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70(2 / 2)
“他们肯定同意,两家人一起更容易了。”
说定一件大事,两人都很高兴。你看我,我看你,笑得眉眼弯弯。
凉席上还散着一堆碎银子,小两口最后清点一遍,终于爱不释手地将其全部装进钱匣子里。
钱匣子托在手上,沉甸甸的,叫人心中踏实。
郑青云拿起小木箱,见方竹目光还黏在上面,说:“改明儿找木匠再打个大点儿的匣子,专门用来存钱。”
方竹滚倒在床上,眼前好似都是白花花的银元宝,乐不可支:“好!”
将钱匣子放回大木箱,仔细锁好,郑青云蹬掉鞋子,也躺回床上。
方竹仍沉浸在有钱的喜悦之中,侧身看着他,“家里的鸡应该也要下蛋才对,四十一只母鸡,就算每天只有一半生蛋,也是二十文。”
郑青云:“今年养得挺好,明年开春可以再孵两窝,或者卖鸡仔也行。”
“没错,鸡仔五六文钱一只,有抱窝的母鸡都可以留意着。”
虽然小鸡破壳二十一天,但母鸡不一定天天都会下蛋,卖鸡仔也是合算的。
夜色渐深,房里的说话声越来越小,不知什么时候陷入安静,只余轻浅的呼吸声。
翌日吃早食的时候,郑青云将修路、买牛车的打算说与陈秀兰听,果然得到极力支持。
“是该买辆牛车,你现在年轻,背个几百斤不成问题,但长久这般还是对身子不好,容易落下病根。”
陈秀兰喝口苞米糊,又接着说:“等会儿我跟你一道去。”
心里都惦记着这事,又离得近,吃过饭后,干脆把门锁了,一家子都到秦家去。
晨时院子里还没完全被太阳照到,王金花正抱着圆圆在外面走来走去,秦德福就跟在旁边摇拨浪鼓逗娃。
“哎哟,今儿怎么都有空过来?”王金花转头就瞧见走进门的一家四口,脸上堆起笑,又连忙招呼屋里的秦大柱,“柱子,快兑壶茶来。”
“这不是有几日没来看圆圆,想得紧。”陈秀兰一边说着,一边伸手接过白嫩嫩的小娃。
圆圆已满四个月,脖子比先前有劲儿许多,有人说话也知道睁着眼睛左右去找。陈秀兰抱着她,嘴里不断发出声响,不一会儿她就咧开嘴笑起来。
院子里的人不禁也跟着露出笑容。
逗一会儿孩子,陈秀兰才说明来意。
王金花一拍大腿,分外激动:“这是大好事儿啊!下山的路着实不好走,尤其是下雨后,滑溜溜的,生怕摔断骨头。整宽整平整些,哪怕不赶车,也方便着呢。”
秦德福放下茶碗,也是连连点头,“好好好,不过就是砍树挖地,不是什么难事儿。路是大家伙儿一起走的,要干就一起干。”
他年纪大了,每回收庄稼背百来斤的东西爬上坡,过后几天走路腿都是抖的。若真把路修好了,租个牛车不知要省多少力气。
所有人听闻此事都很高兴,只有秦大柱低着头一言不发,不知在想什么。
郑青云坐得离他近,最先发觉,拿手肘捣他一下,问:“柱子哥是有什么顾虑?”
“啊?”秦大柱涨红一张脸,看起来十分不好意思,“那个,我就是在想,能不能跟你们搭个伙儿一起出钱买辆牛车。”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古代种田养家日常》 60-70(第6/14页)
此话一出,王金花立马朝他头上拍一巴掌,“你这孩子!”
但眼睛却是不自觉充满期待地看向郑青云。
一头品相好的水牛,怎么也要八|九两,再加上板车什么的,估计要近十两,对普通农户来说是笔不小的花销。当然,他们也可以选择买驴子、骡子,可是到底没水牛好使,耕地还得找人租。
可若能跟人搭伙就不同,一家出一半,便只需四五两,不至于太心疼。村里有几户人家的耕牛就是这么买的,但也容易闹出矛盾就是。
郑青云决定要买牛车,必定是掏得起钱。秦大柱却想插一脚,怎么看都有点儿像占便宜,因此十分难为情。
屋里只有圆圆在啊呀啊呀,秦大柱更觉尴尬,挠头道:“我就是随口一说,你别放在心上。”
郑青云看看娘亲和媳妇儿,见他们都微微点头,最终发了话:“行,到时等路修好,一起去挑一头回来。”
他心想这样也好,自己常常往山上跑,没多少时间割牛草。若跟秦家搭伙,家里人就能轻松些,他不在的时候,想出门也有人赶车。而且秦家人也信得过,不是喜欢斤斤计较,耍小心思的。
秦大柱一家听他应下,俱是惊喜万分,张口就要道谢。
郑青云挥手打断,话锋一转又补充道:“我知道柱子哥你们都是本分人,但就怕日后出什么事儿说不清,买牛的时候还是要签张契书。”
秦德福:“那是自然。”
郑青云又跟秦德福父子商量几句,买牛的事情就这么说定。
秦大柱恨不能马上驾起牛车在路上跑,迫不及待地问:“那什么时候开始修路?”
“我短时间都不会再上山,明天动工都行。不过到底要砍不少树,还是得先找村长问问能不能行。”
秦德福:“还是你想的周到,我看也不用挑日子,过会儿就去他家一趟。”
没人提出异议。
又坐了没多久,郑青云就和秦德福父子一起下山去找村长,开门见山道出修路的打算。
严正行没怎么犹豫就答应了,只是叮嘱他们不可砍伐那些成材的大树。
郑青云一回到家,方竹等人就连忙迎上来。
“怎么样?村长说什么了?”
郑青云将村长的话原原本本复述给她们听。
“太好了,以后我们也是有牛车的人家。”
第二天一早,郑青云他们将才把家里收拾妥当,秦大柱一家子就都过来。
方竹帮着许香荷接过圆圆,“嫂子怎么也来了?”
许香荷哈哈一笑,“我跟着看看,不做活儿。”
劳力都聚齐,没怎么说闲话,就拿起柴刀和锄头干活儿。
基于原先的小路,几人将两旁的矮树都砍倒,树根和杂草也用锄头挖起来,留出近一丈宽的空地。遇到坡太陡的地方,就稍微弯折一下。
这不是什么轻省活计,不过一会儿就热得满头大汗。但没人喊累,都乐呵呵地说着话,干劲十足。
许香荷和方桃帮不上什么忙,就时不时给他们送茶水、帕子,张罗饭菜,也没闲着。
一时间,整个山上都是“”笃笃”的伐木声,夹杂着欢声笑语,热闹至极。
山脚下离得近的人家听着,不免好奇,爬上来一看,都吃惊不已。
不出两日,全村人都知道郑秦两家在修路,还有那关系不错的热心肠,偶尔来搭把手。
第65章 第 65 章
除了下雨, 两家人天天各自在家吃过早食,把牲口家禽喂好,就出门修路。到下午太阳快落山,才收工回家。
先前下山的小路太陡, 却是不能完全依照这条线路, 得拐好几个大弯降低坡度, 日后才方便牛车载东西。如此一来, 进程就慢下许多。
一连挖许多天, 也才开出不远。
但心里充满期待, 还有许多人一起干活,每天说说笑笑的,也不会太过急切。
日子就这样在打草喂鸡、砍树修路中过去,一晃又到秋收时节。
今年风调雨顺的, 没受什么灾,庄稼都长得挺好, 收成比去年还好些。虽然野猪糟蹋了部分苞米和番薯, 但因为发现及时,没造成太大损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而且税收又恢复到一亩下等地只需交四升粮,米价也下降不少, 因此交税这天绝大部分人都很高兴, 卖新谷子的人户也多起来。
方竹他们只留下二三十斤尝新, 其余的都在交税时一并背到乡里, 按三文钱一斤卖给官府。一百五十多斤谷子,也换得好几百铜板。
交完税, 无事一身轻。
反正时间还早,方竹就和郑青云沿着石板路在集市转悠, 路过摊子便停下看一看。不过入目多是山核桃、板栗、竹筐之类的东西,家里都有,不值得花钱买。
方竹有些兴致缺缺,临到最后只挑了几个黄皮梨子。
“好像没什么好逛的,还是回去吧,”方竹踮起脚,把梨子小心放进郑青云背篓里,“马上就是中秋,明天干脆上县城看看,置办些东西,顺道把地里的菜拣好的带去卖了。”
梨子在背篓里摇摇晃晃的,郑青云怕都磕坏了,步伐比寻常慢上些许,闻言微微颔首,说:“好,等回去进山看看,还能捡些山货。”
“那喊柱子哥他们一道吧,等过完中秋又要修路,恐怕没什么空闲打板栗。早些弄回来晒着,夜里就能把栗子剥出来,也误不了工。”
这话属实,郑青云定然不会说不。
两人回到家,陈秀兰正在果园里收菜。
入秋之后,豆角等的叶子已有枯萎衰败之势,也没有之前结得那么多那么快。她闲来无事,便想着把留的老豆角、老茄子等摘回去,趁近来天气还算好,晒些种子放着。
如今能种菜的地方比先前大出几倍,这种子自也要比往年多备些才好,省得花钱去买。
在田埂扑蚂蚱的二白嘤嘤撒娇,听到声音的陈秀兰追随它的身影望去,果然看见翻过山坡的小两口。
“回来了?”
方竹走在前面,笑盈盈跟她说话:“嗯,今儿谷子卖成四百六十八文,在摊子上看到有卖梨的,买了几只,个头大着。娘回去歇歇,吃个梨再来。”
陈秀兰把一把黄壳的豆角扔进竹篮,跨步往路边走,“那敢情好,我正说口干呢。”
黄皮梨子个个比拳头还大,外皮有些粗糙,但也舍不得刮掉。郑青云打盆水,把每一只都仔仔细细搓洗,然后端进堂屋,分给其他人。
咔擦一咬,清甜汁水瞬时溢满口腔。
陈秀兰咽下一口,笑道:“你别说这梨子长得不怎么样,味道倒挺好,水分足,够解渴的。也不晓得我们栽的梨树结出来是不是这样?”
方竹:“我记着黄皮白皮都买的有,那样细心照料,应该差不到哪儿去,兴许比这个还好呢。”
“你说的对。”陈秀兰心里舒坦,看着院外,越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古代种田养家日常》 60-70(第7/14页)
想越高兴。
梨子啃得干干净净,只剩丁点儿果核,还有些意犹未尽。但也没人再拿第二个,都想留着明天再吃。
又坐着闲聊一阵,郑青云就去秦家喊人打板栗。
方竹找出几根细竹篾,把摘回来的豆角子一一穿上,绾结后挂在屋檐下。
看到竹篱边木架上的几根大丝瓜也已经黄壳,变得皱皱巴巴,干脆都摘下来,扒开外皮,把里头的种子取出来。至于丝瓜瓤,也不用扔,晾干后洗锅刷碗好使着。
秋日里,山上不少树木的叶子都开始泛红泛黄,各种颜色交织在一起,绘成新的画卷。
竹竿伸上树一通捣,板栗便砰砰掉下,砸得落叶哗哗响。满地都是板栗,挨挨挤挤的,根本用不着四处去寻,速度快着,不多时就满载而归。
之后几人又结伴在山林里转了转,捡回许多山核桃,还摘到不少猕猴桃和八月果。一直到太阳渐渐下落,又到给牲口家禽准备草食的时候,他们才停歇。
好不容易把几捆草背回家,分出部分剁得细碎,拌上谷糠,郑青云一手拎食,一手提水,往矮林去喂鸡。
方竹也提着一筐艾草去帮忙。入秋之后,蚊子不似之前那般肆虐,但他们还是习惯熏一熏。
一到矮林,大黑和二白就迎上来,绕着腿边蹭来蹭去。郑青云开门,一大一小也紧跟在身后挤进鸡圈。
小鸡早就长得跟老母鸡一般大,不用担心受欺负,如今便只分了两圈。
照例把鸡食拨到木槽,清水倒进木墩子挖的浅盆里,郑青云就将桶都送去外面放好,转身又走进鸡圈。
鸡群聚在石槽前啄得欢快,四周一下子空旷起来。郑青云慢慢走着,不放过每一处,还真被他发现几枚沾满泥巴的鸡蛋。
他也不嫌脏,直接捡起来拿在手里。
方竹在他后头进门,把竹筐里的艾草全部拿出,只余底下垫的一层干稻草。接着赶紧走上前,把竹篮往郑青云面前一递,双眼直勾勾盯着他的手——
“怎么样?捡了几个?”
郑青云举起两手给她看,“找到六个,鸡窝里还没去看。”
“这群小鸡也是,怎么总喜欢把蛋下在外面。”方竹嘴上这样埋怨,实际已经笑开了花。
开春添的几十只母鸡,最近已陆陆续续开始下蛋。虽然目前每天都只捡到十来个,但一日比一日多,可不就高兴。
郑青云面上也带了笑:“可能抢不到鸡窝,等不及就生了,我再多做几个放进来,估计好些。”
“你说的是,这一圈二十只母鸡,要赶上都想下蛋,三个鸡窝怎么也不够用。”方竹挎上篮子,脚下已经朝着鸡舍走去。
鸡舍里左右两边都架了长竹笼,是它们夜里睡觉的地方,中间则留出宽敞的空地供人通行,雨天鸡群也可在此活动。
而在正对门的里侧,则搭了木架子,上面摆着三个稻草做的鸡窝。
地上不可避免有些鸡屎,方竹每一步都走得小心。
她到木架子前探头一看,就忍不住笑起来:“这里一共有八个蛋呢,不晓得那边圈里能捡到多少。”
这样想着,就有些迫不及待。三两下把鸡窝里白净的鸡蛋捡出来,便提着竹篮去旁边圈里查看。
依然是先在外面地上找,落叶都扒开看,也只寻到三枚。但鸡窝里却是多些,拢共捡到十二枚。
竹篮底都被鸡蛋覆盖,方竹笑得见牙不见眼,“今天有二十九个,比昨天多出十三,估计再过两天,就全都生蛋了。”
“这几天应该攒下不少,明天也能卖了。”
“嗯,少说也有七八十了。”方竹说着话,摸了枚圆溜溜,只比李子大点儿的鸡蛋在手里把玩,面露嫌弃,“不过这批蛋有些个头太小,还是挑出来好。等明天换了钱,割点鲜肉,中秋那天做回肉末蒸蛋吃。”
郑青云知她喜欢吃蒸蛋,主动提起必是馋了,也没拆穿。左右家里现在不缺这些,想吃便吃。
等着熏完鸡圈,把火掩灭,小两口关好门,慢悠悠走回屋。
方竹第一件事儿就是去灶房数鸡蛋。
“有八十七个了!”最后一枚鸡蛋转移到竹篮里,她忍不住拔高音量。
“明早再去看看,兴许还能凑几个。”陈秀兰在她数蛋时就跟着蹲下来,全程也在心里默数,得出这个数字也是雀跃不已。
一文钱一个蛋,就算除去极小的个别,也有八十文左右,够割好几斤肉吃的,对乡下人来说,可是笔大收入。
越想心里越火热。
婆媳俩高高兴兴把不像样的鸡蛋挑出来另外放着,脏东西多的也用南瓜叶子一一擦过,然后将八十二枚鸡蛋分两个竹篮装好。
担心路上磕磕碰碰,都是一层麦麸一层鸡蛋放着,确保鸡蛋不会在竹篮里摇晃。
第二天一早,郑青云去喂鸡的时候,特意到处看了看,又捡回四枚鸡蛋,个头也挺大。便全部放进竹篮,好带去卖钱。
一家子又抓紧时间把地里的菜挑着还嫩生,外形好看的摘下,用麻袋装上,搁在放有山货的背篓上。
背上背篓,提起竹篮,小两口迎着朝阳下山。
因为有鸡蛋,不方便赶车,方竹也不放心郑青云一个人拎两篮子蛋,最后干脆都走路去县城。
秋天的太阳虽不似夏日那般毒辣,但又背又提地走在阳光下,依然不轻松。
两人走一段路就找个阴凉处停下歇脚。
方竹掏出帕子擦汗,看着从面前经过的牛车忍不住开口:“等到时自己赶车,就是带着鸡蛋也不怕,慢慢走就行。”
“越往下坡越缓,再用不着拐那么大弯,路修起来会快些,估计要不了多久,就能去买牛车。”
第66章 第 66 章
大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车马太多, 两人不得不把竹篮子抱在怀里。
两个小孩嬉笑打闹着从前面跑来,方竹连忙让开。哪知其中一男娃也突然往这边一退,还是撞了她一下。
郑青云及时扶住她,也顾不得去拽早就跑远的小孩, 一脸紧张地问:“撞到哪儿了?疼不疼?”
“我没事儿, ”方竹摇摇头, 第一时间去看怀里的竹篮, 果见最上一层的鸡蛋挪动了位置, 有些担心, “就是不晓得鸡蛋有没有碎。”
郑青云松一口气,“人没事儿就行,篮子里麦麸放的多,磕一下应该没什么大碍, 顶多裂点儿缝,大不了搭给人家。”
话是这么说, 但接下来小两口走得更加小心, 就怕又碰到什么。
清晨的西市充满烟火气息,一路走来尽是早点铺子,热气腾腾的白面包子,金黄酥脆的烧饼、油香十足的炸果子……
早上起来一家子都忙着喂鸡摘菜, 没来得及煮饭, 这会儿闻到饭食香气, 便觉得有些饿。
不过这会儿手里抱着篮子, 铺子里食客又多,挤挤攘攘的, 方竹只看一看就收回视线。
她转头征询郑青云的意见: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古代种田养家日常》 60-70(第8/14页)
“我们先趁早去把东西卖了,过会儿再找个铺子坐下慢慢吃?”
“嗯, 今天想吃什么?”
方竹听着此起彼伏的吆喝声,想了想回道:“馄饨吧,好久没吃过了。就去之前那家,他那儿的馄饨馅料足,味道也好。”
好似想到馄饨的鲜香,她舔了舔发干的嘴唇。郑青云垂眸看着,面色不自觉柔和下来,笑着应了声好。
“豆角子三文钱两斤,便宜卖了!”
一进菜市,响亮的叫卖声接二连三响起。
小两口穿过人群,找到自己的摊位,铺好草席,把所有东西摆上去。
方竹手下动作不停,耳朵却悄悄竖起,把周边摊位的价钱了解得一清二楚。
她拨弄一把豆角子,将其捋得整整齐齐,低声跟郑青云埋怨:“菜价更低了,而且我看买账的人也不多。”
也不怪方竹这样失望。豆角、茄子之类的青菜普遍都只要两三文钱一斤,有些人甚至只卖一文,可比刚出来那会儿便宜得多。
“毕竟一连吃几个月,估计都腻味了,管它多少钱,能卖出去就行。”
方竹也就嘴上跟郑青云抱怨一下,吆喝的时候依然卖力。
大清早,正是绝大部分人买菜的时候。不过一会儿就有妇人在摊子前蹲下,却不是看青菜和山货,而是从竹篮里摸起一枚鸡蛋在耳边上下摇晃。
方竹一看就知她的顾虑,赶紧在旁边解释:“鸡蛋都是这几天攒的,新鲜着,肯定没坏的,嫂子放心挑。”
妇人捏着鸡蛋,在两个竹篮间来回扫着,“几天能攒这么多?”
方竹笑了笑:“哪儿能骗您,家里养着三四十只母鸡,可不就只要几天。您要是不放心,一个个摇着听也不费事儿。”
“怎么卖的?”
“都是市价,一文钱一个。”
妇人没再说话,真就蹲在地上,挑那大个的一一在耳边摇晃过后,才放进菜篮子里。
花钱的东西,怕买到坏的,实属正常。方竹也没催促,安静看着,在心里默默记下数量。眼见妇人拿了二十个才停手,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
妇人也挺满意,她常年买鸡蛋,早总结出判断好坏的经验,很少失误。而且这些蛋外壳干干净净,没沾鸡屎和泥巴,看着就让人舒心。
爽快地付过钱,妇人正欲起身,眼尖地注意到草席上单独放着的五枚鸡蛋,多嘴问了句:“那些是怎么回事儿?”
方竹顺着她的视线望去,语带惋惜:“路上磕了下,外壳有些裂,但里面还是好好的,没流出来。您要不嫌弃,拿两个去吃。”
“哎哟,这怎么好意思。”妇人一边说着,却是已经把手伸出去。
方竹直接拿起两枚蛋,小心放在她手心里。反正都已经磕坏,也不一定会有人愿意花钱,况且妇人买的多,方竹并没有太心疼。
妇人拿过鸡蛋一看,果然只在上面发现浅浅的裂痕,乐得合不拢嘴,夸赞方竹两句,迈着轻快的步伐离开。两个鸡蛋打散后掺点儿别的,都足够炒一盘菜了,还是白得的,自然欢喜。
方竹道声慢走,目送妇人走远,半道似是遇见熟人,聊了几句后,妇人突然伸手指向这边,然后那人就朝这个方向走来。
方竹和郑青云对视一眼,都没忍住笑起来。
鸡蛋果然最受欢迎,来人都是十几、二十多个一起买,没过多久八十多个鸡蛋就卖完。磕裂的都当作添头送给人家,最后也得了八十一文。
豆角子等蔬菜因为喊价便宜,零零散散的,倒也全卖出去。
最后就只剩下一些板栗和山核桃,很久都没人来问。
郑青云又吆喝几声,一转头见方竹在摸肚子,开口道:“时候不早了,不如先去吃饭。等会儿到糕点铺子问问他们收不收。”
只砸了几个核桃吃过,方竹早就饥肠辘辘,没坚持继续在这儿等,点头应下,帮着把摊子收拾干净。
两人直奔馄饨铺子。
这当儿该上工的都去上工,铺子里没早上来时那么拥挤,空出几张桌子。
老板娘坐在长桌前,左手拿面皮,右手用筷子蘸肉馅,一抹一捏,皮薄面片大的小馄饨就做好。动作之快,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两碗馄饨!”郑青云找张干净的桌子坐下,朗声喊着。
“哎!您稍等,马上就好!”站在大铁锅前的老板应声,从竹匾上抓一把小馄饨,往锅里一丢,又撒进几根青菜叶子,捞几下,就盛到碗里。
老板亲自把馄饨端上桌,笑呵呵说:“两位慢用,小心烫。”
小馄饨皮薄,煮熟之后变得透亮,隐隐能看见里面的肉馅儿。最上面还飘着层虾皮和葱花,香气扑鼻。
实在饿得慌,根本等不到放凉些。方竹取过调羹,舀起一个小馄饨吹一吹,就往嘴里送。肉馅儿剁得很细,紧致弹牙,味道也调得刚刚好。
郑青云见她吃得欢,在一旁提醒:“不着急,又不赶时间,慢慢吃就是。我去买几个馒头,你要不要?”
“不用,我吃这碗就够了。”
包子铺离这儿不远,郑青云没多久就端着竹盘回来,里面是三个热气腾腾的苞米馒头。在这边铺子吃饭的都习惯这样,东家点一份,西家买一碗,凑到一块吃,完事再把碗碟送回各家。
馄饨刚出锅,汤水热着,郑青云却好似不怕,一口接一口,三两下就把馄饨捞着吃完。又拿起馒头,撕成小块蘸汤吃。
方竹抽空看他一眼,总觉得那馒头很美味的样子,也掰了小半就着汤吃。
吃饱喝足,两人在店里坐了一会儿,才把十六个铜板放在桌上后离开。
秋日的风凉爽宜人,迎面吹来,消散吃饭时热出的满头大汗。
明日就是中秋,按着习俗,要吃月饼。这东西麻烦,她们都不会做,只能去糕点铺子买。
月饼花样还挺多,各种口味的都有。只是应个景,两人也没挑太多,让掌柜帮忙把五仁、豆馅、莲蓉、枣泥的各拣出两个,用油纸包好。
他们买的月饼不大,但一个也要八文钱,郑青云数出六十四枚铜板递给掌柜,等他接了,才开口问:“不知您这店里收不收板栗和山核桃。”
掌柜拨算盘的动作一顿,抬眼看向他:“收是收,不过得先看看货。”
郑青云连忙把背篓取下来,偏给他看。
掌柜从柜台后走出来,伸手抓了一把,捻着胡须道:“能行,但是价钱不高,板栗两文钱,山核桃三文。”
跟市价差不多,郑青云没跟他磨价,直接让掌柜过秤。
“六子,把杆秤拿来!”
被叫作六子的年轻小伙很快去后院拎了秤和箩筐过来,跟掌柜挑挑拣拣一番,将剩下的山货称重。
板栗十二斤六两,山核桃三斤八两,掌柜最后给结了三十七文。
走出糕点铺子,他们又去买了几两桂花酿、两斤精肉,并一些香烛纸钱。接着去城门口以十文钱租上一辆牛车,载着他们去到粮行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古代种田养家日常》 60-70(第9/14页)
,拖回两百斤陈谷子。
方竹靠在麻袋上,看着黑黝黝的大水牛有些艳羡,悄眯眯让郑青云跟车夫多聊一聊。
郑青云倒也听话,按着她说的,一口一个大哥跟人套近乎。
“大哥这牛可真壮实,废了不少心思吧?”
赶车的汉子哈哈一笑,有些自豪:“可不是,天天要一捆青草,还有麦麸、豆饼这些精料也没少过,隔三差五就带它去沟边吃草喝水。”
郑青云偏头看方竹一眼,见她听得两眼放光,无奈只能继续跟车夫取经。不仅问他怎么养牛,还问怎么驾车,最后车夫可能觉出不对,再不肯回答问题,车上才安静下来。
但方竹依然满意,回到家还讲给陈秀兰听,又嘱咐郑青云一定好好学着赶车。
中秋节这天,天气很好,夜里明月高悬,照亮整个院子。
晚食也十分丰盛,有新米蒸的大白饭,还有炒田螺、炸山螃蟹、肉末蒸蛋、肉片汤,当然月饼和桂花酿也必不可少。
饭桌被抬到院子中央,一家四口就着银白的月光,喝酒吃肉,说说笑笑,好不热闹。
甜的咸的,荤的素的,各种菜色吃进肚里,正是对丰收最好的庆贺。
第67章 第 67 章
过完中秋, 两家人全身心投入到修路中,每天铆足了劲儿砍树挖地。
可惜的是,入秋后阴雨天气也多起来,三天两头下雨, 误了不少工。中途还要抽空烧肥、种小麦, 又耽搁几天。不过好在越往山下走, 坡越缓, 再不必费劲儿拐大弯。
如此紧赶慢赶的, 一直到九月下旬, 近一丈宽的土路终于通到山脚下水沟边。
舒爽的风自林间吹过,枯黄的树叶从枝头飘然落下,被流水载去远方。
几个人坐在地上,一致面向土黄的新路, 眼里尽是喜悦和激动。
秦德福好似更加黑瘦了些,此时笑得满脸褶子, “可算是开完了, 看着真顺眼,牛车跑上去定然稳稳的。”
郑青云接过方竹递到眼前的帕子,一抹额头上的汗珠,接话道:“还没完呢, 得再辛苦一阵, 搭个宽些的桥过沟才行。”
秦德福:“那有啥, 今天还早, 不如砍几根树来,早点儿把桥搭好了省心。”
坐在他旁边的秦大柱调侃:“我看您是等不及要坐牛车了吧?”
被儿子戳穿心思, 秦德福也不恼,哈哈大笑着反问:“咋的, 你不想坐?”
秦大柱伸出手,做出拉缰绳的动作:“嘿,我不仅想坐,还盼着自己驾车呢。”
说笑几句,待身上的热汗都干透之后,郑青云便跟秦大柱去到村长家。
搭桥用的木头需结实耐用,至少也要碗口粗,还必须是好木材,修路时砍的那些根本用不了。但公山上像这样的大树,是不允许随意砍伐的,得提前跟村长说明缘由,到时还要交钱。
严正行早料到这事儿,心里想着把路修好,往后其他村民上山捡柴寻山货也容易些,并没刁难他们。只问清大概要多少,并嘱咐不要逮着一处砍,尽量分散开。
征得同意后,几个汉子没多耽搁,拿起斧头就进山。后山的树长得高,水沟又不算宽,他们只砍下三根就作罢,截一截已经足够用。
好不容易把截好的木头抬下山,用麻绳缠绕固定,搭出一架简易木桥,他们才借了别家的牛车上去试。
虽有些颠簸,但桥身还是稳的,并没有颤抖,或是发出奇怪声响,众人都挺满意。
不过还不能闲下来。
牛牵回家,总得有地方住。两家是搭伙买,为了避免闹出矛盾,他们商量过后,决定一家养一个月,轮换着操心。如此一来,两边都要搭牛棚,这下修路砍的那些小树就派上用场。
牛体型大,牛棚也要宽敞才行。郑青云家后院儿养着兔子,再腾不出地方。最后一合计,干脆在房屋和矮林之间的空地搭建牛棚。
等所有准备都做好,又是几天过去。
买牛车是件值得高兴的喜事,大伙儿都想去瞧一瞧。但毕竟是出远门,家里也少不得人,最后只有郑青云、方竹、秦大柱和秦小芳,带着方桃来到县城。
牲口多的地方,气味杂,蚊虫多,也容易脏乱,因此牲口市建得比较偏,在北市外围,都快靠近郊野之处。
但是划出的地界儿也大,两边都搭着草棚子,不仅有骡子、驴子、水牛,马匹也是有的。
一行人踏进牲口市,那些个小贩吆喝得更加起劲儿,一个比一个声音大,好似要争出个输赢。
幸好郑青云和秦大柱都长得又高又壮,没人敢上前来硬拽,只站在棚子前,极力夸赞自家的牲口。
“小哥买牛还是骡子?我家的都康健着,可要瞧一瞧?”
“您看看这牲口养得多好,干活儿绝对好使,价钱也好商量。”
商贩们的说话声夹杂着各种牲口的叫声在耳旁响起,分外嘈杂,但也没人会觉得烦。
郑青云的视线在附近几个草棚里扫过,开口道:“反正不赶时间,多看几家再做决定。”
水牛价钱不低,而且买回去要用好几年,马虎不得,自然要好好挑一挑,另外几人对此都深表赞同。
将牲口市从头逛到尾,每家有牛的都进去看两眼,问下价钱。一番打探和比较之后,几人最终走进一打理得干干净净的草棚。
老板是个面容粗犷的中年大叔,见他们去而复返,面上十分自豪,大嗓门儿道:“怎么着?还是我家的牛长得好吧。要不是我还有一头,就把它留下自己养了。”
几人看向大叔身后的水牛——头顶一对弯角长而钝圆,脊背宽厚,四肢粗壮,一身皮毛乌黑油亮,铜铃般的大眼炯炯有神,一看就身强体健。
而且被这么多人围着看,甚至上手去摸,它最多也就喷个响鼻,没什么其他大的反应,想来性子也是比较温顺的。
老板怕他们又去别家,掰开水牛的嘴露出牙齿,继续说:“这牛才一岁多,买回去好生照看,能管好多年。而且已经训好了,听话着,拉车、犁地都能干。”
来之前郑青云不知跟其他养牛的人家取了多少经,知道老板所言不假,也没再磨蹭,直截了当地说:“八两我们就要了。”
老板最初喊价可是十两,一听这话自然不肯。
两人你来我往说几句,老板终于松了口:“九两,再低就不卖了。养这牛耗费我不少心思,八两真卖不起,大不了就多等等。”
几人对视一眼,都觉得这个价钱能接受。况且这头牛品相确实不错,是他们多家看过之后最满意的。
没人反驳,依然是郑青云出面跟老板商谈:“好,那就九两。”
老板又恢复笑模样,热情满满:“我这儿犁和车架子也是有的,你们要不要一并买回去?”
“都是怎么卖的?”
“看你们要什么样儿的,铁犁二两,石犁一两。车架子也分板车和带车厢的,便宜点五钱,贵的要八钱。”
郑青云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