方竹做菜,其他人吃不得的规矩,分量备足些,大伙儿都能尝尝。

剁好的鸡块要先焯一遍,把血水煮出来,再才装进陶罐,大火煮开后改小火慢炖着。

这不是什么复杂的事情,郑青云没等陈秀兰来弄,自个儿就做好。

瓦罐里咕嘟咕嘟响,热气顶开盖子,从空隙中冒出。郑青云没再管,就着锅里的热水把刀和案板都清洗干净。

听到开门声,他迎出去一看,果然是方竹睡醒了,脸上红扑扑的,带着几道压出来的印子。

“雨停了呀,太阳都出来了。”方竹眨眨眼,明显还迷糊着。

“嗯,有一会儿了。娘买回一只乌鸡,已经炖上,你看要不要给里面添点儿什么。”

“不是晒的有黄花菜嘛,泡一把搁里头,再放几颗枣子就行。”

“好。”郑青云应下,转身去找东西。

方竹闲着无聊,跟在身后,看他忙活。

晚食炖有鸡汤,就没炒什么菜,只蒸盘老南瓜,拌了两个凉菜。

乌鸡汤色泽金黄,泛着点点油花,看着就诱人。

郑青云拿着汤勺撇去一层油,先给方竹连肉带汤盛上满满一碗。

方竹笑眯眯捧起碗喝上一小口,清香四溢,并不会觉得油腻。又夹一块肉,炖得软烂,不用费劲撕咬。

见她胃口依然好,一家子人都挺高兴,也纷纷动筷。

郑青云吃两口,又给方竹布菜,“路上干得差不多,明天打井的师傅应该要来,我吃完饭去打几捆草,顺带摸点儿蚬子鱼虾,明天炒着吃。”

陈秀兰:“家里野菜也不多,我再去挖点笋子,刚下过雨,兴许还能捡到地皮菜,又能换换口味。”

说完她啃了一口肉,想起什么又道:“算算日子,有两窝鸡应该要破壳,抽个空出来把鸡圈隔一隔,再多挖几个浅口的食槽和水盆。”

三四十只母鸡,开春之后变得凶悍的有不少。郑青云计划着给自家再孵二十只,另外养些雏鸡拖到各个村子去卖。

但因为从没卖过雏鸡,也不知道行情如何,买账的人多不多。因此先挑了五只个大冠红的母鸡,各自上十四只蛋,都用竹筐、背篓罩在后院儿。

只等孵化后,先卖一波试试,若卖得好,再有母鸡抱窝,就能接着孵。

上蛋的时间没相差几天,若破壳,正好可以归到一起养着,挑两只性情温和的母鸡带几天就行。

这样一来确实要多备些适合小鸡用的食槽和水盆,不过也不是什么难事儿,随便砍几节树干,掏一掏便能用。

郑青云记在心里,“明天弄。”

第76章 第 76 章

啾啾啾……

一群毛茸茸的小鸡跟在母鸡屁股后面, 满院子乱跑,叫个不停,别提多热闹。

大黑和二白一个趴在院门口,一个卧在菜园子前面, 发觉雏鸡靠近, 便龇着尖牙溢出低吼, 也不怕它们跑出去或者啄坏菜苗。

今年这几窝蛋孵得不算好, 拢共七十枚蛋, 最后只有五十六只小鸡成功破壳。前几日打架, 又啄伤三只,敷过草药也没救回来,如今便只剩下五十三只。

家里有打井的师傅在,虽看着都是本分人, 但没个汉子在家到底不放心,也容易招人闲话。如此一来, 郑青云没空出门卖雏鸡, 暂且只能全部养着。

小鸡破壳不久,又不敢往矮林放,这段时间都放养在院子里。有两只母鸡性情温顺,不怎么认仔, 相互之间也不争不抢, 有它们带着, 太阳一落山自个儿就进窝睡觉, 也不用太费心。

就是吃食比大鸡的要精细,但方竹她们都不怎么忙, 只不过剁剁草,捣些谷壳, 也算不上什么。

太阳愈发烈了,两只母鸡在院子里没寻到吃的,踱步到阴凉处,张开翅膀梳毛。雏鸡腿短,只好小跑着追随其后。远远看去,就像一群滚动的毛团子。

方竹坐在屋檐下笑眯眯看着,眼见几只鸡仔直接跳进水盆里,把所剩不多的水溅得四处都是。连忙站起身去石缸舀出一瓢水,把几只霸道的小鸡赶到旁边后,添进浅木盆里。

不待她走开,几十只小鸡蜂拥而至,把三个盆都围满,有些落在后面的挤不进去,便跳到兄弟姐妹背上,你踩我,我压他的。

有之前的教训,方竹没放任不管,及时把它们分开,免得又受了伤。

喝一半撒一半,几盆水很快就见了底,只剩下被踩得浑浊不堪的泥浆。

许是争累了,小鸡们扭扭屁股,挨着母鸡卧到地上,总算短暂地安静下来。

“出水了,出水了!”

方竹放下瓜瓢,正打算回到屋檐下继续绣枕头,就听篱笆外有人大喊。那人估计是在井坑里,声音沉闷,听不出是兄弟四个中的老几,但言语中透露出的喜悦却十分明显。

方竹见砌围墙的郑青云、果园里移栽菜苗的陈秀兰和方桃都扔下手里的活儿,往打井的地方赶,也顾不上其他,快步向院外走去。

二白腾地站起,想跟方竹一起离开,被她挥手喝退。鸡放在外头,不看着点可不行,眨眼的功夫就能把园子里的菜苗祸祸完了。

二白接收到指令,悻悻地重新趴回地上。不大高兴的它只好把气撒在鸡群上,扯着嗓子汪汪叫几声,雏鸡便叽叽喳喳到处逃窜。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古代种田养家日常》 70-80(第8/14页)

方竹其实听见了,但她这会儿满心满眼都是新挖的井出水了,也没空训斥二白。二白偷偷看一眼院门口,发现没人管它,玩得更起劲儿,从院子左边跑到右边,如此往复,吓得一群鸡也来回跑动。

大黑懒洋洋瞟一眼,又迅速把一只前爪搭上嘴筒子,阖着眼似是睡着了。

那边一家子都在井口碰头。

地面上只有吴老三和吴老四接泥土,递石料,发现方竹她们过来,默契地后退几步,低垂下头并不直视女眷的脸。

这也是郑青云对他们满意的点,兄弟几个都是极有分寸的,除开吃饭和上茅房会进院门,寻常都是在外闷头干活,从不跟方竹等人搭话,有事儿也只叫他。

郑青云冲两人笑笑,低头朝不甚明亮的井底看去,只隐隐能看到两个人头在动。干脆开口问道:“已经出水了吗?”

“出了,比我预想得还快呢。”这却是井底的人在说话,又粗又闷,还还带着回声。

郑青云挑眉,看来那金大师果真是有本事的,选的地儿靠谱。

陈秀兰探头看了又看,没瞧出个名堂,但师傅都说出水了,想来是没问题的,眉飞色舞道:“那岂不是快完工了?”

她是对着郑青云说的,声音不大,几个井匠都没听见。郑青云于打井一事也是外行,只得大声问打井的师傅。

“估计还要再挖个丈把深,到时再整一整井壁,出来砌好井口,才算了事儿。不过也快着,再有个四五天应该差不多。”吴老三拉动麻绳,从底下拽上一桶稀泥浆,耐心地回答问题。

得了准话,一家子更加期待,也没再继续围着妨碍人干活,散开各自去忙没未做完的事儿。

吴家四兄弟每天清早就上山,中间也不怎么歇,直到太阳落山方才收工往家赶。

如此又过去四天,到三月二十五这天,水井终于落成。托山脚木匠做的辘轳也取回来,被吴老大安在井口上方。

几个汉子将水井团团围住,方竹等人也站在院子里,隔着道竹篱,伸长脖子往那边瞅。

“妥了,”吴老大拍拍手柄,眼角挤出细纹,“拿只桶来试试。”

郑青云早把干净的木桶提在手上,二话不说递给吴老大。

不想吴老大哈哈一笑,拍拍郑青云的肩,粗声粗气说:“第一桶水,还是你这个主人家亲自来打。”

郑青云也没客气,迈步上前,将麻绳一道道缠绕在木桶提手上,拉扯检验确实绑牢后,便将空荡荡的木桶扔进井里。

咚的一声响,在一众人听来,煞是悦耳。

提着麻绳摆弄几下,感觉木桶变沉,郑青云开始摇动辘轳手柄,麻绳便在最上方的圆木上缠紧,装有大半桶水的木桶也缓缓露出井口。

几个师傅散开了点儿,好让篱笆墙里的几人也能看清。

“打上来了,真好,往后可轻松多了。”

陈秀兰和方竹相视一笑。

又顺利做成一桩生意,吴家兄弟也高兴得紧。

吴老大细心,垂眸看着水桶,又叮嘱几句:“井刚打好,水有点儿浑是正常的,过几日就清亮了,先别急着用。你也可以学着有些人家,在上方搭个小棚子遮一遮,就不怕树叶子什么的掉进去。”

郑青云一一记下,拱手道谢,陈秀兰等人也准备回屋煮晌午饭。

吴老大却已经在跟郑青云告辞:“今儿晌午饭就不用做我们那份,下午还接了别的活计,赶着上下一家呢。”

郑青云劝说几句未果,没再坚持。领着兄弟几个进院子,重新提了一壶凉茶出来让他们喝着,自去屋里取了七两银子出来。

约定的十两银子,先前郑青云找到他们时就交了三两定金,如今只需把剩下的补齐即可。

收到工钱,吴家兄弟没多留,架着牛车,拖上家伙事很快离开。

家里再听不见哐当哐当,一时还有些不习惯。

但看着新落成的水井,又止不住的高兴。反正没别人在,也不怕被笑话没见识。除开郑青云,另外三个人都试着转动手柄,打了些水上来瞧瞧。

不过方桃个子小,方竹身子又不大便利,都有郑青云在一旁搭手。

绑好的木桶也没解下来,日后打上水转到其他木桶就好。

天色还早,郑青云记着吴老大的话,削出几根木叉子,打进水井两旁的地里,打出一个简易的棚子。

“咕噜咕噜”

陈秀兰转动辘轳手柄,摇上一桶水,倒进空桶里,坐到一旁洗野菜。

井水静置几日,不复最初的浑浊,清清亮亮的,看不见一丝杂质。在四月的清晨,还带着丝丝凉意。

有井就是方便,缸里没余水都不着急,郑青云也不用一趟趟往家里挑。

陈秀兰低头洗菜,眼角余光瞥见郑青云拎着两只大竹笼从后院出来,笑着问他:“都装好了?”

郑青云把竹笼放到地上,动作特意放轻放缓,但初次离开母鸡的雏鸡还是被吓得不清,挤在一团唧唧直叫。

郑青云没管它们,径自去牵水牛套车架子,不忘回话:“嗯,家里留了二十只个头小点儿的,其他的都装上了。”

雏鸡已经养了半个多月,渐渐褪去细软的绒毛,换上更坚硬的翅羽和尾羽,个子也长大些许。看着没有刚破壳时那么脆弱,就是没有母鸡带,也不用太过担心,正是好卖的时候。

再大些,五六文一只就不合算,加价又少有人愿意出那个钱。

陈秀兰点点头,嘱咐道:“你给车厢里垫层稻草,省得弄些鸡屎,臭烘烘的不好打理。”

她把手里的鱼腥草搓洗过后,顺便掰成小节,继续说:“你第一回去卖,也不晓得有没有人信你,估计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弄点鸡食放车上,水也多备些,时不时下来看一眼,喂点儿水食。免得鸡没精气神,人家一看还当是有什么病,更不会买。”

“晓得了。”

她说的都在理,郑青云也不嫌啰嗦,套好车立马就照做。

先是抱来一捆干草,把车厢每个角落都铺满。又打开竹笼门,把早就割好的长柄竹筒用棕叶子绑在上边,这样路上就方便往里添水。

都准备妥当,郑青云才把两只竹笼都搬上车,并装了一葫芦井水和小半袋鸡食,放在笼子旁。

然后去灶房甑子里摸出三只热气腾腾的糙面馒头,往布包一塞,便架上车出发。

鸡仔不比蛋菜,去城里反倒卖不出,得到乡里的集市或者各个村叫卖才行。

好在郑青云跟着摆摊儿练过,吆喝起来像模像样的。

“鸡仔,半月大的鸡仔,瞧一瞧看一看嘞!”

郑青云走得慢,出村之后就一路叫着,声音洪亮,调子拉得长,来往行人都能听得清清楚楚。

第77章 第 77 章

路上的行人都忙着赶路, 来去匆匆,听到郑青云的叫卖声,顶多瞟一眼,就又闷头往前走。

郑青云也没在意, 驾着牛车往最近的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古代种田养家日常》 70-80(第9/14页)

村子去。

这个点儿正是吃早食的时候, 家家户户都生起炊烟, 有扎着冲天辫的小孩站在田埂上, 涨红一张脸大喊:“爹, 回家吃饭了!”

村口的桂花树下, 几个老太太拿着板凳站起身,嘴里还在不停地说话,迟迟不肯迈开脚步。

郑青云见状,忙驱使水牛走得快些, 拔高音量吆喝:“鸡仔,好养活的鸡仔!”

老人家聊得起劲, 郑青云叫过几声才有个驼背的老太太转过身来, 问道:“你这后生哪儿来的?怎么没见过?”

郑青云跳下车,笑着答话:“前头苍黎村的,第一回来做买卖,奶奶们要不要看看鸡仔?这时节不冷不热, 买回去正好喂。”

站在驼背老太太旁边的人估计眼神不怎么好, 眯着眼伸长脖子打量郑青云半晌, 才颤声开口:“不是戴五常啊?那我不买, 等哪天他来了再说。”

这戴五常就是往年四处卖鸡仔的小贩,郑青云也晓得。来之前他就做好心理准备, 因此听人这么说,也没觉得不舒坦。

自顾自把两个竹笼取下来搁在地上, 往里撒些鸡食,继续讲着自家鸡仔的好:“先看看嘛,您愁这多精神。都有半月大了,康健着,也肯吃,嫩草谷壳都能喂。”

几个老人家低头看去,只见两个笼子里的鸡仔活蹦乱跳的。一大把鸡食丢进去,眨眼的功夫就被争抢完,确实喜人得很。

总算有人心动,扒拉着竹笼问价:“怎么卖的?”

郑青云又拿出葫芦,给竹筒里添满水,“六文钱一只。”

“啧,你卖的也忒贵了,魏五常都只卖五文呢。”

魏五常又不是没去过苍黎村,郑青云早打听清楚一般喊价都是六七个铜板。他心知说话这人是赌他不懂行情,想占点儿便宜。

但也没拆穿,只道:“我这鸡喂了半个多月,费粮食耗心思的,六文真不贵。”

几个明显意动的老太太互相看看,还是先喊贵的那人先发话:“算了,还是等魏五常吧,将才小狗儿喊我回去吃饭呢,不跟姐几个聊了。”

话落拉着两个伴儿,作势要走。

郑青云在心里一合计,五文钱他也有的赚。而且第一次来卖,态度过于强硬,往后想做生意就难。

遂装作面露难色,叫住慢吞吞迈开步子的三人:“五文就五文,我头一回到这儿,您若诚心要,我便宜些就是。”

郑青云眼尖地瞅见自己话一说完,前头那几人立马停下脚步,回过头满面的笑容,那叫一个灿烂。

“放心,亏不了你的。要是东西好,我保管在村里帮你说道说道。”

虽然人家说的是客套话,但郑青云还是认认真真地介绍:“那敢情好,我姓郑,就住在苍黎村后山上,家里鸡兔养的多,有需要尽管找我。”

老人家连连点头,弓下身继续去看竹笼里的鸡仔,不知听没听进去。

郑青云也没太在意,蹲在竹笼边抬头问道:“要几只?我给捉出来。”

“家里养的有,再添两只就够了。”

郑青云会意,将门打开一条缝,伸手就去捉。

老人家在竹笼上方指指点点:“我要那只花的,不是,往前一点儿,对对,就是这只。”

郑青云没觉得烦,别人指哪儿,他的手就跟着移动,直到人点头说好,才把鸡仔揪出来。

老人家掏出随身携带的钱袋子,数出十个铜板放到车前的木匣子里后,接过郑青云递过来的两只鸡仔,一手捏一只,就这么走远。

其他有想法的人也都仔细挑选着,还有那没带钱的,再三叮嘱郑青云在原地等一等,风风火火地往家去。

郑青云在桂花树下蹲了两三刻钟,时不时吆喝几声,最后拢共只卖出不到十只鸡仔。

有些少,他也并不气馁,发觉再没什么人过来,干脆驾上车,沿着大道又往村子里走了走。直到牛车跑不开,方才出村往下一个村子出发。

乡下多数人家都养的有鸡,也会孵蛋,因此鸡仔并没有那么好卖。郑青云一连走过三四个村子,约摸未时,总算把三十多只鸡仔全部卖出。

几乎都是按着五文钱一只卖出,只有极少数是六文,最后得一百七十一个铜板,总的来看,也还算不错,至少还是赚着的。

把木匣子里的铜板收进钱袋妥善放好,郑青云一扬手中的细竹条,启程回家。

两边树林皆染上青绿,郁郁葱葱的,偶尔能窥见还未落完的野花,红的白的都有。

大水牛慢悠悠往前走,主人并不经常鞭策它,它也渐渐大胆起来,隔一会儿就仰起头,卷口嫩叶子嚼嚼。

走走停停,路过一处小水沟,郑青云见大水牛不断甩起尾巴,很是烦躁的模样,打算放它去喝点水。

刚到沟边,就见旁边的茅草丛一阵摇晃,窸窣作响。

郑青云眉头微皱,弯腰在沟里捡起一块石子,照准那处掷去。

没有想象中的灰影蹿出,却听见几声细弱的猫叫。

郑青云来了兴致。

家里现在鸡养得多,他好几次打扫鸡舍食都发现了老鼠的踪影,还捡过带小眼儿的鸡蛋,不知是不是老鼠所为。可惜不敢放药,抓又抓不到,着实令人头疼。

若养只猫,应该会好些。不仅能抓老鼠,屋子周边的鸟雀也可以捕食,如此一来,蛇的猎物少了,估计也不容易上门。

可惜苍黎村没什么人家养猫,难得找到合适的。没成想今儿竟叫他在路上遇见。

郑青云把牛绳拴在树枝上,轻手轻脚靠近茅草丛,扒开一看,果见里边蹲着只巴掌大的狸花猫,一双眼瞪得溜圆,因害怕瞳孔都变成竖线,在它身下还垫着块脏兮兮的黑布。

郑青云心里有了猜测,想来是谁家嫌猫多,不愿养,就给送到野外自生自灭。

狸花猫瘦瘦小小一只,不过郑青云眼力好,在它面前看到不少散落的蚂蚱翅膀。那就应当断奶了,而且还跟着大猫学过点儿本事的。

郑青云心里早有决断,招手唤它。

狸花猫叫得更急,却依旧缩成一团,不肯挪步。

郑青云想了想,转身回到小水沟,在里头仔细寻摸一番,逮到几只虾米。少是少了点儿,但糊弄小猫应该不成问题。

郑青云跨步上岸,发现小猫不知什么时候走出草丛,远远地看着他。和他对视的那一刻,又开始喵呜叫,慌慌张张想要逃跑。

郑青云把刚抓的虾米用树叶拖着,放到地上,尽量放柔声音唤它。

不知僵持多久,小猫终于有了动作,一步一顿地向前靠近。许是察觉郑青云没有恶意,走得越来越快,到绿叶跟前时再顾不得其他,歪头喵呜喵呜吃得可香。

他来的时候急着去卖鸡仔,都没注意听,也不晓得小猫那时在不在,但看这样子是饿得不轻。

小猫专心填肚子,渐渐放松警惕,郑青云看准时机,飞速揪住它的后脖颈,将其拎起来。

小猫立时伸出爪子,在空中胡乱抓落,尖牙也露出来。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新书推荐: 相亲对象是给我菊花动手术的男医生 花重锦官城 重生做军嫂 公子请别红烧我 重生女配 风月狂匪 种田之掰弯国民老公 长公主直播日常 凤舞江山:火爆狼妃太妖孽 同时穿越,天赋异禀的我全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